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報導 文/sharon
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神經科學》(JNeurosci)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對更健康的食物作出選擇時,大腦中前額葉皮層兩個部位灰質較多的人似乎會有更強的自制力。(腦灰質是在大腦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體的地方,因此大腦的大部分活動都發生在那裡。)
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神經科學教授希爾克•普拉斯曼(Hilke Plassmann)表示,灰質可能是「自我控制的標誌」。它可以表明一個人對飲食的自控力大小,比如吃胡蘿蔔而不是紙杯蛋糕。
前額葉皮層位於前額的正後方,被認為參與了人的計劃和決策。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前額葉皮層的兩個特定部位,稱為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前額葉皮層,這兩個部位都與自我控制有關。
在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分析了之前三個實驗的數據,這些實驗收集了關於大腦灰質數量的信息。實驗包括91名參與者,這些人都很瘦,沒有一個人節食。
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中,參與者被要求分別接受三種不同的指令:「考慮某食物的健康性」,「考慮某食物的味道」,或者「自然地做出決定」。參與者看著這些指令後5秒,食品的圖像如酸奶或一個曲奇餅乾會出現在屏幕上,參與者要根據食品對自己的誘惑力作出判斷「強烈拒絕吃」還是「非常想吃」,為了降低參與者說謊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告知,參與者將在實驗結束時得到他們想吃的食物。
如果參與者更多地關注一件物品的健康程度,而較少關注一件物品的美味程度,研究人員會給他們自控力評分很高。研究發現,大腦掃描顯示,在前額皮質的這兩個區域中,大腦灰質越多的人自制力更強。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組全新的人,看看這些人的自控力是否也和灰質的多少有關。和第一個實驗一樣,研究人員在核磁共振成像機中為參與者設置了一套指令。然而,這一次的要求不一樣,參與者分別被要求「遠離」某食物,「多吃」某食物,或者「自然地做出選擇」。然後參與者們看到了食物的圖片,並被問及他們會花多少錢來吃這些食物,這些食物的價格是2.5美元。
當研究人員將人們的自控能力與他們的灰質數量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了同樣結果:灰質數量越多的人自控能力越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凱文·奧克斯納(Kevin Ochsner)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認為研究結果很有趣,他補充說,「我認為研究結果是可以預料的,並且是有一定道理的。」
Ochsner說,最有趣的發現是腹側前額葉皮層也與自控力有關。研究人員觀察的另一個前額葉皮層區域,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預計將「參與多種形式的明確的、深思熟慮的自我控制」。
另一方面,「腹側前額葉皮層通常對主觀評價很重要,就像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特殊意義一樣。」換句話說,追求飲食的動機可能只是一個因素。
Ochsner補充說,搞清楚「這兩個區域相互作用的方式可能非常重要」,因為這項研究並沒有梳理出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前額葉皮層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飲食自控方面的共同作用。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可以嘗試弄清楚人們是否能夠訓練大腦中與自我控制相關的區域,進而增加大腦中灰質的密度。大腦是可塑的,所以大腦結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對於自控力差的人來說,我不善於自我控制是可以改變的。
小編說兩句:
雖然還沒有被測試過,但是大腦的可塑性在以前的許多研究中已經得到了證明,其中許多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當對大腦進行一定的鍛鍊,特定的大腦區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灰質在青春期期間總量達到最大,但在各腦區達到峰值的步調並不一致。灰質最早達到峰值的腦區是初級感覺皮層,該區負責知覺,以及處理光、聲、嗅、味、觸覺刺激。(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