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者給小鼠做針灸,發現了這項傳統醫學手段的雙面性

2020-08-16 精準醫療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團隊在 Neuron 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電針針灸能夠刺激和免疫有關的神經通路,緩解或加劇小鼠的炎症反應。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電針療法未來的應用提出了更多可能,但也表明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 哈佛大學醫學院

翻譯 賀紫宸

編輯 戚譯引


近日,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們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針灸平息了系統性炎症(systemic inflammation)小鼠身體中的細胞因子風暴。這篇於 8 月 12 日在《神經元》(Neuron)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針灸可以在被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動物身上啟動不同的信號通路,以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


該團隊還確定了針灸影響炎症反應的三個因素:實施治療的部位、強度和時間。不同時間在身體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強度的刺激,會對炎症標誌物和小鼠存活情況造成極為不同的影響。


這一系列實驗,標誌著確定針灸背後的神經解剖學機制的關鍵一步,並為應對炎症性疾病的多種治療方式給出了藍圖。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仍然發出了警告:在將他們的發現用於任何治療過程之前,仍需要以動物和人類為模型,進一步證實該結論,並謹慎確定針灸刺激治療的最優參數。


揭曉針灸背後機制的重要一步

在這篇研究中,針灸刺激影響著動物如何應對細胞因子風暴,也就是大量作為促炎分子的細胞因子的快速釋放。作為重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之一,該現象已經獲得了廣泛關注;但是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在任何感染的情況下都可能發生,並且長期以來被醫生們視為敗血症的標誌之一,那是一種由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會損傷內臟,常常危及生命。有估計稱,敗血症每年在美國影響約 170 萬人,這個數字在全世界大約是 3000 萬。


源自傳統中醫的針灸,近年來逐漸融合至西方醫學,尤其是針對慢性疼痛和胃腸疾病的治療中。針灸主要是對被稱為「穴位」的身體表面特定位點進行機械刺激。據稱,這種刺激可以觸發神經信號,並遠程影響與特定穴位對應的內臟功能。但是,針灸過程和效果所基於的基本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確。


這項新研究的項目負責人,哈佛大學醫學院布拉瓦尼克研究所(Blavatnik Institute)神經科學教授兼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研究員馬秋富(Qiufu Ma)表示:「為了在神經解剖學層面理解針灸,並將其採納至治療包括敗血症在內的炎症性疾病的工具箱,科研人員們不懈努力。而這項研究的發現標誌著我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探尋神經遞質與免疫反應的關聯

作為一位致力於研究疼痛的基礎機制的神經科學家,馬秋富數年來都對針灸的生物學機制抱有極大的興趣。此前,一篇於 2014 年發表的論文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篇論文稱,利用針灸刺激迷走神經-腎上腺軸(vagal-adrenal axis),可以減輕小鼠全身炎症的症狀。迷走神經-腎上腺軸是一條信號通路,由迷走神經傳輸信號至腎上腺,並刺激腎上腺釋放多巴胺。不僅如此,一篇 2016 年發表的論文進一步激發了馬秋富的好奇心,論文顯示刺激迷走神經可以平息炎性分子的活動,並減輕類風溼關節炎的症狀。


傳統針灸技術使用極細的針尖插入身體各個部位皮膚下。在剛剛發表的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採用了電針技術(electroacupuncture),這是針灸的現代改進版,用極細的電極代替針,穿過皮膚插入結締組織。這種方式可以更精確地控制刺激的強度。


先前研究揭示了神經遞質在炎症調控中所承擔的角色。基於此,該團隊把注意力放在了兩種分泌神經遞質的細胞上,分別是腎上腺中的嗜鉻細胞(chromaffin cell),和位於周圍神經系統、通過大量神經纖維直接連接脾臟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noradrenergic neuron)。其中,嗜鉻細胞是體內多巴胺的主要生產者,和壓力相關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主要生產者;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也可以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研究人員還表示,除了這些已被充分證明的功能外,多巴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在炎症反應中似乎也發揮了作用。對該現象的觀察在先前研究中就已有記錄,而目前的這項研究再次肯定了這一論斷。


針灸療法的強度、時間、和部位把控

研究團隊想要確定神經細胞在炎症反應中的確切作用。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採用了一種新型遺傳學方法殺死嗜鉻細胞或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藉此,研究人員們可以比較正常小鼠與缺失這些細胞的小鼠的炎症反應,確定它們是否參與、如何參與對炎症反應的調控。兩組動物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提示了這些神經細胞作為炎症反應調控因子的關鍵作用。


在其中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先使用內毒素使小鼠產生細胞因子風暴,隨後對小鼠後腿的特定位點施加了低強度的電針(0.5 毫安)。電針刺激啟動了迷走神經-腎上腺軸,使腎上腺中的嗜鉻細胞釋放了多巴胺。接受了這種療法的動物們體內的三種主要的促炎細胞因子都呈較低水平,並且相較於對照組的小鼠有更高的生存率:60% 經過針灸治療的動物成功存活,而未經該操作的動物只有 20% 活了下來。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們還發現,迷走神經-腎上腺軸只能通過後肢電針進行刺激,而無法通過腹部的穴位刺激。這個發現說明了不同穴位對刺激不同抗炎通路的針對性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團隊將高強度電針(3 毫安)分別施加到了敗血症小鼠的腹部穴位以及後肢穴位。該刺激啟動了脾臟中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研究人員們觀察發現,針灸治療的時機對其效果極其重要,治療的時機不同,對腹部穴位高強度刺激的治療結果有天壤之別。


如果在動物體內發生細胞因子風暴之前短時間內施以針灸治療,這些動物在隨後的炎症反應程度會更低,並且有更好的預後。事實上,這種通過高強度刺激進行的預防措施可以將動物存活率從 20% 提升至 80%。與其相反的是,若動物在疾病開始後、細胞因子風暴頂峰時接受針灸治療,它們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炎症反應和病症。


這些發現表明,同樣的刺激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取決於不同的治療位置、時機和強度。


馬秋富表示:「這些觀察更加說明了針灸療法若是操作不當,可能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結果,我認為這可不是人們想要的。」


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馬秋富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電針療法在各種治療模式下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為重症監護病房中的敗血症病人進行輔助治療,以及對特定位置的炎症反應(如消化道炎症)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馬秋富還提到,該成果的另一項潛在應用就是幫助調控癌症免疫療法所引發的炎症反應;這種療法雖然可以拯救患者的生命,但有時也會因過度刺激免疫系統而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現在,針灸療法已經作為癌症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幫助患者應對化療和其他治療手段的副作用。


論文信息:

Liu, S., Wang, Z., Su, Y., Ray, R., Jing, X., Wang, Y. and Ma, Q., 2020.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 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Neuron,.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0)30532-8


來源連結:

https://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hms-qts081020.php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原文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歡迎關注精準醫學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方法1:微信查找(精準醫學)。方法2:加微信公眾號(JKXXLN)。

相關焦點

  • 針灸有用嗎?哈佛學者小鼠實驗揭示其兩面性:幫助治療致命疾病
    圖片來源:Pixabay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團隊在《神經元》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電針針灸能夠刺激和免疫有關的神經通路,緩解或加劇小鼠的炎症反應。研究作者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電針療法未來的應用提出了更多可能,但也表明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 針灸有用嗎?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團隊在《神經元》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電針針灸能夠刺激和免疫有關的神經通路,緩解或加劇小鼠的炎症反應。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們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針灸平息了系統性炎症(systemic inflammation)小鼠身體中的細胞因子風暴。這篇於 8 月 12 日在《神經元》(Neuron)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針灸可以在被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動物身上啟動不同的信號通路,以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
  • 哈佛研究者證實,針灸可通過特定神經減輕炎症
    這項 8 月 12 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的研究,證實了針灸能夠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從而在細菌誘導的全身炎症反應中觸發促炎或抗炎反應。「大多數西醫一直關注阻止疼痛的神經通路來緩解症狀,但是有太多的疼痛通路,也有太多的途徑來打開它們。」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Qiufu Ma 說道。
  • 針灸/電針刺好處多多,你知道嗎?
    這項工作首次從科學角度證明這種傳統中醫治療手段對於輕度至中度高血壓疾病治療有益,這提示我們經常進行針灸治療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控制血壓,防範中風和心臟疾病風險。進行這項研究的John Longhurst博士指出,這項臨床研究是該領域十多年實驗研究的結晶,利用西方的科學思維驗證了古老的東方治療手段,並將中醫和西醫整合在一起,為治療高血壓疾病提供了新的指南。
  • 《細胞》子刊:針灸的神經學機制找到了!華人科學家揭示不同穴位...
    針灸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傳統針灸是用針刺,並通過捻轉等手法刺激穴位,再用艾絨點燃後進行燻灼。隨著發展,現在還出現了電針,用脈衝電流代替捻轉,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和其他傳統療法一樣,針灸的有效性始終是個謎,目前少有的臨床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相比臨床試驗,機制研究就更少了。
  • 觀察丨針灸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膽鹼能抗炎通路是近些年來發現的以傳出性迷走神經為基礎的抑制炎症反應的神經免疫通路。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以內毒素血症模型和多細菌性腹膜炎模型小鼠為研究對象,觀察了電針的抗炎效應,證明電針「足三裡」可以降低內毒素血症模型小鼠血清中TNF,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IL-6以及INF在內的多種細胞因子。
  • 中醫針灸首個生命科學代表作:上海專家驗證支氣管哮喘新靶標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MT-2基因敲除後小鼠哮喘模型氣道阻力顯著增高,而給予MT-2重組蛋白可以有效改善哮喘模型呼吸功能,證明該蛋白在哮喘發病中起關鍵作用。「中國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靶標,我們同時針對這個靶標做了新藥的篩選,在中國醫藥領域也是一個創造性成果。」楊永清說。
  • 中醫針灸緩解疼痛 山西援外醫生用中國傳統醫學服務吉布地患者
    趙利軍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太原12月24日電 (楊靜 範麗芳)「貝尓蒂耶總醫院針灸科有三個診室,每個診室放置三張治療床,一臺電機。針灸治療全部使用一次性用針,小針刀是我從國內帶來的。」24日,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隊員趙利軍告訴記者。
  • Neuron:哈佛團隊揭示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在8月12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針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多年從事疼痛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
  • 哈佛科學家利用抗衰老基因療法使青光眼小鼠恢復視力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實驗性的基因療法,通過有效地逆轉小鼠細胞的衰老過程,成功地讓患有青光眼的小鼠恢復了視力。雖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該團隊表示,這項研究是用表觀遺傳學減緩衰老症狀的概念證明。研究人員將三個關鍵基因送入幾組有不同眼睛問題的小鼠的視網膜中。在視神經受傷的小鼠中,該療法幫助神經再生。該療法還有助於逆轉患有類似青光眼的小鼠的視力下降,以及那些與年齡相關的損傷。
  • 國際頂級醫學雜誌接連刊登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研究
    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官方雜誌《PAIN》和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官方雜誌《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美國醫學博士學成回國,用針灸徵服西方的偏見
    「在中國學習針灸是改變我人生的轉折點,當我看到針灸治療能夠看到坐輪椅的病人走出去時令人鼓舞的驚訝。因為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針灸技術的成功,促使我將這項技能帶到了美國,以幫助更多患者康復。」-來自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醫學博士Tony Willcox對中國針灸的認可。
  • 「間質」的發現,解釋經絡的存在,預示針灸的發展
    「間質」的發現,解釋經絡的存在,預示針灸的發展(針灸整脊歐陽暉)2018年三月
  • 同日4篇Nature 華人學者又有了哪些新發現
    在今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上,有四篇論文來自華人學者們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哪些新知呢?我們在今日一道來看下吧。在這項研究中,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的冷凍電鏡專家Wei Lü博士與他的課題組解析了人類中該類離子通道最為廣泛存在的TRMP4通道與鈣離子以及調節劑decavanadate結合下的結構,並觀察到了兩個decavanadate結合位點。此外,他們也觀察到,一個穀氨醯胺可能對單價選擇性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結構為此類離子通道、以及TRMP家族的功能和藥理學提供了洞見。
  • 國際妹 | 哈佛研究稱維生素B可防霾 美國醫學院科研5強揭榜
    紐約長老會/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日前承認,由於行政失誤,該機構旗下的心胸外科不會按照常規在Match日當天錄取新的住院醫。不過醫學生們也別著急,該機構心胸外科將通過補充錄取項目(SOAP)錄取新的住院醫。(MedScape)
  • 《英國醫學雜誌》:針灸可顯著降低偏頭痛出現天數和發作頻率
    3月25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的一項來自中國研究人員的新試驗發現,與安慰劑針灸和常規護理相比,針灸可以減輕偏頭痛。與假針灸相比,人工針灸導致第13至20周的偏頭痛天數(3.9 v 2.2)和第17至20周的偏頭痛發作(2.3 v 1.6)的減少幅度更大,並且有明顯進一步減少的趨勢。 人工針灸和假針灸之間調整後差異在第13至16周時偏頭痛天數減少了1.4天,在第17至20周時偏頭痛天數減少了2.1天。
  • 早期乳腺癌可能偽裝成纖維瘤,針灸按摩適得其反
    其實對於乳腺纖維瘤的病因,目前還不是很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和女性體內激素水平有關,如雌激素相對或絕對升高可引起本病。澎湃新聞:自己如何察覺乳腺纖維瘤?汪成:乳腺纖維腺瘤臨床上一般無任何症狀,表現以無痛性乳房腫塊為主,較少伴有乳房疼痛及乳頭溢液者。腺瘤常為單發,亦有多發者。
  • 量子糾纏針灸?偽科學勿壞了真醫術
    一種「給母親扎針,就能給孩子治病」的「新」治療手段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該治療方法被網友戲稱為「量子糾纏理論指導下的直系親屬針灸互治」,被指責「太玄幻」。這一令人驚訝的治療手段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醫生王軍等人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試論「量子糾纏」與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