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先驅」威克斯博士:逃離焦慮,成為一個幸福健康的人!

2021-01-19 閱深情感塢

這是個盛產焦慮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曾在焦慮區中掙扎,有的人成功逃離,而更多的人,卻被焦慮所裹挾,無法擺脫。

有的人加緊學習,報班、考證、看書;有的人買買買,年底鬱悶地收到支付寶的「剁手」帳單。很多人兩個方法都試過:學習吧,堅持不下去;買買買吧,買成了月光族。然後束手無策了,每天在焦慮中,坐立難安,夜不成寐。

精神焦慮症

當失眠,抑鬱、強迫症等現象陸續出現,那麼他很可能神經系統出問題了,產生了精神焦慮症。不過別擔心,今天我來講一本書,可以幫助大家進行自救。

這本書就是《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是英國作家克萊爾·威克斯博士所著。他是著名心理學家、神經學科醫生,還撰寫了《恐懼症的簡單有效療法》《在神經折磨中尋求安寧》等書,是一個專注於神經學研究的專家,被視作現代焦慮症認知療法的先驅。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是一本充滿了愛心的心理自救書。有太多人的經歷證明,這本書真的能夠減少或終止病情的反覆,直至徹底痊癒。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症的產生原因,以及如何治癒焦慮症的技巧,從而使我們戰勝恐懼、放鬆自己、享受生活。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一.讓我們認識神經疾病!

神經疾病,是由神經系統產生的,我們的神經系統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可以指揮四肢、頭和軀幹,是可以根據自主意識進行控制的神經系統。

非自主神經系統是控制「心、肺、腸、血管等」活動,甚至還能控制唾液和出汗。我們不能直接控制非神經系統,但它會對我們的情緒做出反應。比如,忽然,高空墜物,一個東西砸在你眼前,你一定會嚇一跳,心臟咚咚狂跳、腦門出汗。這些無意識的身體反應,我們無法控制。

非自主神經系統也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分別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兩種神經系統很像一對夫妻,是對立和互相協調的關係。交感神器就像是妻子,比較敏感,當感到恐懼時,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這位妻子,她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導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症狀。而副交感神經就是那個沉穩的丈夫,有緩和、安撫的作用。

大多數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丈夫」在控制局面。但是,當人們感到恐懼時,就會導致腎上腺素被釋放,這時「交感神經妻子」就跑出來,控制了人們的身體,刺激身體出現胸悶、出汗、口乾等症狀。如果壓力巨大或一直無法解除,就會讓人更加恐懼。由此,人們就進入了「恐懼、腎上腺素分泌、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中,神經疾病就這樣產生了。

精神焦慮症

神經疾病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很多人神經狀況很糟糕,如果任由發展,一旦症狀加劇,就會導致神經衰弱。我們常常聽人說,「我神經衰弱了」,說得就像「我感冒了」一樣隨意。其實這是錯的,神經衰弱是神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糟糕程度,有的甚至到了「崩潰」的程度,他們無法正常生活,生活不能自理。

神經衰弱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程度比較輕,是敏感的「交感神經妻子」引發的不良感受。這類患者的神經可能受到了某種震驚,比如,一次交通意外,再比如,被公司辭退了。還有就是生病了,或者有的女孩子因為減肥節食,把自己弄得逐漸敏感起來。這些神經衰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他們的情緒還算好。

另一種就嚴重了,是由極度不安的衝突、悲傷、內疚或羞恥感引發的。他們在長時間自怨自艾的壓力下,神經逐漸變得敏感,於是在焦慮中越來越抓狂,越來越痛苦。

二.如何治療簡單的神經疾病?

簡單的神經疾病患者經常會有失眠、抑鬱、心悸,甚至頭暈、呼吸困難和胃痙攣等身體反應,這些症狀都是由敏感的非自主神經引發的。這類患者還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煩躁不安,筋疲力盡。他們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感到不安、焦慮,會鑽到牛角尖裡出不來,還越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要麼以為自己得了絕症,要麼以為自己快瘋了。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其實這些症狀都是源於恐懼,不管神經衰弱是輕還是重,恐懼都是導致發病的根源。即使有的神經衰弱是由「衝突、悲傷、內疚或羞恥」引發的,但恐懼總會後來居上,成為最大的問題所在。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996,有些網際網路公司在產品上線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會要求員工在幾個月內,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周六上班。如果你幸運地躲過了996,能按時上下班,但工作量大、完成難度高、考核指標苛刻,也會催生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我們拼命工作,超出了身體負載,但是責任不允許我們停下來。於是,就會神經衰弱。我們還誤以為是太累了,其實不是,是恐懼導致了神經衰弱。既然我們找出了神經衰弱的根源,接下來就著手治療吧!

困擾

1.治療簡單的神經疾病

請你先觀察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會出現胃痛、手出汗、心跳加速,偶爾還會恐慌、心悸、眩暈、呼吸困難等症狀。治療方法簡單到可能會讓你懷疑治療效果,但就是那麼簡單,分別是:面對、接受、飄然和等待。簡單吧,但效果卻是驚人的。

我們現在就來走一遍整個流程。以胃痙攣為例,這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就像一根灼熱的燒火棍,對著嬌弱的胃,一個勁兒地戳。

第一步,面對。請坐好了,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絞痛著的胃部。其實這種疼痛不過是「交感神經妻子」過度敏感導致的。你越緊張,她就越興奮,導致胃痙攣更為頻繁。當你審視和感受胃部的疼痛,就仿佛是一個旁觀者正在饒有興趣,而不是以害怕、擔憂的心情去看待它,這就會使你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第二步,接受。你會發現,即使它是如此灼熱地攪和著你的胃,你也沒有怎麼樣嘛,還不是好好地坐著。這裡要強調下,你必須是真正的接受。什麼是真正的接受?比如,你不斷地說:「我接受了,可是我胃還在痙攣,現在我該怎麼辦?」那說明你並沒有真正的接受,只有當你準備好了,隨便胃怎麼折騰你,你都能該幹嘛幹嘛,完全不受它的影響,也就是達到了無所謂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接受。第三步,飄然。聽到這次詞語,你是不是感覺很莫名其妙。飄然是很神奇的一種方法。記住,當你接受了胃部不適之後,一定不要頑強地抗爭,強迫自己抵抗這種疼痛,而應該像一朵雲一樣飄過。因為抗爭的時候,你會變得緊張,而緊張會加劇你的不適。可是,飄就不同了,飄會讓你放鬆。讓你的疼痛感覺飄走,讓你的恐懼飄走。隨著時間推移,你的注意力就會從疼痛,飄到其他事情上了。第四步,等待。在你卸下了要抗爭的心理機制,接下來就把結果交給時間吧!你要知道,神經系統的恢復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繼續接受它,與它共處,不要著急。我們在經歷了「面對、接受、飄然、等待」後,最終我們的經常性症狀會被治癒,這可是很多患者論證了的哦!

豆瓣評分

2.間歇性發作症狀的治療

間歇性發作的症狀,包括:恐慌、心悸、心跳緩慢、心律不齊、顫抖、深呼吸困難、喉嚨梗塞、眩暈、噁心、嘔吐,還有抑鬱和失眠。現在,我們來說說恐慌和心悸的治療方法。

先說恐慌,我們已經知道了精神焦慮症的根源是「恐懼」。恐懼,不但會造成持續緊張,也能引發間歇性恐慌。這種恐慌的感覺可不好受,就像熾熱的火焰燒遍全身,令人痛苦不堪。如果以前每次恐慌時,你是用控制的方法,與恐慌抗爭,那麼現在你可以用這個妙方了。那就是面對它,看清它,接受它,飄然地放鬆,等待,直至恐慌消失。然後你就會發現,原來神經衰弱不過是自己的心理因素在作祟。再來說說心悸,這種不同尋常、突發的快速心跳,會在你即將入睡時,或睡夢中把你驚醒。你會覺得自己的心臟已經跳到了嗓子眼,好像隨時都會炸開。這時,你要放鬆下來,相信自己的心臟是健康的,不過是暫時受到了刺激。來,深深地吸入一口氣,再慢慢地呼出,隨它去狂跳,漸漸地心臟會慢下來,恢復到正常的跳動。是的,依舊是:面對、接受、飄然、等待,直至一切過去。作者在學生時期,由於緊張,也心悸過。但他沒有害怕,而是接受了自己心臟的狂跳,讓神經漸漸平靜下來,等待心臟逐漸恢復到正常跳動。之後心悸又發作過幾次,他每次都是這樣平靜地接受。說來神奇,心悸發作的次數越來越少,直到不再發作。現在30年過去了,心臟依然很好。

心悸

三.複雜神經疾病的病因及治療

既然要治療複雜的神經疾病,我們先了解下,它與簡單神經疾病的區別。簡單神經疾病是由神經敏感引起的身體不適,他們糾結於身體的不適,所以只要擺脫了這種不適,他們的神經衰弱就治癒了。而複雜的神經疾病卻恰恰相反,他們極少注意到自己身體的不適,直到把身體拖到了極其糟糕,難以治療的程度。

1.複雜神經疾病的病因

你一定好奇,他們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關注,那關心的是什麼呢?他們關注的是這三項,分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極度的悲傷、折磨人的內疚。

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各種問題,有的能夠解決,有的卻無法解決,一個明顯無法解決的問題,乃至它導致的惡果,是引發複雜神經疾病的常見原因。正常情況下,我們碰到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可能會想逃避,但最終會面對問題,妥協於現實。可是神經衰弱的人,既不逃避,也不妥協,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問題的糟心處,一頭扎進去,越想越煩,越想越恐慌。

麻煩的是,患者會時不時想到這個問題,然後持續恐慌和緊張。於是,身體開始不舒服了,他的雙手出汗,胸口感到噁心,心臟怦怦跳個不停。起初,他是一想到這個問題,身體就不適,但要不了多久,只要跟這個問題相關的事情,也會讓他的身體難受起來。

悲劇的是,就算他正開開心心地跟朋友一起喝著咖啡、談天說地,腦子也會突然閃過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哐當!愉悅的心情一下子被拋進谷底。就像一個溺水者,每次浮到海面,還沒來得及吸幾口氣,就又被拽入漆黑的海底。

喝著咖啡、談天說地

他終日死盯著這個問題不放,一丁點兒與此相關的事,都會讓他恐慌。每次發作的頻率加劇。漸漸地,人就越來越消沉,越來越覺得生活乏味,最終影響到工作和生活。

這時,他應該找個思路清晰、明智的人,比如朋友、親人,或專業人士,一起探討你的問題,找一個折衷的方案。當我們把觸發他恐慌的開關給卸載了,那麼之後的治療就簡單了。

極度的悲傷人生不僅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有時還會面臨巨大的打擊,讓人極度悲傷。

我們大多數人突聞噩耗,會悲痛欲絕,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從悲慟中走出來,重新去找快樂。但有的人,卻一蹶不振,坐在那裡,滿腦子都是自己的不幸,一陣陣的絕望襲來,一分一秒對他們來說都是煎熬。他們吃不下、睡不著,身體越來越脆弱。他們看事情、想問題,都會變得反應遲鈍,整個人呆呆傻傻,無法交流。

比如,被離棄的痛苦。其實,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別人身上。愛人離開了,並不是世界末日,還有個更優秀、更愛你的人,在街頭的某個轉角等著你走來。相信自己,你值得更好的!

再比如,因心愛之人死亡,帶來的痛苦。其實這都是由回憶和習慣引起的,我們要將回憶和現實分離開。請記住,我們還有家人需要照顧,往前看,別把自己留在過去。另外,一些能引起回憶的物品,暫時可以收起來。

悲傷

作者有一個朋友,她的丈夫去世了,痛苦不堪的她,就整天看著丈夫的座椅,想像著丈夫坐在上面的情景。作者勸她把椅子挪走,她說,我那麼愛他,為什麼他去世後,我要迴避那些讓我想起他的東西呢?

幾個月過去了,每當她走過那把椅子,都會感到痛苦。即使偶爾感到一些快樂,但一看到這把椅子,好心情也煙消雲散了。後來她終於醒悟了,讓家人搬走了這把椅子。

我們的潛意識就是一塊埋葬記憶的墓地,可別傻傻地在那裡挖掘啦!放下痛苦的過去,才能走向新生活,獲得快樂!

折磨人的內疚內疚是一種令人不安的羞愧感。哪些事情會引起內疚呢?一種是我們違反了對自己的要求。比如,制定了嚴格的減肥計劃,卻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再比如,工作時間打遊戲,導致任務沒完成。另一種是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那麼我們只要向受到傷害的人道歉,並竭力彌補,我們的內疚感就會消失。

但對於神經衰弱的人來說,內疚就是一劑毒藥,在恐懼和記憶的作用下,無論他怎麼抗爭或努力,都沒有辦法不內疚。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說出來,並做出補償就好了。如果說出來之後,並沒有覺得輕鬆,那也別失望,是因為你的神經系統太疲勞,已經不靈活了。多說幾次,給點兒時間,就行了。可是還有一種內疚,是沒法說出來的,也不能被原諒的內疚,那麼祈禱或懺悔來抒發歉意,同時做出補償行為吧!

懺悔

「問題、悲傷、內疚」是導致複雜神經疾病的主要原因,那麼複雜神經疾病有哪些症狀呢?這些症狀包括:強迫症、失眠、清楚恐懼感、抑鬱、喪失信心、與人交流困難、回家困難、憂慮。接下來,我們就來治療強迫症和失眠。

2.治癒強迫症和失眠

什麼是強迫症?這類神經衰弱患者就是反覆的、強迫性的,產生讓自己苦惱的想法。強迫症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就是不停地重複某種行為。《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個患盥洗強迫症60年的患者,她就是對細菌有強迫性恐懼,結果導致她要麼待在床上,要麼就是不停地洗手,是不是很可怕。第二種類型就可怕了,患者會擔心自己傷害孩子,比如把孩子從窗口扔下去。第三種類型,是他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從而造成極度的腦力疲勞。即使他努力把注意力轉到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上,但不一會兒,他又開始自省了。這種極度的自我限制,使得患者仿佛被囚禁在一個封閉的軀殼中,讓人窒息。這種類型的強迫症該怎麼治療呢?既然大腦就是愛想自己的事兒,那就讓它去想,隨便怎麼想都行,沒什麼大不了的。一邊想,一邊繼續工作,直到自己習慣,並把它當做自己正常思維的一部分。要知道你腦力的疲勞,會隨著你的接受,慢慢消失。

有一位德國婦女安娜就患上了第三種類型的強迫症,她跟作者描述自己是如何戰勝它的。每次她感覺到令人煩躁的想法來臨時,就跑到朋友那裡,說:「它又來了,瑪利亞,開始了。」瑪利亞回答她:「讓它來吧,不要抗爭,隨它怎麼樣,會過去的。」聰明的安娜,讓朋友幫助自己,放棄抗爭,接受它,讓它消失。

其實強迫症就是由恐懼引發的一種習慣。當你不再害怕,那麼留下的,就只是慣性記憶,而時間會衝淡記憶,你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好了。這裡用到了前面說的兩個方法:接受和等待。

失眠屬羊

現在我們來說失眠。失眠的感覺不陌生吧,大多數人應該都體驗過。壓力太大,或心情不好,都會引起失眠,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整宿整宿睡不著覺,那種感覺是很可怕。而神經衰弱患者的失眠狀況就更嚴重了。他們惶恐地躺在床上,腦子裡滿滿都是可怕的想法。

其實你擔心的問題哪有你想得那麼嚴重,這只是你的神經系統的過激反應。來,把自己交給舒適的大床吧,全身放鬆地攤在床上,然後努力去看清你到底在恐慌什麼,並做好準備,等待恐慌的感覺襲擊你。

恐慌來了,沒事,放開它們,讓這些可怕的想法飄走,飄走。當你決定勇敢地面對恐慌,並將它看個明白時,你會發現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你會感到放鬆,並獲得些許平靜。記住,你的神經太敏感,才會發生恐慌,如果你放鬆下來,並進行分析,並容忍它的出現,內心就會平靜下來了。

放鬆有助於治療失眠,怎麼放鬆呢?請舒服地躺在床上,然後,從腳開始,想像自己的腿、腰、胸、頸、頭、臂、手,都像灌了鉛似的,陷入床裡。就這樣一遍遍的循環,慢慢的,慢慢的,你全身一節節,都放鬆下來了。

除了放鬆之外,還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傾聽。你可以傾聽室外的風聲、雨聲、蟬鳴聲、車子駛過的聲音等等。當我們大腦的工作變成了收集聲音,就輪到負責大腦的思考區域去休息了。然後,你就睡著了。

那麼如果是未解決的問題,導致了失眠,那麼就去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找個折衷的方法。

滿天星空,放鬆自己

結語

神經疾病是由神經系統產生的,我們的神經分成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非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非常敏感,當碰到壓力時,就會滋生恐懼。恐懼會讓交感神經分泌腎上腺素,從而加劇恐懼。於是就形成了「恐懼、腎上腺素分泌、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很多人就是不知不覺中,患上了神經衰弱。

這些患者有失眠、心悸、抑鬱等症狀,其實不管神經衰弱是輕還是重,恐懼都是導致發病的根源。對於經常性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面對、接受、飄然、等待」這四個步驟,進行治療。對於間歇性發作症狀,比如,恐慌和心悸,我們也可以使用這個妙方,效果是非常不錯的。

我們知道了「問題、悲傷、內疚」是患病的原因,也知道了該怎麼處理。面對複雜神經疾病的各種症狀,我們重點講解了「強迫症、失眠」的治療方法,很有實操性。如果你有這些症狀,可以用於自救,同時,也希望你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

治癒自己

最後,送上金句,你可以記錄下來,放在床頭或桌邊,讓它們時刻陪著你,給你溫暖:

1、永遠不要因為失敗而徹底喪失信心;不要自憐;少一些後悔和「要是……」。

2、舊的恐懼捲土重來時不要絕望,接受所有的挫折,並飄然地走向康復。

3、坦然地接受悲傷吧;不要坐在那裡悶悶不樂;讓時間充實起來;堅定地抱有希望;暫時挪走那些會引發痛苦回憶的物品;記住,沒有誰的幸福是完全建立在其他人身上的;把報復的事情留給上帝去做吧!

4、願望決定著你的行動,所以請記住,只要你有願望,你就已經具備了成功的重要條件。

5、不要一天天地衡量自己的進步,滿懷信心和希望地向前看才會給予你最大的幫助。

6、一定程度的痛苦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尤其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得到太多的庇護,因為從現在的痛苦中獲得的經驗將成為日後你的一筆財富。

相關焦點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就是通過了解患者這些消極的想法和認知的誤差,重構來挑戰舊有的認知規則。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對於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就是因為它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平時不自覺的內在思維和行為習慣,可以讓患者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實環環相扣。
  • 童年經典《正義戰士》,泰魔博士利用鯨魚部隊,向人類發動攻擊
    而鯨魚就是其中之一,巨大的體型使它成為海洋霸主。它們輕易不會攻擊人類,能夠和人類和平相處。而在機甲動畫《正義戰士》中,由於受到泰魔博士的控制,這些鯨魚失去了獨立意識,成為泰魔博士統治地球的工具。而在最後的結局中,正義戰士打敗了泰魔博士,粉碎了他的陰謀,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 紀念威克斯教授
    驚悉威克斯教授於6月5日晨,在美國Kentucky州Louisville市家中逝世,享年86歲,不勝傷悲和惋惜,這是塗料科技界的巨大損失。威克斯教授(Dr.Zeno Wicks,Jr.)曾在美國Interchemical塗料公司領導科技26年,於1972年轉入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擔任高聚物和塗料系主任,於1983年退休。他曾到英國、澳大利亞、中國臺灣等地講學。
  • 認知治療看焦慮
    因為許多處在焦慮狀態的人經常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威脅的情況下感到焦慮瀰漫開來,以致於焦慮狀態有時候會被描述為「游離性的焦慮」或「來源不明的焦慮」。然而,認知治療者對這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像游離性焦慮這樣的概念是基於觀察者的角度,而非病人的。
  • ACT做你的幸福教練 第三代認知行為浪潮下的「行動派」
    應該說,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英語命名,而恰恰祝卓宏教授在美國學習時,看到了「ACT」的東方智慧,歷經15年,將接納承諾療法引入中國,為中國引入第三代認知行為浪潮完成了重要的一塊拼圖。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第三浪潮,是指超越傳統認知行為療法的範疇,創造性地運用靜觀、藝術、冥想、認知離解等技術,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
  • 這6本書,專治焦慮的你
    ——範莫裡森(Van Morrison)2改變,從心開始豆瓣評分:8.6 1571人評作者簡介|羅伊馬丁納,1953年出生於荷屬安地列斯群島的古拉索島,1978年獲烏特勒克大學醫學博士,此後他的研究從主流西醫轉向自然醫學領域,他以另類醫療專家資格,在荷蘭、瑞士、美國、加勒比和義大利等地執業,且在荷蘭和德國設立馬丁納學院,教導身心靈健康的預防醫學。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月系列報導之三:大學生焦慮情緒的案例分析
    作者:佟秀蓮,女,1965年8月生人,唐山豐南人, 1987年畢業於河北大學教育系。現就職於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畢業後一直從事心理學的教學,主要講授課程有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心理衛生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輔導活動設計等。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例如,強迫洗手病人首先在大腦裡出現手髒的想法,隨後試圖用反覆洗手減輕﹝不可能消除﹞手髒引發的焦慮,由於強迫思維會源源不斷產生,故而,具有屈從性質的強迫行為便會反覆出現。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
  • 上嬡健康攜手浙大二院,啟動「優孕100」試管嬰兒公益計劃
    生育後代是人類延續的必要條件,在我們國家,天倫之樂更是家庭幸福最重要的表現。21世紀,不孕 不育已經成為僅次於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我國已婚夫婦中每6-7對夫妻中就有一對深受不孕的困擾。 試管嬰兒技術是一項改變了人類生育模式的偉大發明,使生育由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
  • 線粒體可能成為破解「焦慮情緒」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
    作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行為神經科學家,她一直有種預感,即關鍵神經迴路內部的活動可能正是產生焦慮情緒的關鍵,而這明顯超出了大腦細胞及其之間突觸聯繫的範圍。她於2013年開始的相關實驗表明,參與焦慮相關行為的神經元確實會表現出異常:其線粒體(常被描述為細胞能量發電廠的細胞器)狀態不正常,其能量生產能力遠低於健康水平。
  • 艾爾曼健康博士體驗店:高電位療法延緩老化進程
    據艾爾曼健康博士體驗店負責人說:「衰老是人體的必然發展過程。日久天長,人的細胞老化,功能下降,代謝水平也隨之下降,從而出現組織器官的老化狀態和功能下降,產生多種老化慢性疾病。」
  • 《幸福的陷阱》:過上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在《幸福的陷阱》一書中,作者路斯·哈裡斯基於接納承諾療法(ACT),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獲取幸福和提升生活滿意度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如何利用ACT讓我們走出幸福的陷阱,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幸福的四個陷阱,你入坑了嗎?對於幸福,絕大多數人都存在認知誤區,這是導致我們陷入幸福陷阱的罪魁禍首。這些認知誤區包括:1、幸福是人之常態。
  • 美醫學博士:民主黨把一個有「重大認知缺陷」的老者強加給美國人
    最近,美國民意調查機構拉斯穆森報告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美國選民認為,即便現年77歲的拜登擊敗川普入主白宮,最終也很可能因為健康原因,無法完成4年的總統任期。而且,即便在民主黨陣營中,也有49%的人同意這一點。 下面分享兩名美國專家的觀點,一位是歐巴馬前白宮醫生羅恩·傑克遜博士,一位是傑伊·弗萊特曼博士。
  • 越想擺脫焦慮越焦慮?是猴子思維在作怪,教你快速識別並改變它
    只要我們識別內心的小猴子,停止餵養焦慮的心,就可以跳出猴子思維,走出困境。《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就可以幫助我們。這本書是美國作家珍妮弗·香農所寫。她是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專門從事焦慮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是當前治療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
  • 認知行為療法: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心理專家
    為什麼呢,假設這些個問題行為是可以治療的癌症,那也請您相信,癌症不是一天得的,也不能很快地就完全消失,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堅持的過程。不是有一段時間,有個口號叫做「21天形成一個好習慣嗎」?如果21天能形成一個好習慣,這是一個連續強化的過程,可是這個習慣能夠鞏固下來就需要很多個21天了。所以不能堅持的就很難改變。
  • 腦機接口、夢境控制……這家實驗室正在讓科幻電影成為現實
    實驗室重點支持兩類項目,一是全球範圍內的前沿研究,給予科學家充分的學術自由,如腦機接口、記憶存儲、人工智慧、夢境控制等,二是轉化研究,比如最近致力於研究如何用數字手段提升大腦認知水平等。華山醫院院長、TCCI轉化中心主任毛穎教授說,這一實驗室將成為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的一個重要基地。
  • 科技 | 腦機接口、夢境控制……這家實驗室正在讓科幻電影成為現實
    實驗室重點支持兩類項目,一是全球範圍內的前沿研究,給予科學家充分的學術自由,如腦機接口、記憶存儲、人工智慧、夢境控制等,二是轉化研究,比如最近致力於研究如何用數字手段提升大腦認知水平等。華山醫院院長、TCCI轉化中心主任毛穎教授說,這一實驗室將成為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的一個重要基地。
  • 美國功能醫學專家成長博士成為煥然新生集團首席醫學科學家
    近日,記者從煥然新生糖尿病自然療法(亞洲)研究中心獲悉,煥然新生集團與美國知名功能醫學專家成長博士達成一致意見,成長博士受邀成為煥然新生集團首席醫學科學家,標誌著又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醫學專家參與到中國的糖尿病等慢病逆轉領域。
  • 如何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從停止愚蠢、糟糕、破壞性的思考開始
    亞里斯多德在西方的哲學、思想、政治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孔子,他提出了人類的幸福離不開團體的觀點。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上圖)出生於希臘北部沿海的斯塔伊拉,他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私人醫生,18歲時,他被送往雅典,在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在學園學了20年,柏拉圖去世後他離開了雅典開始遊歷,回到馬其頓後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 認知的可塑性
    後來他自己研究發現,可以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自己的情緒紊亂,於是他加入到一個社交焦慮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互助小組,沒有治療師,靠小組從網上買的一個課程大家按照講義練習,互相鼓勵。一個月後,朱爾斯沒再遭遇恐慌,開始對自己的理智應對狂暴情緒的能力變得更自信。康復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越過一個邊界就突然好起來,朱爾斯坦誠自己仍在康復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