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氣象學家洛淪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形象地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由此產生了一個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廣為驗證的理論:蝴蝶效應。
如今,這隻蝴蝶落在了華北。12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等華北五省區市聯合整治公路超載超限,蝴蝶
的翅膀振動了。「振動」的本意是保護公路免受超限車輛的非正常破壞,讓可憐的公路多活幾年。豈料不到一周,一場「龍捲風」就在華北降臨了。中央電視臺12月7日報導,北京的菜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30%,個別品種幾天之內漲了一倍。最要命的是煤炭吃緊,連守著煤海的大同也鬧起了煤荒,華北電網龍頭企業大同第二發電廠瀕臨斷炊。據國家電力局12月7日統計,全國五大發電集團中竟然有25家電廠煤炭告急。在眼前這天寒地凍的日子,真不敢想像缺煤少電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讓有關部門大忙特忙。在這股「龍捲風」影響下,運價開始回升,頓時樂壞了諸多經濟學家,他們紛紛慶賀運價的「合理調整」和「回歸」,使「不超限不賺錢」難題有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傻子也看得出來,運價提升當然是通過菜價的上漲、煤價的走高消化的,下一步會不會電價跟著漲也未可知。這些經濟學家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也等於是說菜價、煤價原本就該是如今這個價,加大的運輸成本是合理的,根本不能指望它還會降下來。他們不會介意,咱們普通市民百姓腰包裡本來就不多的鈔票,每月又得被這股「龍捲風」颳走幾張,至於下崗職工、吃低保者,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解決不賺錢問題,從常識上講有兩個辦法,一是提價,二是減低生產營運成本。車主說不超限不賺錢,解決這問題一樣可以靠這兩招。提高運價當然算一個,不過更要看社會能否吸收消化掉,不然就有引起「龍捲風」的危險。按說,減低交通運輸成本倒無引發社會龍捲風之虞,但為什麼經濟學家們不在這上面動腦筋,如此厚彼而薄此呢?實在令人費解。
各種規費、過路過橋費幾乎佔到貨運成本的一半,廣大車主苦不堪言。人人都知道超限運輸不僅危險而且違法,但不超限又無法消化這些費用成本以賺錢;相反,倘若真正守法經營,則只會被無情「淘汰」。全國貨車95%屬於個人所有,他們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家庭生計。經濟學家們為什麼不替他們問一問:這些規費、過路過橋費是否都收得合理,能不能更低廉些?
基礎設施作為社會公用事業,間接推動社會經濟增長,其實際效益並不以自身直接利潤來衡量,因而在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服務價格理當是低廉的,公路交通亦當如此。從投融資來說,公路建設對資本的吸收,靠的也是它收益的穩定性和低風險性,而不是高利潤率。然而我們目前的情況是,一條路建起來,首先要養一大撥人,通行費的很大一部分化為人頭費。「收費還貸」不成,就在通行費上層層加碼,反正咱們的國情和外國不一樣,基本都是壟斷型收費公路,你不走也得走,不像國外有不少免費公路可供車主選擇。還有公路建設投資體制,問題就更不用說了,有效制約少,虛頭花樣多,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近年來,公路建設這塊大蛋糕不知道撐死了多少貪官。廣東交通行業掀起一個「廉政風暴」,居然在短期內就壓縮高速公路造價20%。這20%要是不壓縮下來,還不是全部化成了廣大車主的「通行費」成本?其實,即便車主繳納的一些「正常」規費,認真起來,其中真正正常的佔多大比例,化為養人費、腐敗費的又是多大比例,也大可研究。
所有這些,那些經濟學家都不動動腦筋,只是一味歡呼運價的看漲,歡呼龍捲風威力的強大,好像一切都天經地義。不知蝴蝶下一次會停落在什麼地方,會引起怎樣的又一場龍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