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種植農作物與飼養牲畜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這使得人類能在地球這個危機四伏的環境裡倖存至今,人口數突破 70 億。而現今,全世界的農民們卻要面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危機,他們的生計和我們的食物供應或許都會受到影響。
為了弄清楚氣候變化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上周我在愛荷華主持博洛格論壇的圓桌會議時採訪了 Catherine Woteki 博士。Woteki 是美國農業部(USDA)有關這項研究的副秘書長,同時也是該部門的首席科學家。
我們的採訪記錄如下(稍有改動)。
當今我們農業發展得怎麼樣呢?
我們自給自足,生產了足量的糧食,於是得以關注到世界上仍有眾多飽受飢餓之苦的人們。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剛剛通過了,我覺得值得慶祝,我們將在未來 15 年致力於減少世界範圍的飢餓。
這意味著我們準備把食物帶給貧窮飢餓的人,而不是去生產?
兩者結合。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生產糧食,這些糧食是足以養活我們目前的人口的。但是問題在於這些糧食的分布與配送並不能讓每個人都吃上飯,許多難民營的人口還在增加,飢餓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而且,人口預計將持續增長,到本世紀中葉,可能會超過 90 億,之後也將依舊保持增長。
這些增加的 20 億人口也需要吃飯,也需要農業給他們提供纖維來作衣服,提供木頭以造房子。
農業為了滿足數量激增的人類的生存需求,需要使用大量化工原料,而與此同時,還要保證排放的是足夠乾淨的水,不能排放過多溫室氣體。這對於傳統農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技術革新必須提上議程。
有什麼不僅聽上去有希望而且的確被證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嗎?
目前看來,遺傳學很有前景。我們和許多其他國家都正在研究動植物基因層面的抗病特性以及抗旱、凍等極端環境的特性,希望能研究得更透徹一些。
無論是使用傳統育種方法還是使用較新的基因工程技術,只要能培育出基因更優秀的新的農作物品種,那麼它們就能更好地面對將來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當農作物品種的抗蟲性和抗病性得到提高後,不僅產量能大幅提高,還能大大減少農藥等化學藥劑的使用,這對於日趨緊張的環境條件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這些基因層面的研究讓我對於農業增產越來越有信心,畢竟我們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大家也都知道西部的缺水問題,許多地方是沒法種植農作物的。世界各地許多地方也都面臨相同的問題,災害性氣候讓農業生產舉步維艱。
某些人聽到「基因」這個詞就會馬上想到轉基因生物。許多群眾擔心把轉基因生物引入生態系統會帶來可怕的後果。你們對轉基因的優點和它的潛在風險怎麼看?
我覺得我們現在擁有的基因工程技術和傳統的動植物育種一樣,都只是個工具而已。我認為這個工具是中性的。它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看我們怎麼使用它。
我也研究過第一代基因工程作物,並把它和我們現在正在鼓勵的基因工程研究做過比較。現在實驗室的條件和技術都比那時候改善太多,研究成果早已向前邁了一大步,而當下的民眾卻總是把目光放在第一代轉基因產物上。
我們怎樣才能用更少的水和更少的農藥與肥料去養活增加的 26 億人?我們不得不從遺傳學著手,培育能抗乾旱的物種。
就從水產養殖來說,轉基因魚大量繁殖的潛在風險究竟是什麼呢?我想起我在緬因州海岸邊劃小船的時候路過了三文魚養殖場,其中的轉基因魚若是逃離了養殖圍網應該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巨大衝擊。
你提到的這個已經被監管超過十年的基因工程三文魚,我知道有很多關於這個項目的研究在追蹤調查食用這些魚類的人群的健康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不過我沒有直接參與進去,這不是我們這個部門負責的。藥監局在管這個事,他們應該知道得多一些,他們對於轉基因三文魚的食品安全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一定有個詳盡的報告。
話說回來,蟋蟀漢堡將會是我們未來食物的重要組成部份?
世界上許多人都把昆蟲當作重要的食物來源。許多昆蟲和它們的幼蟲都被我們用來飼養牲畜,而我們食用那些牲畜。我們大部分美國人不認為昆蟲是種食物,但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的確確把它們當作食物來食用,這是由文化決定的。
我吃過螃蟹和龍蝦,它們和那些昆蟲相比除了大一些,好像也沒特別大的區別,可能好吃一點吧。
呃,你知道嗎,在澳大利亞他們管一種海裡的甲殼類動物叫「蟲子」,它們長著長長的爪子,這個名字聽上去有點反胃,但……
我的確也聽說過龍蝦有被叫「蟲子」或者「海蟑螂」,這些名字聽上去的確蠻噁心的,但並不影響它本身的美味。
你覺得我們離在實驗室生產食物還有多遠呢?這可以打破當今能源密集型農業的窘境。
我覺得這取決於公眾。如果公眾對這樣的食物有需求,那它就能快速發展,這和你先前問的那個昆蟲問題很像,都取決於公眾。
我懷疑在 50 年內,有些蛋白質食物將會變得特別貴,而另外一些則會很便宜,不管是植物還是昆蟲還是實驗室生產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消費者會根據價格來做出不同選擇。
先把蟲子那個話題放一邊好了,我聽說精細農業的會議也在此召開,這方面的技術 10 年前是什麼樣的呢?現在又發展到哪步了?接下來又準備向何處前進?
數年前使用全球定位系統的農民就能讓肥料廠商準確地將化肥送到需要的區域而不是其他地方。農藥也精準地噴灑在需要防蟲的田地,而不會浪費。豐收時節,農民也能準確知道他們一小塊田地的產率是多少。且因為這些與季節相關的信息都被記錄下來,農民們也就能更好地規劃來年的種植。
現在仍有許多公司把這些服務銷售給農民,其中的一些甚至同時捆綁銷售農業保險。目前有關無人機的研究也非常火熱,它能在農作物生長之時很好地偵查土地。
同時我們也在與 NASA 及 NOAA 合作,利用衛星和遙感來觀察農作物生長狀況以及土壤條件,然後將獲得的信息傳給農民。
未來十年最大的突破會是什麼呢?您現在最關注什麼問題?
利用新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尤其是在那些糧食短缺的地方,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通過開放數據交流,讓農民們能及時地知道天氣變化以及病蟲災害等,讓他們能更好地管理農場。地球變暖讓天氣更加多變,但農民們已經開始改變他們種植作物的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了。
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們仍將把重心放在培育抗旱抗凍抗蟲的優良農作物品種上。
http://news.zol.com.cn/548/5481211.html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48/5481211.html report 4969 人類種植農作物與飼養牲畜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這使得人類能在地球這個危機四伏的環境裡倖存至今,人口數突破 70 億。而現今,全世界的農民們卻要面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危機,他們的生計和我們的食物供應或許都會受到影響。為了弄清楚氣候變化究竟會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