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4篇Nature 華人學者又有了哪些新發現

2021-01-13 生物谷

 

在今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上,有四篇論文來自華人學者們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哪些新知呢?我們在今日一道來看下吧。

1、Wei Lü博士課題組

Cryo-EM structures of the TMEM16A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鈣離子激活、非選擇性的離子通道能感知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從而產生鈉離子和/或鉀離子流,使細胞去極化,調控鈣離子的進入。這些離子通道參與了神經活動和心臟節律,有著很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在這項研究中,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的冷凍電鏡專家Wei Lü博士與他的課題組解析了人類中該類離子通道最為廣泛存在的TRMP4通道與鈣離子以及調節劑decavanadate結合下的結構,並觀察到了兩個decavanadate結合位點。此外,他們也觀察到,一個穀氨醯胺可能對單價選擇性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結構為此類離子通道、以及TRMP家族的功能和藥理學提供了洞見。

2、白曉辰博士/姜有星博士課題組

Structures of the calcium-activated,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TRPM4

這是本期《自然》雜誌上的第二篇關於TRPM4結構的論文。在這項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兩名華人學者白曉辰博士與姜有星博士與他們的團隊解析了小鼠在結合/不結合ATP情況下的TRPM4冷凍電鏡結構。研究發現Gln973對單價選擇性有著重要作用,與上文中提到的發現如出一轍。S1-S4結構域,以及post-S6 TRP結構域組成了一個「中央門控裝置」(central gating apparatus),可能與鈣離子以及磷脂醯肌醇(4,5)P2的結合有關。這些結構為TRPM4的複雜門控機制提供了關鍵的研究起點,並有助於揭示TRPM家族的分子結構。

3、Christopher S. Chen博士課題組

A non-canonical Notch complex regulates adherens junctions and vascular barrier function

將血液和組織區分開來的血管屏障(vascular barrier)受到內皮的主動調控,對於生物體內的運輸、炎症、以及細胞穩態均有重要的作用。先前人們發現血液動力學的剪應力是維持內皮屏障功能的關鍵,但它具體發生的機理卻未經闡明。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的Christopher S. Chen博士利用工程化的微血管器官模型,發現Notch1跨膜受體的激活直接調節了血管屏障的功能。剪應力能激活依賴於Dll4的Notch1水解活化,使Notch1的跨膜結構域得到暴露。這足以在細胞膜上促進由VE- cadherin、LAR、以及Rac1 GEF組成的複合體,激活Rac1,並驅動黏合連接的形成。這是一個之前被忽略的信號通路。

4、邢東明博士/陶一之博士/Zhimin Lu博士課題組

KAT2A coupled with the α-KGDH complex acts as a histone H3 succinyltransferase

組蛋白的修飾對基於染色體的生物學進程而言至關重要。然而,組蛋白琥珀醯化的機制和功能卻一直沒有得到闡明。在這篇論文中,清華大學邢東明博士、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陶一之博士、以及MD安德森癌症中心Zhimin Lu博士一道發現,細胞核中的α-KGDH複合體會與KAT2A蛋白在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結合,KAT2A蛋白則能夠對組蛋白H3進行琥珀醯化。如果阻止α-KGDH複合體進入細胞核,或是表達關鍵位點突變的KAT2A(Tyr645Ala),就能抑制基因表達。這些發現揭示了組蛋白的一個重要修飾機制。(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Nature Energy:6篇上線文章,4篇來自華人學者!
    全文速覽5月13日,Nature Energy同時上線了6篇文章,其中四篇論文由華人學者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北大/中科院物理所/香港理工/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各貢獻一篇,下面對論文進行簡單介紹。1.結合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作者提出氟離子可通過與周圍鉛和有機陽離子之間化學鍵的獨特強化來抑制滷素陰離子和有機陽離子空位的形成。課題組連結:https://happyzhou.wixsite.com/happylabs2.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該篇論文也是作為非編碼RNA領域的重要論文,web of sci數據顯示,該文已被221篇文獻引用。被撤稿的論文,華人作者就有7名,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分別是Jing Y和Yihong Wan,從署名來看,也是華人科學家。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Nature 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
    · 石墨烯超導「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 Nature,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現年 24 歲,在 MIT 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在 Nature 上發表兩篇論文不是他的第一次經歷了。2018 年 3 月,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首次在同一天發表了兩篇Nature 論文,發現了當兩層平行石墨烯以 1.1° 的扭轉角度交錯排列,就會產生超導效應。
  • ICLR 2020 華人學者交出亮眼「成績單」
    今天再來看看 ICLR 2020 上華人學者的表現究竟如何? 在 ICLR 2020 論文入選的 2566 位作者中,共有 655 位華人學者,其中有 2 人發表 7 篇論文,1 人發表 6 篇,1 人發表 5 篇,5 人入選 4 篇,17 人入選 3 篇,101 位入選 2 篇論文。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另有知情人士推測,此前洪明奇為國內不少青年學者申請青年千人學者寫推薦信,有 「立場不正確」 之嫌,且近年來他同中國的科研合作密切。2018年下半年,NIH 啟動了主要對華人學者的大規模調查,認為美國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誠信正在遭受外部勢力的影響,因此聯合美國健康與社會服務部(HHS)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進行系統性的大規模審查。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RISPR–Cas9, –Cas12a and –Cas12b genome editing systems has greatly fuelled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plant research1,2,3,4,5,6
  • 論文主題、引用量、中國機構 & 華人學者,KDD 2020 關鍵數據搶先看
    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4個基準數據集中有3個優於現有的基線方法,並且在提供額外結構信息的兩個交通數據集上取得了與其他方法相同的性能。數據統計來源:AMiner可以看出論文投稿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中,中國有4所機構上榜,在數據挖掘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 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Nature都說好
    ,大約在2萬名科學家中,竟然有80人涉嫌極度歪曲他人的引用模式。如果一個學者平時的論文基本無人問津,然而卻在某一個期刊的某幾篇文章中,出現了大量被引用的情況,相較於平均值來說,他的NSC基尼係數就會詭異地變高。
  • Nature推薦: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
    雖然新方法可發現審稿人的疑似強迫引用行為,但研究人員也表示,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這項調查涉及近55000名學者,最終發現433名學者存在「強迫引用」的明顯證據。
  • JCB:華人學者發現蛋白質錯誤摺疊後處理的新機制
    然而,在內質網中,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如何返回到胞漿中,被去泛素化,進一步被降解,這一過程是哪些蛋白參與其中,還不清楚。最新華人學者葉亦宏(音譯ye yihong)發現:人為故意錯誤過表達突變型ataxin-3 (atx3)蛋白,觀察內質網如何將這些異常蛋白質降解掉,發現Derlin–VIMP complex複合體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JCB上。
  • 本周華人學者 8 篇論文「霸屏」Nature
    2020 年 5 月 13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 16 篇研究論文,其中 8 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為華人科學家,可以說在這一期的 Nature 中成功「霸屏」,佔據了「半壁江山」。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8篇文章為各種的領域帶來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吧。
  •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2020-03-07 21:27: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 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
    Semenza)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據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報導,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美埃默裡大學華人實驗室中國僱員遭強制遣返 涉事學者工作23年
    埃默裡大學(圖源:mentalhealthexcellence.org)撰文 | 葉水送編輯 | 夏志堅在埃默裡大學工作23年,實驗室突然被關閉最近,一張打了馬賽克的截圖在華人生物圈廣泛傳播,並被認為是在中美關係緊張下,華人學者又一次遭遇不公的事件。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也就是說,今年年僅24歲的曹原,已經有4篇一作Nature論文傍身。開闢新方向,不斷自我超越開頭也說了,這次的兩篇新論文,是對曹原自己開創的研究方向的又一次推進。在2018年3月,曹原就以連發兩篇一作Nature文章的壯舉,譽滿全球。其魔角石墨烯研究,在當時可謂是轟動物理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方向。
  • 六位華人學者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科學院(NAS)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
    中公考研小編為各位考研小夥伴們整理了關於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6位。
  • GPT-3獲NeurIPS最佳論文獎,華人學者獲經典論文獎
    而去年新增的傑出新方向論文獎並未頒出。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原計劃在溫哥華舉辦的NeurIPS不得不改為在線上舉辦。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當時還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就讀博士的華人學者Feng Niu,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