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腦容量

2020-12-03 鈦媒體APP

文丨學術頭條

早在 2016 年,美國研究人員就發現,長期的太空飛行會損害太空人的視力,而原因可能與腦脊髓液變化有關。

美國邁阿密大學諾姆·阿爾珀林教授等人也曾於 2016 年 11 月 28 日的《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報告說,過去十多年中,近三分之二在國際空間站長期駐站的太空人出現視力障礙顱內壓症候群。經檢查發現,這些視力有問題的太空人眼球後部變平,視神經出現炎症,此外一些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存在無法完全恢復的嚴重結構性變化。而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至今依舊是眾說紛紜,尚未定論。

現在,一項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影響不僅僅是視力受損這麼簡單,嚴重地甚至可能會導致腦容量改變和腦下垂體變形。據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超過一半的太空人在長期暴露於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後,在評估中會表現出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結構改變。

前國際空間站指令長克裡斯·哈德菲爾德,在空間站視頻中他看起來頭部腫脹,臉色發紅

對此,科學家們猜測,在太空飛行期間,飛行員長期處於過高的顱內壓下,是導致這些損傷的因素之一。太空的失重環境與地球的生活環境大不相同,在地球上,重力場會使我們體內的液體形成靜力學的壓力梯度,事實上,當我們站立或坐下時,我們體內的流體的壓力會從頭到腳逐漸增加。而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這種壓力梯度在太空中是不存在的。

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醫學博士拉裡·克雷默(Larry A. Kramer)表示:「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像靜脈血這樣的液體不再(因重力)向下肢匯集,而是緩慢流向頭部」, 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液體向頭部的轉移可能是我們引起飛行員眼睛和顱內腔室中的變化的機制之一。」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克雷默博士和同事們在 11 名太空人(其中包括 10 名男性和 1 名女性)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前,對他們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在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後,研究人員又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的跟蹤研究,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每隔幾天檢查一次。

國際空間站

實驗結果顯示,長時間微重力暴露導致太空人的腦脊液(CSF)體積擴張(腦脊液是流入大腦和脊髓空洞及周圍的液體。即使在飛行返回一年後,飛行員腦脊液的總量仍然保持上升的狀態,這也就意味著,太空飛行對於飛行員腦脊液總量的改變是永久的。

克萊默博士補充道:「我們發現,飛行前到飛行後,大腦白質的體積顯著增加,這是以前沒有發現的。事實上,白質的擴張是飛行後大腦和腦脊液總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核磁共振成像的結果還顯示了飛行員的腦下垂體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腦下垂體是位於頭骨底部的一個豌豆大小的結構,因為它控制著身體中許多其他腺體的功能,因而通常被稱為「主腺體」。而大多數太空人都有腦垂體變形的現象,這也是證明飛行員在太空飛行中顱內壓升高的證據之一。

3 名太空人在航天飛行前和航天飛行後腦垂體畸形的檢驗案例(取返回後第 1 天的結果作為對照)。

(a)飛行前正常垂體穹隆(黑色箭頭),垂體柄直(白色箭頭)。本例航天員在航天飛行後腦垂體或葉柄的形態結構無變化(腦垂體畸形評分為 0 分),顯示腦垂體前葉(a 中的 a 表示)和腦垂體後葉(p 表示)。

(b)航天飛行前腦下垂體穹丘正常向上凸。航天飛行後腦下垂體穹丘變平(腦下垂體畸形評分為 1 分)。注意緊靠腦下垂體穹丘上方的鞍上池內的腦脊液(CSF)。

(c)航天飛行前腦下垂體穹丘輕度凹陷。航天飛行後,腦下垂體穹丘中凹,體積減少,垂體柄輕度彎曲後出現新的後凸(箭頭所示; 航天飛行後蝶竇充血加重。)

(a)同一太空人飛行前基線圖像和(b)飛行後匹配圖像(飛行後第1天)。黑色箭頭顯示側腦室前、中、後上緣向上擴展,並伴有扣帶溝邊緣溝的縮小(白色箭頭)

事實上,改變的不僅僅是腦垂體的形狀。克雷默博士還表示說:「我們發現,太空人在飛行後腦垂體位置的高度下降,並且比飛行前更小。此外,沒有經歷過微重力的太空人中的腦下垂體的穹丘主要是凸出的,但是,飛行後的太空人的腦垂體會出現平坦或凹陷的跡象。當然,這種變形也是由顱內壓升高而導致的。」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在飛行後,太空人的側腦室(大腦中含有腦脊液的空間)的平均體積會增加。但增加後體積並沒有超出健康成年人的體積範圍。這種變化與那些在研究中模擬微重力條件下頭部輕微向下傾斜,並且在床上休息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所發生的變化大體相同。

除此之外,飛行員的腦脊液在腦導水管(連接腦室的狹窄通道)中的流速也增加了。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常壓性腦積水的患者身上,而患者的其他病症表現為腦室異常增大,行走困難、小便失禁甚至痴呆。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太空飛行返回後的太空人出現類似的病症。

同時,研究人員也正在尋找對抗微重力影響的方法。其中,有個方案是利用大型離心機使人以坐姿或俯臥姿勢旋轉來製造人造重力,該方案還在研究中。同時,也有方案提出可利用飛行員下肢的負壓來抵消由於微重力,從而防止靜脈血等液體的回流。

克雷默博士還說,這項研究也可以應用於非太空人。「如果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太空人腦室擴大的原因,並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那麼這些方法可能也會對正常壓力腦積水和其他相關疾病的患者起作用。」

參考資料: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4/rson-lsa040720.php

相關焦點

  • 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線上版最新刊發的一項研究稱,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該項研究由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神經放射學家唐娜?羅伯茨領導。研究發現,在國際空間站內進行長時間太空飛行後,太空人的腦室會擴大,其變化百分比與飛行時間顯著相關,但與太空人的年齡負相關;太空人的腦組織(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邊緣)會上移,在大腦頂部聚集。進一步研究表明,太空人大腦結構的變化與他們飛行後出現的運動和認知能力變化有關。
  • NASA最新研究:長時間太空飛行可致太空人血液倒流
    眾所周知,太空飛行會對人體會造成嚴重傷害。在繞地軌道上長時間飛行,處於失重狀態,會導致太空人的肌肉質量下降、骨骼變得更脆弱……然而,這些還都不是最危險的。資料圖(NASA)據NBC新聞13日報導,周三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NASA最新研究顯示,太空飛行可以阻止甚至逆轉太空人上半身的血液流動。這一驚人發現對未來的火星之旅和其他長期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始於幾年前,當時NASA正試圖調查為什麼近三分之二的太空人在空間站待了幾個月後,紛紛出現視力模糊和視力受損。
  • 太空飛行是否會影響健康?NASA在《細胞》發表最新發現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閱讀論文人類一直存在飛天的夢想。直到宇宙飛船的出現,太空飛行成為現實。但是人類是否可以安全的進行太空飛行,太空飛行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分子層面的影響仍然未知。只有解決了太空飛行的安全問題,長途的太空旅行才能成為可能。
  • 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會影響太空人的脊柱健康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Katelyn Burkhart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肌肉結構發生的變化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仍然存在。他們寫道,「長時間的太空飛行會使椎旁肌肉發生肌肉萎縮,會導致太空人的背部肌肉疼痛。」研究人員分析了17名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太空人的腰椎CT掃描結果。
  • 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人的大腦進行了重組
    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大腦進行了重組,但沒有神經退化。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可以導致一些輕微的大腦重組,但不會導致神經退化。在他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國際空間站上的長期任務歸來的太空人大腦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先前的研究表明,由於長時間自由落體對身體的影響,長期的太空任務可能會導致骨骼和肌肉退化。
  • 太空飛行會對心臟產生什麼樣的重要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這項研究不僅能使太空人受益,還可能有助於開發保護心臟健康的醫療措施,幫助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地球居民。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 長時間太空旅行不嚴重影響人類基因組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華盛頓4月13日電 (記者劉海英)長時間太空旅行對人類身體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是否會改變人類基因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項新研究發現,太空旅行不會導致人類出現長期重大的表觀遺傳變化。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儘管發現,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在太空生活的一年,影響到了他的腸道微生物群,但這還不足以得出有關太空飛行對人體影響的一般性結論。如果要把人類送上火星或執行到月球的長期任務,就必須了解長期暴露在太空環境中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對與太空人一起旅行的數萬億細菌影響。雖然已經研究了太空生活一年對斯科特·凱利微生物群的影響,但還需要大量的老鼠來證實太空生活的影響。
  • 研究證實:長時間的太空旅行 對太空人免疫系統有較大影響
    本周公布的一項新研究稱,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似乎會對太空人免疫系統的 NK 細胞造成損傷。這意味著,在 NASA 預期的星際旅途中,太空人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變得相當脆弱。據悉,這項研究由亞利桑那大學、休斯頓大學、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和 NASA 詹森航天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觀察對象是那些經歷了至少 6 個月太空旅行的太空人們。(研究配圖 - 1)結果發現,長時間的航天飛行,將對 NK 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
  • 長時間太空旅行對太空人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無論如何定性,這起事件都說明,長期太空任務會給太空人帶來額外的挑戰。而隨著人們對火星探索任務越來越認真,這類任務必將對太空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嚴重威脅。 研究人員希望借南極來研究長期太空旅行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將南極比作太空確實合適。
  • 最大規模數據揭秘太空飛行健康影響
    研究期間,Scott在太空中共飛行了520天。Mark曾在太空中飛行了54天,均為4次相對較短的太空梭飛行任務。10個研究小組對這對雙胞胎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包括在太空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後採集血液、尿液和糞便樣本。Scott的身體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他的染色體發生了很大程度上持續的基因變化,部分倒置,或端對端翻轉,染色體末端的許多端粒神秘地變長了。
  • 探究翅膀大小對鳥飛行時間的影響
    本欄目特選取青島版最新版本科學教科書中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實施起來靈活方便、在時間上不受嚴格限制的小實驗,使錄製的同學鍛鍊操作和表達能力,讓觀看的朋友享受科學與知識魅力,大家真正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 30篇Cell和Cell子刊論文探究長期太空飛行對健康的影響
    在未來,我們的目標是更好地了解潛在的機制,了解人體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發生什麼,以及它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是每個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這是有更多太空人參與這些研究的好處之一。」研究染色體末端,對衰老有影響Bailey是端粒和輻射引起的DNA損傷方面的專家,在「NASA雙胞胎研究」發表時,全世界都對這些研究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長時間太空旅行對人類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科技日報華盛頓電(記者劉海英)長時間太空旅行對人類身體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是否會改變人類基因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項新研究發現,太空旅行不會導致人類出現長期重大的表觀遺傳變化。這或可稍稍緩解人們對長期太空旅行的擔憂。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當太空人進入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時,他們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作者在這項研究中報導,在先前的血細胞微重力研究中也發現了在微重力下心臟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基因活性增加了,這表明對太空飛行的某些細胞反應可以在多種類型的細胞中發生。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研究表明太空飛行對太空人身體會造成嚴重傷害
    人類探索太空,航天員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不同時段,不同地區對人體血壓和體溫的影響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太空旅行可以探索未知,體驗冒險刺激然而,實踐證明由於長期處於失重和真空環境中,太空飛行對搭乘太空人的身體會造成嚴重傷害,比如導致肌肉萎縮或患上癌症等 。  在未來的太空探索中,太空人停留在太空中的時間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在一個失重、高真空環境、溫度波動大和高能量輻射的 太空環境中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
  • Cell子刊: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當太空人進入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時,他們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通過RNA測序,他們發現這些細胞中許多基因的表達不同於未進入太空中的細胞,包括線粒體代謝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