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2020-11-28 和訊科技

2020年2月7日,62號太空探險隊3名成員:奧列格·斯克裡波奇卡、傑西卡·梅爾和安德魯·摩根,他們身穿帶有任務標誌的T恤在國際空間站合影。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針對11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太空人太空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在頭骨中重新分布。

該研究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平衡研究和航空航天實驗室(LEIA)博士生史蒂文·尤靈斯負責的,證實了之前關於微重力對人腦影響的發現。此前尤靈斯參與了兩項關於太空飛行對俄羅斯太空人大腦影響的研究,近期他再次對這一研究主題進行深入探索。

尤靈斯和研究小組研究了11名太空人在航天飛行前的大腦狀況,著陸9天後的大腦狀況,以及他們返回地球6-7個月後的大腦狀況。他之前參與了太空人大腦分析工作,使用標準類型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展開分析,目前他在最新研究中使用一種特殊類型的核磁共振掃描,包括一系列的擴散核磁共振成像技術(dMRI)。便於我們深入觀察大腦結構,研究航天飛行時大腦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導師弗洛裡斯·伍特斯的幫助下,尤靈斯開始對太空飛行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產生興趣,伍特斯有研究大腦前庭神經系統的豐富經驗,前庭系統是內耳中負責平衡和空間定位的一組感覺器官。

這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博士生史蒂文__尤靈斯對太空人大腦結構的分析圖。尤靈斯和同事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的最新研究證實了之前關於太空飛行對大腦周圍顱脊液分布的影響,大腦下部區域比上部區域被更多的腦脊液包裹著,這可能是航天飛行過程中導致大腦在顱骨內向上移動的一個跡象。

2009年,伍特斯寫了一份提案,對俄羅斯航天局11名太空人進行核磁共振掃描,用於研究大腦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項工作從2013年開始,尤靈斯於2016年加入該研究團隊,2017年,他們對太空人進行觀察分析,此時他們已掌握充足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人類身體是為了適應地球重力而設計的,身體許多部分已經進化到能對這種向下拉力做出反應,當人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長時間停留在太空軌道時,他們的生物系統就會發生變化,在軌道上的微重力環境會讓太空人產生失重感。

在地球表面,響應重力作用的人體液體和凝膠物質對於我們的身體日常功能非常重要。耳石是大腦前庭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內耳深處,幫助大腦接收信息,告訴大腦頭部所處的方向。耳石是由叫做耳錐的微小晶體結構組成,它們平置在內耳的凝膠上。

當頭部做出傾斜到一側肩膀的動作時,重力將耳錐晶體牽引至內耳的毛髮上,向大腦發送頭部已傾斜的信號。但在微重力條件下,沒有足夠的引力告訴大腦:頭部已改變了位置。當太空人進入太空的前幾天,他們會感到迷失方向,長期暴露在微重力下意味著他們返回地球後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才能重新適應地球重力環境。

尤靈斯指出,在太空飛行時太空人大腦和脊椎周圍的液體不像在地球上那樣移動。最新研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執行6個月任務的太空人,經常會感到頭部向上移動,而且在微重力狀態下,大腦和脊椎周圍的液體會重新分布。

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腦脊液是環繞大腦和脊髓周圍的液體,這些液體具有多種功能,但它在大腦周圍也有助於當你撞頭時起到緩衝空間的作用,所以人們的大腦組織不會輕易遭受傷害。」

除了緩衝大腦碰撞,腦脊液還有助於清除大腦中的「廢物」,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他們監測了太空人身體,發現太空人返回地球後腦脊液會在大腦下半部分聚集,這表明他們在太空中大腦整體向上移動。然而,這僅是一種暫時現象,是可逆的,在後續的監測掃描中,他們發現大腦幾乎完全恢復到太空飛行之前的狀況。

這項最新研究證實了之前的研究結果,在大腦深處產生腦脊液的開放結構,也就是腦室(ventricles),出現空間擴張。該研究表明,儘管在飛行後檢查和7個月的隨訪檢查期間腦室縮小,但太空人腦室中的腦脊液仍多於進入太空之前。

研究人員指出,腦脊液的正常循環確實存在障礙,而且雖然它似乎對顱骨內壓力無影響,但這種對顱脊髓液正常循環的破壞可能是一些太空人在航天飛行期間和之後會出現視力模糊的原因。

尤靈斯稱,在未來相關研究中使用不同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收集更多關於太空中大腦的信息,例如:太空飛行是否會導致大腦出現結構變化。

據悉,尤靈斯的研究項目獲得歐洲航天局的資助,與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保持合作關係。(葉傾城)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針對11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太空人太空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在頭骨中重新分布。  該研究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平衡研究和航空航天實驗室(LEIA)博士生史蒂文·尤靈斯負責的,證實了之前關於微重力對人腦影響的發現。
  • 科學家:太空人的大腦在微重力下會膨脹
    自從人類登上月球之後,火星成為了科學家的下一個目標。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大腦會擴張,這將使未來的長距離太空旅行任務面臨潛在的危險。(尤其是大腦)的影響有多大之後,這些太空機構可能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戰略。
  • 在零重力下培育人體器官的效果會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揭秘
    人們在太空環境下,零重力可能會影響人體器官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太空實驗頗有價值,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生物科學的新視角去探索人體組織的生長之謎。重力通過影響蛋白質和基因在細胞內的相互作用,從而幹擾細胞行為,產生極化組織,這是自然器官發育的一個基本步驟。
  • 人類殖民火星的阻力,在零重力下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一些奇怪的變化
    這意味著,太空人們必須生活在微重力下大約三年——遠遠超出了俄羅斯太空人瓦萊裡·波利亞科夫目前保持的438天連續生活在太空的記錄。在太空旅行的早期,科學家們努力研究如何克服重力,使火箭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彈射,以便將人類送上月球。
  • 德國研究機構BAM首次成功在零重力下3D列印金屬工具
    【PConline 資訊】德國研究機構BAM(聯邦材料研究與測試部)第一次成功地在零重力條件下3D列印金屬工具。去年我們報導了BAM早期的測試,在太空船上使用陶瓷3D列印,利用真空系統將粉末床固定在一起。現在改進的增材製造工藝已被用於生產金屬工具,這是迄今為止取得的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 宇宙會如何改造人體?科學家對太空人進行研究,發現了這些變化
    ,繪製了大腦的三維圖像。當然了,這種改變都是太空人進入太空後慢慢獲得的,即使是普通人,在太空中也會獲得相同的改變。這證明,雖然我們的大腦並沒有進入過太空,但它清楚地知道,一旦進入太空,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調整。這個過程並不輕鬆,太空人經常會感到暈車或者失去方向感。但這樣的改變一旦形成就能夠持續下去,這意味著如果這位太空人再次執行任務,將會非常容易適應從地面到太空的生活環境轉變。
  • 美國太空人發明零重力太空咖啡杯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唐·佩蒂特(Don Pettit)非常喜歡喝咖啡,近日他在國際空間站執行太空任務時,發明了一種零重力咖啡杯,從而代替了之前太空人在太空中使用吸管喝液體飲料。
  • 科學家:太空人腦室擴張,腦脊液循環遇障礙
    ,如在地面我們會受到重力,在外太空中太空人處於微重力甚至是零重力的環境中,對於太空人的生活甚至生存,都會帶來一些挑戰。,發現這些太空人在太空中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會在頭部重新分布,這一項研究證實了在微重力環境中,人腦確實是會受到影響。
  • 零重力環境下分解水製造氧氣或成可能 人類離長途太空旅行又近一步
    零重力環境下分解水製造氧氣或成可能 人類離長途太空旅行又近一步  Emma Chou • 2018-07-19 17:20
  • 如果地球零重力:會發生什麼?
    或者曾經重重摔下?重力就像膠水一樣把你粘在地上,不讓你滑走。上圖來源:依諾瓦克/Pixabay那如果有一天重力消失,整個世界都是零重力呢?上圖來源: clouds cloudy forest mountain因為在這個星球上長大,你的身體已經適應了重力一直將你往下拉,但是如果沒有重力,你會失去你的骨頭的!
  • 科學奧秘:帶你了解太空零重力的那些趣事
    我們在地面上習以為常的一些小事,到了太空中又會發生哪些改變?BBC請歐洲航天局的拋物線飛行協調官(parabolic flight coordinator)尼爾·麥爾維爾(Neil Melville)為你介紹零重力下的一些小常識
  • 長期太空飛行會改變太空人大腦形狀:各腦區灰質有所增減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人的大腦形狀在太空中會發生改變。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結果發現部分腦區的灰質減少,其它部分則灰質增多。該研究將有助於治療其它影響大腦的疾病,如長期臥床病人易患的腦水腫等。
  • 馬斯克設想在零重力下表演星際協奏曲-虎嗅網
    別忘了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未來的演出可能會在零重力下進行。埃隆·馬斯克的公司SpaceX正在製造一枚可同時在太空中運送多達100人的火箭,他對未來的太空活動抱有遠見。馬斯克在圖片旁邊寫道:「零重力的星際飛船協奏曲」,指的是目前處於原型階段的不鏽鋼火箭的名稱。這不是太空中的首場音樂表演,加拿大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在國際空間站上演奏了大衛·鮑伊的《太空奇想》,義大利太空人盧卡·帕米塔諾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艙內給觀眾帶來一場絕無僅有的太空DJ音樂表演。但「星際飛船」可能代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讓藝術家受到星空啟發的機會。
  • 零重力環境下農產品「上新」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新鮮蘿蔔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2月4日報導,太空人正在收穫太空中生長的新鮮蘿蔔,這一美妙前景還可能有助於為較長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產工作播下希望的種子。據NASA發布的一份情況說明書顯示,蘿蔔是在零重力環境下成功種植並收穫的最新類型新鮮農產品。此前成功收穫的農產品包括紅色長葉生菜、綠色生菜、大白菜、扁豆和芥菜。
  • 科學家:太空人大腦膨脹變形
    科學家:太空人大腦膨脹變形大家都知道,隨著我們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也開始對於太空的探索,而如何去克服太空環境,成為了人類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而就目前而言,太空環境似乎如同一道屏障,將人類死死地圈禁在地球上面,雖然我們能夠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甚至能夠登月,但是宇宙當中存在的強力輻射,以及處於微重力的環境之下,會無時無刻的侵蝕著太空人的身體。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如果太空人在太空中生病了會怎麼樣?他們將如何得到治療?
    太空治療是自己解決問題零重力下空間適應性疾病零重力會改變很多正常的身體功能,其中包括人體內的液體漂浮起來,而使內耳混淆,使它們無法分辨上下。而運動病則是最常報告的疾病,是SAS的一個子集,它至少影響了67%到75%的太空人。太空人的身體需要幾天的時間來適應失重狀態,在此期間,他們可能會出現頭痛和嘔吐等症狀。儘管處理嘔吐物是一場噩夢,但NASA應對這個問題有一個良好的系統。每個太空人都會攜帶特殊的嘔吐袋,袋上附著抹布和密封條,可以在發射期間或在軌道上使用,一旦使用,這些袋子就會被扔進垃圾桶。
  • 太空人大腦膨脹變形,視力和身體大不如前
    太空人出艙時都穿著厚厚的太空衣盡最大的能力來讓自己免受太空帶來的傷害。但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時,他們的大腦會因為受到微重力導致大腦增大,會導致太空人大腦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也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太空人返地球會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身體症狀。
  • 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會影響太空人的脊柱健康
    一項有關在零重力環境下長期旅行的健康狀況研究,給太空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帶來了新的打擊。《脊柱》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國際空間站呆了幾個月的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脊柱上關鍵肌肉的大小面積和密度都有明顯減少。
  • 【英語聽力閱讀】零重力可能導致太空人血液倒流!
    但在太空中卻不是這樣,因為人們在太空中屬於失重狀態,零重力環境會導致更多液體流向頭部。 Faces get puffy, legs lose volume and appear to be smaller. 這會導致臉部浮腫、腿部因體液減少而變得纖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