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不生孩子的蝴蝶效應 正在影響20年後的中國人

2020-12-06 金融界

來源:中國網科技

導語:12月5日,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家庭與生育」國際研討會在多個平臺進行直播,聯合多國學者,共同探討世界範圍的第二次人口轉型為家庭及生育帶來的轉變與挑戰。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北大光華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梁建章在直播中做出了「從人力資源角度看中美科技競爭」的主題分享。

一邊是不願生,一邊是求著生,中國年輕人與社會的生育矛盾,也深刻影響著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競爭力。

人口數量作為人才儲備的分母,是考察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重要指標。作為最早開始研究人口經濟問題的企業家,在梁建章看來,中國家庭的「消亡」、年輕人生育意願的降低,將會逆轉中國在中美競爭中「全面趕超」的趨勢。

「二十年內,中國將保持強勁的態勢,中國的科技水平將繼續趕超美國;但在20年、50年之後還是這樣嗎?」帶著這個研究課題,在由北大光華學院舉辦的第一屆『家庭與生育』國際研討會上,梁建章從中美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出發,對中美科技競爭進行了對比分析:

從人力資源數量上來看,中國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在高速增長中無限逼近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但美國憑藉其科技創新的規模效應,依然保持領先態勢;而在中美兩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中,中國的增速也高於美國;中美理工科博士生數量上,中國也已經超越美國。

說完數量,再看看中美人力資源質量的對比:2006年-2016年這十年裡,被授予理工科博士學位的非美國公民佔比中,中國學生的人數遠多於其他發達國家,佔到37%,也就是說,每一百萬中國人裡,就有四個人獲得美國博士學位。

既然中國的人力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一片向好,為何還會引起梁建章的擔憂?因為在他看來,結合中國目前的低生育率,20年後,中國將因為人口問題而失去競爭優勢。

有兩個數據可以作為支撐:

對比中美25-44歲有大學學歷以上年輕人口的比例中,中國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並在2044年達到頂峰;隨後,中國的大學生人口比例將進入下降快車道,預計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再次低於美國。「目前中國的生育率接近1%,每代人口減半,就意味著中國現在的人口雖然是美國的4倍,但年輕人可能只有美國的兩倍左右。」梁建章表示。

另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生育率已經低到可以與發達國家持平。「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只有一萬美元,城市化率只有60%,生育率就已經與新加坡、韓國等發達國家持平。可以想像,當中國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之時,將成為世界上人口危機嚴重的國家。」梁建章說。

反觀美國,憑藉其開放的移民政策,已經將全球範圍的人才納入他的「人力資源池」,人口基數擴大了一倍之多。在美國的頂尖的科學家與企業家中,移民佔了將近一半。

中國有句老話:「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人口紅利曾成為中國30年經濟快速增長的跳板,面對下一代人口數量的驟減,也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桎梏。

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十四五規劃建議輔導讀本》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一旦生育率低於1.5,則會掉入「低生育陷阱」,迎來一系列難以逆轉的社會問題。

梁建章認為,中國人口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性急需得到重視。「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強大執行力的國家,如果能夠提出切實鼓勵生育的政策,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將會有效解決中國人口減少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相關焦點

  • 梁建章:世界人口日,該關注哪些人口問題
    然而,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人口問題,側重點是關注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關注重點轉變的背後,是世界人口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舊的人口理論已經過時了。最後,在後工業時代,與馬爾薩斯的預測恰好相反: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父母越來越不願意多生孩子,人口爆炸的現象消失了;伴隨著國家的繁榮,所有國家無一例外地都經歷了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幾乎在所有發達國家,生育率都低於2.1的更替水平。
  • 本地化難度與規模效應,透過梁建章的「企業象限圖」看新經濟競爭中...
    梁建章演講中的「企業象限圖」  此外,在談到以「人口規模」為基礎的中美科技競賽時梁建章表示,在未來10-20年時間內,中國對美優勢仍十分明顯,將繼續趕超美國。  但從長期來看,尤其是在2040年之後,受「低生育率」影響,中國的「人口優勢」也將縮小,如果想要保持現有優勢,那麼中國就需要更多新生人口。  以下為梁建章演講全文: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給大家做一個分享,我的分享話題比較長遠、也比較宏觀,我認為21世紀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中國崛起,我們當然也更關心崛起的持久性。
  • 梁建章於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老齡化社會的「阻擋效應」
    近日,攜程網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等學者在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上發表聯合論文——《Demograp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再次強調老齡化人口結構會對整個國家的創業創新參與度與參與活力產生較大影響。
  • 梁建章直播之餘還寫了本科幻小說 網友:這是在布局火星旅行?
    宇宙有11維,而梁建章「第4人格」已漸次展開:他是攜程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直播間百變大咖,他竟然還能寫科幻小說。直播間內,有觀眾留言:「簡直跟不上梁建章的變化!不會寫科幻小說的董事局主席不是好人口經濟學家」。「雨果獎考慮下嗎梁老闆?」人類如果不生育,很可能異化成一個『內向』文明,宅在地球上出不去。
  • 可怕的蝴蝶效應 可氣的經濟學家
    40年前,氣象學家洛淪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形象地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由此產生了一個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廣為驗證的理論:蝴蝶效應。  如今,這隻蝴蝶落在了華北。12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等華北五省區市聯合整治公路超載超限,蝴蝶的翅膀振動了。
  • 梁建章四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全球人口問題不能只由中國負責
    7月7日,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發表文章《不能不負責任地鼓勵多生》,回應我們此前的文章《三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雖然我們不同意李鐵的觀點,但我們還是要感謝李鐵一再回應我們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論述的很多觀點,李鐵要麼是視而不見,要麼是嚴重誤讀。下面我們對李鐵文章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進行具體分析。
  • 梁建章:從「超生遊擊隊」到「不生遊擊隊」
    三十年過去了,最近,由梁建章和孫天旭主演的小品《不生遊擊隊》描述了另外一番情景:當年的超生夫婦所生的四個女兒均已長大成人,並且都已參加工作:大女兒「海南島」在一家酒店當經理,二女兒「吐魯番」是技術員,三女兒「少林寺」當導遊,四女兒「北戴河」在一家公司當經理。然而,大女兒只生了一個小孩就不願再生了;二女兒34歲了,連一個孩子也沒生;三女兒和四女兒都是尚未結婚。
  • 梁建章頂級期刊發文:老齡化將降低國家創業活力!
    這是梁建章以北大光華管理實踐教授的身份,聯合北大光華應用經濟系教授王輝及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勞動經濟學家Edward Lazear(愛德華·拉齊爾)共同合作完成的。文章首先通過建立理論模型,提出了老齡化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渠道。
  • 《中國人太多了嗎?》:中國人可以多生孩子嗎
    《中國人太多了嗎?》,梁建章、李建新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版,35.00元。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每年的新生人口數量從2000萬降到了1500萬,許多地區的生育率已遠低於保證人口規模穩定的正常更替水平,上海和北京戶籍人口的生育率更是降到了世界最低的0.7,也就是說下一代人的人數只有上一代人的1/3!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男女性別比失衡、非勞動人口撫養比急劇上升等《公開信》中曾認為「完全可以提前採取措施」予以解決的問題,在政策推行三十年後卻一一浮現、盤根錯節。
  • 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
    梁建章、黃文政前不久,經濟學家李鐵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面臨的短板難以補齊。」我們認為,上述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其貌似專業的觀點極具誤導性,我們很擔心類似觀點有可能繼續拖累整個人口政策改革的進程。
  • 2100年中國人口或「雪崩」至6億 你知道這有多可怕麼?
    當絕大多數人還在為2017年中國經濟6.9%的超預期增長彈冠相慶的時候,經濟學家馬光遠卻被2017年的人口數據驚呆了:   2017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預測還要更低;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只有12.43‰,這一數據比日本的出生率還低
  • 梁建章:三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
    「中國人口過多論」客觀上阻礙全面放開生育李鐵作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所發表的關於中國人口問題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人口政策的走向。目前,中國的生育率過低,但中國仍然沒有全面放開生育。
  • 梁建章:中國人口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李鐵還說,「老齡化這個問題不是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何況我們現在離日本還有20年的差距,而且這20年差距僅僅是說我們現在看老齡化率上是20年差距」。李鐵對於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判斷完全錯誤,中國現在老齡化程度跟日本差20年,但是任何人口政策改革的效果往往會有20年的延遲性,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者少生一個小孩,要小孩長大工作了才會對經濟有影響,所以經濟的影響有二十年的延遲。
  • 人口激增或銳減 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1860年,全世界兒童的死亡率是40%以上。今天,這個數字約為4%,在發達經濟體更是遠低於1%。在西歐,現在平均壽命大約是80歲。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平均壽命從半個世紀前的44歲上升到了60多歲。但是隨著更多人壽命的延長,人口出現飆升。1800年時大約為10億的全球人口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翻了一番,到20世紀70年代又翻了一番,接近40億。
  • 人口激增或銳減,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即將再次翻番,目前的數字是大約77億。情況還將這樣持續下去。今年,新出生人口將是死亡人口的兩倍多。不管有沒有疫情,人類的數量每年都將增加8000萬左右。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值估計,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7億,2100年將達到109億。
  • 國家統計局:未來出生人口數量將繼續減少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下降1.51個千分點。分析歷年數據可以發現,2018年出生率為1949年以來歷史最低值,同時勞動人口數量也是首次下降。無獨有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也給出了不太樂觀的數字。
  • 梁建章: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不應傳播錯誤的數據
    梁建章現在用百度搜索「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首先顯示的數據如下:1949年:1275萬1950年:1419萬1951年:1349萬這組數據也不斷出現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成為許多人對中國曆年出生人口的認知。由於沒有註明出處,我們不知道這些數據的來龍去脈,但可以肯定的是,該組數據中1949至1953年出生人口數據是完全錯誤的。
  • 從水滸故事看蝴蝶效應經濟學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分析,武松的個人行為或許影響了宋朝甚至世界歷史。這就好比在蝴蝶效應經濟學中,經濟體和社會不是機器式的運轉,更像是有生命的機體。 公元1059年11月,在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二郎被破格提拔。武都頭在街頭閒玩,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郎。身為嫂子的潘金蓮則暗戀上擁有「幹部」身份、身高八尺的小叔子。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蝴蝶效應是在可預測性的背景下提出的,實際上,最初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是海鷗翅膀,而不是蝴蝶翅膀,可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蝴蝶效應是由菲爾·梅裡萊斯博士提出的,該術語被愛德華·洛倫茲在談話中引用,並在196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以蝴蝶效應作為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