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是人類長期在地球軌道上生活、工作的地方,用以對地球本身進行研究和各種空間實驗。
國際空間站內長期有人值守,採用的是輪班制度,太空人都是來自各個國家,不過每一位太空人在空間站內的待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半年,就要被輪換下來回地球進行修養和恢復訓練。
這是因為在空間站長期處在微重力環境下會導致人體快速的肌肉萎縮、骨骼鈣質流失、新陳代謝紊亂等一些列問題。
還有就是在地球之外太陽風粒子和宇宙射線所帶來的輻射水平都要比地球表面高出許多,因此人類也不適宜長期待在外層空間中。
如果接受的輻射劑量長期的累計,會給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每個人的太空之旅都是有固定的期限的。
除了以上的問題以外,就算太空人在空間站內生活半年也會患上一種「宇宙病」。
你看,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把加加林送上太空以來,到目前已經有大約543人進入過外太空,在這些人中只有11%,也就是63人是女性。
從性別比例來看,太空人這個職業貌似男性更加適合,畢竟這個職業具有很大的風險,而且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素質。
但是從長遠來看,人類進行外太空探索,或者是未來想要殖民外星球,女太空人必不可少,完全可以頂半邊天,而且在某些方面還能解決男太空人在空間站長期生活的一些問題;
甚至是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女太空人比男太空人在處理一些特定的問題上更加具有優勢。
我們知道能夠當上太空人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來適應外太空的失重環境,就算是通過了地球上的各種考驗,所有的太空人進入了太空都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身體不適。
主要原因還是失重引起的強烈的眩暈、噁心、無法辨別方向、無法保持平衡。
在地球上有重力的存在,內耳前庭系統內的液體可以通過傾斜來刺激微小的毛細胞,告訴大腦身體是直立還是傾斜,讓大腦知道你此時的狀態。
而在太空中前庭系統中的液體會漫無目的的漂浮,隨機胡亂刺激細胞,給大腦發出錯誤混亂的信號,這些信號跟你的視覺信號相違背,就會產生眩暈的感覺。
這種效果就像是,你原地旋轉以後,你其實已經停下來了,但大腦依然感覺你旋轉,這時因為前庭系統的液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身處在太空就是這樣,一個字暈。
這種狀態十分折磨人,因此在空間站總會配備有藥物來減緩這種影響,但長期吃藥也不是辦法。
雖說這種狀態身體會慢慢的有所適應,但輕微不適的感覺總是伴隨著每一位航天員。沒有人會覺得待在太空比待在地球上還舒服。
尤其是在最開始的空間站都是由男性組成的團隊,人難免會在心理上產生無趣、孤獨、抵抗的情緒,這種壞情緒就會放大身體上的不自在,使得整個團隊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女太空人,航天專家建議,空間站上的生活必須有女性的參與,男女比例為4:1。
這種看似比較荒誕的建議,確實產生了很大的魔力,使得太空人在太空中後期不適的症狀減輕了許多,正所謂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女性的加入改變了空間站的氣氛,生活不再那麼單調無趣,也讓男太空人的注意力不再總是停留在身體的不適上,轉移注意力是減輕病症的好辦法。
異性吸引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例子,如果你坐公交車、地鐵身邊能夠出現一位美女的話,你就不會在意漫長的時間、以及悶熱讓人不適的環境。
反而你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一些,這種愉悅的心理會治好你身體上很多輕微不適的感覺。女性出現在空間站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僅是治好了男太空人的不適,還讓整個團隊變得更有凝聚力,工作效率也會大大的提高。女性真的是男性的良藥啊。
在未來人類會有更多的女性太空人被送上太空,而且有可能會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中堅力量。因為女性本身有男性所不具備的優勢。
首先女性體型較小,體重上具有優勢。發射火箭這件事能輕點儘量要輕一點,節省燃料或者還能多帶些物資或者是生命支持設備。
所以說一個全部由女性組成的機組肯定比男性更具有優勢。尤其是那種以後要在太空中飛行數年的深空探測任務,女性的發射成本更低。
因為女性每天消耗的能量要比男性少25%,因此攜帶的食物、氧氣供給也更小,而且女性比男性排出的廢物也更少(二氧化碳、排洩物),相應的處理這些廢物的設備也更輕便一些。
其次是女性更加適合長期任務。男性有男性的優勢,女性有女性的優勢,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就能看出來。男人能幹的事女人幹不了,女人能幹的事男人同樣也幹不了。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性在短期、具有明確的目標環境中表現得更加優秀,能夠快速的完成任務,具有很強的處理異常風險的能力,反應迅速、應變能力比較強。
而女性則更加的細緻、細心,在長期任務中會表現的比男性更加優秀。例如未來去往火星的任務中最少也得3到4年的時間,這中間肯定少不了女性的參與。
最後一個相當關鍵,也就是探索外太空甚至定居外星球,有一件事男性可能辦不到。就是繁殖後代。這件事必須有女性的參與。
而且女性沒有男性也可以完成這件事,並不需要將男性送往外星球,只需要將男性的生殖細胞和女性送去就可以了。
所以未來人類的航天計劃會有更多的女性參與進來,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時候我們拭目以待,肯定會有女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