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摸會緩解焦慮,浙大王曉東團隊揭示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觸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之一。通過觸覺,我們得以感受絲綢的柔滑、麻布的粗糙,分辨紙張的厚薄、硬幣的大小。母親的愛撫可以讓孩童倍感舒適和安全,握手和擁抱可以讓雙方感受到親切和溫暖。很多研究表明,正性觸覺刺激可以促進認知發育、舒緩壓抑情緒,而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觸覺信息加工整合障礙。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Tactile modulation of memory and anxiety requires dentate granule cells along the dorsoventral axi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觸覺豐富小鼠模型的建立與鑑定

課題組通過在小鼠飼養籠內懸掛玻璃珠簾的方式,使小鼠在自由活動狀態下頻繁接觸溫和的觸覺刺激。持續的觸覺經歷豐富(≥10天)可顯著提升小鼠在空間物體識別測試和高架十字迷宮測試中的行為表現,表明觸覺豐富具有促進空間記憶、緩解焦慮樣行為的作用。

成年期觸覺豐富可緩解早年應激引起的記憶和焦慮障礙

課題組採用限制築窩材料與墊料的早年應激模型,發現出生後早期經歷應激的小鼠在成年後出現空間記憶損害、焦慮水平升高,而早年應激對認知和情緒的不良影響可被成年期觸覺豐富有效緩解。

觸覺豐富促記憶、抗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課題組採用高爾基染色和活動神經元標記等技術,發現觸覺豐富通過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外側內嗅皮層(LEC)環路,差異性調控小鼠背/腹側齒狀回(DG)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人為激活觸覺經歷印跡DG神經元可以模擬觸覺豐富對記憶和焦慮的調節作用,而抑制這群DG神經元或者接受S1投射的LEC神經元則阻斷了觸覺豐富的作用。

浙江大學腦科學和腦醫學學院研究生王馳劉暉李琨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曉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汪浩教授、谷巖研究員以及上海科技大學胡霽教授、南昌大學潘秉興教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學研究所Mathias Schmidt博士等專家的大力支持,課題由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博士後招聘

王曉東課題組現招聘博士後2名,主要從事單模態與跨模態豐富經歷調節記憶和情緒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熟練掌握行為學、在體記錄與操控、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申請者優先考慮,個人待遇按照國家和浙江大學有關規定執行,特別優秀者由課題組發放績效津貼。有意者請將個人簡歷發送至:xiaodongwang@zju.edu.cn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874-8

相關焦點

  • Nat Comm | 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
    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研究團隊探訪了臨終關懷醫院、喪親互助小組、康復護理機構、創傷中心和急症醫院的許多病人。他們驚訝地發現,失去摯愛親人的人會表現出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似的症狀。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腦科學研究院朱景寧教授團隊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2019年,王曉東實驗室博士後李典鎔偶然發現人體內包括雌激素(E2)在內的一類小分子在高於生理作用濃度時能夠誘導多種癌細胞凋亡(Molecular Cell | 王曉東團隊發現雌激素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學機制及其生理學意義)。
  • 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揭示「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
    社會等級與我們的個體健康等息息相關,背後有什麼神經機制?研究團隊認為,這是一條在進化上保守的神經環路,從低等哺乳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乃至人類中普遍存在,因此會有更多的啟示意義。胡海嵐教授長期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曾先後在冷泉港實驗室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2015年5月加入浙大。
  • 撫摸的神經生物學(新知)
    原標題:撫摸的神經生物學(新知)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這種說法的流行乃因我們知識有限。   手掌、手背有何區別?為什麼可以通過撫摸安慰人和動物?   長期以來,科學界研究軀體感覺限於痛、溫、壓/觸,近十年則研究了癢。   最近對觸覺的研究也逐漸明確。
  • 浙大教授獲腦研究大獎!「K粉」氯胺酮能快速緩解抑鬱症狀
    而近日,刷遍網絡的「浙大教授腦研究」,正是與抑鬱症相關。   在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 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Kemali,將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頒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該組織的評獎委員表示,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細菌細胞分裂全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團隊近日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浙大學者發現泥沙顆粒輸運背後的力學機制
    如何理解和定量描述地表環境泥沙顆粒的起動、輸運和沉降是揭示地貌形態千差萬別的核心問題。目前野外和實驗數據已經證明,粗顆粒泥沙輸運量與流體強度之間的關係,在大氣環境表現為線性,在水環境表現為非線性。然而,如此截然不同的輸運規律背後的力學機制卻一直還是個迷。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2021年1月5日,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生物與化學系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Attenuation of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caused by perturbation of TRIM25-mediated RIG-I activation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的研究論文。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這一系列研究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環路的尺度,揭示了抑鬱症和新型抗抑鬱藥物的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友情提示:文末評論非常精彩!   在同時發表的第二篇題為「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的論文中,胡海嵐團隊進一步探索了導致外側韁核神經元超極化和簇狀放電活動增加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另外一個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鉀離子通道Kir4.1
  • 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如何緩解焦慮?
    焦慮的人焦慮是目前社會性的話題,無論是事業有成的經理,還是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都被焦慮纏繞著,如何正確看待焦慮問題,緩解焦慮是大部分「社會人」最大的困擾。何為焦慮?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而今天討論的是現實性焦慮。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具有短暫性和主觀性。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緩解或者解除。焦慮因何產生?
  • 結構生物學揭示NEDD8介導的泛素組裝機制
    結構生物學揭示NEDD8介導的泛素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0:55:11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Brenda A.
  • Neuron:哈佛團隊揭示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在8月12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針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多年從事疼痛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