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與漂浮 」的藝術

2020-12-04 漢辰藝術ART

相對重力、重心、固有認知慣性而言,失重是一種部分的解除與重組。「我」自身的形成和鏡像擁有什麼樣的關係,鏡像是如何重組自我形象的?

除此之外,通過冥想、坐禪等方式尋求內在自省,讓自我在意識層面獲取失重與漂浮感。帶有「失重與漂浮」元素的藝術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特質呢?

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

Bill Viola

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是影像藝術的舞臺上一位耀眼的明星,視像裝置藝術先驅,早期作品受白南淮等藝術家影響,他獨特的影像藝術語言魅力也直接影響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

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

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作品常出現氣勢恢弘的超慢鏡頭,他注重投影的質量,不斷利用最新技術與專業影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他時常追求「無聲勝有聲」的感受,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的創作常以古典宗教繪畫為直接靈感。

Bill Viola,The Messenger,1996

Bill Viola,Buried Secrets

「水」是他常用的創作媒介,救生筏(The Raft)充斥著一種末日之感,不同膚色、不同地位的陌生人擠在一起並處於高壓水流衝擊之下,人們在失重中又緩緩爬起站立。

Bill Viola,The Raft

Anish Kapoor

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於1954年出生於印度孟買,是一名印度裔英國藝術家,他在1990年代表英國參加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並獲得「Premio Duemila新秀藝術家獎」,翌年成為「特納獎」得主。

Anish Kapoor,Ascension,2011

作品上升(Ascension)針對特定場所的物質材料進行安裝,通過呈現水汽的失重與塑形,暗示精神上的共通感。

Anish Kapoor,Ascension,2011

Olafur Eliasson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是一位冰島語-丹麥藝術家,以雕塑和大型裝置藝術而聞名,採用光,水和氣溫等元素材料來增強觀眾的體驗。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作品開放的金字塔(Open Pyramid)是一個懸掛於空中的巨型裝置。與傳統意義上的金字塔相反,它是內外倒置的:所有的結構被外翻,內部為四個巨大的鏡面。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人在其中可以觀察自我,藉助相機同時體察到自己的不同側面,或與他人的鏡像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合二為一。空間本身也互相反射形成了種種錯覺,模糊真實的空間和鏡像的空間之間的差異。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Leandro Erlich

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是一位裝置藝術家,他在1973 年出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16 歲便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與失重感聯繫密切,他擅用鏡子等元素製造空間幻覺,例如電梯迷宮(Elevator Maze)、試衣間(Changing Rooms)、多爾斯頓之家(Dalston House)等。

Leandro Erlich,Elevator Maze,2011

正如英國《衛報》的評論: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每一件都是「奇妙的現實逃避,讓觀眾在那一頃刻間完全融入藝術」。

埃利希稱:「藝術是沒有實用功能的,所以當你將實用世界的元素引入到藝術的非實用世界時,所有這些元素就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意義......世界上的許多事物是視其實用功能而定的,我感興趣的是將其從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從而激起另一種對事物本身的反思。」

Leandro Erlich,Changing Rooms,2013

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喜歡直覺式創作,作品裡所有靈感都來源於生活,在他獨特藝術加工後變成一個個延伸的夢境。在作品石庫門(Shikumen)與多爾斯頓之家(Dalston House)中,這些看似懸掛在房屋上的人其實是躺在平放的建築模型上的。

Leandro Erlich,Shikumen,2013

Leandro Erlich,Dalston House,2013

Sam Taylor-Wood

薩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的攝影作品直接體現為失重狀態下的人。

Sam Taylor-Wood

在《天氣預報》中,關小以旅行為喻引入對感知的變化進行探討,她認為世界上有不止一種形式的認知,而這些認知處於不斷改變的過程,直至形成完全數據化關聯的系統。

Sam Taylor-Wood

作為日常獲取失重與漂浮感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潛水、失重倉、死海漂浮、航空飛行、電梯、蹦床、過山車、跳樓機、蹦極、跳傘、VR場景......敏銳的感受力是藝術家創作的能力之一,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創作衝動?

文 / Céleste-h

圖片來源 / 網絡

相關焦點

  • 死海漂浮+太空艙失重+感官抽離,去體驗一場奇妙之旅!
    FLOATING CABIN 漂浮到底是什麼? 漂浮艙最早叫「感官隔離水箱」, 漂浮是一種利用複合礦物溶液和特殊環境,模擬溫暖、無重力、無幹擾的空間,用於人體修復和健康恢復的理療項目,通過給人創造無刺激環境,離開地心引力,在失重狀態肌肉神經舒展,進入內心,反觀內心,冥想。
  •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2020-11-22
  • 人在太空會失重,星體為何卻不會失重?
    審核:小文小時候我們看喜之郎廣告時,都會看到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漂浮著的,並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行走。以至於到了長大我們所看的航天電影裡面的太空人在太空中也是漂浮著的。這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失重。那麼就會有人提出疑問:離開地球表面才幾十公裡,為什麼人在太空就會失重了呢?難道是引力消失了嗎?還是人的重量被偷走了?首先,我們要排除引力消失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因為離開地球表面幾十公裡,引力是不會消失的,甚至都沒啥變化。而對於人在太空中失重是與引力消失有關的這個問題,嚴格來說,與引力消失也是沒有關係的。
  • 失重怎麼辦 我的世界2.0失重狀態什麼效果|我的世界失重系統|我的...
    我的世界2.0有了很大的改動,我的世界怎麼失重,失重有什麼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我的世界2.0失重系統詳解,喜歡的小夥伴不要錯過哦。
  • 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失重感覺?
    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自由的漂浮, 就像鳥兒一樣無拘無束,喝水吃飯都那麼奇特,真是讓人羨慕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太空人,飛入太空,更何況太空中也充滿了各種危險。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一把失重的感覺呢?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星球在太空中沒有失重,為何人類卻會失重?
    但是當人類去到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時,又會出現失重現象,難道地球引力就真的不過如此嗎?從一些以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就幾乎不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縛而感覺身體輕盈、自由自在,因此很多人就此認為一旦人體與地表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地球對人體的引力就完全消失了。
  • AR藝術作品「漂浮」在UCCA
    曹斐 ,《永不消逝的電波AR:李新星》(圖片由藝術家和Acute Art提供)11月28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AR(增強現實)藝術特展「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 一件件分布於 UCCA公共區域及其周邊的作品,為觀眾打開一個虛幻的奇妙新世界。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關於外太空的最大神話是什麼:失重是因為沒有引力!
    這種說法其實是錯的,人們對失重是什麼,很多其實並不了解,當他們看到太空人在宇宙空間站的內外漂浮時,就倉促地得出空間站沒有重力的結論。只要存在任何質量和空間,就有重力的存在。重力是由於質量的存在而產生的時空曲率。太空中的太空人同樣可以感受到太陽引起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引力影響。地球上的月球和國際空間站在地球軌道上的重力影響,也能被太空飛行器內外漂浮的太空人所感受到。
  • 助眠音樂|《失重》,傳說中最強的催眠神曲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首被神經科學家評為「全世界最放鬆」的神曲——《失重》(Weightless)。國外有研究表明,與其他歌曲相比,這首歌能夠將人的焦慮減少65%。(建議調低聲音,效果更好)第一次聽這首曲子時,只感覺很壓抑,心裡悶悶的,有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但是1分鐘過後,隨著鼓點節奏的漸漸舒緩,真的有一種身體漂浮的「失重感」。
  •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人人都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難免充斥著好奇心。尤其是浩瀚的太空,擁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誰都想揭開其中的秘密。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我們都知道,太空是沒有氧氣的,一進入太空,人就失去了重力,一直漂浮在天空中。對太空人來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再者說太空的一切都是未知數,也難保太空人不會出現什麼生命危險,很多人一直都有一個困惑,太空人在太空的那段時間,如果肚子餓了,該怎樣來維持生命呢?
  • 謝春花新專主打《失重感》上線 解構生活破除孤單
    抓耳的旋律、耐人尋味的詞句,帶領人們走入那個音樂中的失重世界。同日上線的MV更將這首歌曲具象化,拍攝成極具衝擊力的視覺畫面,光影錯落中,一段奇遇故事即將展開。這樣的渴望、無奈、失落層層交織,便構成了生活中偶爾襲來的失重感。春花用隨機抽取的五組詞做引子,引出了她內心深處想說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言語。無關方式,無關寓意,只記錄她想說的話和她濃烈瘋長的情緒,所有的內容最終成就了她的這段「失重感」。
  • 豔驚世界的「失重」之舞:在德彪西的《月光》中「登月」
    原標題:豔驚世界的「失重」之舞:在德彪西的《月光》中「登月」 JUN 26 輕盈無畏的「失重」與平衡 Yoann Bourgeois:Fearless Imbalance
  • 美國一公司計劃打造新型過山車 乘客可體驗8秒完全失重
    ,還可觀察到某些物體在完全失重情況下發生的變化。目前若想體驗完全失重的感覺,除非成為一名航天員,或是搭乘失重模擬艙,否則這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近日美國一家設計公司提出了一個新想法,他們計劃研發一款能讓乘客體驗8秒鐘完全失重感覺的過山車。如果資金充足,這款新型過山車會在2013年底前與世人見面。
  • 《漂浮》STEAMPUNKS鏡像版下載
    《漂浮》STEAMPUNKS鏡像版下載 時間:2017-06-10 06:49:46 來源:3DM 作者:landother
  • 失重的環境
    我猜測首先我們失重變成橫七豎八,然後我們互相平行,而此時就是永恆。橫七豎八不斷變成平行,我們的永恆世界就越來越大。失重=時間???時間是什麼?可能是有人用來表達失重這一現象的。物體一經產生便失重,失重一便是時間一。失重一和失重一交叉變成空間一。時間一和時間一重疊變成空間一。
  • 為何宇宙中的星球都「漂浮」著?背後有什麼力量在支配著嗎?
    宇宙中的星球真的是漂浮在空中嗎?那只是我們生活在地球這個狹小空間內的局限性認知罷了!其實任何星球都是在做自由落體運動,並非是真的漂浮著!不相信?來做個思想實驗吧!但是,雖然石頭不會落到地面上,但我們不能否認石頭其實是一直朝著地面落下,其實仍舊是做自由落體運動,而並非漂浮!就像地球上空的空間站那樣,裡面的太空人之所以會失重,其實就是因為空間站和太空人都是在做自由落體運動,而並非真的漂浮在空中!
  • 失重狀態大腦會如何變化?臉部圓胖腿變纖瘦視覺模糊
    畢竟,我們已經進化到在地球引力(1倍重力)下生存,而不是在太空失重(零重力)或火星微重力(0.3倍重力)條件下生存。那麼,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應對微重力影響的呢?糟糕的是,大腦被保護在「堅果殼」中,關於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不過我們知道,太空人在失重時的臉會變得紅腫,這種現象被親切地稱為「查理-布朗效應」(Charlie Brown effect),或者「腫頭鳥腿綜合症」。
  • 失重造句和解釋_失重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失重(shī zhòng)。物體失去重量。由於物體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變小或由於物體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運動而引起。事情失去重心。倘使那裡有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失重,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也指思想言行失去主心骨。[《生活周刊》1992.1.26:「我漸漸地發現寧似乎對我心存戒備了,而萌依然處於愛情的失重狀態,情緒時好時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