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人的大腦形狀在太空中會發生改變。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結果發現部分腦區的灰質減少,其它部分則灰質增多。該研究將有助於治療其它影響大腦的疾病,如長期臥床病人易患的腦水腫等。
另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太空中生活會導致背痛,因為肌肉在低重力環境下會逐漸萎縮。從太空人身上收集的數據顯示,低重力環境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降低肌肉力量和骨骼強度。
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圖中藍色代表大腦灰質減少的區域,也許與腦脊液的分布變化有關。橙色代表灰質增多的區域,這些區域負責控制腿部運動和處理來自腿部的感覺信息,說明大腦在學著適應微重力環境中的運動模式。
研究人員分析了12名在太空梭上待過兩周的太空人、以及14名在國際空間站工作了六個月的太空人大腦掃描結果。結果發現,這些太空人各腦區的灰質全部有所增減,且太空人在太空中工作時間越長,變化越明顯。
密西根大學運動機能學與心理學教授、此次研究的帶頭人蕾切爾·賽德勒(Rachael Seidler)指出:「我們發現許多腦區的灰質數量都有所下降,這可能是因為進入太空之後、腦脊液在大腦中的分布與此前不同。太空中沒有重力,無法使體液向下流動,導致太空人在太空中臉部浮腫。這也許還改變了大腦的位置和受壓程度。」
第一行為長期臥床病人的腦部變化,第二行為太空人的腦部變化。橙色代表灰質增加區域,藍色代表大腦灰質減少區域。兩者有重疊之處,但可以明顯看出,太空人的小腦變化更加顯著,而小腦與學習新運動技能有關。
但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控制腿部運動和處理來自腿部的感覺信息的區域灰質有所增加。說明大腦在學著適應微重力環境中的運動模式。這些變化對於在國際空間站長時間工作的太空人而言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大腦要一刻不停地學著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很有意思,因為就算你再喜歡做某件事,你每天的練習時間也不會超過一小時。」賽德勒教授說道。但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太空人的大腦變化程度相當於一刻不停地練習某一技能。
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完全弄清這些變化背後的機理,但他們稱研究結果能夠幫助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如導致腦脊液在大腦中聚積的疾病等。賽德勒教授指出,大腦的這些變化也許是由神經元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引起的。此次研究結果十分接近賽德勒教授開展的另一次研究:在三個月時間內,受試者頭部始終保持向下傾斜姿勢,導致他們的大腦位置向上移動了些許。
目前賽德勒教授正在領導另一項研究,分析這些變化將對人們的認知能力和運動能力產生哪些影響,並確定大腦的這些變化將持續多久。例如,當太空人返回地球之後,大腦的神經元聯結方式也許還保持著太空中的狀態。「他們的行為也許會回歸正常,但大腦控制行為的方式或許會發生改變。」賽德勒教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