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原子不能被感官所認知,就像所有物質一樣,它們只是思維之物。」——恩斯特·馬赫,《力學》
在近代科學發展歷史中,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1838年-1916年)可算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他的理論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學和哲學發展貢獻巨大。從科學層面講,馬赫並不認同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觀點,甚至可以說,馬赫對時空的觀點對後來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但大家也許不知道,在科學方面,馬赫其實很反對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科學家在19世紀後半葉所倡導的「原子論」。馬赫認為,原子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任何關於原子存在的假說只不過是形上學的猜測。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大衛·休謨也有類似於馬赫的觀點,他們認為,原子作為一種客體,只是由感知數據構成的,而感知數據並不能證明原子的真實存在。
馬赫和休謨的觀點現在在哲學層面被定義為「現象主義」,而馬赫就是現象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現象主義者從認識論角度出發,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受限於我們的感知。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種簡化版的唯心主義,他們談論的不是客體,而是感官數據。打個比方,你面前有一部黑色的手機,從技術層面來講,你不是看見了一部黑色的手機,而是通過你所具有的關於手機和顏色的邏輯概念感知到了黑色的、具有手機形狀的一堆數據資料,從而建立起手機的邏輯觀念。
如果將這種邏輯觀念擴大化,就會引發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關於這個問題,主要的爭論在哲學界,而且已經持續了數個世紀。以感官數據為基礎從邏輯上構建客體其實和科學是矛盾的,因為利用邏輯構建或推論很容易犯錯。比如說,黑色的手機,如何定義黑色?假如所有人都沒能在顏色上達成共識,誰才是正確的?像顏色這樣的屬性不是天生被「給予」的,而是有可能在不同的經驗、語言或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感官數據只是一種主觀理解,而這種理解有可能是錯誤的。
因此,就像唯心主義一樣,現象主義受到了強烈的批評,批評的聲音主要來自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知識是通過感知經驗包含在經過實證的理論中,而經過實證的理論正是當今科學的精髓。存在能夠被感知,而不能被感知的未必就不存在,我們的世界是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雖然我們不能感知到亞原子粒子的存在,但世界依然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