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6篇上線文章,4篇來自華人學者!

2020-12-04 騰訊網

全文速覽

5月13日,Nature Energy同時上線了6篇文章,其中四篇論文由華人學者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北大/中科院物理所/香港理工/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各貢獻一篇,下面對論文進行簡單介紹。

1. 北大周歡萍教授:陽/陰離子固定策略構建穩定滷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通訊作者:周歡萍教授

內容簡介:缺陷在混合滷化物鈣鈦礦吸收劑的降解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阻礙了它們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在所有缺陷中,滷素陰離子和有機陽離子空位十分普遍,它們促進離子擴散並導致表面和晶界處的薄膜分解。有鑑於此,北大周歡萍教授團隊利用氟化物的極高電負性來同時鈍化陰離子和陽離子空位。採用NaF對基於銫,甲基銨(MA)和甲脒(FA)的三陽離子鈣鈦礦(Cs0.05FA0.54MA0.41)Pb進行處理,得到了21.46%的功率轉換效率(以及經認證的21.3%效率的電池)。在最大功率點運行1,000小時後,該器件可保持其原始功率轉換效率的90%。結合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作者提出氟離子可通過與周圍鉛和有機陽離子之間化學鍵的獨特強化來抑制滷素陰離子和有機陽離子空位的形成。

課題組連結:https://happyzhou.wixsite.com/happylabs

2. 中科院物理所胡永勝/陸雅翔團隊水性K離子電池系統

通訊作者:胡永勝研究員/陸雅翔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水性K離子電池(AKIBs)由於其固有的安全性和低成本成為了電網規模能量存儲技術的有力候選者。然而,由於缺乏合適的電極和電解質材料,目前完整的AKIBs尚未報導。有鑑於此,中科院物理所胡永勝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個AKIBs系統,採用Fe取代的富Mn的KxFeyMn1 − y[Fe(CN)6]w·zH2O作為陰極,有機3,4,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作為陽極,22 MKCF3SO3的高鹽濃度電解質。由於通過Fe取代減緩了相變,其陰極在100 ℃下可實現70%的容量保持率 ,且壽命超過10,000次循環。同時,由於缺少游離水,電解質可以有效減少兩個電極的溶解。該AKIBs系統具有80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可在0.1-20 C的倍率以及寬溫度範圍(-20至60°C)內良好運行,為AKIBs在電網規模儲能方面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3. 香港理工大學陳國華教授團隊給層狀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穿一層衣服」

通訊作者:陳國華教授/Khalil Amine

內容簡介:儘管它們具有相對高的容量,但是層狀鋰過渡金屬氧化物在侵蝕性電化學和熱驅動力下晶體和界面結構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其性能的快速降低,並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問題。有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陳國華教授團隊使用氧化化學氣相沉積技術在層狀氧化物陰極材料上構建了一層保護性導電聚合物(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皮膚。超共形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表皮有利於鋰離子和電子的傳輸,並顯著抑制了從層狀到尖晶石/巖鹽的相變以及相應的氧損耗,減輕了晶間和晶內機械裂紋,並有效地穩定了陰極 - 電解質界面。這種方法顯著提高了高壓操作下的容量和熱穩定性。在層狀氧化物的二級和一級顆粒水平上構建保護性皮膚,為實現高能量,長壽命和安全的鋰離子電池富鎳陰極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設計策略。

4. 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Jun Liu&Jie Xiao:高能鋰金屬袋式電池

通訊作者:Jie Xiao, Jun Liu

內容簡介:鋰金屬陽極作為高能電池的候選者備受關注,但很少有關於長循環行為的報導,且真實高能鋰金屬電池的降解機制仍不清楚。有基於此,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通過集成Li金屬陽極,LiNi0.6Mn0.2Co0.2O2陰極和相容的電解質開發了300 Wh kg -1(1.0 Ah)袋式電池模型。在小的均勻外部壓力下,電池經歷200次循環,容量保持率為86%,能量保持率為83%。在最初的50個循環中,扁平Li箔轉變成大的Li顆粒纏繞在固體電解質中間相中,這導致了陽極的快速體積膨脹(電池增厚48%)。隨著循環的繼續,外部壓力有助於Li陽極保持Li顆粒之間的良好接觸,這確保了離子和電子的導電滲透途徑,電化學反應得以繼續發生。相應地,固體Li顆粒演變為多孔結構,在隨後的150個循環中表現出顯著減少的電池膨脹(19%)。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同日4篇Nature 華人學者又有了哪些新發現
    在今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上,有四篇論文來自華人學者們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哪些新知呢?我們在今日一道來看下吧。2、白曉辰博士/姜有星博士課題組Structures of the calcium-activated,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TRPM4這是本期《自然》雜誌上的第二篇關於TRPM4結構的論文。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讓非編碼RNA研究蒙上了陰影,而這篇重磅論文的作者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西南醫學中心不僅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培養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也是世界top10級別的醫學院,西南醫學中心在2016年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世界大學排名)中被排在全球醫學院第9位。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10篇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核心代碼分享!
    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純生信的文章會在一些高分雜誌中共享代碼,主要集中在Cell Reports,Nature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RISPR–Cas9, –Cas12a and –Cas12b genome editing systems has greatly fuelled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plant research1,2,3,4,5,6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4 月 20 日,著名出版商 springer 旗下沉寂數月的 Tumor Biology (影響因子 2.926)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 107 篇文章,他們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而且都來自中國!
  • AI圖像查重4小時篩查3500篇論文
    近日,Nature報導了美國計算機學者研發的一款圖像查重軟體,似乎為快速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該軟體在4小時內篩查了3500篇論文,並最終發現了400個可能重複的圖像。新冠論文大篩查:4小時、3500篇論文、2.1萬張圖像今年6月,雪城大學計算機學者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利用開發的圖像查重軟體,提取和比較了預印本網站bioRxiv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本文轉自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 QbitAI)中科大少年班校友、96年出生的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文章!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
  • 論文主題、引用量、中國機構 & 華人學者,KDD 2020 關鍵數據搶先看
    篇圖嵌入:9 篇推薦:7 篇表示學習:6 篇讓我們看看熱門主題中那些引用量最高的文章:1、圖神經網絡論文標題:Connecting the Dots:Multivariate Time Series,而華人學者創作活躍,投稿數最多及排名靠前的作者均為華人。
  • 本周華人學者 8 篇論文「霸屏」Nature
    2020 年 5 月 13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 16 篇研究論文,其中 8 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為華人科學家,可以說在這一期的 Nature 中成功「霸屏」,佔據了「半壁江山」。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8篇文章為各種的領域帶來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吧。
  • ICLR 2020 華人學者交出亮眼「成績單」
    今天再來看看 ICLR 2020 上華人學者的表現究竟如何? 在 ICLR 2020 論文入選的 2566 位作者中,共有 655 位華人學者,其中有 2 人發表 7 篇論文,1 人發表 6 篇,1 人發表 5 篇,5 人入選 4 篇,17 人入選 3 篇,101 位入選 2 篇論文。
  • Nature發文:一天被撤稿6篇,他堪稱世界一流的學術造假「鬼才」
    /articles/d41586-020-02147-1文中列舉了一位營養心理學家兩年被撤稿18篇,最高一天被撤稿6篇的傳奇案例。作為一名學者,他發表了數百篇論文,被引用超過20000次,他的h指數為72,令人印象深刻。還被邀請在各大雜誌做專訪,特約欄目,在風光的時候,曾被視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飲食行為專家」的明星科學家,請記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Brian Wansink。
  • 手握5500萬經費,8篇文章造假,臺灣中研院所長陳慶士辭職,8篇文章全部被撤
    但直到該報告發布一年多後,其他四篇論文 - 其中兩篇來自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Molecular Cellular Therapeutics--被撤回,所有這些文章都是都在2019年4月1日至5月1日之間撤回的。
  • 國人佔比79%的SCI畢業神刊,被爆8篇文章嚴重抄襲!
    小編在翻閱近期發表的不少文章後,確實如此,多數文章在4-8個月才完成審稿接收。 以下列出2020年8月份官網上線的3篇最新文章: 第一篇,論著文章「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 of cervical squamous lesions in ThinPrep cytologic tests using a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 國人佔比79%的SCI畢業神刊,被爆8篇文章嚴重抄襲
    WOS收錄了自2010年起Oncology Letters發表的11599篇文章,包括10724篇論著文章,818篇綜述文章,45篇Correction,和1篇Editorial Material等。近幾年,綜述的篇幅佔比並沒有明顯變化。
  •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症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後,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徵就成為癌症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
  • 6篇Nature!2018中國科學家迎來開門紅
    我們轉化醫學平臺本來正要盤點一下到底中國科學家2017年在國際頂級期刊上面發表了多少篇文章?中國學者在Nature出版社旗下的幾個頂尖重磅期刊比如《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aterials》等最新一期文章中共發表了6篇文章!
  • 這本期刊影響因子縮水60%,還發了篇奇葩文章
    這是因為中科院分區要到年底才會對應今年6月的JCR報告進行更新,那個時候,大概會落到遺傳學4區。WOS收錄了自1982年起發表的467篇文章,包括449篇綜述文章,以及18篇Editorial Material。
  • 5華人青年學者回懟哈佛醫學院「新冠論文」
    科學網微信公號7月14日消息,今年6月,美國哈佛醫學院一篇發表在該校開放獲取資源庫DASH上的論文,通過分析武漢醫院停車場照片和百度搜索數據,斷定新冠疫情可能去年8月底就在武漢傳播。(相關閱讀:深度:哈佛醫學院這篇「新冠水文」,算是徹底砸牌子了!)論文上線後遭到多方譴責,被指所引用材料牽強之至,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