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人的大腦進行了重組

2020-09-09 冬哥譜科


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大腦進行了重組,但沒有神經退化。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可以導致一些輕微的大腦重組,但不會導致神經退化。

在他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國際空間站上的長期任務歸來的太空人大腦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

先前的研究表明,由於長時間自由落體對身體的影響,長期的太空任務可能會導致骨骼和肌肉退化。

一些研究還表明,由於眼睛中的液體堆積,它可能會導致輕微的視力損失。

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想知道這樣的任務可能會對那些長時間呆在太空的人的大腦產生什麼影響。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男性太空人進行了一種特殊類型的MRI掃描,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總共平均在太空呆了6個月,在他們完成任務返回之前和之後,然後在7個月後再次掃描。

研究人員用擴散磁共振成像掃描了太空人的大腦,這一過程涉及一次進行多次掃描。

每次掃描的參數略有不同,允許以多種方式創建圖像。

例如,其中一次掃描有一個名為b值的參數,在掃描過程中,某個信號會降低,以記錄被掃描物質-在這種情況下,是腦物質-的衰變。

研究人員發現,在長時間的太空任務中,大腦會重新定位,基本上漂浮在頭骨的不同部位。

這導致了大腦本身的輕微重組,以響應重新定位。

太空人的大腦還以其他方式對不尋常的生活環境做出反應,他們獲得了新的運動技能,擁有更好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研究人員還發現,重新定向沒有導致神經退化,在太空人返回地球七個月後,正常定向幾乎恢復了。

他們還證實,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眼睛後面的液體堆積是導致視力喪失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研究團隊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太空飛行前後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量化了他們大腦結構的變化情況,並將這種結構變化與其認知和運動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國際空間站內進行長時間太空飛行後,太空人的腦室會擴大,其變化百分比與飛行時間顯著相關,但與太空人的年齡負相關;太空人的腦組織(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邊緣)會上移,在大腦頂部聚集。進一步研究表明,太空人大腦結構的變化與他們飛行後出現的運動和認知能力變化有關。
  • 最新發現: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腦容量
    現在,一項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影響不僅僅是視力受損這麼簡單,嚴重地甚至可能會導致腦容量改變和腦下垂體變形。據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超過一半的太空人在長期暴露於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後,在評估中會表現出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結構改變。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長期太空生活會損害大腦?新研究提出不同觀點:只是暫時的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長期的太空旅行中,微重力對太空人的大腦只有暫時的影響。科學家分析了11名男性太空人的大腦,他們平均在太空中待了大約6個月。專家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長時間在弱重力環境下會導致神經退化或腦組織損失。研究人員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不久觀察到的任何變化,在七個月內再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檢查時,都被逆轉了。他們發現,大腦上部的恢復比下部更明顯。之前的研究已經報導了太空旅行對身體的長期破壞性影響,但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任何影響都只是暫時的。
  • NASA最新研究:長時間太空飛行可致太空人血液倒流
    眾所周知,太空飛行會對人體會造成嚴重傷害。在繞地軌道上長時間飛行,處於失重狀態,會導致太空人的肌肉質量下降、骨骼變得更脆弱……然而,這些還都不是最危險的。資料圖(NASA)據NBC新聞13日報導,周三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NASA最新研究顯示,太空飛行可以阻止甚至逆轉太空人上半身的血液流動。這一驚人發現對未來的火星之旅和其他長期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始於幾年前,當時NASA正試圖調查為什麼近三分之二的太空人在空間站待了幾個月後,紛紛出現視力模糊和視力受損。
  • 太空旅行會以奇特和不尋常的方式改變人類大腦
    來源:新浪科技研究人員發現,微重力會導致大腦膨脹,並使腦垂體變形。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事實證明,人們在太空中生活一段時間就會改變大腦,可能需要不停地旋轉身體才能避免這種傷害。
  • 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會影響太空人的脊柱健康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Katelyn Burkhart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肌肉結構發生的變化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仍然存在。他們寫道,「長時間的太空飛行會使椎旁肌肉發生肌肉萎縮,會導致太空人的背部肌肉疼痛。」研究人員分析了17名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太空人的腰椎CT掃描結果。
  • 太空人長期在太空飛行,會有哪些危害?NASA的結果讓人害怕
    據報導,近日,NASA聯合多家航天機構,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人大調查,設計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檢查他們的身體情況,通過大數據對比,來看看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下,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這項研究也是為了未來飛去火星做準備。著名的雙胞胎實驗自從上世紀60年代,人類進入到太空時代以來,一個全新的職業——太空人出現了。
  • 長期太空飛行會改變太空人大腦形狀:各腦區灰質有所增減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人的大腦形狀在太空中會發生改變。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對近期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太空人大腦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掃描(fMRI),結果發現部分腦區的灰質減少,其它部分則灰質增多。該研究將有助於治療其它影響大腦的疾病,如長期臥床病人易患的腦水腫等。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太空環境對我們有影響
    關於太空飛行器對太空人的影響,我們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研究太空中生理現象的科學家發現了一些現象。這些現象被刊登在《科學進展》中,研究表明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對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造成一定影響。那是否意味著人類永遠飛不出地球?
  • 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對老鼠大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它們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深度睡眠狀態,可持續一周時間,該發現在太空探索領域引起很大的轟動。
  • 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 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對老鼠大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它們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深度睡眠狀態,可持續一周時間,該發現在太空探索領域引起很大的轟動。幾十年以來,專家們一直認為,冬眠是人類實現太空長途旅行的唯一方式。人類會是下一個太空冬眠者嗎?
  • 新型傳感器:能長時間監測大腦中的多巴胺!
    導讀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方法,可以測量大腦中的多巴胺超過一年時間。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這段時間長到足以與臨床狀況關聯起來。」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時間 中國首次登上太空的是誰
    人類之所以會一直不斷的進步,是因為人類會一直不停的探索,對於未知的事情充滿了好奇心,當人類不停的發展和進步,國家才會有新的希望,而探索太空也是其中一項偉大的事業。那麼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是誰呢?
  • 太空旅行時代即將到來!馬斯克:第二季度將進行飛船載人飛行
    「從表面上看,飛船可能很像《星球大戰》中的某樣東西,直接飛出火球,」他說。「我們想避免這種情況。」 滑行到四萬米高度後,龍二飛船進行了精心設計的舞蹈設計——拋棄飛船的底部,啟動小推進器,展開降落傘——然後從距離發射地點大約36公裡處濺入海洋。
  • 研究證實:長時間的太空旅行 對太空人免疫系統有較大影響
    本周公布的一項新研究稱,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似乎會對太空人免疫系統的 NK 細胞造成損傷。這意味著,在 NASA 預期的星際旅途中,太空人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變得相當脆弱。據悉,這項研究由亞利桑那大學、休斯頓大學、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和 NASA 詹森航天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觀察對象是那些經歷了至少 6 個月太空旅行的太空人們。(研究配圖 - 1)結果發現,長時間的航天飛行,將對 NK 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
  • 長時間太空旅行對太空人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研究人員希望借南極來研究長期太空旅行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將南極比作太空確實合適。首先,南極很黑暗,每年都有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處於極夜之中,這會打破我們習慣的晝夜周期;其次,南極苦寒無比,氣溫可低至零下80攝氏度,導致人們很難外出行動;最後,南極會使人感到與世隔絕,既有物理上的隔絕、又有社會意義上的隔絕,畢竟那裡人煙著實稀少。
  • 美國宇航局新計劃——可能將太空人送入太空進行基因重組
    他們的科學家最近在紐約康奈爾大學做了一項實驗,他們從一個身型微小卻又生命力頑強的生物身上提取了一個基因片段,並將這個基因片段嵌入在人類體內,然後在模擬太空中進行試驗。通過這一系列操作和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將這種具有抵抗力的基因片段植入在太空人體內,能夠幫助太空人在執行太空任務中有效的抵抗宇宙致癌物以及可以防止一些其他的致癌風險。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也許最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小組還使用星圖將太空飛行數據,與地球上收集有關輻射對腸道影響的研究數據進行了比較。有效地排除了太空輻射是導致太空飛行中微生物群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