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人類觸覺作用原理 竟和聽覺相似(圖)

2020-11-23 中國網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

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

當你走進一間黑暗的房間裡,你的第一反應是找電燈開關。你的手沿著牆壁滑動,從門框摸到牆,從上摸到下,直到你找到開關的金屬或塑料板。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研究人員使用所謂的正弦波(sinusoidal waves)研究皮膚振動的傳入反應。正弦波這種完全均勻的振動可以在實驗室中產生,但通過觸摸在皮膚上產生的振動比較混亂和不穩定。

在這項研究中,斯利曼本斯麥艾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一個振動馬達,它可以產生他們想要的任何複雜的振動。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記錄了獼猴對多種頻率的反應,獼猴的觸覺神經系統與人類的極為類似。在第二個實驗中,當人類受試者被固定在振動馬達上的一個探頭接觸到他們的皮膚時,研究人員記錄兩個特定頻率的相似性和不同點。

該研究團隊對獼猴記錄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不僅神經以振蕩頻率振動,而且他們也預測人類受試者根據獼猴對相同頻率的神經元反應也會感覺到振動。(尚力)

相關焦點

  • 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觸覺幾乎是所有組織和細胞正常運作的基礎,Patapoutian說。生物通過力了解周圍的世界,享受愛撫的同時規避痛苦刺激。機體細胞會感覺血液流動,感受空氣使肺部膨脹,感受胃和膀胱充盈。聽覺的基礎也是內耳中的細胞感知源自聲波的力。在過去的十年中,對Piezo和其他機械敏感離子通道的研究蓬勃發展。
  • 釣魚:了解魚類嗅覺、味覺、觸覺、聽覺、視覺與垂釣的關係
    了解魚類生理與習性,對我們的垂釣活動大有益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魚類的嗅覺、味覺、觸覺、聽覺、視覺與垂釣的關係:1、嗅覺魚兒的嗅覺器官除了用來辨別食物外,它還可以用來偵察敵情,鑑別水質及追求異性。一般的魚類都有一對鼻腔位於頭的前方,嗅覺器官主要集中在這裡。
  • 特別推薦Neuron|唐逸泉博士解析聽覺受體如何感受機械力刺激
    — Thomas Aquinas 「Adoro te devote」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總結人類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並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依此順序對五感進行高低等級排序,此順序也正好對應五種感覺器官在人體的高低位置,即從眼睛開始往下
  • 視覺觸覺聽覺合一的「三位一體」的立體顯示器
    而對於「聲鑷」所產生的聲波的一個周期中產生壓力的工作周期,其75%的部分用於進行微粒的位置與運動的控制,而剩餘的25%的部分用來進行觸覺的形成。聲波的頻率選擇了250Hz,避免了人類聽覺的敏感範圍(2kHZ-5kHz),以便降低噪聲,但有在皮膚能感知的最佳範圍之內。也許有人會疑問皮膚怎麼會感受到聲音?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觸覺將壓力、振動、疼痛、溫度等多種感覺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類感知周圍環境,避免潛在的傷害。研究表明,與視覺和聽覺相比,人類的觸覺在處理物體的物質特徵和細節形狀方面更勝一籌。與人類一樣,機器人的觸摸傳感(Touch Sensing)能夠幫助機器人理解現實世界中物體的交互行為,這些行為取決於其重量和剛度,取決於觸摸時表面的感覺、接觸時的變形情況以及被推動時的移動方式。
  • 你是哪種學習類型的人 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摘要: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首先是視覺學習型的人,佔到人群總數的三分之一。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因此,迄今為止,機器仍然缺乏一些極其關鍵的能力,其中就包括人類精密而完善的觸覺。 圖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 相對於聽覺、視覺而言,人類天生的觸覺更加複雜,觸覺感官的模擬十分困難,這種感官「集成」了上千種感受器來追蹤不同類型的壓力
  • 這款工控機,竟和腦機那麼相似
    植入晶片後,能直觀看到豬的腦活動,可通過腦電路圖,可以預測到小豬關節的位置,和實際的位置幾乎完全吻合,預測出小豬身體裡的運動。 不僅如此,未來腦機還解決人類大腦出現的一些毛病,包括聽覺缺失這樣就會出現毛病,無法根據客戶的操作給出及時對應反饋,猶如缺失聽覺,觸覺。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鳥類的DVR和弓狀皮質與哺乳動物新皮質、海馬和杏仁核的某些板層非常相似,其核團間聯繫也與哺乳動物感覺柱和運動柱之間的連接如出一轍,它們都具有端腦的輸入和輸出功能,且其丘腦和端腦的聽覺、視覺和觸覺通路在細胞、迴路、網絡和基因水平上也具有古老的同源性。在發育過程中,這些同源神經元和迴路的漸進性演化導致了哺乳動物端腦結構的巨變。1.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
  • 揭開聽覺受體謎團,上海專家確認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基因編碼
    聽覺不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早已被相繼確定,但是,聲音感知的核心——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閆致強教授與團隊學生。
  • 英媒:英國科學家創建出「萬有觸覺定律」模型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波創建了一種觸覺通用尺度,為打造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虛擬實境鋪平道路。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0月12日報導,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接觸感受器進行數學建模,推導出「萬有觸覺定律」。
  • 英媒:英國科學家創建出「萬有觸覺定律」模型
    英媒稱,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波創建了一種觸覺通用尺度,為打造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虛擬實境鋪平道路。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0月12日報導,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接觸感受器進行數學建模,推導出「萬有觸覺定律」。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記憶層,包括想像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大腦教育的七個認知層級塔之二記憶能力我們人類目前對大腦的記憶機制了解得並不充分。記憶能力是大腦的基本能力,這是一種生物的適應性的表現。如果喪失記憶能力,我們連回家的路都會不記得,這將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記憶層,包括想像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信號處理存儲。人類最主要的記憶能力包括視覺和聽覺的記憶能力。視覺的存儲發生在枕葉區,聽覺存儲發生在顳葉。其他感官信息也有不同的存儲區域。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
  • 大腦迴路相似
    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 日媒稱,東京大學副教授伊藤啟等人通過仔細研究果蠅發現,昆蟲將觸覺傳遞迴大腦的神經迴路結構與人類等哺乳動物的非常相似。迄今為止的研究顯示,兩者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中,觸覺外的四感的神經迴路結構都相同。
  • 可怕,植物竟然也是有意識和心智的智慧生物
    相對於動物,植物在我們眼裡可能是一種呆板的、無智能的生物,但是它們卻能看、會聞,也能根據外界的環境自動調整自身的成長發育,植物的感知外界的方式和人類很相似,具有自己的意識和心智。植物的感知能力和人類相似,它們也有視覺、嗅覺和觸覺系統,但是植物缺少聽覺和說話的功能。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大腦裡的信息分類
  • 動物對人類的幫助,動物超感:一種神奇的生存本領
    以聽覺為例。人的聽力,一般是在20至20000赫茲的範圍,但很多動物,卻能聽到更低頻率的聲音。像地震發出的次聲波,普通人即無法感知。再如觸覺。較之人類以兩足行走,大多數動物,接觸地面的面積更大。有些動物,甚或還能通過感知地面的震動,來獲取獵物方位與距離。也正是動物的感知本領,才讓它們,能夠迅速逃避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