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激增或銳減,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2020-12-06 界面新聞

文 | 參考消息 湯立斌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編者按:世界人口有77億。我們不斷增長的人口數字對經濟安全、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發生疫情的概率意味著什麼?儘管從環保考慮可能認為生育率降低是好事,但從經濟考慮常常認為——至少按照依靠更多人口創造更多商品和服務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來看——這不是好事。隨著勞動人口激增,發展中經濟體無疑正在收穫年輕、充滿活力的人口帶來的好處——就像今天的發達經濟體在早些時候所做的……

在曾經髒亂不堪的索霍區,距離《新科學家》雜誌倫敦編輯部步行大約10分鐘的地方,一臺抽水泵、一塊牌匾和一個酒吧紀念著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近200年前採取的一項推動戰勝傳染病的決定性措施。

當前的全球健康危機提醒世人,我們是多麼不希望重新回到致命感染奪走我們大多數人生命的日子。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當時的進步也是走上地球毀滅道路的第一步。防治傳染病的成功,加上其他的重大進展,顯著地提高了我們的生存機會,使人口數字飆升,從當時的略多於12.5億猛增到目前的77億。

現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圈退化以及冠狀病毒正在迫使我們思考這一成就所留下的遺產。這場疫情正在成為考察一個古老的、極具爭議的話題的最新焦點: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激增

基本的理由很難加以否認。在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將不會有那麼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和廢料,我們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都會有更多生存和繁榮的空間。

那麼讓我們迎難而上,來談論一下人口問題——全球範圍內人口正在往哪裡流動,這對地球意味著什麼,以及——如果有什麼的話——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限制其增長。

我們人類陣容在過去100多年裡的迅速壯大有一個原因:進步。1854年,當倫敦本地醫生約翰·斯諾弄清了霍亂是如何通過索霍區布羅德街邊一個被感染的抽水泵把手廣為傳播的時候,英格蘭死亡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傳染病所致。當時1/4的兒童活不到5歲。人們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

但是從19世紀迅速實現工業化的經濟體開始,健康和衛生方面的一系列飛躍開始讓全球的死亡率得到降低。與此同時,效率更高的農業生產手段和營養的改善使更多人能夠在沒有極度飢餓的情況下生活得更舒適,壽命更長。1860年,全世界兒童的死亡率是40%以上。今天,這個數字約為4%,在發達經濟體更是遠低於1%。在西歐,現在平均壽命大約是80歲。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平均壽命從半個世紀前的44歲上升到了60多歲。

但是隨著更多人壽命的延長,人口出現飆升。1800年時大約為10億的全球人口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翻了一番,到20世紀70年代又翻了一番,接近40億。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即將再次翻番,目前的數字是大約77億。

情況還將這樣持續下去。今年,新出生人口將是死亡人口的兩倍多。不管有沒有疫情,人類的數量每年都將增加8000萬左右。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值估計,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7億,2100年將達到109億。

人口數量激增致環境惡化

在表面上看,人少意味著產生的影響會小一些。以或許是我們眾多環境問題中最為緊迫的氣候變化為例。2017年,瑞典隆德大學的金伯莉·尼古拉斯和她的同事塞思·懷恩斯對發達經濟體民眾可能採取什麼措施來減少碳足跡進行了研究。一旦他們認識到代際效應——即某人的每一個孩子都很可能會有自己的孩子,那麼少生一個孩子便是最有效的措施了。尼古拉斯說:「生孩子是涉及個人、職業、財務以及其他所有方面的人生重大決定。這對我們將在大氣層中留下的碳遺產有著巨大影響。」

不只是碳排放。奈及利亞卡拉巴爾克羅斯河州林業委員會的埃杜·埃菲奧姆說:「生物多樣性退化既是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問題,也是不可持續的消費的問題。」埃菲奧姆是聯合國資助的2019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報告非洲部分的主要作者。該報告詳細闡述了我們對自然界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影響。人口數量是這一過程的主要驅動因素似乎也是不可否認的:你可以畫出一張顯示人口數量和物種滅絕同步增長的圖表。我們對大自然安全空間的劫掠被認為給像新冠病毒這樣的「動物源性」疾病提供從其他物種傳播跳躍到人類體內的新途徑。

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帕塔·達斯古普塔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大自然提出的要求是過度的。」他說,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我們每個人的消費量、我們的技術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我們所消費產品的效率以及地球上有多少人。但我們往往不談論最後一點。他說:「我們對人口數字這個因素視而不見。」

公共談論並不總是這樣矜持。對於地球能否承載如此多人口的擔憂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前英國教士託馬斯·馬爾薩斯的著作。20世紀60年代,第一波環保運動帶來了對全球人口數量的反思,當時的人口數量還不到今天的一半。1972年,由知名政治家、經濟學家、科學家和外交官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報告,該報告利用計算機建模,預言如果當時的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趨勢得以繼續,全球系統將在20世紀中後期崩潰。

這些趨勢確實持續了下去,而且到目前為止文明未見崩潰。農業「綠色革命」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見效,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食物保障。隨著全世界出生率開始下降,人口結構轉型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抑制人口增長前景不樂觀

討論人口時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不知道這些趨勢下一步將如何發展。聯合國的預測多半是通過把經歷過人口結構轉型第二階段的地方的變化模式——即出生率下降——應用於還未經歷這一階段的地方得出的。

沃爾夫岡·呂茨是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人口統計學家,也是被聯合國挑選撰寫在2019年9月發表的最新《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15名科學家之一。他直言不諱批評這種做法。他說,用來自有關國家的不充分的真實數據建模,「我稱之為盲目的統計外推法」。

不斷惡化的氣候危機無疑像在提示保持謹慎:不斷上升的人口依然在上升。

有許多原因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和群體採取「鼓勵生育主義」的立場主張高生育率。其中一個原因是,儘管從環保考慮可能認為生育率降低是好事,但從經濟考慮常常認為——至少按照依靠更多人口創造更多商品和服務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來看——這不是好事。隨著勞動人口激增,發展中經濟體無疑正在收穫年輕、充滿活力的人口帶來的好處——就像今天的發達經濟體在早些時候所做的。

在人口結構轉型方面走得較遠的國家——那裡的生育率處在人口替換率水平甚至該水平之下——卻正面臨相反的問題。由於人口減少,經濟增長、財政穩定和社會凝聚力變得更難維持。

在許多發達經濟體,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提高稅收、減少慷慨的福利、延遲退休——本身已經變成了政治上的燙手山芋。一個變通的做法——增加移民以維持適齡勞動人口規模——則更加令人擔憂。日本則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尋求把機器人技術作為替代未出生人口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人口激增或銳減 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人口激增或銳減,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文 | 參考消息 湯立斌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激增基本的理由很難加以否認。在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將不會有那麼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和廢料,我們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都會有更多生存和繁榮的空間。
  • 三國時期,靈巽星回歸人口銳減千萬!2020它又來了!
    靈巽星回歸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1-什麼是靈巽星根據伏羲易的計算,有一個現代天文學尚未發現的星體,每隔1800年進入一次近地點,整個周期18000年,將出現十次近地點情況,而它就是靈巽星。「靈巽星」,蘇美爾人稱之為「尼比魯星」,古巴比倫人稱為「馬杜剋星」。
  • 溫室效應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那麼,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它的成因又有哪些,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減緩災難的發生?1.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首先,溫室效應會使全球溫度升高,物種滅絕速度加快,颱風、龍捲風的威力和持續時間將被增加。
  • 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廣東下暴雪,錢塘江封凍,北方地區最低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可以想像,千年難遇的小冰期給這個農業帝國帶來了何種沉重的打擊。根據中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發之前,中國歷史上曾經歷過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東漢末年到西晉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 人口銳減四分之一,1845的愛爾蘭到底發生了什麼
    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愛爾蘭的人口就銳減到了四分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多人死亡,天災還是人禍?土豆可是個好寶貝,不僅中國人愛吃,歐美很多國家都愛吃,特別是1845年的愛爾蘭,土豆毫無疑問成為了他們的主食,按理說欠收對於農民來說應該是常事,怎麼會造成如此大的人口銳減呢。愛爾蘭1728年到1851年間記錄發生了24次欠收。
  • 人類壽命增加到千年,會給地球帶來哪些影響?
    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模型也計算出人類的壽命上限為120歲,不過也有理論認為人類的基因工程與納米技術在不斷發展,未來的壽命會突破到150歲乃至200歲。人類壽命大幅突破,帶來哪些影響?1、 人口大幅增長自從人類平均壽命增長後,人類的生育年齡也在不斷延後,但是平均壽命增長到上千歲,是否跟玄幻小說中的修仙者那樣,生育能力會大幅下滑,還是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育能力,真不好說!由於衰老大幅延緩,人類有充足的時間享受親情友情與愛情帶來的快樂。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能力,人類在漫長一生中生育的機會與意願會增加,生育次數也會變多。
  • 漲知識|颱風對航班會帶來哪些影響?
    漲知識|颱風對航班會帶來哪些影響?颱風帶來的狂風、強降雨會影響行經的機場,對航班起降、飛行造成嚴重影響,這些影響包括顛簸、雷擊、結冰、冰雹、風切變、能見度低等。航空公司需要及時根據颱風行經路徑以及發展情況調整受颱風影響地區的航班運行,旅客出行前要及時關注航空公司發布的航班運行信息。
  • 【熱門考點】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從海南「搶人落戶...
    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首先,明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斷有目標。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很多,現用框圖匯總如下:  但客觀來說,隨著戶籍政策的調整,這也會對相關住房交易等產生重要影響。
  • 自然災害 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自然災害 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時間:2016-09-05 11:1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自然災害 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淹沒低灘,加劇了海岸侵蝕災害。同時,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程度。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瘟疫,人口銳減近一半,卻逼出一位「醫聖」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在清朝以前,中國社會的人口一直在一億以下進行波動,然而有一組數據變動之快卻讓人為之側目,在《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政府統計的數字是
  • 雙語:蜜蜂偏好含有害殺蟲劑食物會對人類帶來哪些影響?
    周二,一位科學家說到:「蜜蜂被農作物噴灑的殺蟲劑吸引,這會給全球的食品生產帶來看不見的安全隱患」。   這個實驗也印證了其他研究,即殺蟲劑的使用與全球蜂蜜產量驟減和野蜂數量萎縮有一定的聯繫,而蜂群數量對農作物的授粉至關重要。
  • 地球上每天出生多少人,又會死去多少人?真實的數據很可怕
    01據統計,地球上現存人口大約有75億之多,距離上一次人口普查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時間,而人口也增加了近15億,這樣的增長速度還是十分驚人的。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與統計,每秒鐘都會有5個新的生命誕生在這個世界,同時也會有2個生命要離開世界。因此,世界上的人口總體是呈現增長的態勢的,並且在短時間內也會一直保持著增長勢頭。
  • 專家:只有控制人口數量 地球才有救
    據新浪科技引述國外媒體報導,社會生態學家認為,如今地球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人口爆炸問題,所有這些拯救地球環境的活動和措施其實都是針對該問題,只有阻止人口繼續爆炸,控制人口激增,才有可能拯救地球和環境。
  • 全球變暖對我們的食物會有什麼影響
    ,人口數突破 70 億。而現今,全世界的農民們卻要面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危機,他們的生計和我們的食物供應或許都會受到影響。為了弄清楚氣候變化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上周我在愛荷華主持博洛格論壇的圓桌會議時採訪了 Catherine Woteki 博士。Woteki 是美國農業部(USDA)有關這項研究的副秘書長,同時也是該部門的首席科學家。我們的採訪記錄如下(稍有改動)。
  • 今年2號颱風「鸚鵡」從廣東登陸,會給我國帶來哪些影響?
    我們知道,海洋之中有非常多的水,當太陽直射時,海洋的水會蒸發到天空中,其中水分子是由氧原子以及氫原子組成,而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所以水分子相對於空氣而言更輕,因此水分子會上升。 當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水分子會因為外界溫度、壓強變化而液化,形成雲霧,甚至會形成雨。這是就是雨的形成。
  • 如果中國人口縮減到7億,會有什麼影響呢?馬雲說的也許會成真
    關注民生關注生活,收看小編的文章能讓你知道更多關於社會的新聞,小編每天會給大家帶來最實用的信息。好了,話不多說!今天的主題是如果中國人口縮減到7億,會有什麼影響呢?馬雲說的也許會成真!
  • 2019 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破警戒線,持續低出生率會帶來哪些影響?
    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已經連續數年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比2018年下降0.46個千分點。從歷史數據看,10.48‰的人口出生率也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這個問題已經是很多人的基礎共識了。在討論關於房價,就業等等很多相關問題的時候,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數據。為什麼不敢生?主要有這幾點:1.
  • 若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比例對調,會有何影響?
    這就導致了人口和資源分布極為不平均,那麼假如陸地和海洋對調一下,變成「七分陸地、三分海洋」的話,情況會有好轉嗎?其次,海洋還是地球的「碳倉庫」,生物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有近三分之一都會被融化在海洋中,而缺少了海洋的地球,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會進一步惡化。
  • 人工智慧或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適齡勞動力也會逐漸越少。因此,國家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都會受到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影響。國家勞動力的增長放緩意味著,必須要依賴更多的生產力以維持經濟增長,這是智能化機器人可以去改善的地方,因為它可以比人類更快地處理信息和執行任務。
  • 2100年,世界人口超110億,專家給出分析之後,我有了答案!
    所以,我們需要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人口數量達到多少才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基於這一點,我們需要知道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人口的實際變化情況是什麼!問題是,那時人們仍然有足夠的糧食可以食用,還有大量的田地可以居住。在2000年同樣如此,雖然那時全世界人口數量已到達61億之多。但是,當我們在2100年達到地球人口數量高峰時,除了傳統的室外農田之外,還將出現大量的室內垂直農業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