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系列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官方雜誌《PAIN》和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官方雜誌《Arthritis & Rheumatology》。
膝骨關節炎是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殘疾的首要原因,影響了全球16%的人口。膝骨關節炎造成的經濟負擔巨大,約佔GDP的1.0%-2.5%。更糟糕的是,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和肥胖症的流行,這一情況將進一步惡化。長期起來,針灸被視為是治療骨關節炎的一種潛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但既往已經開展的一系列試驗結果相互矛盾,存在爭議。導致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與針灸劑量不足有關,既往多數研究的針刺頻次為1-2次/周,國內臨床實踐則多為3-5次/周。
《PAIN》刊登的研究共納入60名KOA患者,表明每周3次針刺治療起效快,可用於KOA急性發作期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快速緩解;每周1次的針刺治療可用於KOA急性發作期後的維持治療,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Arthritis & Rheumatology》研究據此以每周3次針刺治療為幹預手段,開展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由京津冀地區9家醫院共同完成。
「團隊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強調膝關節局部穴位的深刺透刺、阿是穴的使用以及循經配穴,以犢鼻、內膝眼、曲泉、膝陽關、阿是穴5個局部穴位為主穴,同時將膝骨關節炎分為足陽明經證、足太陽經證、足少陽經證和足三陰經證,根據病變累計經脈進行循經取穴,形成個體化針灸治療方案。」劉存志教授介紹,該研究納入480例患者,患者接受24次,每次30分鐘的電針、毫針或假針刺治療,持續8周。電針組和毫針組均對5個主穴和3個配穴進行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與假針刺相比,每周3次的電針治療可明顯減輕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且療效持續半年;在治療結束時,毫針治療與假針刺的療效差異尚不顯著,在隨訪階段由於假針療效迅速下降,毫針顯示出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可推薦採用電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
中醫因強調個體化治療,難以通過循證醫學得到西方學者的認可。此次研究遵循針灸自身特點,採用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符合循證醫學的方法學要求,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PAIN》和《Arthritis & Rheumatology》發表,不僅為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提供了國際認可的高質量證據,也為針灸的臨床實踐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