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大腦進行了重組,但沒有神經退化。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可以導致一些輕微的大腦重組,但不會導致神經退化。
在他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國際空間站上的長期任務歸來的太空人大腦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
先前的研究表明,由於長時間自由落體對身體的影響,長期的太空任務可能會導致骨骼和肌肉退化。
一些研究還表明,由於眼睛中的液體堆積,它可能會導致輕微的視力損失。
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想知道這樣的任務可能會對那些長時間呆在太空的人的大腦產生什麼影響。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男性太空人進行了一種特殊類型的MRI掃描,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總共平均在太空呆了6個月,在他們完成任務返回之前和之後,然後在7個月後再次掃描。
研究人員用擴散磁共振成像掃描了太空人的大腦,這一過程涉及一次進行多次掃描。
每次掃描的參數略有不同,允許以多種方式創建圖像。
例如,其中一次掃描有一個名為b值的參數,在掃描過程中,某個信號會降低,以記錄被掃描物質-在這種情況下,是腦物質-的衰變。
研究人員發現,在長時間的太空任務中,大腦會重新定位,基本上漂浮在頭骨的不同部位。
這導致了大腦本身的輕微重組,以響應重新定位。
太空人的大腦還以其他方式對不尋常的生活環境做出反應,他們獲得了新的運動技能,擁有更好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新定向沒有導致神經退化,在太空人返回地球七個月後,正常定向幾乎恢復了。
他們還證實,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眼睛後面的液體堆積是導致視力喪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