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培東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院長,他已經幫助上海科技大學招募了二三十位科研人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今年是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周年。20年來,大批海外華人學者以交流、兼職、合作研究乃至回國等不同方式,參與中國科研創新事業。在這一歷程中,他們的學術追求之夢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找到了契合點。
開放交流育人才
作為早期出國追求學術夢想的一代學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郭毅可見證了過去多年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下眾多海外華人學者的奮鬥史。
郭毅可說:「國內學者出國交流,有利於建立國內外學術溝通的橋梁,進而促進國內各領域的科研水平提高。中國學者和世界的廣泛合作對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1987年,這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生來到陌生的英國。28年間,郭毅可憑藉在數據分析和應用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成為帝國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並出任該校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對他來說,海外成功的軌跡從來沒有偏離祖國的發展,「中國夢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現在,郭毅可從事的多個科研項目與國內高校、企業有密切合作,他們與浙大的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得到國家支持,被確定為國家留學基金委首批「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資助項目。
郭毅可說,中國「在人才政策上是很開放的,積極鼓勵國內各高校、企業聘用海外科學家,將國際人才引入國內,這種思路是非常值得倡導的」。
制度創新蘊機遇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認為,中國國內科研環境越來越好,對海外人才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楊培東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院長,他已經幫助上海科技大學招募了二三十位科研人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楊培東說:「創新跟制度很有關係。上海科技大學是中國第一個實施常任教授制度的大學。一所新的高校,可以從頭試驗這樣的制度,做一塊試驗地,看看能不能成功,成功的話可以推廣。」
對於中國科研環境,他認為,中國科研經費投入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基礎設施已經很好了。楊培東說,過去十多年裡,中國已有許多科研成果,但如果把科研軟環境建好,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會越來越多,「中國是能夠出大師的,但需要靜下來,不要急躁」。
廣闊前景引青年
如今,德國約有2.5萬名中國留學生,幾乎佔到外國留學生的1/10。德國也成為海外青年科研人才回流的重要基地之一,2014年共有40名在德國留學或從事科研的中國學者入選「青年千人計劃」,人數居全球第二、歐洲第一。
留德青年學子歸國意願更高,因為他們看到,自己事業的未來還是在中國。
即將回國工作的2014年「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王旭東是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博士後。王旭東在德國從事科研時的一項研究成果被德國企業採用,產品成本僅400歐元(約合2800元人民幣),卻以2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中國企業。這件事讓他感到痛心,同時也讓他看到了機遇,堅定了回國發展的信念。
德國馬普聚化物研究所的博士後薛建龍同樣是2014年「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他說,他從事的仿生黏附技術研究在機器人、高鐵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德國的研究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而國內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他希望,歸國後利用祖國提供的優厚條件,與團隊一起,在這項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20年來,中國又陸續提出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海外學者,通過各種形式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實現夢想。此外,科研創新在國內各行業更受重視,科研條件不斷改善,科研人員更受尊重,正使中國成為海外科研人員理想的「追夢之地」。(據新華網)(張家偉 林小春 藍建中 郭洋)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