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顆美麗的明珠,但是隨著人們慢慢的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後,越來越嚮往著地球之外的景色。
太空人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驅者,承載著人類對未知宇宙的美好幻想,然而,一項數據顯示,太空人長期呆在宇宙中,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實,早在楊利偉從宇宙返航後,種種跡象就已經表明呆在宇宙中的負面影響。
僅僅在太空中呆了21小時23分鐘的他回地球後走路十分費勁,並且各項數據都與常人不符說明在宇宙中所受的創傷,可能是來自輻射也可能來自回歸地球時飛船和人體產生的共振破壞了身體結構。
楊利偉在宇宙待不到一天的時間身體的變化都如此之大,更何況長期呆在空間站的太空人呢?
關於太空飛行器對太空人的影響,我們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研究太空中生理現象的科學家發現了一些現象。
這些現象被刊登在《科學進展》中,研究表明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對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造成一定影響。那是否意味著人類永遠飛不出地球?
宇宙中,有一些飛船一直在圍繞著地球轉動,為開發太空而為太空人準備的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所以才有了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中,有超過一半的太空人稱因為長時間呆在微重力的環境下,自己視力下降,科學家認為這個結果由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和眼部的其他結構變化造成的,所以科學家將此發表在了《放射學》雜誌上。
科學家認為引起這個變化是由於太空飛行期間顱內壓長期增高的結果,比如在地球受重力影響,血液從人體頭部流向腳部,但在宇宙中卻恰恰相反。
研究的發起人Larry A.Kramer博士認為,當人處於微重力下,靜脈血等流體不會向下肢匯集而是向頭部集合,這樣與正常情況相反的液體流向可能是導致眼睛和顱內情況發生變化的機制之一。
為了研究更深層次的東西,科研人員在11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前對他們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在他們回來後定期進行檢查。
結果顯示,長時間處於宇宙微重力下的太空人大腦和腦脊液體積有明顯的增加,在飛行一年時間內,一直處於增加狀態,這些變化可能就是引起太空人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在沒有進入太空之前太空人腦垂體的穹頂主要是凸起的,進入太空後顯示扁平或呈凹狀,這種腦垂體畸形的情況說明在太空飛行期間,顱內壓升高所導致的。
種種跡象表明人類長時間呆在太空中,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可逆的。那麼,人類如何實現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呢?難道人類真的被困在地球上了嗎?
SpaceX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一個站在世界科技頂峰的男人,敢大膽的提出2025年開始計劃100萬人移民火星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他能做到。
今年上半年也正是馬斯克實現了Neuralink腦機接口與動物的連接,也正是他才有了人類與機器的結合的想法,雖然很多想法都很荒誕,但他確實在努力實現自己所有的目標。
可以說未來的宇宙,可能就是馬斯克施展拳腳的地方,人類對太空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太空人身體健康等問題也可能只有馬斯克能夠消除。
當這個問題解決的那一天到來,也許火星移民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人類嚮往宇宙中未知的秘密,但是其中的危險猶如罌粟一般迷惑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