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海外華人學者共逐夢 廣闊前景吸引留學生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摘要:楊培東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院長,他已經幫助上海科技大學招募了二三十位科研人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今年是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周年。20年來,大批海外華人學者以交流、兼職、合作研究乃至回國等不同方式,參與中國科研創新事業。在這一歷程中,他們的學術追求之夢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找到了契合點。

開放交流育人才

作為早期出國追求學術夢想的一代學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郭毅可見證了過去多年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下眾多海外華人學者的奮鬥史。

郭毅可說:「國內學者出國交流,有利於建立國內外學術溝通的橋梁,進而促進國內各領域的科研水平提高。中國學者和世界的廣泛合作對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1987年,這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生來到陌生的英國。28年間,郭毅可憑藉在數據分析和應用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成為帝國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並出任該校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對他來說,海外成功的軌跡從來沒有偏離祖國的發展,「中國夢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現在,郭毅可從事的多個科研項目與國內高校、企業有密切合作,他們與浙大的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得到國家支持,被確定為國家留學基金委首批「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資助項目。

郭毅可說,中國「在人才政策上是很開放的,積極鼓勵國內各高校、企業聘用海外科學家,將國際人才引入國內,這種思路是非常值得倡導的」。

制度創新蘊機遇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認為,中國國內科研環境越來越好,對海外人才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楊培東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院長,他已經幫助上海科技大學招募了二三十位科研人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楊培東說:「創新跟制度很有關係。上海科技大學是中國第一個實施常任教授制度的大學。一所新的高校,可以從頭試驗這樣的制度,做一塊試驗地,看看能不能成功,成功的話可以推廣。」

對於中國科研環境,他認為,中國科研經費投入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基礎設施已經很好了。楊培東說,過去十多年裡,中國已有許多科研成果,但如果把科研軟環境建好,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會越來越多,「中國是能夠出大師的,但需要靜下來,不要急躁」。

廣闊前景引青年

如今,德國約有2.5萬名中國留學生,幾乎佔到外國留學生的1/10。德國也成為海外青年科研人才回流的重要基地之一,2014年共有40名在德國留學或從事科研的中國學者入選「青年千人計劃」,人數居全球第二、歐洲第一。

留德青年學子歸國意願更高,因為他們看到,自己事業的未來還是在中國。

即將回國工作的2014年「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王旭東是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博士後。王旭東在德國從事科研時的一項研究成果被德國企業採用,產品成本僅400歐元(約合2800元人民幣),卻以2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中國企業。這件事讓他感到痛心,同時也讓他看到了機遇,堅定了回國發展的信念。

德國馬普聚化物研究所的博士後薛建龍同樣是2014年「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他說,他從事的仿生黏附技術研究在機器人、高鐵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德國的研究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而國內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他希望,歸國後利用祖國提供的優厚條件,與團隊一起,在這項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20年來,中國又陸續提出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海外學者,通過各種形式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實現夢想。此外,科研創新在國內各行業更受重視,科研條件不斷改善,科研人員更受尊重,正使中國成為海外科研人員理想的「追夢之地」。(據新華網)(張家偉 林小春 藍建中 郭洋)

(責編:海聞)

相關焦點

  • 五地海外華人、中國留學生親述「封城...
    全球疫情蔓延,打亂了海外華人、中國留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他們的處境亦成為國內關注的焦點。對於海外華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江寒宇呼籲:「中國留學生們一定要在守法且能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勇敢捍衛我們的尊嚴,為自己也為每個和我們共命運的同胞。」
  • 海外華人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協會第二次國際年會
    製造與服務管理的科學與藝術  海外華人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協會第二次國際年會  「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有競爭力的話,就乾脆不要競爭。」通用電器公司的總裁傑克韋爾奇曾這樣說。國際製造業領域在過去幾十年中最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這對任何產業的供應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疫情再起 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如何繼續學業和生活?
    (原標題:疫情再起 留守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如何繼續學業和生活?)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題:疫情再起 留守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如何繼續學業和生活?中新網記者 吳侃進入冬季以後,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那些留守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美國哥大校長再表態:FBI讓大學監視華人學生學者 我拒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圖源:彭博社)海外網9月4日電美國媒體早前曾披露,FBI正約談多家美國大學,希望他們能協助FBI監視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學者,而這一點在最近似乎也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確認。哥大校長布林格日前向全校師生發送郵件並在《華盛頓郵報》上刊文,稱儘管FBI「鼓勵」大學設立渠道監視尤其是華人血統的學生和訪問學者,但哥倫比亞大學不會這麼做。
  • 梁建章:抓住絕佳時機吸引國際人才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為防疫而削減國際航班數量的做法,會帶來一系列明顯的副作用,比如導致與海外的正常交流因此被斷絕,以及提高了海外留學生歸國的門檻和成本。所以,這必定只能是「權宜之策」而非「長久之計」。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治工作做得要比美國好得多,而美國又正好在打壓華人科技人才,所以現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吸引海外尤其是美國科技人才回流的時機。以往說起中國的「留學潮」,總會有人抱怨這些海外學子未必會選擇回國報效,甚至擔心中國提供的基礎教育最終只是為歐美國家「做嫁衣」。
  • 疫情助力海外華人順利訂票回國匯總篇
    這個政策非常有效地將大量的海外留學生,華人華僑都擋在了國門之外。最近大家覺得這個方案可能會有鬆動,但是,民航總局最近發布了新的通知:  這個文件說了幾個事情:1. 繼續執行五個一政策。而且加強機票的銷售控制。
  • 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用戶覆蓋五大洲
    北京時間24日上午,結束了在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上的遠程視頻問診,身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宋女士反饋說。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宋女士,在國內親屬的介紹下,預約了該平臺「VIP雲診室」,諮詢有關新冠肺炎防治、產後腰痛、神經痛等問題。河北省中醫院麻醉科(疼痛門診)主任醫師、該院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郝巍對宋女士的諮詢做了解答。
  •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
    》記者 呂曉傑/ 攝)   中國僑網9月29日電 據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報導,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中羅建交70周年的「雙慶」之年,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羅馬尼亞華僑華人即開始了緊張的「雙慶」準備工作。
  • 中國人口普查,海外華人需要參加嗎?
    但不少身在海外的華人對此存在許多疑惑:海外華人需不需要參與普查,哪些華人需要註銷中國戶口等等。接下來,小編帶你一探究竟。 01 海外華人要不要參與普查?
  • ...民族復興 亞特蘭大 海外僑胞 中國發展 華僑華人-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國僑辦主任: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20日在與美國亞特蘭大當地僑團代表座談時說,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將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結合起來,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 【海歸就業報告解讀】留學生的就業前景竟如此廣闊?
    調查還顯示,72%的留學生都認為收益達到預期,其中評價「收穫遠大於預期」的佔比50%以上,可見出國留學讓很多學生如願以償,是自己人生發展的道路尤為關鍵的一步
  • 美國哪些城市最受華人移民歡迎
    美國移民中,華人佔了不小的比重。那麼,美國哪些城市最受華人移民歡迎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最受華人移民歡迎的美國城市及各自的特色!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靠山又臨海,這裡也是全世界高等院校密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許多知名研究機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高質量的教育是吸引各地的移民和留學生的重要原因。
  • 滕華濤監製《鱷魚與牙籤鳥》開機 聚焦海外留學「新青年」群像
    講述95後新生代海外留學生精神風貌的芒果TV巨製《鱷魚與牙籤鳥》正式開機,該劇由中國著名編劇、導演、製作人滕華濤擔任監製,執導過《我的!同時,作為編劇的董欣如、鄒佳妮、餘立都在國外有過長時間的生活經歷,對海外華人的心路歷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共鳴。頂級製作班底的傾情合作,必將打造出一部堪稱精品的年度巨製。
  • 盤點:全球華人慶祝國慶方式大不同(組圖)
    這場名為的聯歡晚會,由基督城中華協會、廣東同鄉會聯合主辦,由紐西蘭南島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江浙滬同鄉會、湖北同鄉會、林肯中國學生會等11家華人團體鼎力協辦。當晚,華麗的奧羅拉劇院座無虛席,基督城華人華僑、留學生和紐西蘭友人共800多人歡聚一堂,歡樂和諧,歡聲笑語,共同歡慶新中國66周年華誕,喜迎中秋佳節。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在科研領域,除了MD安德森、埃默裡大學對數名華人學者採取了 「行動」(開除或迫使其主動辭職),還有很多華人學者在往返中美期間,在機場遭到無端的審查,或在學校的調查壓力下黯然辭職。 美國對華人學者系統性的調查,已讓不少在美工作的華人學者坐立不安。
  • 專注海外留學生的大陸網購集運,影子轉運要從跨境物流服務切入電商...
    進口貿易的繁榮,讓這些跨境物流服務商的中心任務都放在了為國內用戶提供海外購物轉運方案上,獵雲網之前報導過的風行全球送、蘭亭集勢是其中的代表。此番接觸到的影子轉運,其創始人楊裕仁曾在國外留學,據他提到,海外的華人留學生身居異地他鄉,對家鄉的東西尤為思念,像老乾媽、辣條、豆乾等美食,留學生們是日思夜寐。
  • 黃大年先進事跡感動中國海外學子
    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子紛紛表示,黃大年以實際行動為新一代科技人員樹立了一個楷模,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激勵海外學子的一盞明燈。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前會長、馬裡蘭大學教授趙玉琪說,拜讀了黃大年的生平事跡後,他感觸頗深,難以成寐。身為科學家,他能體會到黃大年為追逐世界科學高峰鍥而不捨、只爭朝夕的精神,這恰是一位卓越科學家必有的素質。然而,黃大年憂國憂民、為國家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是海外莘莘學子值得學習的楷模。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夢也是強國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題。無論是「奔月」還是「天問」,要擁抱星辰大海,一代代航天人凝聚的航天精神將永續傳承。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不舉行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青年學子一視同仁,純學術、重交流,用中文表達國際前沿科學;7大主題,19個專題,近600個會議報告,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164個境內外單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
  • 小留學生"空降"海外問題多 專家籲警惕文化休克
    中新網7月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對於近十年來中國小留學生日益增多,站在語言教學第一線的人士和心理臨床專家也都感觸深刻,認為小留學生各有優勢和劣勢,總體比起老一輩留學生,缺乏奮鬥的精神,並提醒家長在出國前除了給孩子物質上的支持,心理和文化上的準備也必不可少,應主動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