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2020-12-06 騰訊網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圖片來自analyticsinsight.net

撰文 | 葉水送

責編 | 陳曉雪

2019年7月底,在美工作的不少華人學者紛紛踏上飛抵中國的航班,參加兩年一屆的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年會,這是中美生命科學領域華人學者密切交流與互動的一個平臺。

大會的議題設置十分豐富,涉及生命科學進展、職業發展等備受關注的話題,大會的主旨論壇讓渡於科研倫理,來自海內外的資深學者以 「人類基因編輯的承諾和挑戰」,聚焦中國在生命科學倫理上的困境。

但是,大會對於華人科學家群體當下在美國遭受大規模審查的 「遭遇」 緘口不言。

《知識分子》曾向大會主辦方美洲華人生物學學會(SCBA)以及其資深成員發郵件,詢問他們對這一話題的看法,均未得到回覆。沉默的背後,未來很可能是更大規模針對性的審查,更多華人學者遭到不公平的對待。

在MD安德森工作33年,因調查黯然退休

此次美洲華人生物學家年會邀請到了著名華人學者洪明奇。一襲黑色西服出現在眾人面前的他,胸口別上一枚 「Cancer」 的徽章。洪明奇長期致力於腫瘤研究,是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通路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者,且在該領域貢獻卓著。

洪明奇科研生涯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MD安德森)度過的,他在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研究中心工作了33年。1986年,洪明奇從一名助理教授起步,其行政職位最高做到了該中心的副校長,分管基礎研究工作。他也曾擔任MD 安德森校長顧問委員會成員。

洪明奇(右一)成為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圖片來自cmu.edu.tw

今年2月1日,洪明奇成為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早些時候,他從MD安德森提前「退休」。外界對於他的提前「退休」可能知之甚少,以至於會弄錯他的身份。在此次大會為年輕科學家答疑解惑環節,洪明奇以臺灣中國醫藥大學校長身份分享經驗,然而在大會另一個的環節上,他的工作單位又變成了MD安德森。

洪明奇在MD安德森工作了33年,圖片截自mdanderson

事實上,洪明奇已不在MD安德森任職,該中心已將他的個人主頁抹掉,原有的網站連結已是404狀態了。

MD安德森告訴《知識分子》,他們根據NIH的要求,調查了五位中心的學者,其中「第五位被調查者」「現已不在該研究中心工作,且於今年早些時候退休」。雖然MD安德森沒有透露「第五位被調查者」的姓名,但知情人士告訴《知識分子》,這名學者應為洪明奇。在今年的另一學術會議上,洪明奇強調了自己是以退休的方式離開MD安德森。

MD安德森還補充說,「這名學者沒有遵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MD安德森的規章制度」。他們同時強調,「這樣的違規行為並不嚴重,且並非有意為之。MD安德森沒有打算給予相應的處罰,因為他已離開了。」

洪明奇是否為第五位調查者,是否因為違規而提前退休?對於這些問題,洪明奇未回復《知識分子》的郵件。

另有知情人士推測,此前洪明奇為國內不少青年學者申請青年千人學者寫推薦信,有 「立場不正確」 之嫌,且近年來他同中國的科研合作密切。2018年下半年,NIH 啟動了主要對華人學者的大規模調查,認為美國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誠信正在遭受外部勢力的影響,因此聯合美國健康與社會服務部(HHS)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進行系統性的大規模審查。

中國實施十餘年的頂尖人才招募計劃 「1000 Talents 」 自然成為此次調查的重要目標,據了解,洪明奇因此受到牽連,遭受來自 NIH 和 MD安德森方面的調查壓力。

在MD安德森,洪明奇是一名非常資深且受人尊敬的學者。對於他的突然離開,其在MD安德森的同事表示不無遺憾。一位學者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洪明奇從MD安德森退休會讓我想念他的,他是我們不知疲倦的拉拉隊長」。

在MD安德森工作期間,洪明奇科研成果卓著,即使在離開MD安德森前的近半年時間裡,他仍以MD安德森為研究單位發表了不下10篇的論文,不乏刊登在 JCI 、Cancer Cell 等雜誌的高水平文章。

相關知情人士表示,洪明奇在離開MD安德森之前,實驗室規模仍很大,大約有70至80人。雖然實驗室成員眾多,但洪明奇知道每個人在做什麼。洪明奇離開後,MD安德森將如何安排實驗室的其他成員,目前不得而知。

3月22日,三大華人學術團體在《科學》雜誌以「種族標籤傷害科學」(Racial profiling harms science)為題發表公開信。洪明奇是倡議人之一。事實上,他也是美國大規模審查外國勢力的「受害者」之一。雖然MD安德森承認洪明奇沒有嚴重違反MD安德森的制度,但他還是因為「新要求」成為被調查的對象。

旅美科技協會大紐約分會會長顏為民表示,「此前 1000 Talents 之類的項目存在多年沒有任何禁令,現在在缺乏具體的行動指南情況下,追查之前的來往,讓大家人心惶惶。」

同洪明奇一樣,MD安德森的前僱員、著名華人學者吳息鳳,根據《彭博商業周刊》的報導,對中國腫瘤領域的發展和中美之間的交流做出重要貢獻,但也因美國 NIH 施加壓力,接受調查,後不得不主動辭職,從MD安德森離開。

兩條路:要麼去美國,要麼回中國

美國司法部以及科研管理部門對華人學者的調查還遠未結束。除了美國NIH,美國 NSF 等科研資助單位也正在進行類似的調查。數年前發生的 「郗小星事件」、「陳霞芬事件」,曾經的孤立事件,隨著大規模審查的進行,很可能將會變得普遍。

2015年,郗小星和陳霞芬事件被拍成紀錄片,圖片來自apajustice.org

7月23日,美國FBI局長克里斯多福·雷(Christopher Wray)表示,目前有1000多個涉及智慧財產權的案件正在進行調查,並將矛頭指向中國,以及來自中國的人才招募計劃。

在科研領域,除了MD安德森、埃默裡大學對數名華人學者採取了 「行動」(開除或迫使其主動辭職),還有很多華人學者在往返中美期間,在機場遭到無端的審查,或在學校的調查壓力下黯然辭職。

美國對華人學者系統性的調查,已讓不少在美工作的華人學者坐立不安。不少曾兩邊兼任的華人學者,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路線:要麼選擇全職回到中國,要麼選擇離開中國,全職在美國工作。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已有數名加州聖迭哥分校的華人學者辭去了千人學者身份。當下緊張的局勢,也令在美國工作的學者,逐漸傾向於減少同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合作。

在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工作5年的華人學者孫毅,最近選擇離開了浙江大學,回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此前他是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創始院長,也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腫瘤生物學部主任。為何現在選擇離開浙江大學,以及是否同當下美國對華人學者的審查有關聯,孫毅未回復《知識分子》的郵件。

而他的繼任者,則是剛從美國回來的腫瘤學家呂志明。呂志明此前為MD安德森腫瘤醫學部神經腫瘤學系、分子與細胞腫瘤學系的終身教授,他是否是此次被MD安德森調查的華人學者之一,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其在該中心的個人主頁亦打不開。

在美國,解聘終身教授流程非常複雜,MD安德森有無履行解聘終身教授的流程?MD安德森向《知識分子》表示,當時 「MD安德森準備了同行專家和德州大學董事會成員履行開除終身教授的流程,正當我們在啟動這一流程時,三名學者選擇主動辭職」。

據了解,這三名學者均已回到國內,並開始組建實驗室。

事實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曾在國外做出出色工作、低調回國的學者,有些學者可能此前並未接受調查,但因美國科研環境對華人學者越來越不友好,主動回到中國組建新的實驗室,加之中國對基礎科研的投入逐漸加大,已經吸引了不少資深華人學者的回流。美國司法部門以及科研管理機構對華人學者的審查,加速了這一進程。

與此同時,不少在美工作的學者也減少了同中國的合作。耶魯大學助理研究員王俊曾表示,「目前至少在美國東部,不管是華人教授還是美國教授,他們的策略是傾向於減少(國際)合作。雖然有些人膽子大,認為向學校披露了就行了,但有時候還是不能保證不會有潛在問題,目前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美科研管理層因何紛紛出來喊話

對華人學者的調查源於2016年中期,當時美國 FBI 發現,一位來自MD安德森的華人項目評審人向其他人分享了他人的項目申請書,隨後 NIH 發現了更多的類似案例。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導,NIH 還發現很多華人學者在論文的經費來源上未提及美國的科研資助機構和研究單位,但會申明來自中國的項目資助,不少華人學者此前未向所在科研單位披露這些信息。

2018年8月,美國 NIH 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向美國10000所科研機構發表公開聲明,認為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正在系統性地被轉移,且部分評審員破壞了同行評議規則,洩露了科研機密,由此聯合美國FBI在全美科研院所啟動大規模的審查行動。

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 Kelvin Droegemeier 在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上表示:來自中國的國際競爭,對美國的科學與技術構成了威脅。

2018年11月1日,美國司法部啟動了一項專門針對中國的計劃:China Initiative,並調集了大量人力來專門調查並起訴華人科技人員和企業。China Initiative 公布的材料直截了當地指出,「此舉主要應對中國的快速崛起」。計劃指南中有一條內容主要針對美國的科研,「我們應教育大學了解美國的大學校園正在遭受學術自由的威脅」。

顏為民對《知識分子》表示,「這個政策導向不是現在這個政府的專為,而是在中美競爭越來越激烈和公開化大背景下的變化,會是一個長期的情況。」

「在這個 China Initiative 之下,因誤判而造成的案件可能會增加很多。執法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工作方式是有局限的,他們也受到工作績效考核的壓力。很多調查華人科技人員的執法人員原先並不是這個領域,像調查郗小星的探員學歷史的。他們不一定有正確判斷。」 顏為民還表示,「在美國政策要求對華人科技人員進行全面排查的情況下,他們抓到並追蹤的線索不一定是違法規定的,他們不會顧忌造成錯誤留下的爛攤子。」

針對這種局面,顏為民表示,「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法律專家網絡,首先請他們來持續地教育大家懂法守法,然後對有麻煩的人提供初步的免費諮詢以及後續的法律服務,」同時 「讓主流公眾和媒體了解這個狀況,讓科研人員的呼聲被關注」。

MD安德森對五名華人學者的調查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的。MD安德森向對《知識分子》表示,「此事的起因是美國 NIH 2018年8月向超過10000所研究機構發送信件,NIH 關注國外影響力的威脅以及對同行評議誠信對破壞。隨後,MD安德森收到了5封MD安德森研究者的個人指控。作為 NIH 的受資助單位,MD安德森回應了 NIH 的調查需求,啟動對這五名學者的調查。」

如下截取美國科研管理層重要人士及相關人士的言論和觀點:

美國愛荷華州參議員Chuck Grassley 表示,科研管理機構應在一開始就詳細審查項目申請人的背景審查,如研究背景以及所屬單位,並認為由納稅人資助的科研項目,未來將關注如下幾個方面:披露:科研項目資助沒有完全披露;竊取:智慧財產權是否有洩漏,並將它們帶到中國;審查:聯邦政府沒有審查它們,科研機構也沒有審查(言下之意,需要加強審查);誠信:有無在項目評審時,向外界透露信息。

美國 FBI 局長雷表示,「1000 Talents 本身沒有問題。但由於1000 Talents 導致很多研究是由雙方來資助的,最後很多華人學者會將這些成果拿到中國轉化,而這些研究一開始是由美國的科研資助機構進行資助的。」

美國 NSF 主任 France Córdova 認為,「NSF 科研項目開放、透明、以及互惠合作的原則正遭受威脅,面對這一威脅,我們必須回應。」

美國 NIH 副主任麥可·勞爾(Michael Lauer)表示,「NIH不反對在美華人學者參加千人學者等招募計劃,但前提是需要完全披露出來。1000 Talents 並不是我們關注的目標,我們只是關注有無完全披露。」

未來仍不確定,華人學者如何保護自己

隨著事態的發展,美科研管理機構 NIH 和 NSF 開始出臺管理政策以及審查範圍。

美國NIH開始制定新的項目申請規則,圖片來自Tabak的報告

2019年6月,美國 NIH 副主任勞爾在聽證會上的報告,強調了 NIH 將關切三個問題:有無完全披露經費來源;有無明晰智慧財產權的歸屬;有無破壞同行評議規則。

美國NSF主要關切的問題

7月11日,美國 NSF 主任France Córdova 向所有的 NSF 職員發送了一份公開信:保護科研成果(Research Protection),規定 NSF 職員以及 IPA 委託人不能參與其他國家的人才招募計劃,需公開所有的經費來源,並要求項目申請者提供一份詳盡的個人履職以及所有的職務信息,讓經費信息可被查找、理解以及追蹤。該條例將於2020年1月生效。

與此同時,美國更多的高校向外界發表公開聲明。7月26日,匹茲堡大學、加州理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及芝加哥大學向外界發聲,支持華人科研群體,放開國際合作,並表示幫助那些遭受偏見的學者或學生渡過難關。此前,MIT、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積極向外界發聲。

實際上,美國這些大學校長願意向外界發表公開信,很大程度上與美國華人聯合會(UCA)及其成員的努力分不開。UCA理事陳健對《知識分子》表示,「UCA 通過全美各地的會員以及支持者,積極呼籲其所在學校向外界發表公開信」。

美對華人學者的大規模審查引起不滿,圖片來自uca

不過,並非所有學校願意公開表態。此前埃默裡大學的華人學者也聯繫了所在大學的校長,該校校長不但沒有發表公開信,還令數名華人學者從埃默裡大學離開。

美國華人學者的遭遇,得到了一些國際組織的同情。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Venki Ramakrishnan 認為,美國的這些調查 「針對個人以及特定的族裔是不可接受的」,他還表示,「開放的社會受益於國際學者的流動」。最近,《自然》雜誌的一篇社論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們要非常小心不要隨意製造懷疑和恐懼,製造出有毒的環境。」

而正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的唐仁(化名)表示,「在美國非華裔學者並沒有太在意這件事情。」實際上,在美華人學者贏得的支持仍非常有限。

至於調查會進行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結束仍不確定。最近,美國司法部門以及科研管理機構不斷向美國科研機構施加壓力。美國 NIH 副主任勞爾向《科學》雜誌表示,目前 NIH 將來自55家單位、180餘名學者列為調查對象,具體的調查結果尚未出來。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7月23日,加州大學委員會已經通過了一個議案,將會系統地排查國外勢力對該校科研的影響。在平衡科研開放以及安全上,美國加州大學左右為難。目前,已有一名華人學者因接受調查而被迫辭職。最近一兩年,該校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數量已經開始下降,因為他們會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會有更高的拒籤率。

那些即使留在美國,未被調查的華人學者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經費難以申請,學生難招。有的學者會直接選擇回國,回國發展空間更大。」唐仁表示。

受傷最深的群體: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美國司法部門以及 NIH 對華人學者的系統性調查,令在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深為不安。他們的籤證難拿,拒籤率更高。對於很多想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來說,拒籤可能是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來自北京大學的畢業生魏名(化名)今年申請到了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人工智慧方向博士學位的機會,但美國使館審查他的護照時間差不多有兩個月了,超過了此前約定的期限,籤證至今杳無音訊。他對《知識分子》表示,「只有繼續等,暫時採取不了任何措施。」

此前,魏名也拿到了不少美國著名學府的通知書,如耶魯大學、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最終他選擇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他表示,之所以去美國讀書,主要是美國科研氛圍、課題以及導師會更好一些,可以接觸前沿的知識,「而且就我所學的專業(人工智慧),美國是這一領域的中心。」人工智慧專業,當下是美國特別審查的領域。

對於那些準備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拿到籤證,可能會改變他們整個學術生涯,「如果拒籤的話,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規劃,而且我們還有經濟上的損失。」 魏名表示,「我周圍有一些同學被拒籤,可能有10幾個,他們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材料、機器人、生物工程等專業,雖然拒籤的仍是少數人,不過往年幾乎不會拒籤,籤證時間也不會這麼長。」

對於那些已經在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來說,由於美國現在籤證的難拿,不少留學生甚至不敢輕易回國。此前《洛杉磯時報》報導,在美的華人學者警告實驗室的中國學生,不要回國。

「未來的局勢會越來越糟糕」,唐仁表示,「我感到焦慮,不敢輕易回國」,因為一旦回國,再次進入美國將會變得困難。

參考資料:

1. https://www.latimes.com/california/story/2019-07-21/uc-china-trump-trade-visa

2.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3312.html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164-9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180-9

5. https://ucausa.org/u-pitts-john-hopkins-u-chicago-among-latest-to-respond-to-ucas-call-for-action%e2%80%8b/

6.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3019829/fbi-has-1000-probes-chinese-intellectual-property-theft-director

7.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5797.html

8.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6366.html

相關焦點

  • 又一華人院士在美被捕,理由荒唐至極,這只會加速他們回國的進程
    又一華人院士在美被捕,理由荒唐至極,這只會加速他們回國的進程 不管什麼時候,人才都是一個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財產。尤其在經濟、科技等領域,高端人才更是各個國家爭相拉攏的重要資源。
  • 科教興國海外華人學者共逐夢 廣闊前景吸引留學生
    摘要:楊培東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院長,他已經幫助上海科技大學招募了二三十位科研人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 彭清華會見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守帥)8月22日下午,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成都會見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一行,雙方圍繞深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合作交換了意見。彭清華對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各位院士、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來川考察訪問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科技創新情況。彭清華說,四川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科教資源豐富、科研人才眾多,科技創新基礎良好、潛力巨大。
  • 梁建章:抓住絕佳時機吸引國際人才
    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治工作做得要比美國好得多,而美國又正好在打壓華人科技人才,所以現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吸引海外尤其是美國科技人才回流的時機。以往說起中國的「留學潮」,總會有人抱怨這些海外學子未必會選擇回國報效,甚至擔心中國提供的基礎教育最終只是為歐美國家「做嫁衣」。
  • 阿里「全球化人才引力場」再發威,頂級科學家任小楓加盟
    阿里巴巴再次顯示「全球化人才引力場」的威力,計算機視覺頂級科學家任小楓正式加盟阿里巴巴,擔任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如果AI領域是一處江湖的話,那麼任小楓就是正值盛年的頂級高手,不但功力深不可測,而且在江湖中極具號召力。
  • 華人教授在美被判刑,美國聯邦調查局聲稱需要以「創造性」方法打壓...
    去年,埃默裡大學以隱瞞兼職中國為由開除其教授李曉江。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起訴李曉江的罪名與隱瞞兼職、欺詐聯邦政府的資助有關。然而,在5月8日的判決書中,並沒有隱瞞兼職這一條,而是少交了所得稅,因此判決罰款3萬5千美元、緩刑一年。判決書出來時,檢察官繼續號稱要對付華人與中國招聘計劃的關係。這導致很多人質疑。中國為什麼不能招聘人才?
  •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針對華裔科學家進行審查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做法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因為這些研究人員是各國都在盡力爭取的頂尖人才,將他們開除其實是在自毀競爭力,還可能加速美國的高端人才流失。 針對華裔科學家的審查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從 2018 年 8 月開始收到 NIH 信函的,這些信函要求在 30 天之內回復。
  • 美科學家華裔佔30%,貢獻比美本土科學家高,我們為對手培養人才
    美國的AI領域有近1/3科學家都是中國人,這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完成本科,赴美留學後留下來成為美國頂尖AI研究員。對此有媒體批評如今川普的對華嚴厲政策限制高科技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如果美國不再歡迎他們,他們就會回到中國去。
  • 國際計算機協會宣布新晉ACM Fellows名單,12名華人學者當選
    國際計算機協會宣布新晉ACM Fellows名單,12名華人學者當選
  • 港媒:美國政府打壓華人科學家是愚蠢之舉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13日報導,華人科學家是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但由於對他們可能從事「間諜」活動的擔憂,這一群體在美國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有美國專家認為「川普政府打壓美國華裔人才的政策是愚蠢的」。
  • 12位華人學者入選
    註:ACM Fellow是由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授予資深會員之榮譽,表揚對於計算機相關領域有傑出貢獻之學者,審查過程十分嚴格,每年遴選一次。
  •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實驗室被關停,華人科學家前景堪憂!
    李曉江,世界著名華人科學家,2005年擔任美國埃默裡大學人類遺傳學系終身教授,2007年成為美國埃默裡大學傑出講席教授,2008年擔任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兼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發表 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 等論文100餘篇。
  • MIT校長對華人學者陳剛被捕表示沮喪
    麻薩諸塞州檢察官辦公室的新聞通報稱,陳剛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承擔多項任命,有時直接向政府官員匯報,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提供專業建議。 刑事起訴書稱,陳剛在中國紐約領事館的要求下擔任了中國政府的 「海外專家」,並是至少兩個中國人才計劃的成員,其中一個為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的 「優才計劃」 [4](國土安全局調查員將其與中國的一些國家級人才計劃相提並論)。
  • 多名在美華人科學家接連被捕,美國或試圖肅清科學界華人
    近日,又一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王擎在美被逮捕。在上繳護照,繳納10萬美元高額保釋金後,王擎目前得到保釋。近一周,已經有三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現華科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長江學者。
  • 2020年ACM Fellow 名單重磅發布,12 位華人學者入選
    2020 Fellows 包含了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中國、德國、以色列、日本、荷蘭、韓國、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大學、企業和研究中心的學者。國際計算機學會是一個世界性的計算機從業員專業組織,創立於 1947 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性及教育性計算機學會,目前在全世界 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 10 萬名的會員。
  • 我國基礎科學人才緊缺!施一公:美國生命科學,華人佔2600人
    白春禮也表示,充分集聚中科院科技創新資源和華為企業優質資源,圍繞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探索科技前沿。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施一公院士作為從美國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他說出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分量的,就比如同樣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顏寧教授就在美國工作。
  • 諾獎得主:美國若沒有華人學者,可能會跌至二流
    圖片來源:DARREN HAUCK | THE NEW YORK TIMES在中美兩國緊張局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界人士意識到,他們正在失去美國創新力量的重要力量之一——華人學者。近日,諾獎得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Steven Chu)在接受《自然》新聞(Nature News)的採訪時表示:「(華人)科學家確實正在離開美國……我正在試圖說服這些科學家不要走。如果沒有這些移民科學家的幫助,我們(美國)可能會成為一個二流科技水平的國家。」
  • 矽谷走下神壇,科技精英回流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一年之際,矽谷科技公司還在為「人才禁令」與華盛頓做著激烈的博弈,但是僱主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作為「全球職員」中最重要的力量,在矽谷的中國員工的心思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2009年小張中途放棄了南京理工大學的碩博連讀,申請了美國的博士學位,畢業後,她連續兩年參加H1B工作籤證的抽籤,終於在決定回國的前一刻中籤,此後便留在矽谷工作,如今已經工作滿兩年。不過,小張卻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回國的想法。她說道:「由於從事的工作行業的特殊性,每次回國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有一次因為審查持續長達一個月,甚至還作廢了機票。」小張邊說邊流露出了無奈。
  • 論文主題、引用量、中國機構 & 華人學者,KDD 2020 關鍵數據搶先看
    2中國機構及華人學者表現亮眼就本次會議投稿數量來看,阿里巴巴團隊與清華大學分別以25篇及20篇的成績位居第一、第二。緊隨其後的是微軟(17),伊利諾伊大學(17)及谷歌(16)。而騰訊,百度,滴滴出行,京東,華為等中國大型科技公司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航等國內高等學府均有超過5篇的投稿。
  • 美國科學院公布院士名單,七位華人學者當選,卻只有一人為中國籍
    其中,有七位華人學者成功當選,他們分別是: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元豪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亦凡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永剛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曹穎  美國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教授楊麗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