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能夠被感知,不能被感知的存在只是形上學的猜測?

2020-12-05 天文同好樂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原子不能被感官所認知,就像所有物質一樣,它們只是思維之物。」——恩斯特·馬赫,《力學》

在近代科學發展歷史中,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1838年-1916年)可算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他的理論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學和哲學發展貢獻巨大。從科學層面講,馬赫並不認同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觀點,甚至可以說,馬赫對時空的觀點對後來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但大家也許不知道,在科學方面,馬赫其實很反對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科學家在19世紀後半葉所倡導的「原子論」。馬赫認為,原子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任何關於原子存在的假說只不過是形上學的猜測。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大衛·休謨也有類似於馬赫的觀點,他們認為,原子作為一種客體,只是由感知數據構成的,而感知數據並不能證明原子的真實存在。

馬赫和休謨的觀點現在在哲學層面被定義為「現象主義」,而馬赫就是現象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現象主義者從認識論角度出發,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受限於我們的感知。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種簡化版的唯心主義,他們談論的不是客體,而是感官數據。打個比方,你面前有一部黑色的手機,從技術層面來講,你不是看見了一部黑色的手機,而是通過你所具有的關於手機和顏色的邏輯概念感知到了黑色的、具有手機形狀的一堆數據資料,從而建立起手機的邏輯觀念。

如果將這種邏輯觀念擴大化,就會引發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關於這個問題,主要的爭論在哲學界,而且已經持續了數個世紀。以感官數據為基礎從邏輯上構建客體其實和科學是矛盾的,因為利用邏輯構建或推論很容易犯錯。比如說,黑色的手機,如何定義黑色?假如所有人都沒能在顏色上達成共識,誰才是正確的?像顏色這樣的屬性不是天生被「給予」的,而是有可能在不同的經驗、語言或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感官數據只是一種主觀理解,而這種理解有可能是錯誤的。

因此,就像唯心主義一樣,現象主義受到了強烈的批評,批評的聲音主要來自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知識是通過感知經驗包含在經過實證的理論中,而經過實證的理論正是當今科學的精髓。存在能夠被感知,而不能被感知的未必就不存在,我們的世界是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雖然我們不能感知到亞原子粒子的存在,但世界依然是真實的。

相關焦點

  • 存在就是被感知,那麼我感覺不到你,你就不存在?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觀點,就像一個蘋果,我就算看不見,摸不著,吃不到,也不會說它不存在。按照我們唯物主義思想來說,事物的客觀存在為第一,我們對於物質的存在的感官認識在後,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覺判斷事物是否存在。那麼這種代表主觀唯心(唯我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是誰提出的呢?他就是貝克萊。
  • 讀蘇菲:存在就是被感知,現實世界為何是一場夢境
    但是,他又說「世間的事物的確是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但它們並非『事物』」。柏克萊認為,實際上並不存在所謂的「物質」或者「質料」,而且我們也無法察知我們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確實存在。柏克萊承認感知本身,卻否認感知的對象的存在。看到這裡,有些人會馬上質疑:我們看到的一張桌子,難道不是的桌子,而是一種感知嗎?若是這樣,我們用手捶擊桌面的時候,為何可以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硬的質料?
  •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原理,世界上存在未知顏色嗎?
    在自然界中,光的本質就是電磁波,人類能看見的可見光只是電磁波中極小的一部分波段,現實中顏色本不存在,它只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產物,只存在於意識當中,所以說人類未被發現的顏色是不正確的說法。
  • 感知主義理論創立者提出的兩個超級哲理:存在和是什麼為什麼?
    感知主義理論創立者提出的兩個超級哲理:存在和是什麼為什麼?一起來看下他是如何具體分析和論述的。一、存在的觀念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貌似顛覆了唯物主義觀念,樹立了唯心主義角度,其實,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同事物的"在"。
  • 既然存在生物鐘,那麼動物具備感知時間的能力嗎?
    關於時間,自古就流傳下來許多名句,例如「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等等,可見不同人對時間有不同的見解。時間雖然在現實中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成為了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保證。它們是否也擁有感知時間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時間對任何一種生命都十分重要,它就像是引導生物向前發展的一條線,如果沒有了時間,恐怕生物的發展得不到保證。但至於動物是否能夠感知時間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動物是能夠感受到時間的變化的,但它們還無法感知時間。
  • 我們能看到他們,卻無法感知他們的存在
    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並理解從零維到三維的四個空間維度,但這並不等於說空間就只有四個維度,在三維空間之上,還有可能存在著四維空間、五維空間,乃至六維空間,遺憾的是這只是一種猜想,而且永遠都只是一種猜想,原因就在於低維度的生物無法理解和感知高維度的空間以及高維度的事物。
  • 四維空間的存在為何人類無法感知?看完這個螞蟻實驗你就明白了
    科學家提出了多維空間的概念,科學家認為在宇宙當中不僅僅存在一個維度存在著多個維度,也就是說每一個維度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目前人類生存的空間位於三維世界,三維世界就是長寬高組成的一個立體世界,當然了,在人類的世界當中其實還存在著二維世界。但是人類卻沒有辦法讓二維世界的生物感受到人類自己。相應的人類也沒有辦法,感受到四維空間的生物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
  • 平行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夢境有可能是感知它的一個重要方式
    而平行宇宙論是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提出的,從理論上來講,它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平行世界真的存在,那我們又要如何進入不同的平行世界探索呢?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也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不過,有科學家想到了人類神奇的夢境,猜測,夢境有可能是我們感知平行宇宙的一個重要方式。
  • (大天使烏列爾)--感知光的存在
    你們需要做的就是記得將光的能量引導進入你的身體跟靈體,這才是對你們有著實質的幫助.當然如果你們越習慣引導光,那麼你們能夠看到光的機率就會漸漸地升高.所以只要花時間練習,感覺到光的存在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 感知論與量子力學合龍,首度揭開震撼世界的人間真相!
    首先,我們必須擯棄物質獨立存在的客觀觀念。物質,比如粒子,它們開始呈散漫的游離狀,其實就是無狀態,它們突然間集合或是變得有序,是一種力或者能量讓它們集聚或做有序運動的。這種「力」就是一種規則,是在某個範圍以內運動的作用於介質的方式,是能夠改變介質,比如粒子和夸克運動形態的理由和原因。這種「力」並不能看成是物理的,它是一種抽象的規則到作用力的過渡形態,這個最原始的規則的力的來處就是非感知領域。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感知理論意在取消生命觀對人和生物的解釋,用感知原理重新解釋生物與人的存在,消除原有生命個體的獨立性倫理,建立感知體的感知共同性,共同感知為生物及人類的存在目的。這一重大發現結束了此前人為生存而生存的無目的存在狀態,實現了全人類統一於感知愉悅目的的可能。一本顛覆世界、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創世巨著!
  • 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嗎?夢有可能是感知另一個時空的重要途徑之一
    平行宇宙相互之間是有聯繫和影響的,它更類似於一種多元維度概念,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都有可能存在另一個自己。比如,這個宇宙你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人員,另一個平行宇宙的你可能是一個集團的老總,不同的宇宙中,你的命運都不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會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在科學家看來,夢既是人類腦部的潛意識,也是人類感知平行宇宙的重要途徑。
  • 在我們的感知之外,還有大量事實存在!人類能否窮極宇宙奧秘?
    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在評論量子力學時曾說過:在我們的感知之外,還有事實存在。實際上,這句話對人類實在是太過友好了。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有限的。在我們的感知之外,不只是還有事實存在,而是還有大量事實存在眾所周知,我們主要靠五大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感知世界,眼、耳、鼻、舌、身好比五大傳感器。然而,這些傳感器的感知範圍是很局限的。以我們探知世界最重要的感官——視覺為例,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是電磁波中一個狹窄的波段,即所謂的可見光。
  • 我們真的在感知另一個宇宙中的自己嗎?
    其中平行宇宙理論就是一個神奇的理論,平行宇宙理論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存在很多個宇宙空間,我們的宇宙並不是唯一的,而這些宇宙相互並不幹擾,每個宇宙中還有自己的規則,甚至生命。科學家們認為,通過某種方法,人類可以進入其他宇宙空間,例如蟲洞等,但這只是猜測。
  • 黎曼用理論證明高維空間的存在,人類接觸四維空間只能用感知
    所以,人們開始思考,三維空間是最高維的空間了嗎,有沒有可能存在四維空間,我們無法感知四維空間是否就像螞蟻無法感知三維空間,如果四維空間真的存在,我們要如何做才突破三維,「看見」四維空間等等的問題。 首先,在數學領域中,點是沒有維度的,但是點動成線後就形成了一維,同理,線動成面形成了二維,面動就稱為三維空間,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空間
  • 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到"合理的才會存在"!
    人們面臨的存在是複雜的、混亂的、無解的和不可知的,存在即合理指的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就是說,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即便我們並不知道現實存在合的是什麼理,但肯定合理,問題的關鍵是合什麼理?人們的理性是什麼?於是,當現實存在以後,我們並不懷疑存在的真實性,我們要尋找的,只是它們之所以存在的道理。
  • 流明不只是一個光學單位,讓你的流明被感知,你就是發光體本身
    我們在慢慢長大,喜歡的東西可能也在不斷地變化,到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在我們看似黯淡的一段日子裡總像是深深礦井下抬頭可以望到的明亮天空,給我們信念去堅持,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熱愛,讓它們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變得強而有力。
  • 生命觀念不能自圓其說,還能客觀存在下去嗎?(理性反思)
    本來,我們創造的生存邏輯模式應該是完整的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但是,我們竟然從兩個不能解釋,更不能自圓其說的立論為基礎,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生命存在。這兩個存在的邏輯缺口是無法彌補的,任其後人們用多少理論、多少學說,都無濟於事,生存的理論體系竟然從反邏輯開始,我們一直不以為然。人類的文明大廈就建立在兩個不符合邏輯的存在基礎上,這個荒謬的開端會導引出什麼形態的人類文明?還會有懸念嗎?
  • 初探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 —— 感知器
    一個感知機其實是對神經元最基本概念的模擬 ,都未必有多少網絡概念,他就是一個自動做決策的機器。深度神經網絡之所以能夠處理這些數據類型,主要是因為這些數據本身具有的複雜結構很適合被NN識別, 而人類不需要預先設計識別這些結構的函數而是任由網絡學習, D-CNN 深度卷積網絡能夠同時看到一個圖像從細節到抽象的結構,所以能夠抓住一些我們人類都說不出的細節。
  • 顛覆|美國科學家發現,眼睛的視覺感受器也能夠用於感知味覺!
    撰文 | XZ責編 | 雪月像許多動物一樣,沒有視蛋白這種蛋白質是無法感知光的,它存在於眼睛的感光細胞中具體來說,就是果蠅是否用它們來檢測一種它們不喜歡的苦味分子。研究人員針對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以及基因修飾後不能合成視蛋白的果蠅進行了味覺測試。所有果蠅都可以在兩種糖溶液之間進行選擇,但其中一種溶液摻有苦味化合物。結果發現,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避開了含有苦味的溶液,喝下了另一種溶液。而基因修飾後的果蠅並沒有避開含有苦味的溶液,並且發現其中三種視蛋白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