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較深,又稱深部感覺。此外,在本體感覺傳導通路中,還傳導皮膚的精細觸覺(如辨別物體的紋理粗細等),主要涉及軀幹和四肢的本體感覺傳導通路。簡言之,就是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的同時能對自身的位置、姿勢、運動以及負重的感知能力。
那麼,影響本體感覺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
不良姿勢以及習慣會影響我們的本體感覺。如含胸駝背、翹二郎腿等,最終會因代償造成肌肉失衡、骨骼異常和疼痛等問題。
2
運動損害後也會對本體感覺產生影響。運動損傷病人本體感覺的缺失主要是軟組織及關節的位置感覺、運動感覺、負重感覺以及前庭和小腦的運動協調感覺。
【異常姿勢】:在受傷後人體會為了避免疼痛,而讓受傷的部位相對處於一個比較不受力且舒服的位置。久而久之,會改變受傷部位在靜態下的姿勢,從而造成肌肉失衡等;
【運動功能減退】:一切運動技能都是在本體感受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比如腳踝扭傷的人在運動中都會表現出遲鈍、不穩,影響足踝的功能。此時大腦接收的運動反饋出現異常,在較複雜的運動下,身體很可能在應對強度較大的動作或意外時,不能精準判斷而再次受傷。
本體感覺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增強自身的本體感覺呢?
刺激感受器
在訓練本體感覺之前,首先要恢復或加強皮膚的感覺,我們可以通過「筋膜球」、「泡沫軸」以及「筋膜刀」來實現。
運動訓練
運動感知覺訓練包括幾個組成部分,下表包括了反映患者姿態、支撐面和重心的參數,便於治療師根據需要調整難度。訓練中需要不斷挑戰患者通過感覺系統(如視覺、外周感覺系統)控制姿勢穩定能力;一次訓練大概持續30分鐘,但是單組訓練時間通常是5-20秒,不會超過2分鐘。重複次數根據訓練動作的難易程度選擇,簡單動作重複20次,高難動作重複5次。
運動感知覺訓練的三個階段:
靜態、動態、功能性階段
靜態訓練
瑞士球和迷你蹦床可以作為不穩定平面訓練。
使用彈力帶改變重心 使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從支撐面的不同方向和角度改變重心。
動態訓練
不同方向的幹擾,以較低強度增加在接近重心的位置施加
a 重心向前轉移
b重心向左轉移
c重心向後轉移
d重心向右轉移
脊柱穩定性訓練 使用彈力帶放在頭後部提供阻力,在維持頸部正常位置的前提下進行,激活深層穩定肌;軟質重物或實心球,拋接過程中維持身體姿態穩定
功能性訓練
通過腳在不穩定平面,拋接球來訓練本體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