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抓住絕佳時機吸引國際人才

2020-09-10 經理人雜誌


在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的大背景下,於中國而言,這可能是近年來最好的一次廣泛吸引人才的機遇,無論是已經取得成就的高端人才,還是未來有可能嶄露頭角的留學生們,如果這些人才能夠回國參與科研和創業,將極大提升中國的創新實力和創新潛力。

文/梁建章 攜程網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誌

自七月以來,備受關注的「五個一」政策①終於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比如從第一季度就開始停飛中國的英國航空,自8月9日起將恢復倫敦—上海航線,每周兩班。在此之前,法航、漢莎航空以及中韓航司也都相繼突破了「五個一」的限制。就目前趨勢而言,國際航班正在逐漸恢復正常化的過程中,而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尤其是人才吸引力將至關重要。

「五個一」政策的出發點,顯然是希望通過削減國際航班的數量,減輕海外疫情給中國防疫工作造成的壓力。政策出臺後,中國的國際航班數量銳減,一度降低到疫情之前正常水平的1%左右。

應當說,在全國都面臨疫情嚴重威脅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出臺這樣的應急措施在一定時期內是非常有必要的,短期內也為國內的防疫工作做出了貢獻。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為防疫而削減國際航班數量的做法,會帶來一系列明顯的副作用,比如導致與海外的正常交流因此被斷絕,以及提高了海外留學生歸國的門檻和成本。所以,這必定只能是「權宜之策」而非「長久之計」。

贏取國際人才爭奪戰

隨著疫情形勢相對緩和,以及過去這段時間對相關經驗教訓的總結,現行的「五個一」政策有進一步鬆動空間。從數據上看,最近兩個月內的境外輸入病例平均每天只有5個左右。各地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檢測、隔離入境人士的成熟方案,並未出現由於入境人士導致在本地出現大規模傳播的負面案例,可見各地的防控系統已經基本上經受住了考驗。所以,只要做好檢測和隔離工作,國際航班的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即便入境人數出現數倍增長,相信各地也能從容應對。

另一方面,此時進一步放開「五個一」政策,不僅充分展現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積極姿態,同時也有助於中國贏得未來的國際人才爭奪戰。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治工作做得要比美國好得多,而美國又正好在打壓華人科技人才,所以現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吸引海外尤其是美國科技人才回流的時機。

以往說起中國的「留學潮」,總會有人抱怨這些海外學子未必會選擇回國報效,甚至擔心中國提供的基礎教育最終只是為歐美國家「做嫁衣」。2020年,當全世界各國同時面對「疫情防治」這道難題時,中國展現出來的強大實力和卓越成效,顯然會增加整個國家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其中也包括那些目前身處海外的留學生。一個強大而安全的祖國,自然也是一個值得奮鬥和付出的地方。

所以,對於這些暫時滯留在海外的留學生來說,如果此時更容易買到回國的機票,相信其中大多數人都會馬上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而這樣一種在危急時刻獲得祖國召喚的經歷,應該要比一百堂理論課或者是一百部電影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熱忱。

另外,有可能被打動的,不只是中國的留學生。許多在華工作的人同樣由於「五個一」政策而無法馬上重返工作崗位,以及很多原本計劃來中國進行交流合作的高端人才被疫情和政策暫時阻隔於國門之外。這些科技交流的被迫中止,是中國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國存在著一種打壓華人學者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學者從事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或是在著名高科技公司擔任技術骨幹。有調研數據顯示,美國保爾森研究所推出的人工智慧前瞻性研究論文,有三分之一來自華人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美國驅逐和限制華人在高端研究領域的發展,顯然是一個被狹隘偏見蒙蔽的愚蠢想法。

與此相對應,中國則正好可以加大對此類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勵他們回到中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這將大大提高中國的科技競爭力,也將有效打破美國的科技封鎖。

制定人才配套措施

既然把目標定在了「打贏國際人才爭奪戰」的高度上,那麼國內就需要為此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除了開放更多的國際航班之外,還需要在工作籤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的籤證便利率在世界範圍內處於底部水平,客觀上妨礙了進一步對外開放。而疫情爆發之後,中國更是對籤證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嚴格限制。此舉在屏蔽傳染風險的同時,卻也擋住了很多優秀人才的來華之路。未來需要改變此前的「一刀切」思維,允許更多海外優秀人才籤證入境,尤其是對於全職在中國工作的海外高科技人才,要幫助他們更易於取得籤證和永久居留權。

比如現有的「千人計劃」完全可以擴展為「萬人計劃」,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回國參與科研和創業,在科研經費、個人收入以及住房補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目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因為被美國封鎖而損失巨大,僅華為一家的損失就可能超過千億人民幣。面對新形勢,中國更應該重金吸引頂尖科技人才,以打破美國的封鎖。試想,如果能用平均每人一百萬人民幣的津貼吸引到一萬名高端科技人才回流,也不過花費一百億人民幣,應該是非常值得的。

吸引海外人才回國還需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比如國內上網不便成了他們的一大顧慮。他們擔心,由於國際主流搜索和社交網站被屏蔽,回到中國以後和國際的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交流會不方便;就連他們的小孩都會竭力反對到中國來,因為小孩喜歡的各種娛樂、教育和社交網站都會卡殼。另外,還需解決海外人才回國後小孩上學的後顧之憂,這就需要我們新建更多高質量的國際學校。

對於中國來說,目前可能正面臨著近年來最好的一次廣泛吸引人才的機遇,無論是那些已經取得成就的高端人才,還是有可能在未來嶄露頭角的留學生們,如果這些人才能夠回國參與科研和創業,將極大提升中國的創新實力和創新潛力。也許短期來看,進一步放開乃至取消「五個一」政策,會給各地防疫工作帶來更大壓力,需要政府部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源,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代價顯然是值得付出的。也許在這批被吸引回國的學者中,未來會出現更多的「錢學森」,為中國的長遠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① 2020年3月26日,中國民航局發布《關於疫情防控期間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的通知》,以3月12日仍在飛的國際航班計劃為基準,要求中國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外國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中國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簡稱「五個一」政策。

相關焦點

  • 梁建章:一開始不習慣 現在我認為自己是一名導遊
    梁建章:談不上「救」,這其實是一種創新模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創新機會。第一次創業肯定是創新,把旅遊業從線下搬到網際網路上;第二次創新,主要是移動網際網路,做產品線、平臺模式的拓展等,包括國際化的拓展。我認為,直播是疫情時期非常適合的一種模式,正好抓住大家找優惠、找旅行靈感的需求,也算作創新,每次創新都是機會。
  • 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不生孩子的蝴蝶效應 正在影響20年後的中國人
    來源:中國網科技導語:12月5日,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家庭與生育」國際研討會在多個平臺進行直播,聯合多國學者,共同探討世界範圍的第二次人口轉型為家庭及生育帶來的轉變與挑戰。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北大光華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梁建章在直播中做出了「從人力資源角度看中美科技競爭」的主題分享。一邊是不願生,一邊是求著生,中國年輕人與社會的生育矛盾,也深刻影響著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競爭力。人口數量作為人才儲備的分母,是考察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重要指標。
  • 美國百人會理事:湖北迎來科技創新發展最佳時機
    美國百人會理事曾憲章湖北迎來科技創新 發展最佳時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希望能將田長霖創新中心儘快落地武漢儘管遭遇疫情,曾憲章仍然認為現在是湖北科技創新發展的最佳時機。「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北上廣深生活成本高,武漢交通便利,房價適中,更適合年輕人創業打拼。」曾憲章表示,希望能將田長霖創新中心儘快落地武漢,後續通過該中心引進國際高端人才、與國外名校建立國際合作關係,打造武漢科技軟實力,推進湖北科技創新發展。
  • 梁建章直播之餘還寫了本科幻小說 網友:這是在布局火星旅行?
    梁建章的個人IP,在這次疫情中與攜程深度融為一體,他像是攜程「星際戰艦」的掌舵人。在攜程直播間裡,梁建章百變coser造型出場,4個月11億、為1000多家高星酒店帶貨超100萬間夜、1秒售出8間房、為境外高星酒店帶貨1個億。
  • 夜晚不是創作的絕佳時機?你錯了
    而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從未錯過夜晚——這個創作的絕佳時機: 圖文摘自《夜幕下的傳奇》 西班牙,桑坦德。
  • 神秘水星迎絕佳觀測時機,10日上演今年首場大距
    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平日裡難得一見的神秘水星迎來絕佳觀測時機,2月10日將上演今年首場大距,也是首場東大距。如果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公眾藉助普通雙筒望遠鏡或直接用肉眼,有望在日落後的西方低空找尋到水星的蹤影。
  • 本地化難度與規模效應,透過梁建章的「企業象限圖」看新經濟競爭中...
    2020年12月27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的「安泰交響」新年論壇暨「安泰視界」年度盛典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梁建章看來,中國未來崛起時間能夠持續多久與「創新能力」和「人口規模」兩大因素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密不可分。  在新經濟背景下,國家持續崛起需要保持「創新能力」,而「人口規模」直接影響「創新能力」水平高低及規模大小。打開梁建章的「企業象限圖」可看到,特別是對於網際網路公司、大國企業發展而言,「人口規模」這一因素至關重要。
  • 美國百人會理事曾憲章:湖北迎來科技創新發展最佳時機
    儘管遭遇疫情,曾憲章仍然認為現在是湖北科技創新發展的最佳時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攝)「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北上廣深生活成本高,武漢交通便利,房價適中,更適合年輕人創業打拼。」曾憲章表示,希望能將田長霖創新中心儘快落地武漢,後續通過該中心引進國際高端人才、與國外名校建立國際合作關係,打造武漢科技軟實力,推進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曾憲章介紹,祖籍湖北黃陂的田長霖是國際影響力巨大的華人科學家,美國名校首位華人校長,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
  • 測排卵試紙,幫你抓住備孕好時機
    生兒育女真的是一對夫妻甚至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事情之一,那種對新生命的期盼,那種孕育新生命的喜悅,那種當得知自己身體真正孕育著新生命的欣喜,尤其是對於家裡那些從懷孕伊始就期盼著新生命的長輩而言,更是無以言表的喜悅,但是對於懷孕這件事情,每個人卻是不同的,有的人特別容易就懷孕了,而有些人備孕的路卻走的異常艱辛,那麼對於備孕的那些人,抓住備孕的好時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梁建章:世界人口日,該關注哪些人口問題
    【財新網】(專欄作家梁建章黃文政)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990年,聯合國根據其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社會關注人口問題,側重點是關注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問題造成的壓力。
  • 吸引人才,上海拼的是「舞臺」
    這個協議的籤訂,意味著雙方在專業技術支持、行業交流研討和航運教育培訓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推進上海航運事業的全面發展,這是國際權威海事組織與國內機構首次籤訂全面戰略合作意向書。  2011年,浦東新區啟動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百人計劃」。
  • 2020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出爐,歐洲吸引最多全球頂尖人才
    歐洲除了如詩如畫的風景以及深具文化的人文素養之外,也是最能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前往工作的區域。儘管Covid-19疫情令許多人對歐洲敬而遠之不論是旅遊或是工作但瑞士仍被評為全世界最吸引和最會培養熟練員工的國家。
  • 百度總裁張亞勤:讓中國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重力場
    相信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將讓中國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重力場,中國夢會更加精彩。比如說百度的無人駕駛開放平臺Apollo已經吸引了超過100家全球合作夥伴加入,共同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為全世界人類帶來人工智慧的福祉。張亞勤表示,深化改革和開放正在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化的領導者。全球化是市場的全球化,技術的全球化,更是人才的全球化。
  • 西部(重慶)科學城積極吸引人才、項目落戶
    「科學城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目前有20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重慶高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對來科學城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的人才,給予每人每年8萬元安家、崗位津貼等人才獎勵補貼,資助期限為2年;對獲得市級博士後日常經費資助的,按照市級資助金額1:1比例進行經費配套。
  • 梁建章頂級期刊發文:老齡化將降低國家創業活力!
    網易研究局NO.416近日,攜程網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等學者在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JPE)上發表聯合論文——《Demographics
  • 以廉潔高效的校園環境吸引人才
    當前,我國高校在收入保障、經費、硬體設施上和國外的高校差距並不大,有些條件甚至優於國外同類學校,但我國高校對人才的吸引力卻弱於國外的同類高校。其中主要原因是在「軟環境」方面,如公平、開放的學術環境,學校各部門是否廉潔高效等。
  • 梁建章於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老齡化社會的「阻擋效應」
    近日,攜程網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等學者在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上發表聯合論文——《Demograp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再次強調老齡化人口結構會對整個國家的創業創新參與度與參與活力產生較大影響。
  • 抓住時機培養孩子同理心
    籃球抓住時機教育在孩子正在經歷某件事情時,告訴他對錯,他們因為當下的體驗而有所感觸,記憶深刻。情緒是提取記憶最好的線索。告訴孩子你也有可能成為那個被罵的人。抓住時機教育孩子。只有我們在孩子處在情境中時,進行教育,孩子才會更加印象深刻。告訴孩子理解別人,幫助別人永遠都不晚。我是有十個兄弟姐妹的寶媽小萬~閱讀分享,學以致用,分享育兒小故事。觀後感覺怎麼樣?有建議可以告訴我喲。
  • 放大「雷尼爾效應」 吸引高端人才聚集
    環北京周邊地區可以通過做優環境,吸引首都高端創新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固安在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遇、加快綠色崛起的過程中,需要放大「雷尼爾效應」,把環境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設地綠水美、別具特色的京畿小城。通過提升綜合承載力,集聚北京高端人才,主動承接北京創新資源外溢,打造京冀創新產業鏈。  要做優生態環境。
  • 香江學者刁增輝:橫琴不遺餘力吸引高層次人才
    中國網11月17日訊(記者 張銳)香江學者刁增輝博士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他是第一次來橫琴,但明顯感覺到橫琴在引進人才方面頻頻發力,這讓他倍受鼓舞。「我是第一次到橫琴來。橫琴離澳門很近,本身也是旅遊很發達的地區。通過這次活動中橫琴多位領導的講話介紹,我看到,橫琴對吸引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力度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