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失重會使太空人出現空間感知錯覺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莫斯科11月19日電(記者欒海)載人航天科技的發展為長期駐留太空提供日臻完善的外部條件,但太空人的部分生理機能尚未完全適應太空環境。俄羅斯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體對失重的反應會引發空間感知錯覺,可能影響太空人的工作能力。

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的專家在該單位網站上發布研究報告說,他們對47名俄太空人進行了代號為「虛擬」的人體感知試驗,涵蓋太空人乘飛船升空前、在國際空間站內常駐和著陸後恢復地面活動能力等階段。這些太空人的年齡為35至50歲,在空間站累計生活了125至215天。試驗結果顯示,受失重影響太空人會在定向、動態感覺和感知自我的「本體感受」三方面出現錯覺。

具體來說,定向試驗要求太空人仔細觀察周圍環境,然後在關燈後觸摸其附近的一件物體。結果發現一些太空人完全失去方向感,無法判斷身體需朝哪個方向運動和前進多久可觸摸到目標物,連摸牆壁都難以做到。

在動態感覺測試中,一些太空人在感知自身旋轉和沿直線行進時出現失誤。他們無法按自己的想法準確控制身體,出現異常滾動、飄飛。

在本體感受方面,一些太空人在身體靜止時會錯誤地認為身體在向前後左右傾斜,腿部在升起;雙手明明舉在空中,卻感覺是垂在身體兩側;平躺在睡袋裡,卻覺得是彎腰駝背地坐著。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約72%的太空人在注視移動的目標時出現失誤,例如太空人在觀察緩慢下降的目標時,其視線焦點與移動目標所處位置的吻合程度明顯比升空前表現差。這種失誤可表現為沒抓到想要的物品,在飄飛行進時意外撞到艙壁。

研究員葉基莫夫斯基說,如果上述錯覺僅出現在進入太空後的頭三天內,可視為人體對失重的正常適應過程。如果之後依舊時常出現這些錯覺,那就是航天運動病的表現,會影響太空人在太空中的工作能力,科研人員需針對這些病症研究防治方法。

 

 

作者: 欒海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克服「失重錯覺」
    原標題:克服「失重錯覺」  □越是新舊體制轉換,官兵思想越是活躍,要特別重視把嚴格紀律、嚴格規矩貫穿改革始終   在當年的百萬大裁軍中,一個撤編單位的領導因為貪佔公物被處理。他在懺悔時說,知道自己的單位撤編後,認為自己要脫軍裝了,誰也管不著了,有一種失重的錯覺,就像一下子脫離了地心引力,可以為所欲為了。他的沉痛教訓給我們提了個醒:越是新舊體制轉換,官兵思想越是活躍,要特別重視把嚴格紀律、嚴格規矩貫穿改革始終。   鐵的紀律是推進改革的有力保證。
  • 太空發燒:失重會使太空人的體溫升高1度!
    失重會讓人體變熱,這並不是說身處外太空的太空人對壯美的太空風景感到熱血沸騰。相反,最新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持續發燒,這對太空人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失重環境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很多影響。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人在太空會失重,星體為何卻不會失重?
    審核:小文小時候我們看喜之郎廣告時,都會看到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漂浮著的,並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行走。以至於到了長大我們所看的航天電影裡面的太空人在太空中也是漂浮著的。這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失重。只是這個時候引力就會變得比較微弱,但並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感知不到它而已。既然我們已經排除掉引力消失這個想法,那就從重量這個想法入手了。我們知道引力是不會消失的,所以是因為地球對我們的引力變成了向心力,從而導致我們平時四肢感受到的壓力全部消失了,也就可以在太空中漂浮了。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 在失重狀態下會對身體產生奇怪的影響——現在人們發現,失重狀態會讓人的血液倒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
  • 太空人在太空中遭遇空間迷失,發現自己很難獲得方向感
    在太空中太空人經常遭遇到空間迷失的問題,他們發現自己很難獲得方向感,或者很難區分什麼是「向上」或「向下」。太空飛行器的地板、牆壁和天花板在他們眼中可能會突然交換身份。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太空人早晨剛醒來時,他感覺整個世界在旋轉。
  • 太空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為何沒有被太陽引力吸引?
    我們需要明白何為失重。失重,並不代表不受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理論上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大的,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照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那麼,太空人為何會失重呢?這裡就以在地球上方的空間站為例。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感受到的失重,通俗地理解其實就是「太空人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所以太空人感受到了失重。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簡單的跳起來,下落的過程其實就是失重,氣不過這個過程太短暫了,加上我們的視角仍舊停留在地面附近,所以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失重。如果你乘坐電梯時「有幸」遭遇到了電梯失靈,電梯自由落體下落,你就能對失重身臨其境了!
  • 研究表明太空飛行對太空人身體會造成嚴重傷害
    然而,實踐證明由於長期處於失重和真空環境中,太空飛行對搭乘太空人的身體會造成嚴重傷害,比如導致肌肉萎縮或患上癌症等 。  在未來的太空探索中,太空人停留在太空中的時間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在一個失重、高真空環境、溫度波動大和高能量輻射的 太空環境中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
  • 長期失重可使太空人身體機能降至80歲水平
    據外電報導,美國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那些在太空時間長達數月的太空人的身體機能會變得如同80歲老人一樣虛弱。美國研究人員在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肌肉組織的分析後發現,在太空時間超過6個月的太空人身體機能水平下降約40%。這相當於太空人的肌肉強度從30至50歲的水平降低至人類80歲左右的水平。
  • 「失重與漂浮 」的藝術
    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作品常出現氣勢恢弘的超慢鏡頭,他注重投影的質量,不斷利用最新技術與專業影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他時常追求「無聲勝有聲」的感受,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的創作常以古典宗教繪畫為直接靈感。
  • 科學家:太空人會出現神經眼肌綜合症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種變化屬於航天神經眼肌綜合症。如果長時間在太空中飛行,會導致失重的環境會導致太空人的顱內壓力升高,最後可能會出現神經水腫、視網膜結構改變、眼球形狀改變和遠視等視覺變化。、腦脊液會出現膨脹,和前文提到的顱內壓力升高的原因是一樣的。
  • 在空間站,男太空人患的這種病,只有女太空人才能治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長期在地球軌道上生活、工作的地方,用以對地球本身進行研究和各種空間實驗。國際空間站內長期有人值守,採用的是輪班制度,太空人都是來自各個國家,不過每一位太空人在空間站內的待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半年,就要被輪換下來回地球進行修養和恢復訓練。
  • 星球在太空中沒有失重,為何人類卻會失重?
    但是當人類去到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時,又會出現失重現象,難道地球引力就真的不過如此嗎?從一些以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就幾乎不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縛而感覺身體輕盈、自由自在,因此很多人就此認為一旦人體與地表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地球對人體的引力就完全消失了。
  • NASA資助研發可攜式負壓重力服,保護太空人免受失重困擾
    成為一名太空人,有朝一日能遨遊太空,是很多人兒時的夢想。不過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適應了地球重力的人類很難在太空中長期生活。長時間處於失重狀態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在脫離地球引力之後,人體骨骼會以每月 1.5%的速度迅速損失骨密度,帶來骨質疏鬆的同時伴隨肌肉萎縮。更令人不安的是,血液容易在大腦附近積聚,血流量減少。一系列不尋常的變化會導致視力惡化,弱化心肌,並且阻礙大腦供氧。如果處理不當,很多損傷甚至再也無法恢復,即使返回地球也無濟於事。目前太空人會通過有規律的鍛鍊來抵消一部分負面影響,但這種方法仍存在局限性。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這項工作從2013年開始,尤靈斯於2016年加入該研究團隊,2017年,他們對太空人進行觀察分析,此時他們已掌握充足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人類身體是為了適應地球重力而設計的,身體許多部分已經進化到能對這種向下拉力做出反應,當人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長時間停留在太空軌道時,他們的生物系統就會發生變化,在軌道上的微重力環境會讓太空人產生失重感。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這項工作從2013年開始,尤靈斯於2016年加入該研究團隊,2017年,他們對太空人進行觀察分析,此時他們已掌握充足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人類身體是為了適應地球重力而設計的,身體許多部分已經進化到能對這種向下拉力做出反應,當人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長時間停留在太空軌道時,他們的生物系統就會發生變化,在軌道上的微重力環境會讓太空人產生失重感。
  • 科學之謎:太空站上的有趣實驗,讓果蠅也體驗下失重的感覺
    我們知道人在失重狀態下,心臟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那麼果蠅在微重力影響下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是果蠅?因為人類大約75%的致病基因在果蠅中同樣存在,基於此醫學家們認為果蠅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太空環境中的生物變化的模型。
  • 為什麼人在宇宙會失重?引力沒有消失,難道重力也會被偷走?
    但為什麼太空人一去到宇宙,就會失重了呢?有些人可能覺得飛機的高度還不足以體現引力的衰退,認為到了只要到達幾十千米的高空引力就會迅速地消退。甚至還有人覺得,既然地球的大氣層那麼厚重,就一定是大氣層隔斷了地球的引力。或者有人認為,引力的衰頹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到了某一界限,引力就會突然消失。其實這些想法都不是正確的。引力並不是像是磁力,或者力一樣,在力的特性曲線上有一定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