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開玩笑說:地球可能都快裝不下你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尋找到真正的宜居星球,從而飛出地球到新的家園生活和繁衍,目前來看人類正在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人類的太空探測歷史才半個多世紀而已,但是已經發展到今天的局面,我們最遠的足跡已經留在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最遠的探測器是224億公裡之外的旅行者一號。
SpaceX公司的CEO伊隆·馬斯克被稱為現實中的鋼鐵俠,他曾提出過很多天方夜譚的想法,但後來也的確一一實現了。而他正在為之努力的還有一個,那就是火星移民計劃,他曾在2017年提出期望在從2025年開始計劃將100萬人移民火星。
今年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包括我國「天問號」在內共有三顆火星探測器直奔火星,在2021年初到達火星。其中阿聯也發射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阿聯的航天局在2014年才成立,在2017年就提出了「2117」計劃,希望在100年後將人類送上火星並且建立迷你城市。
可以說未來是太空時代,人類註定有一天會走出地球進行星際探測,並且尋找新的家園。但是進行星際探索除了技術外,還有關鍵性問題所在,那就是人員健康問題。
要知道人類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考慮,地球必然是我們最舒適的生存家園,我們已經適應了地球上的生存環境。但如果說進行星際探索,或者簡單來說在太空中飛行,我們的身體是必然會受到影響的。
目前來看,短期內沒有特別嚴重的變化,但如果長久地在太空中飛行,結果就不一定了。最近《科學進展》期刊上一項研究表明,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對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造成一定影響,那是否意味著人類可能永遠被困在地球之上了?
澳大利亞、德國、比利時和俄羅斯的科研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對11名來自俄羅斯的太空人進行調查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太空(國際空間站)上停留的平均時間是171天,將近半年。
科學家對這些太空人進行大腦檢查,每個人都做了三次擴散磁共振成像,首先在他們去往國際空間站之前要做一次,最後他們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再做兩次。科學家注意到這些太空人經過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他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一定改變。大腦中白質和灰質的整體分布發生變化,並且他們的腦室增大,腦脊液增多。但是這些變化,在太空人返回地球休息七個月之後就全部消失了,再次恢復正常。
科學家推測,這些變化短時間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主要是身體需要應對太空中的失重狀態,藉此來增加大腦「控制運動區域」的工作量。但長時間下,這些大腦功能和結構的變化,是否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就很難說了。
當然,生物最強大的功能就是「適應性」,無論環境怎麼變化,都能有最契合環境的個體存活下來,這就是生物進化論,這也是基因突變或者變異的關鍵性所在。但是目前來看,人類應該謹慎的進行載人登陸火星,因為單向的旅程至少要七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會給身體和心理帶來很大的負擔,因此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和應對機制。
未來的太空探索很迷人,但也充滿著各種潛在危機。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