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都具有意識嗎?

2020-10-10 楊冬博士

在進化的長河中,意識的火花是在哪個年代最初迸發出來的?或者讓我們改一下這個問題。在現存的各種動物中,除了人類外,又有哪些動物還具有意識呢?Feinber和Mallatt在他們的著作《The Ancient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How the Brain Created Experience》裡面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觀點。他們認為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很可能所有的脊椎動物以及一部分無脊椎動物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意識,因此起源的時間應該上推到寒武紀,或者說5.2億年前


Feinberg和Mallatt的《The Ancient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圖源:文獻1)


要探討意識的起源問題,我們首先得定義什麼叫做「意識」。根據Feinberg的書,意識可以分成三類。首先是所謂的「外感意識」(exteroceptive consciousness),即動物在它們的腦中對外界世界所形成的一個圖景。另一類則是所謂「內感意識」(interoceptive consciousness),這個往往是指動物對其身體本身狀態的感知,同時也包括對它們身體的傷害的感受比如痛覺。最後一類則是「情感意識」(affect)。這個實際上是動物的某種主觀感受(比如高興,痛苦,等等)。這三種意識並不是孤立的,因為涉及到這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間會有互相聯繫。往往對外在世界或者你自己身體狀態的體驗會激發你的某種情緒。比如,你去公園玩,看到了春天美景。這個你腦海中的景象就是「外感意識」,然而你同時會有一種「很滿意」,「很高興」的情緒,這就是你的「情感意識」。同樣,如果你今天打球受傷了,感到很疼,這個是「內感意識」,但是同時你也會感到很「沮喪」,這個就是「情感意識」。

意識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即它只出現在產生意識的動物的腦子裡面,所以我們除了知道自己有意識外(並由此推理所有人類都有意識),又是怎麼去通過實驗數據來研究其它動物的意識狀態呢?這個一方面可以通過行為學實驗來研究。在對「情感意識」那塊的研究中,行為學實驗特別有用。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是「行為對照」(behavior contrast)實驗。比如,實驗者可以已經預先訓練了一隻老鼠操作一個開關,並可以得到一個食物。所以老鼠可以預期按下開關後就能夠得到食物。然後,你把實驗改一下,現在老鼠按開關後就沒有食物了。可想而知,老鼠應該會很不滿,最終會拒絕再按開關,甚至會對開關表示出憤怒的情緒。這個行為實際上是反映了老鼠內心的「失望」情緒。研究表明,只有鳥類和哺乳動物才具有這種情緒,因此它可能反映了意識的比較高級的階段。通過類似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基本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識」。而且有趣的是,如果把這個實驗延伸到無脊椎動物裡面,還可以發現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章魚,果蠅等)也有一定的「情感意識」,雖然它們不能體現上面提到的比較高級的「失望」情緒。因此,從對「情感意識」的研究似乎顯示著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

相對「情感意識」而言,開展行為學實驗來證明動物是否具備「外感意識」則比較困難。畢竟你無法通過觀察動物的行為來判斷動物的腦海裡面是不是形成了「有關外在世界的圖景」。不過,即使在這一方面,目前也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研究來推斷哪些動物可能具備了一定的「外感意識」。

要形成「外感意識」,動物需要有複雜的神經系統。其中特別關鍵的是得有一個集中的信息處理中心,即腦。而在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之間還得形成多層次的複雜的連接關係。比如在人體的視覺為例,視覺信號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然後到雙極神經元,再到神經節細胞,進入腦後到達視頂蓋(optic tectum)以及丘腦,最後到達大腦的初級視覺皮層,這樣才形成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視覺上的感受。這整個過程涉及到5個層次,而在每個層次中,實際上存在著所謂的視網膜拓撲映射圖(retinotopic map),即視網膜中對外在世界的感知與腦內的更高的層次(視頂蓋,初級視覺皮層等)存在著某種一一對應的關係。這種拓撲映射圖也被認為是產生視覺意識的關鍵因素。


視覺的神經通路(圖源:文獻1)


其它的感覺通路中,也具有與視覺類似的複雜組織形式。它們往往也會形成某種拓撲映射圖。以觸覺為例,哺乳動物的大腦頂葉中就存在著與身體各個部位一一對應的關係。當然在這裡,頂葉中對映區域的面積不是與體表面積成正比,而是與體表感覺更敏銳的部位其在頂葉的映射區域面積更大。比如手指在頂葉中的映射區域就比相對而言感覺更「遲鈍」的腳趾大。這種拓撲映射關係被認為是形成「外在意識」的必要條件。在神經系統內較高的層次中(比如大腦皮層),不同的感官通路之間還會有一定的信號交流。如處理視覺信號的神經元可能會接受來自於處理聽覺信號的某些神經元的輸出。因此最後在腦中將會形成某種統一的圖景。這個可以解釋意識的統一性。如你在電視上看到鄧麗君在張嘴做出歌唱動作,同時聽到了她的歌聲,所以最後你的大腦就告訴你是鄧麗君在唱歌。


體表觸覺在腦內的對映區,右圖顯示一個利用觸手感知周邊環境的動物的相應腦中的對映區(圖源:文獻1)


在對脊椎動物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絕大部分的脊椎動物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上面列舉的形成「外感意識」的基本條件。即它們都有腦,神經系統都具有一定的複雜性,而且其感覺通路(至少是視覺)都在神經系統的某處形成了某種拓撲映射關係。因此,Feinberg等人推理認為脊椎動物應該基本都具備有「外感意識」。這個結論就把「外感意識」的起源和前面提到過的「情感意識」一樣都上推到寒武紀時期了。

傳統的觀點認為,形成意識至少需要有大腦皮層。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麼意識就不能在魚中形成,因為一般認為在無羊膜脊椎動物中(即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大腦皮層非常簡單且主要負責嗅覺信號的處理。實驗表明,切除了大腦的魚其行為接近正常,仍然可以發現並且捕捉它們的獵物。但是,去除大腦的魚類似乎失去了學習和記憶的能力。所以,即使在比較低等的脊椎動物中,大腦除了處理涉及到嗅覺的信號外,同時也與記憶,學習等功能相關,但是與視覺的形成沒有關係。

但是Feinberg等人的觀點則認為,在脊椎動物中「外感意識」的進化可能是有多個發展階段。這裡面一個關鍵因素是視覺。由於視覺可以帶來豐富的有關外界環境的信息,因此很可能在原始脊椎動物中形成具有聚焦成像功能的眼睛之後,為了處理大量的視覺相關信息,腦中逐漸進化出了具有複雜的拓撲映射關係的結構。這個是形成「外感意識」的第一步。而由於大腦在原始脊椎動物中並不發達,因此原始的「外感意識」很可能是形成在原始的視覺處理中心,即視頂蓋中的。而之後,到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大腦皮層的逐步複雜化,「外感意識」才逐漸移動到了大腦之中。而且由於大腦很可能一開始就和記憶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隨著其進一步的演化,在比較高級的脊椎動物中(即鳥類和哺乳動物),就會產生一系列的與記憶相關的更高級的意識形態。比如動物可以將觀察到的當下外界景象與其記憶中的相關圖景進行比較,從而具備更強的分析判斷能力。

「外感意識」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動物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建模,而「情感意識」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動物對於它所處的狀態的一種整體評估。動物之所以得進化出這些功能應該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意識水平對它們的生存有利。在Feinberg的書裡面,作者觀察到脊椎動物以及可能也有一定意識的無脊椎動物(如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中的頭足動物)都是那些具有很強運動能力的生物。因此,意識似乎與更為積極的生活模式相關。因為這些動物得不斷探索複雜的環境,尋找食物,躲避捕食者,尋找配偶和藏身之所,不斷的正確評估周邊環境並且做出合適判斷對它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最原始的意識正是寒武紀海底四處遊走(或者遊動)的動物們生存鬥爭的產物。而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更加複雜的意識則更可能是對陸地的複雜環境(比如森林)適應的產物。當然,有些動物選擇了比較靜態的生存模式,比如軟體動物中的雙殼類(就是我們吃的大部分貝類食物)。這些動物的神經系統必然比較簡單,因此也不會有意識,因為意識對它們的生存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脊椎動物很可能在誕生時就具有意識(圖源:文獻1)


從進化論角度來討論意識問題還可以回答一個問題。即「你覺得你看見的東西是真的嗎?」如果意識是進化的產物,那麼至少在對你生存有用的範疇之內,你看到的東西確實是真的,即確實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因為,如果不是如此,那麼這些能夠經常看到的「幻覺」的動物應該不會留下後代,因為它們應該早被捕食者吃掉了或者因為找不到是食物早已經餓死了。

究竟意識在動物中分布有多廣,以及它是何時起源的到目前還是一個非常深刻但是又同時很有意思的問題。不過,如果你不把意識局限在必須達到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中的高度上的話,在比較低等的脊椎或者無脊椎動物中存在意識是有可能的。Feinberg和Mallatt的觀點雖然並非沒有漏洞(比如他們實際上也無法提供非人類動物是否真有「外感意識」的直接證據),但是確實對這一個問題做了非常有意思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Todd E. Feinberg and Jon M. Mallatt 《The Ancient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 How the Brain Created Experience》

相關焦點

  • 人類意識之謎 ①追尋意識的起源
    在調查脊椎動物門時,人們發現,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都具有情緒反應的跡象,比如被人抓住時,它們都心跳加快,體溫升高,然而魚和兩棲類就不會。如果我們由此認定這些動物都具有意識的話,那就可以把意識的起源追溯到3億年前它們共同的祖先——地球上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為什麼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會進化出意識?
  • 科學家認為章魚是最接近外星人的生物,每一個觸手都具有意識
    最常見的章魚是普通章魚,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之中智力最高者。人類有20000對基因組,而章魚卻有30000多對,這表明了兩者具有不同的演化歷史,當然單純從基因組數量來看,並不能說明誰更高級一些。章魚和人類唯一的相似之處大概就是都有一對發達的眼睛。章魚有三個心臟,兩個記憶系統,腦袋下面長有八隻帶有吸盤的觸手。它的觸手非常靈活,能用觸手去操縱東西。章魚身上有5億多個神經元,其中有一半就分布在觸手之上,這樣的神經結構和地球上的其他大部分生物的神經結構太不一樣了。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 某些「低等的」脊椎動物也知道疼痛嗎,疼痛的定義是什麼?
    不過這個定義的問題是,會把植物、真菌和細菌的反應也都包括進來了。低等動物也能感知疼痛?對於高等脊椎動物來說,無論是鳥、蛇、老鼠還是人,疼痛的結構和生理機制都是一樣的。高等脊椎動物至少和我們一樣對疼痛敏感,因為它們的許多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都比人類敏銳得多。
  •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例具有哺乳行為的無脊椎動物
    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哺乳歷來都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獨有的行為,儘管有一些類群的動物,例如鳥類和蟑螂,也提供類似「乳汁」的分泌物餵養後代,但無論是從行為模式上、持續時間上還是功能上都與真正的哺乳動物的哺乳相差甚遠。
  • 寬尾鳳蝶是脊椎動物嗎
    寬尾鳳蝶不是脊椎動物,是無脊椎動物。寬尾鳳蝶是鳳蝶科、寬尾鳳蝶屬昆蟲,屬於國家保護蝶類,是極具觀賞價值的。多分布在深林密林中,飲食單一,以木蘭科的一些種類外還有樟科的檫樹為食。寬尾鳳蝶體型大,色彩鮮豔美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科學家如何知道它們具有感知能力?  更直接地講,許多科學家希望知道實驗室培育的大腦組織是否具有意識?在阿里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數百個芝麻粒大小的人類大腦微結構漂浮在培養皿中,伴隨通電產生火花。
  • 宇宙或同人類一樣,是具有意識的生命體
    宇宙本身有生命嗎?正如地球上的萬物具有生命一樣,宇宙同樣具有生命,因為萬物來源於宇宙。在世界很多科學家的研究下,人們得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宇宙或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但與人類不屬於同一維度。這樣的發現,都在給科學家們一些將人體與宇宙聯繫起來的啟發。因此可以大膽假設,宇宙和人類一樣,是有意識的生命體。在物質和精神組成上,人類可能與宇宙間其餘部份類似,宇宙存在著一個「原意識領域」可以覆蓋整個空間。恆星是可以思考的實體,並有意識地控制著自己的運行軌道。
  • 人工智慧能否具有自己的意識,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人工智慧最終是否能具有自己的意識?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甚至有人認為,這個謎團將永遠都無法解開。想用客觀的科學方法解釋人們的主觀體驗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過去的20多年間,科學家對意識開展了大量深入分析,並取得了重大進展。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與意識相關的神經活動,也進一步了解了哪些行為需要意識的參與。大腦會按照潛意識執行許多高級別的認知任務。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此外,文昌魚不飽和脂肪酸和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營養豐富(梁惠和張士璀,2006),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也是養殖和應用研究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脊椎動物的起源與演化,長期以來一直是生命科學的重大命題之一。文昌魚是早已適應海洋環境的一種古老的脊索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發育方式都與脊椎動物存在諸多相似性。
  • 還記得轟動杭城的人體奧秘展嗎? 「姊妹篇」脊椎動物展登陸中國溼地博物館了
    不少觀眾還記得去年暑期轟動杭城的「人體奧秘展」,說這場脊椎動物展是它的「姊妹篇」,一點也不誇張,因為這裡將展出67件大型脊椎動物的生物塑化標本。 脊椎動物,在生物學中被認為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結構最複雜、進化地位最高的動物。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但是,其身體前端沒有脊椎動物樣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感覺器,也沒有明顯分化的腦,因而沒有脊椎動物樣的頭部,屬於無頭類(acraniate);加之文昌魚又缺乏魚類所具有的脊椎,因此,文昌魚不是真正的「魚」。
  • 意識一直存在嗎?一個人的意識是從何時開始的,又在何時消失?
    永生與長壽是截然不同的,永生代表著永不衰亡,但如果永生不能實現,每個人最終都會陷入無知無覺的死亡狀態,那麼百年的壽命與千年萬千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無論是百年的積累,還是萬年的記憶,終歸都要失去。機體無法永生是由物質的本質決定的,是無法打破的,但人類卻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永生夢,於是我們開始思考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問題:意識能夠永存嗎?
  • 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具有意識的大腦
    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多個系統組成,而每個系統都是由多種器官組成,每個器官又是由多個組織構成,組織由多個細胞構成,以此類推,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組成。科學家觀察到的宇宙和這一切是多麼的相似。
  • 脊椎動物知多少?
    人們會提出疑問為什麼我們要關注脊椎動物?因為我們人類就是。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會自主思考,思考會在大腦進行,大腦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而大腦的起源和演化則是伴隨著脊椎動物的起源和演化而進行的。古脊椎動物學的神奇之處,它不僅描述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的自然歷史,還顯現出了演化曲折、生命的頑強和大自然的奇妙。為什麼要叫作脊椎動物呢?脊椎動物,又稱為頭顱動物,是具備頭顱和脊椎骨的動物,如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類。
  • 藏在基因裡的「時鐘」可預測脊椎動物壽命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夢然)你想過有一座「壽命時鐘」,就藏在基因裡嗎?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12日公開一項生物學研究,報告了一種利用基因標記來準確估算不同脊椎動物物種壽命的模型。
  • 你知道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遊戲角色有多厲害嗎?
    你見過具有三次元意識的遊戲人物嗎? 在他的眼中,遊戲中的角色都是善良的,而在屏幕前玩遊戲的你才是真正的大BOSS。 他是屠殺路線的最終頭目,是個善良且極其強大的對手。恪守他與Toriel的承諾不去傷害人類,所以對他使用「檢查(Check)」時顯示為「最好對付的敵人」。當然,要是你惹到他,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可怕。
  •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
  • 動物也有意識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動物也有意識嗎?「意識」這個詞,有複雜的定義。如果以「自我認知」來定義意識的話,答案是肯定的,動物有意識。以著名的劍橋宣言開場。哺乳動物,能跟人類交流的黑猩猩,能學習人類製造並使用工具的紅毛猩猩,能體會到主人喜怒哀樂的寵物貓狗,大多數人都沒法否認它們具有意識。鳥類,會感恩的貓頭鷹,會記仇的烏鴉,大家也不能否認它們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