華人的驕傲!救人無數的N95口罩,發明者竟是一位臺灣人

2021-02-15 加西視界

美商3M拒絕美國政府強制購買N95口罩引發喧然大波,也讓N95口罩受重視,不織布公會今天在官網資訊分享,談談N95口罩的發明人,來自於臺灣的美國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

N95口罩裡的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也就是不防油,但是在過濾效果極佳,95就是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為何可以過濾掉病毒細菌與粉塵,答案在於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

熔噴布在生產過程可以將纖維變得細微,纖維中產生孔洞就能捕捉粉塵與顆粒物等,同時透過駐極方式,將靜電附著在布料上,當病毒細菌經由表層穿透到中間層時,靜電就會吸附著所有病毒細菌,這也是為何熔噴布被譽為「口罩之心」的原因。

話說的簡單,不過30年前開發過程,蔡秉燚與研發團隊投入許多心力。

蔡秉燚在材料方面涉獵廣泛,他既研究熔噴不織布工藝,又解決駐極處理問題。在熔噴不織布方面,他不斷嘗試優化熔噴工藝,推動其發展,時至如今,人們可以直接利用一套成熟的方法,在高壓、高熱空氣下將聚合物牽伸成超細纖維。

在駐極處理技術方面,他利用電場使中性的空氣發生電離,產生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和電子,然後通過電場和感應使不織布纖維帶上電。經過這種駐極處理的纖維便可以吸附各種企圖穿過口罩的微小物體。

蔡秉燚在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主校區)材料科學系工作長達35年,日前已從學校退休,副校長瑪哈.克裡希那穆提(Maha Krishnamurthy)曾這樣評價蔡秉燚,「他證明了我們學校的研究人員是怎樣建立並保持科研與產業間聯繫的,是怎樣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我們感謝他對研究的奉獻,以及對研究成果產業化的熱情和動力」。

曾經有人估計蔡秉燚的研發技術,保護和改善超過10億人的健康。

文章來源: 中央社

責任編輯:WY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幫忙轉發給周圍的親朋好友、朋友圈,並按個"Wow"或「在看」再走!

有任何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田秉燚。25年前,田秉燚在田納西大學的實驗室攻堅N95口罩的關鍵技術,他的身旁站著一位「黃金搭檔」,時任田納西大學等離子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劉朝宇。
  • 封面獨家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 關鍵材料發明者之一是成都人
    劉朝宇和蔡秉燚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N95口罩因95%的顆粒過濾效率,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了救命「硬通貨」。疫情之下,它保護了無數醫務人員和普通人。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蔡秉燚。
  • 國際觀察丨救命無數的N95口罩誰發明的?兩名科學家,其中之一是成都人
    在新冠疫情大暴發、病毒肆虐全球的2020年,N95口罩成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健康的人外出時該不該佩戴口罩,歐美國家經歷了從「不必戴」到「不得不戴」的態度轉變。疫情之下,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普通人和醫護人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拯救人類於新冠疫情的N95口罩發明者之一劉朝宇,不僅是地道四川人,還曾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
  • 保護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發明功臣竟是華裔科學家——蔡秉燚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口罩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我們都知道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
  • N95口罩技術發明者再入江湖 「願拯救1億人,也不會拿1億美金」
    在疫情下,口罩是醫護人員不可或缺的防護裝備。發明N95口罩核心技術的美籍華人蔡秉燚,正在研究重用口罩的方法,期望紓緩口罩供應不足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口罩供不應求,多國醫護人員亦面對醫療物資短缺問題。
  • 保護了無數醫護人員的N95口罩,來自華裔科學家和一位學生共同發明
    大數據文摘出品編譯:大萌、牛婉楊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這幾個月,N95口罩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硬通貨。關於要不要戴口罩,全球的態度從最初的「堅決不戴」,也變成了「不得不戴」。N95口罩保護了無數民眾和醫護人員。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田納西大學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
  • 華人之光,發明N95華裔科學家再次出山,江湖還是他的!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N95口罩保護了全球無數前線醫護與民眾,發明這款技術的華裔科學家蔡秉燚(Peter Tsai)老驥伏櫪,毅然告別退休生活,再次研發出安全消毒口罩的方法,協助解決口罩荒。68歲的蔡秉燚1981年從臺灣來到美國,主攻紡織製造和工程學,在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經任教田納西大學,至今擁有12項過濾技術專利。1995年他發明N95口罩使用的靜電熔噴布,讓布料帶上靜電後,大大提升了口罩過濾細菌與病毒的能力,這項技術也因此得到專利。
  • 他發明了N95口罩,疫情期間卻將收到的N95口罩捐獻給醫護人員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在全球各地炙手可熱,尤其N95口罩更為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發揮重要作用。但近日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者蔡秉燚先生接受採訪時卻將N95口罩的發明稱為」一個非常平凡的發明」,老人家淡泊謙遜的品德比起口罩的發明更讓人肅然起敬。
  • 方舟子再出餿主意,建議美國徵收華人超市的口罩
    方舟子這次是黑出了國,直接說華人在紐約成立了一個罩國。這點很有意思,他的想法是什麼,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想表達的就是華人在美國大量的囤積口罩,結果導致美國人買不到口罩。這點很難想像是一個中國人說出的話,美國的口罩多少錢一個,想必他是沒有了解的,誰有這麼大的能力買斷口罩?這點希望方舟子說清楚。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認為所有人都跟他一樣無知。
  • 那個發明N95口罩的華人 寧救1億人不要1億美元(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引發口罩荒,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68歲退而不休,持續研究口罩消毒後再使用方法。他表示,自己會選擇救1億人生命,不會選擇要1億美元。臺北科技大學22日新聞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北科大校友、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也成為媒體焦點,他擁有多項專利技轉,包括口罩、手術衣等,造福逾10億人的健康。
  • 專訪「N95濾材之父」蔡秉燚:30年前的兩大創新,如何保護無數人
    儘管不像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這麼強調 N95 作為首選,但當時也有個別媒體報導了世衛組織推薦 N95 規格口罩的觀點。直到這次蔓延全世界的新冠疫情,一個個 N95 口罩在全世界這麼多國家、醫院裡,在醫生護士們之間,在不同群體之間傳遞,成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一個具象,讓更多人注意到了他所做的工作。但實際上,蔡秉燚長久以來所進行的研究並不局限於口罩材料。
  • pm2.5防護口罩選用常識
    目前市面上的防霧霾口罩真是數不勝數,從五至十元到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都有。各種面料和款式奇出百怪,那麼怎樣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一款防霾產品呢?下面咱們就了解一下防霾口罩中內含秘密。口罩的常見種類:一普通紗布口罩。對空氣重的微生物,飛沫及塵埃有一定的過濾效果。二棉布,面紗口罩。主要用於禦寒,能夠濾除花粉之類的大顆粒物。
  • N95型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求知若渴,博士班狂修500個學分
    一篇N95口罩技術發明人來自臺灣的文章,過去幾天瘋傳全臺。記者通過與這位N95核心技術的發明人、去年剛從美國田納西大學退休的教授PeterTsai(蔡秉燚)進行越洋視訊採訪,才發現他不僅來自臺灣,更與臺灣紡織業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繫。擁有全世界12項專利、同時曾任多達170幾家公司顧問的蔡秉燚,其實來自臺中清水農家。
  • 他以身試毒,攻克沙眼,學醫報國救人無數,卻很少人知道
    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這個獎就應該被中國人拿了,這個人就是湯飛凡。可惜湯飛凡一年後就去世了,諾獎有規矩:不發給去世的人。學醫報國,救人無數與魯迅先生相似學成後湯飛凡毅然回國,為中國的醫學研究做出貢獻,救人無數。在此期間,他發表了20多篇論文,都非常有意義。短短幾年,湯飛凡開創了中國病毒學研究的先河,為後面的研究起了個好頭。
  • 你可能不敢相信,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竟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四大發明一直都是中國的驕傲,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更是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正是有了輕巧、便利的紙張的出現,才使得更多思想、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作為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也因為發明了造紙術而成為了「聖人」。但是現實卻與我們的認知相反,蔡倫不僅不是聖人,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而造紙術也不過是蔡倫討好皇后的產物。
  • 三亞灣救人的「神秘黑衣人」,原來是一位網絡主播
    繼7月31日尋找到其中一位「無名英雄」羅成壯後,8月1日下午,三亞日報記者根據市民提供的信息,尋找到了網友們關注的神秘「黑衣男」——魏家鵬,山東人,是一名快手主播。看到有人援助,便奮力衝向大海救人7月29日,魏家鵬和往日一樣到三亞灣拍攝視頻。17時10分許,一名男子大聲呼喊:「有沒有人會遊泳?快來救人……」正在拿著單反拍視頻的魏家鵬,馬上脫下鞋子,奮不顧身就往海裡衝了下去。
  • 如今全球智商最高的6人,霍金還不能上榜,排名第一的竟是華人
    如今全球智商最高的6人,霍金還不能上榜,排名第一的竟是華人。 智商,這個我們很熟悉了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智商,只不過智商的高低不同而已。而智商概念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特曼教授提出的,是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我們不妨來看看,如今全球智商最高的6個人。
  • 危急時刻,方舟子火上加油:美國應該徵用華人超市的口罩
    在這樣的形勢下,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自然是不好過,不但在停工後沒有了收入,還缺少充足的口罩防護用品,甚至很多地方的人們為了囤積生活物資將超市搶購一空,恐慌的情緒四處蔓延。惡劣的形勢下,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生活更不好過,不但要承受疫情的風險,還要面對隨時而至的指責與苛責,生活倍感壓力。但就在這危難時刻,仍有人火上加油,建議政府徵用當地華人超市的口罩,著實令人心寒。
  • 伍氏口罩: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伍連德
    伍連德(1879-1960),土生土長的檳榔嶼人。17歲,作為當年唯一合格者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細菌學,後獲得醫學博士。在劍橋苦讀的伍氏,僅用了5年半就順利完成博士答辯,比普通人快了一年半。他是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
  • 華人驕傲:20歲留學,成世界頂尖女科學家,如今加入美國籍
    在科研這一塊領域,雖然我們投入巨大,也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象徵科學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上面,目前國人還難以有所突破,只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少數幾個華人獲得此榮譽。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卻是在國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不免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