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太空環境對我們有影響

2020-10-14 薛丁格宇宙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顆美麗的明珠,但是隨著人們慢慢的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後,越來越嚮往著地球之外的景色。

太空人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驅者,承載著人類對未知宇宙的美好幻想,然而,一項數據顯示,太空人長期呆在宇宙中,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實,早在楊利偉從宇宙返航後,種種跡象就已經表明呆在宇宙中的負面影響。

僅僅在太空中呆了21小時23分鐘的他回地球後走路十分費勁,並且各項數據都與常人不符說明在宇宙中所受的創傷,可能是來自輻射也可能來自回歸地球時飛船和人體產生的共振破壞了身體結構。

楊利偉在宇宙待不到一天的時間身體的變化都如此之大,更何況長期呆在空間站的太空人呢?

關於太空飛行器對太空人的影響,我們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研究太空中生理現象的科學家發現了一些現象。

這些現象被刊登在《科學進展》中,研究表明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對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造成一定影響。那是否意味著人類永遠飛不出地球?

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導致太空人腦容積永久性變化

宇宙中,有一些飛船一直在圍繞著地球轉動,為開發太空而為太空人準備的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所以才有了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中,有超過一半的太空人稱因為長時間呆在微重力的環境下,自己視力下降,科學家認為這個結果由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和眼部的其他結構變化造成的,所以科學家將此發表在了《放射學》雜誌上。

科學家認為引起這個變化是由於太空飛行期間顱內壓長期增高的結果,比如在地球受重力影響,血液從人體頭部流向腳部,但在宇宙中卻恰恰相反。

研究的發起人Larry A.Kramer博士認為,當人處於微重力下,靜脈血等流體不會向下肢匯集而是向頭部集合,這樣與正常情況相反的液體流向可能是導致眼睛和顱內情況發生變化的機制之一。

為了研究更深層次的東西,科研人員在11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前對他們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在他們回來後定期進行檢查。

結果顯示,長時間處於宇宙微重力下的太空人大腦和腦脊液體積有明顯的增加,在飛行一年時間內,一直處於增加狀態,這些變化可能就是引起太空人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在沒有進入太空之前太空人腦垂體的穹頂主要是凸起的,進入太空後顯示扁平或呈凹狀,這種腦垂體畸形的情況說明在太空飛行期間,顱內壓升高所導致的。

種種跡象表明人類長時間呆在太空中,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可逆的。那麼,人類如何實現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呢?難道人類真的被困在地球上了嗎?

馬斯克的野心

SpaceX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一個站在世界科技頂峰的男人,敢大膽的提出2025年開始計劃100萬人移民火星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他能做到。

今年上半年也正是馬斯克實現了Neuralink腦機接口與動物的連接,也正是他才有了人類與機器的結合的想法,雖然很多想法都很荒誕,但他確實在努力實現自己所有的目標。

可以說未來的宇宙,可能就是馬斯克施展拳腳的地方,人類對太空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太空人身體健康等問題也可能只有馬斯克能夠消除。

當這個問題解決的那一天到來,也許火星移民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人類嚮往宇宙中未知的秘密,但是其中的危險猶如罌粟一般迷惑著我們。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人類或被永困地球?
    可以說未來是太空時代,人類註定有一天會走出地球進行星際探測,並且尋找新的家園。但是進行星際探索除了技術外,還有關鍵性問題所在,那就是人員健康問題。要知道人類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考慮,地球必然是我們最舒適的生存家園,我們已經適應了地球上的生存環境。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人類或被永困地球?
    要知道人類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考慮,地球必然是我們最舒適的生存家園,我們已經適應了地球上的生存環境。但如果說進行星際探索,或者簡單來說在太空中飛行,我們的身體是必然會受到影響的。
  • 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研究團隊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太空飛行前後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量化了他們大腦結構的變化情況,並將這種結構變化與其認知和運動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國際空間站內進行長時間太空飛行後,太空人的腦室會擴大,其變化百分比與飛行時間顯著相關,但與太空人的年齡負相關;太空人的腦組織(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邊緣)會上移,在大腦頂部聚集。進一步研究表明,太空人大腦結構的變化與他們飛行後出現的運動和認知能力變化有關。
  • 太空旅行會以奇特和不尋常的方式改變人類大腦
    從太空飛行至現今,已經數次出現太空人太空旅行後出現視力問題。地球醫學評估報告顯示,太空人返回地球後會出現視神經膨脹、視網膜出血、眼睛結構變化等。科學家懷疑太空人出現視力問題是由於太空飛行中顱內壓升高所致,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太空飛行導致太空人顱內壓升高是由於微重力環境引起的。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長期太空飛行會改變太空人大腦形狀:各腦區灰質有所增減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人的大腦形狀在太空中會發生改變。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結果發現部分腦區的灰質減少,其它部分則灰質增多。該研究將有助於治療其它影響大腦的疾病,如長期臥床病人易患的腦水腫等。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針對11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太空人太空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在頭骨中重新分布。該研究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平衡研究和航空航天實驗室(LEIA)博士生史蒂文·尤靈斯負責的,證實了之前關於微重力對人腦影響的發現。
  • 最新研究:零重力下太空人大腦液體會「重新分布」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針對11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太空人太空飛行時大腦周圍的液體在頭骨中重新分布。  該研究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平衡研究和航空航天實驗室(LEIA)博士生史蒂文·尤靈斯負責的,證實了之前關於微重力對人腦影響的發現。
  • 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在國際空間站長時間的微重力環境下,也會讓人體發生微妙變化,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們指出長時間在太空飛行的太空人,身體和大腦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他們返回地球之後,首先對大腦進行了磁共振成像,發現在來回往返於地球和太空中的太空人,他們的大腦出現了微妙變化。
  • 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相信每一個熱衷於航天事業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希望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航天飛行,就像是乘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很明顯依靠人類現在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樣做的能力。目前有能力有資格生活在太空中的,就是被各國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宇宙環境惡劣,對太空人有何影響?7%的基因變化,還是人類嗎?
    我們常說環境將會改變物質固有的性質,這一點在人類身上得到了印證。一個惡劣的環境能夠改變人的適應能力,一個舒適的環境會讓人們的免疫力逐漸下降,無法招架可怕的病毒。環境會改變人的身體結構,一方面是環境使然,另一方面是人類的進化所導致的。
  • 最新發現: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腦容量
    現在,一項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影響不僅僅是視力受損這麼簡單,嚴重地甚至可能會導致腦容量改變和腦下垂體變形。據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超過一半的太空人在長期暴露於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後,在評估中會表現出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結構改變。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當太空人進入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時,他們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Wu告訴《科學家》雜誌,這種上調可能與細胞嘗試減輕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要知道太空人具有增加的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他的這項最新實驗的結果。這項研究是了解太空人經歷的心臟變化的遺傳基礎的起點。
  • Cell子刊: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當太空人進入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時,他們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作者在這項研究中報導,在先前的血細胞微重力研究中也發現了在微重力下心臟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基因活性增加了,這表明對太空飛行的某些細胞反應可以在多種類型的細胞中發生。Wu告訴《科學家》雜誌,這種上調可能與細胞嘗試減輕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要知道太空人具有增加的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他的這項最新實驗的結果。
  • 調查發現太空旅行後太空人大腦增大
    一份新研究顯示,太空人回到地面後,大腦質量增加了高達6%,而且這種變化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不會恢復。雖然目前還沒有看出任何太空人有與此相關的健康問題,但是科學家可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變化。他們在升空前和返回地面的1天、30天、90天、180天和360天後,都接受了核磁共振掃描檢查得出這個結果。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克萊默(Larry A. Kramer)認為,可能是微重力環境導致腦白質裡面的空穴增大,更多腦液流入導致,而他認為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 太空人大腦膨脹變形,視力和身體大不如前
    太空探索對於人類來說代表了未來,代表了人類對於自身的追尋。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奧秘,無時無刻不吸引著人類去探索。為了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世界各國也卯足了力氣,不斷地更新最先進的太空載具和培養太空太空人。而廣袤無垠的太空是否是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呢?很遺憾!太空的真實環境並不友好,更是無時無刻都在侵害著太空人的身體。
  • 科學家對太空人進行研究,發現了這些變化
    因為,太空是一個我們並不那麼熟悉的環境,並且擁有著許多可能傷害太空人的因素。即使是在太空衣的保護之下,太空人也未必能完全保證免受太空的影響。因此,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類的身體到底有什麼影響。最近,科研人員對8位曾在國際空間站執行過長期任務的俄羅斯太空人進行了頭部的掃描,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
  • 太空人太空生活6個月,身體發生變化,馬斯克火星移民會實現嗎?
    火星移居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誕的計劃,但是面對地球日益惡劣的環境,我們還是選擇了接受這項計劃,提出是有矽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 其實他提出過很多的計劃被外界嗤之以鼻,覺得這是非常瘋狂的行為,比如火箭的回收和美國乘坐自家的火箭進入國際空間站,腦機接口等等。
  • 先兆子癇對腦結構和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
    此外,Siepmann等最近對有HPE(5~15年後)女性的大腦MRI研究表明,有HPE的女性與HNTP的女性相比,大腦灰質體積減少。大腦皮層下也發現了灰質體積的減少,從而加劇了總體灰質體積的減少。令人遺憾的是,既往的研究儘管從MRI中提取了灰質信號變化的各種情況,如突觸數量、神經膠質細胞數量、神經元數量及樹突結構等的變化,但還沒有研究能夠明確妊娠期和PE中灰質減少的特定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