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知?你有感知嗎?

2020-12-04 剎那流轉

什麼是感知?

感知即我們對外界或者內界信息的感覺和知覺。

那麼,你有感知嗎?

也許,我們往往會附和著表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但未必真的有感知。

比如,面對一位女士,當別人說她很漂亮 時,哪怕你一無所感,依然會表示著她很漂亮啊之類的。

就像豆瓣裡曾經有一個人惡搞,寫了一部沒有過的影片名字,然後底下有成堆的評論影片好好看之類的。這其中固然是有惡搞的人,但也有附庸的人在其中。

最近刷抖音,有一個專門做小學語文課內容的,講到其中一篇賣柚子的姑娘,誠實的告訴自己的柚子是苦柚,然後被人買下柚子的故事。但是對於沒有見過沒有吃過柚子的人而言,是無法感知到的?什麼是柚子?什麼是苦柚?苦柚有多苦?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苦柚原來這麼苦,柚子原來這麼好吃。

小時候,寫作文時,往往會寫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但是經常看到的不是這樣子的。但是寫作文時,如果不寫飄揚,好像犯了錯似的,讓人甚至疑惑感知是否有問題,讓人疑惑大家為什麼都如此寫。

小時候,記得有一次春遊,回去寫作文時,寫到樹葉是嫩黃色,但卻感覺像犯了錯似的,因為在所有人的感知裡,樹葉在春天是綠色的。黃色?不對的。

人的感知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當你的感知系統發生紊亂後,對 客觀事物的感知也許不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但是在面對人與人這種複雜生物的世界裡,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就比如,明明不該生氣的,但好像大家很生氣的樣子。

就比如,明明沒有什麼好笑的事情裡,但大家都一片開心的樣子。

就比如,明明是對方犯了錯,但大家卻似乎無所謂的樣子。

就比如,明明這件事不該這樣做,但似乎大家私底下都是這樣做。

.......

於是乎,感知是什麼?這個世界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跌倒了視野,感知發生了紊亂。

感知重構的過程,是三觀被打破後的的重構過程。發現那山還是那山,那水還是那水。只是中間走了彎路,被指引著水不是水、山不是山。

相關焦點

  • 鍛鍊你對人的感知能力
    我們的「感知能力」來自何方呢?它來自「以己為尊」,自己覺得對的,就認為是對的!所以,關鍵在於「己」,你的這個「己」是怎麼來的?有層次嗎?有寬度嗎?有深度嗎?第二種:好奇,他們經歷了什麼,竟然會寫出這樣的歌詞和歌曲?第三種:他們應該是熬過來了,這些歌詞背後有什麼積極的地方嗎?這三種,你會是哪一種?
  • 大眾科普_機器也有「感知」嗎?什麼是機器的感知?
    所謂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兩層含義。感覺是人腦對作用於人體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知覺是人腦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認識或解釋。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對於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的認識,二者密不可分,合稱為感知。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感知新人類壹作者簡介王建平,中國作協會員,做過《山花》雜誌的編輯和《南風》雜誌的社長、總編,出版有詩集和小說集《野太陽》、《愛你》等著作,多篇作品刊載於《人民文學》巜詩刊》《作家文摘》感知理論意在取消生命觀對人和生物的解釋,用感知原理重新解釋生物與人的存在,消除原有生命個體的獨立性倫理,建立感知體的感知共同性,共同感知為生物及人類的存在目的。這一重大發現結束了此前人為生存而生存的無目的存在狀態,實現了全人類統一於感知愉悅目的的可能。一本顛覆世界、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創世巨著!
  • 什麼是感知他人的情緒?
    因為只要和他出去,自己從未開口,他就已經能夠讀懂自己的眼神,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比如,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兩人跑到奶茶店去買喝的,她只要往菜單上一看,她的前任大概就能猜到自己想要喝的是什麼口味的。然後直接和她說,我想你肯定是喜歡喝這個xx口味的奶茶。
  • 什麼是對他人情緒的感知?
    因為只要你和他出去,從不說話,他就能讀懂他的眼睛,知道他想要什麼。例如,剛開始約會時,他們去奶茶店買飲料,如果她看看菜單,她的前任也許能猜出他想喝什麼口味的。然後直接告訴她,我想你一定喜歡喝這種xx口味的奶茶。她的前任不是直接給她買奶茶,就是繼續說,但我仍然認為另一種XX口味更適合你。不管那個女孩是否會說話,她的前任總能買到她想要的口味。
  • 一文讀懂什麼是「態勢感知」
    現在咱們提問,請問什麼是「態勢感知」?——《史記鶡冠子》小夥伴們可能已經急了,你憑什麼讓我拿小學的文憑看這段文言文,就不能好好說話嗎?好吧,那我給大家翻譯一下,故事的意思梗概就是魏文王問扁鵲,你家三兄弟都是醫生,為什麼只有你最出名,醫療手段最高明?
  •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介紹 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效果
    導 讀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樣的屬性加成呢?最高增加40的能量抵抗。
  • 雷達感知是什麼? 你不知道的雷達應用
    打開APP 雷達感知是什麼?你不知道的雷達應用 發表於 2018-03-26 10:52:01 眾所周知,傳統的雷達技術被應用的相當廣泛,比如機載、艦載、基地雷達等方面去對目標進行檢測和成像,在日常生活層面我們可以藉助雷達傳感器去實現天氣預報
  • 被臭味驚到了OR仔細感知氣味 貓咪聞到臭腳後為什麼會張開嘴你造嗎?
    被臭味驚到了OR仔細感知氣味 貓咪聞到臭腳後為什麼會張開嘴你造嗎?時間:2020-06-26 10:38   來源: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被臭味驚到了OR仔細感知氣味 貓咪聞到臭腳後為什麼會張開嘴你造嗎?
  • 最有靈性的動物!感知你無法感知的事物?是超能力還是本能?
    隨著我們對地球生物的更多了解,發現很多物種都有超乎尋常的能力。例如:蝮蛇有紅外線視覺,蜜蜂可以看到紫外線,鯰魚全身都被味覺感受器包裹,電鰻用電流來「感受」亞馬遜渾濁的水域。物種進化的能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感知範圍。
  • 存在就是能夠被感知,不能被感知的存在只是形上學的猜測?
    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大衛·休謨也有類似於馬赫的觀點,他們認為,原子作為一種客體,只是由感知數據構成的,而感知數據並不能證明原子的真實存在。馬赫和休謨的觀點現在在哲學層面被定義為「現象主義」,而馬赫就是現象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現象主義者從認識論角度出發,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受限於我們的感知。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種簡化版的唯心主義,他們談論的不是客體,而是感官數據。
  • 薩古魯:超越邏輯、感知生命
    Sadhguru(薩古魯):人類的感知能力遠遠不只是理解文字。此刻我在說話,你的感知能力實際上遠遠超出你所聽的語言。但是因為頭腦被訓練過了,不僅僅是聽和記錄,還要拼命地試著記住,記下來。你知道的,你們中有的人,手痒痒。你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必須寫下來,但是人類的感知力遠不止於此。
  • 無人機飛行感知技術有什麼用途
    無人機的飛行感知技術主要用作兩個用途,其一是提供給飛行控制系統,由於飛行控制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飛機達到期望姿態和空間位置,所以這部分的感知技術主要測量飛機運動狀態相關的物理量,涉及的模塊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磁羅盤、氣壓計、GNSS模塊以及光流模塊等。
  • 終結浮躁的思想亂象,中國首現感知論!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49)《人類需要感知論嗎?》我們需要能夠根本性地改變自己的理論嗎?我們需要能夠說服自己、瞭然事物、讓自己心安理得重新生活的理論嗎?當我們以懷疑的眼光注意到感知論的時候,你發覺了什麼不同?我們需要感知論嗎?在我們厭倦了理論說教的態度下,我們能接受這種顛覆了所有理論的理論嗎?感知論出現的時機是萬論興起、莫衷一是的時代,人們會在乎名不見經傳的感知論嗎?我們會有耐心理解這與我們的思想觀念大相逕庭的另類思想嗎?
  • 文字表達——感知能力
    有時好不容易湊出了一篇文章,剛想鬆口氣,轉眼下一篇文章的時間似乎要到了,內心又開始有壓力了,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寫,甚至不知道開頭說啥,開了頭又不知道例子該怎麼舉,故事該怎麼描述。總之,所有有關文字表達的可能全是我的問題。雖然自媒體時代沒有人逼你,旁邊的朋友也非常不以為然,「有什麼用啊?」這些很容易讓人放棄自己的這個,在別人看來,有些自討苦吃的行徑。
  • 每個極品背後,都有一個感知力與素養深刻的人
    一個人對什麼東西有敏銳的感知,一定是基於興趣點和能力圈。對什麼都沒有感覺,是因為他還沒有發現自己。但發現也不是終點,還需要再經訓練和強化,才能轉換成非常明顯的優勢性能力。今天,讓我們回歸到人,從個體的角度來探討產品創新的根源。怎樣才能讓自己具備創新力?
  • 《選擇的藝術》:你的決定由你的內心主導,感知力和環境影響選擇
    你滿意現在的生活嗎?身邊的人與你的關係融洽嗎?是否在糾結接受他人建議還是堅持自我?你感受過空氣微妙的氛圍嗎?這一切的答案,都在內心,你的內心團隊主導你的一切,是它們讓你感知到外界環境並引起內部反應。對於他人來說,你也是他人身邊的人,為何你能變化他們不能?這就是矛盾點。實際上,這類人只關注表面的變化,並沒有想過這背後的緣由。你認為對方變了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對方該是什麼樣子?對方為什麼是變了,變了就不是他了?
  • 感知主義理論創立者提出的兩個超級哲理:存在和是什麼為什麼?
    存在服從於感知,感知從始至終貫穿人的一切行為過程,存在的前提與目的完全統一,得出的結果可以想像,那就是人們理想的存在。二,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想知道偌大的世界有什麼?太空裡有什麼?遙遠的宇宙裡有什麼?月球為何總是圍繞這地球轉來轉去?宇宙的外面有什麼?這些「什麼"引起人強烈的好奇心。
  • 語調音高感知與音調音高感知的相互關係芻議
    語調音高感知與音調音高感知的相互關係芻議 2018年10月15日 11:26 來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常欣 周霈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感知大自然
    一份自然筆記,就如同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內心發芽,長出一個飽滿的世界來荷葉和睡蓮的葉子有什麼區別樹幹上的疤是用來呼吸的嗎?聽這些問題,就覺得童趣橫生。沒錯,這是來自孩子們的發問,他們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手繪自然筆記。用漫畫、塗鴉等形式,記錄孩子們眼中大自然的樣子——不久前,由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組織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19年全國青少年自然筆記大賽,吸引了眾多孩子參與。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