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哈佛團隊揭示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2020-12-04 腦科學君

來源:cell press

中美兩國神經科學家合作發現,微弱的電流刺激神經可能有助於治療系統炎症反應。在8月12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針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多年從事疼痛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

請點擊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

「西醫治療疼痛大多希望通過阻斷神經通路來抑制疼痛。但是我們身上有無數條神通路,每條通路又可以被非常多的因子激活。所以這麼多年來,儘管我們在動物實驗中有那麼多突破和成就,卻沒有制出什麼新的治療疼痛的藥物。」馬教授說。

受到中醫背後「治病要治本」的理念啟發,馬教授與他的團隊關注到炎症,一個導致疼痛的重要誘因。

曾經有研究顯示,用電流刺激位於頸部的一些神經可以有效緩解炎症。但這種療法常常需要通過入侵式的手術方法實現,增加了治療的風險。所以馬教授與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僅需通過電針來輸送電流、刺激神經的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小鼠炎症實驗模型,通過給動物注射脂多醣,來模擬在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後易引發的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全身炎症:敗血症

他們首先選取了在小鼠腹部的「天樞」穴位點進行電針刺激。這個下針點與脾臟的神經環路有著密切聯繫,而脾臟又是免疫與炎症反應的主要器官之一。在15分鐘3毫安的電針後,小鼠被注射脂多糖。研究人員發現,接受了電針刺激的小鼠體內炎性因子比起那些沒有被治療的小鼠明顯低了不少,成活率也至少翻了一倍

然而如果小鼠在接觸脂多糖後再接受電針治療,它們體內的炎性因子卻比未接受治療的小鼠高得多,並且都在三日內死亡

通過與改變了神經系統的轉基因小鼠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刺激「天樞」這個腹部位點可以激活連接脊髓與脾臟的交感神經,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脾臟中的特異性的受體,達到抑制炎症的效果。但如果電針在脂多糖注射之後才進行,此時腎上腺素的另一個具有加重炎症作用的受體已被脂多糖誘導表達,電針刺激反而惡化病情。

「同樣的治療在不同的病程階段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這讓我們也非常意外,」馬教授說。「但大多數時間,病人來找醫生通常是已經生病了、處在炎症狀態。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減輕炎症的方法。」

該團隊嘗試在小鼠的後肢上「足三裡」穴位給予電針刺激。他們發現如果使用較弱的0.5毫安的電流,無論在脂多糖注射之前或之後進行,都能起到抑制炎症的效果。治療後小鼠成活率比對照組的至少提高了一倍。

利用轉基因工具小鼠,研究團隊發現低強度的電流刺激並不會刺激脊髓到脾臟的神經通路,而會激活連接大腦與腎上腺的迷走神經,從而達到減輕炎症的效果。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電針有神經解剖學的原理,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在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通過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馬教授說。

該團隊下一步希望繼續探索不同的下針位點和電流強度是如何激活不同的神經通路來調節炎症的。

參考文獻:

Liu et al.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 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Neuron 2020

相關焦點

  • 哈佛學者給小鼠做針灸,發現了這項傳統醫學手段的雙面性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團隊在 Neuron 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電針針灸能夠刺激和免疫有關的神經通路,緩解或加劇小鼠的炎症反應。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電針療法未來的應用提出了更多可能,但也表明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 哈佛學者小鼠實驗揭示其兩面性:幫助治療致命疾病
    圖片來源:Pixabay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團隊在《神經元》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電針針灸能夠刺激和免疫有關的神經通路,緩解或加劇小鼠的炎症反應。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電針療法未來的應用提出了更多可能,但也表明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 哈佛研究者證實,針灸可通過特定神經減輕炎症
    「大多數西醫一直關注阻止疼痛的神經通路來緩解症狀,但是有太多的疼痛通路,也有太多的途徑來打開它們。」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Qiufu Ma 說道。受中醫的核心思想——解決疾病的根本原因——的啟發,Qiufu Ma 和他的團隊將目標對準了炎症,這是人類許多疾病和疼痛的共同根源。
  • 蘭臺說史•傳統中醫有放血療法?別被偽中醫騙了
    稍後,我網健康頻道(鳳凰健康)又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副主任醫師,就「放血療法」打臉偽中醫。(啥病都能「放血」?中醫大夫打臉偽中醫)那麼,究竟什麼是「放血療法」?該事件中的放血療法究竟是不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之一。
  • Neuron:神經遞質同時釋放導致兒童發育紊亂
    它們釋放由SNARE蛋白複合物轉運的,被電信號觸發而分泌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通過這種「誘發釋放」的神經遞質,信息從一個神經元跳到另一個神經元。這種神經傳遞使我們能夠完成基本任務,處理感官信息並移動身體。已知SNARE複合物中一種蛋白質SNAP25的突變會引起多種神經發育障礙,這些會導致嬰兒和兒童反覆發作癲癇,智力障礙和自閉症。
  • 華人科學家揭示不同穴位...
    針灸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傳統針灸是用針刺,並通過捻轉等手法刺激穴位,再用艾絨點燃後進行燻灼。隨著發展,現在還出現了電針,用脈衝電流代替捻轉,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和其他傳統療法一樣,針灸的有效性始終是個謎,目前少有的臨床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相比臨床試驗,機制研究就更少了。
  • 《格氏解剖學》:承載歷史的解剖學教科書
    然而,最根本的改變是《格氏解剖學》的修編團隊,由是最初的兩人、數人發展至數十人,成員涉及到世界各大醫院和學校的解剖學專家,《格氏解剖學》的修訂工作成為世界解剖學家的全球合作工程。2000年後,美國著名解剖學家蘇珊任主編,她率領的國際團隊人數已超百人,2008年集體編輯修訂的第40版在歐美兩地隆重推出,以此紀念《格氏解剖學》出版150周年。
  • 中醫的奇蹟——中醫量子八卦腹診療法
    大國醫普凡教授  中醫量子八卦腹診療法,同國醫大師普凡教授結合40餘年把脈經驗,歷經6年反覆臨床實踐而開創。其以易經智慧、八卦原理為理論依據,以「大道至簡」為原則,同時運用中醫陰陽五行思想,對人體經絡所關聯的五臟六腑與節氣時辰相結合,把中醫傳統把脈技術放大一千倍,進而轉化為「腹部診療」將中醫藥材量子化,透過與人體生物能量的共振與諧振,瞬間診斷出病症,以及病患的性格、生活方式、心理創傷等,深層疏通人體經脈,重新排列五臟六腑細胞微粒子的自然正常序位,使體內的細胞粒子運動開始有序化,進而影響到相關的一切臟腑生物分子的序化效應
  • 浙大團隊揭示神經膠質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和調節嗅覺適應性新機制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分,對於神經元的發育、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其功能異常直接導致各種神經精神性疾病。相對於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一般不形成典型的神經突觸結構、細胞膜電興奮性比較低,因此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惰性」的組織,通過對神經元的支持、保護和營養等方式發揮作用。
  • 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2020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Neuronal autophagy regulates pre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ax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自噬在神經元功能發揮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1,J Exp Med丨陶挺/施回等揭示節細胞神經瘤的驅動因素並為術前縮小腫瘤體積提供了新的思路來源:BioArt圖註:mTORC1抑制劑抑制斑馬魚節細胞神經瘤的生長近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腫瘤研究所A.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美容按摩儀背後的醫學原理揭秘(一)
    【美容按摩儀】,是以電療養生理論為基礎,結合傳統的中醫理論、經絡學等於一體,採用DMCC技術,運用推拿按摩手法而精心總結創立的一種美容養生療法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全息可視化平臺的發展為解剖學數據的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同時也為神經解剖學家和腦成像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第一個用於構建軸突通路的全息界面,將人類組織和結構MRI數據填充其中,並召集了世界上的神經解剖學專家,交互地定義皮層、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系統的軸突軌跡。
  • 暨南大學陳功團隊開發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近日,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現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亨廷頓舞蹈症小鼠模型中再生新神經元來達到運動功能修復和生命延長。 陳功團隊近年來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工作,在小鼠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裡表達神經轉錄因子NeuroD1將其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Guo et al,Cell Stem Cell,2014; Chen et al,Molecular Therapy,2019; Zhang et al,BioRxiv,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