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人類除了死亡,最恐懼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當眾演講,第二名就是用文字進行表達了。我就有過為了交稿好幾天睡不好,直到交稿前一天的凌晨才完成的經歷。所以實話說,我也怕寫字,怕寫稿。加之這麼多年下來只寫總結,導致個人的文字表達能力嚴重退化了。
因為疫情,深讀了笑來老師的《財富自由之路》,於是下決心踐行了其中兩個能力的打造。個人公眾號的開設就是其中之一。開了公眾號,也就是為自己訂立了一個定期定投文字表達的規劃了。
果然,下決心易,踐行難。有時好不容易湊出了一篇文章,剛想鬆口氣,轉眼下一篇文章的時間似乎要到了,內心又開始有壓力了,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寫,甚至不知道開頭說啥,開了頭又不知道例子該怎麼舉,故事該怎麼描述。總之,所有有關文字表達的可能全是我的問題。雖然自媒體時代沒有人逼你,旁邊的朋友也非常不以為然,「有什麼用啊?」這些很容易讓人放棄自己的這個,在別人看來,有些自討苦吃的行徑。笑來老師的長期主義理論是我堅持踐行的最大動力。然而,在不斷地努力和堅持下,我雖有50多篇文章敲出來了,但是自己並不是很滿意,特別是再看著踐行群裡的同學們那一篇篇錦繡文章,且幾乎可以用肉眼看的見得進步速度的時候,於是我報名了笑來老師的寫作第三期的課程。
周日參加了第一堂課的學習,笑來老師的課一如既往的,開門見山,直接和大家說方法, 直奔主題。第一課的核心內容,在我看來就是學習並運用:「感知」。用自己的感知來表達。居然是感知啊,聽著似乎很淺顯,細細想來,又似乎非常深刻。
我確實失去了敏銳的感知能力,這其中包括具體的事物、強烈的情感,也包括對於抽象的、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過去的歲月需要我們擁有激情,自己主動或被動的也在灌著雞湯,在亢奮的最前沿,主動或者被動的調動著自己的飽滿的狀態,表達著激昂的內容。四季輪迴交替,在我們這是一個個的項目名稱,快樂也好、疼痛也罷都不會成為我們的記憶。自己或者周邊對於感知的表達一直是單一併粗暴的。
我們早已忘記了用自己的身體、心靈去感知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環境,我們對面的那個人。我們是急於表達的,急於追趕的,急於實現別人已經實現而我們還沒有的成功的任何事情。
原來最好的表達是基於自己最真實的感知,我們即使用最普通的文字或者語言,只要是我們真實感知的內容也可能很美和感人。
課程裡有這樣的一段內容是描寫有關最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內容見圖片所示:是說一個孩子向母親抱怨另一個孩子時,母親用感知的處理方式處理這件事情的對話片段。確實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內容看著似乎很簡單,然而我們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這種明顯的用感知自己孩子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對話,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去做了?
第一課學習完以後,我決定就是跟隨這種感知到的所有情緒去做文字表達。無論是對遇到的人,看過的景,霎那的情緒。還是對讀過的書,學到的能力,都先用最直接的感受去記錄和表達。並隨著自己未來學習的提升不斷精進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
以下是在去上海參加一個活動路上的霎那間的一種情緒記錄。也是對笑來老師第一課內容的練習。
思南路
一個有關非遺項目--黎錦的體驗活動通知,讓我的思緒一下子活躍起來,邀請函裡那老上海風情的建築,就在陽光的沐浴下,靜靜的樣子,使我放下手上的事情決定去參加。活動在上海的思南路上,思南路是老上海原來法租界的地方,沿路有很多的法式小洋樓和法國梧桐樹。
從上海站出來,沿著13號線淮海路2號出口,很快就走到了思南路,思南路沿街的梧桐樹已經開始落葉。沿街兩邊,一幢一幢的風格相似,卻各有不同風情的法式洋房,讓人似乎回到了老上海的歲月當中。沿著樓內古老的木質樓梯,慢慢走上去,到了二樓有一個紅磚砌的陽臺,靜靜的站在陽臺上,看著樓下的人和樹,沒有一絲異樣,就像這裡我來過無數次一樣。
對上海,我有一種執念,小洋樓、梧桐樹還有電車的鈴聲,自來水獨有的那種味道,組成了我記憶中上海的樣子。
我在南京、杭州還有蘇州住過更久,然而,他們就是南京、杭州、蘇州,而不是上海,上海的味道被深深的刻在記憶深處,刻下的就是這個味道。
那樣的路,那樣的樓梯還有那樣的氣味,就足以讓我為他駐足,為他停留。一如30多年前,舅舅一邊拄著文明棍,在相同的景裡,他細細解說著這些景致,他想讓我能記住他介紹的每個景,我以後就能自己找到他的家。景還在,人已走。一晃30多年過去了。我也到了他那時候的年紀了……
長按二維碼關注,幫助孩子種下財富種子
原文:原月
編輯: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