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滿意現在的生活嗎?
身邊的人與你的關係融洽嗎?
是否在糾結接受他人建議還是堅持自我?
你感受過空氣微妙的氛圍嗎?
這一切的答案,都在內心,你的內心團隊主導你的一切,是它們讓你感知到外界環境並引起內部反應。
不論你願不願意,都要接受真實的自己,即便他人不理解,但你心裡該知道那只是你的另一面,他人接受與否與你無關。
不過有一點,環境,是可以選擇的,當你自覺不合適的時候,可以離開。
這是《選擇的藝術》告訴我的。
一、人是多面性的,一維的生活很無聊
「你變了」與「謝謝你」「對不起」的出現頻率不一,但重量等同,後面兩個是結束,而前面的是結束之前的預兆。
變還是沒變,帶著情緒說,總會有些主觀色彩。就算是變了,然後呢?是雙標了。
人們希望自己在不斷進步變好的同時,身邊的人是固定的,僵化的,永遠一個樣子一個性情的,這並不現實。
對於他人來說,你也是他人身邊的人,為何你能變化他們不能?
這就是矛盾點。
實際上,這類人只關注表面的變化,並沒有想過這背後的緣由。你認為對方變了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對方該是什麼樣子?對方為什麼是變了,變了就不是他了?
這所有的指向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是多面性的,是複雜的,是有黑暗面的。
在不以情緒為主導的情況下,可以觀察自己,「工作狂」屬性的你催促你努力工作,「聚會狂」屬性的你讓你在社交場合大放異彩,「健身狂」屬性的你會鍛鍊的大汗淋漓還不想休息,「做飯狂」屬性的你會沉迷實驗新菜品樂此不疲,他人惹你,你會生氣,不能明面懟回去,也會想著暗著出這口氣,這裡他人看到的都是只有一面的你,但每一個都是真實地你,你只是展示了不同一面的自己而已。
這樣想就能更好地理解身邊人的變化。對方還是對方,只不過是因為展現了不同的他罷了,變化也有,但並非變了個人。
理解這件事,不難,難的是怎麼理解在他人身上發生。
《選擇的藝術》一書中表示:只有在工作室才有可能設定目標並思考如何被別人理解,而在日常生活中,則根本不會花時間關注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所以,若非是同事,在生活中不必苛責,根據環境轉換不同的自己,適應不同的他人就好。
二、我們需要強感知力,而不只是用眼睛看
若把人比作永動機的話,那幫助永動機的運轉的就是外部的感知力。
感知力可以用五個詞描述:視覺(視力)、聽覺(聽力)、動覺(觸摸或感觸)、味覺(口味)、嗅覺(氣味)。
其中最強大的是嗅覺。有的人鼻子非常好使,能聞的出來菜品的材料和過程,聞得出香水的成分,也聞得出他人都去過哪裡;也有人感知力發達,看到大海的圖片,閉上眼就能聽到海浪敲擊石頭聲音。
到一個陌生的場地聞到一陣熟悉的氣味,這種氣味就會把你帶到當時讓你熟悉地位的場景裡;若鮮花讓你想起你愛的人,那麼當你與愛的人分隔兩地時,盡可以把鮮花放在你隨時看得到的地方,讓你感覺與那個人時刻保持聯繫。
念舊,念的還有舊物裡承載的記憶。
這就是感官的強大。不論是真實還是想像,嗅覺的強大記憶力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工作中,盡可以利用感官力來促成交易。當你得知對方喜歡的環境是溫馨後,就可以利用環境氛圍讓對方產生親切感,細節可以打動對方的心,而用心又讓對方看到了你的態度,在對方喜歡的環境裡,加上你的誠意,很難讓對讓無動於衷。
但這種感知力要用對地方。上面的感知力能讓你獲得交易的成功,但用錯了,就是災難性的失敗,特別是選擇身邊的人。
圈子是生活中賴以生存的後盾,團隊是工作中堅實的三角框架,但凡一個角的不同或缺失,都會使架子倒塌。
所以要不斷感知夥伴的理念,有共同的目標,也要有相似的理念才能一起向前,否則一個是學術派,一個是體驗派,兩個系統兩種做事模式,就會讓團隊出現混亂狀態。
三、我們常常會遺忘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忘記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利
感知力的強大正可以印證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餐廳多用紅色裝點,因為紅色被認為是有助於消化的顏色,而不用藍色,是因為藍色給人的感覺有淡淡的憂傷,會抑制食慾。裝修時也會講究顏色的搭配,五顏六色的房間除非特別喜歡,否則看久了會煩躁不安。
但不管是感知力還是環境的影響,我們都要記住,在任何場合,你都有選擇。雖然這些選擇未必那麼容易或誘人,但他們確實存在。
這常常被人遺忘。
可以把這稱之為你的門,若你是與眾不同的人,知道門在哪裡可以幫助你緩解壓力,有些場合確實不適合,就可以離開,門就是離開。
這以上種種都表明你的內心主導你的一切,要靈活的根據內心選擇適合它的工作和環境。就像優點和缺點並存的你,可以選擇將優點強大,人是在過自己的人生,理順了自己的人生,自然就過好了自己的人生。
撻撻不太甜:用文字,溫暖你的心,一起探索內心世界的奧秘。本文為作者原創,寫作不易,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私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