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負面情緒擊倒我們時,我們能否做出更明智的反應?認知的可塑性

2020-12-04 瑞讀

一、

2001年,朱爾斯·埃文斯在二十來歲大學剛畢業後被診斷患上了社交恐懼症、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後來他自己研究發現,可以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自己的情緒紊亂,於是他加入到一個社交焦慮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互助小組,沒有治療師,靠小組從網上買的一個課程大家按照講義練習,互相鼓勵。一個月後,朱爾斯沒再遭遇恐慌,開始對自己的理智應對狂暴情緒的能力變得更自信。康復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越過一個邊界就突然好起來,朱爾斯坦誠自己仍在康復過程中。

2007年,朱爾斯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記者,他開始調查認知行為療法的起源,他採訪了20世紀50年代發明了認知行為療法的阿爾伯特·艾利斯和亞倫·貝克還有其他頂尖的認知心理學家。通過這些採訪,朱爾斯發現了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對認知行為療法的直接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是ABC情感模型:我們經歷了一個事件A(行為),接著去理解它B(想法),然後本著這種理解感受到一種情緒反應C(感受)。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對事件A的想法B而改變我們的情緒C。

影響人們的是事件的含義而非事件本身,改變對含義的看法就能改變自身的情緒。

朱爾斯通過對認知行為療法的了解走進了古希臘、古羅馬哲學,通過古希臘、古羅馬哲學的研究對生活產生了一種深刻的、自信的、敬畏又坦蕩的領悟,這些寶貴的領悟讓他寫成了一本書叫《生活的哲學》。

二、

用古代哲學的智慧向我們傳授現代教育缺失的內容:如何控制我們的感情、如何應對我們的社會,以及如何生活。

在多樣性(古希臘、古羅馬哲學)背後有著統一性:所有的(哲學)老師都對人類的理性以及哲學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能力感到樂觀。

朱爾斯認為:哲學,是幸福生活的起點。

生活於公元前469~前399年的蘇格拉底(上圖)是第一位堅決主張哲學應該對普通人的日常關切發言的哲學家。他本人出生卑微——他的父親是一位石匠,母親是一位助產士,並不是生來就擁有財富、官場人脈和優雅的外表,但他令他的社會為自己神魂顛倒。他視之為他的神聖使命——質問自己的習慣。他認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級的善」,「每天都要討論這種善」(是不是類似中國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蘇格拉底說,大部分人終生都是在夢遊,從來沒問過自己他們在幹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那麼做。

蘇格拉底堅持認為,你的哲學(指你如何理解世界?你認為生命中什麼很重要?)跟你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不同的信念導致不同的情感狀態——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也體現在不同的情緒疾病形式上。

認知行為療法努力重視這種「蘇格拉底的方法」,教我們質問自己的藝術。當負面情緒擊倒你時,你問,我對它是否做出了智慧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合理的嗎?我能做出更明智的反應嗎?

法國的散文大師、思想家蒙田說過:「我們都比我們自己以為的更富有。但我們都忘記了我們身上的力量,所以我們總會去別處乞求。」

來自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當我們改變對一個情境的看法時,我們的情緒也會改變。神經科學家稱之為「認知——再評價」。

神經科學家用一個詞稱呼這種人腦改變自己的傑出能力:可塑性。

朱爾斯書中引用到丹尼爾·卡尼曼(上圖)的理論。丹尼爾·卡尼曼是《思考快與慢》的作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提出,我們擁有「雙處理器」大腦,一個思維系統基本上是自動的、以習慣為基礎的,另一個思維系統則能做出更加有意識的、理性的反思。意識——反思系統比自動的體系要慢一些,也要消耗更多能量,所以我們對它的使用要少得多,但它卻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認清事實的真相。

我們應該更多地培養、注重自身的意識——反思系統,而不是純粹依賴於自動——習慣的思維慣性。

我們可以把人們引向哲學之泉,但我們不能強迫他們思考。

朱爾斯認為哲學沒有哪一種是完美的,你永遠也不能讓所有人都遵從其中一種哲學。

這說明各家哲學、思想、學問是可以互相包容、借鑑、對比、反證、驗證、衍化、擴展、互補……

甭管是在組織中還是在企業、學校、家庭裡,我們都不應該試圖向人們強加一種幸福模式,而是要說明通往美好的生活有著多條道路,然後,讓人們自己做決定。

即使事件(A)是固定的,我們對事件產生的想法、態度(B)也是多變的。我們完全有選擇自己看待事件的想法的自由,這個想法可以令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C)。

我們無法改變事件,但我們有選擇自己想法、態度的自由。

積極、樂觀的想法和態度能令自己的情緒更穩定、愉悅!

相關焦點

  • 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情緒本身其實無所謂好與壞,只是我們習慣了給他分類。正面情緒我們覺得它好,負面情緒我們覺得它不好。可是,我們不是應該學著辯證看待問題嗎?假如只有正面情緒好不好呢?太好了,有的人第一反應會是這樣的。天天開開心心,不緊張,沒煩惱,該多好啊。不過你仔細想想看,沒有了負面情緒的陪襯,你還會珍惜清一色的「好情緒」嗎?
  • 從最根本上講述抑鬱症成因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大家都知道情緒天生就是波動的,人在一生中情緒都會經歷起起伏伏,但有時情緒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長久有害的,它會損害人們正常工作的能力,或者是保持重要關係的能力。很多身患抑鬱症的人們同時也患有焦慮症,神經成像研究表明當患有抑鬱症時很多調節情緒的大腦神經網絡失調,位於大腦深處的杏仁核會處理大腦接到高度顯著的刺激,例如受到獎勵或是潛在威脅等,當人們抑鬱時杏仁核過度活躍對負面事件反應過度,杏仁核進而連接大腦的其它區域,這些區域訓練人們對情感刺激的生理和行為反應,這些區域包括內側前額葉皮質、腦內阿肯柏氏核、海馬體和腦島,海馬體和額葉皮質主要負責記憶的生成
  • 多巴胺決定對負面情緒不同反應
    科學家們發現,個體對負面情緒線索的不同反應主要基於大腦中多巴胺的儲存數量,新成果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壓力或情感事件。 大腦扁桃體是負責處理情感的區域。Andreas Heinz和同事測量了扁桃體中的多巴胺儲存量,觀察到多巴胺儲存量與情感處理方式間的關係。
  • 人類的四種自駕反應模式
    第一支不幸的劍不可以減少,但是第二支、第三支情緒的劍,是可以不可以不射出的,我們完全可以不去接這些劍。我們通過練習是可以減少這些傷害的。人們產生負面情緒當中,在正念裡,反應是不存在必然反應的,都是慣性的反應,是人類的自駕模式。一、人類的慣性反應模式1.
  • 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
    從外界獲得信息,經過大腦加工處理的過程叫做認知。認知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唯一途徑。認知開始於五感,然後進入大腦,最終轉化為記憶。五感包括了「視、聽、嗅、味、觸」,就是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東西,是最開始的認知,所以當五感出現問題的時候,大腦無法接受到信息,我們就無法認知。同樣,大腦出現問題,即使五感正常,大腦無法做出判斷,我們也無法進行認知。
  • 認知局限性會妨礙我們做出明智的決定
    研究人員認為,概率感知扭曲源自認知局限性。美國medicalxpress.com網站8月25日報導,美國紐約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利用實驗性研究發現,認知局限性是概率感知發生扭曲的原因。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有關人類認知局限性的模型,並對其預測結果進行了實驗測試,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概率感知失真限制了人類在多種任務中的表現。我們推測,隨著任務的變化,概率失真的變化是對人類認知局限性的一種補償。」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這些數據引起了公共衛生專家的關注,因為科學研究表明社交隔離與孤獨等負面情緒、更差的健康狀況具有相關性。「隔離和孤獨與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及早逝相關,」範庫特說道,「這樣的證據與日俱增。」除了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數不勝數的危險因素,一系列與人腦相關的可能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社交隔離與認知功能下降、痴呆、抑鬱、焦慮風險都有關。
  • 我們為什麼會抑鬱?在抑鬱時,我們能找到什麼方法來挽救自己
    那些一次次思考後的看法讓我對所謂的抑鬱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知,而那些汲取到的知識,則幫助我抵制住了各種負面情緒的侵蝕。抑鬱等各種負面情緒是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的問題,它存在於我們的周遭環境中,也藏在我們接觸到的各種事情裡。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內心的大象對遇到壞事比遇到好事的反應更強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更有生存優勢,但它的副作用是會放大負面情緒反應,讓人類感到不幸福。如果騎象人能夠正確引導大象的話,人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一點小事就會點燃心中怒火;當他們傷心時,身邊的一切又能觸景生情;當他們著急時,身邊的一切,都成為障礙,讓自己掉進壞情緒的漩渦裡。
  • 他們兩因為路怒同歸於盡,情緒究竟是如何控制我們的?
    很多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明明試圖說服自己控制好情緒,結果卻還是反被情緒所控制,做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關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方法。所以,理性是我們能夠意識到、並且通過清醒地思考和分析的一種認知能力,而情緒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本能的衝動、強大的力量。一方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在危急時刻不需要思考,直接做出反應,另一方面,這種反應有時候也會帶來負面效果。
  • 研究指長期處於負面情緒 記憶力及認知力較差或易致腦退化
    科學家發現,長期受負面思想困擾的人士,年老時患腦退化的風險可能會比一般人高。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阿茲海默症,是常見於老年人的認知障礙疾病,患者因為腦部逐漸退化而遺忘各種事物。病情惡化後會進一步失去溝通、活動,甚至思考能力,而且目前無法根治。
  • 負面情緒真的會讓你短命
    此書揭示了負面情緒和壓力,可能會讓人短命。因為人的體內有一種叫做端粒的東西。端粒越長,越年輕健康,端粒越短,人則會衰老。而且,端粒是動態變化的。你本來的端粒很長,但是可能在某個時期開始加速變短。是人的負面情緒,讓「端粒」加速變短。良叔曾在一篇小隨中甩過一個小包袱。說到,負面情緒讓「端粒」變短,而端粒變短讓人衰老,這是個結論。但是,這個結論有可能混淆了相關性和因果性,也有可能端粒短,讓人的情緒變壞。
  • 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
    越長大越發覺,情緒穩定,是種難得的品質。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常會遇到一些阻撓我們前行的問題,而如果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的話,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不同的人,在面臨問題發生時的觀感,也是不一樣的。積極的or消極的。一件事情該如何處理,情緒在期間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情緒波動比較大,且得不到很好把控的人群。
  • 如何鍛鍊我們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提倡的 5 個技巧
    2、需要培養成長型思維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你的行動習慣,所以在大腦改善或改變方面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往往更有可能建立新的、更好的習慣,從而提高認知能力。成長型思維更強調改變和成長的可能性,而不關注智力或能力。」
  • 【職場充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該如何處理積聚的負面情緒?
    人人都想成為更優秀的人,但是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困擾著我們。 很早以前有個好友說她做飯總是不好吃,讓她一度以為自己沒有做飯的天賦。 後來有個精通廚藝的大叔告訴她,在她始終做不好的那些菜裡加一點糖就可以了,因為糖可以提鮮。
  • 多少人「廢」在負面情緒上!戒掉這五種負面情緒,學會和自己和解
    長期處於負面情緒,容易「廢掉」一個人!多少人就是「廢」在了負面情緒上!尤其是以下這五種負面情緒,要努力戒掉,學會和自己和解。一、憤怒情緒。人在情緒憤怒時,是很容易做出錯誤決定的,也會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付出高昂的甚至是難以承受的代價和難以彌補的損失,因為憤怒情緒,你或許會失去以一個朋友,或許得罪不該得罪人,又或許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乃至禍端。
  • 生活中,不存在的「假想敵」,容易讓我們被情緒控制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怒火都來源於那個「假想敵」。1.假想敵「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假想敵」,本質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內心虛設出來的,是內心世界的投射。事實上你只是被情緒控制,內心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思維的寬度變窄,很少去想其他可能了。事情發生時,我們可能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
  • 疫情期間居家市民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怎麼辦?烏魯木齊心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8月3日17時,新疆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就烏魯木齊市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舉行第十七場新聞發布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測評科主任夏葉玲對市民居家期間的心理調整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四條建議,希望大家積極面對特殊時期,擁有健康心態。
  • 夫妻之間,我們只有做好情緒的主人,婚姻才能夠更幸福
    所以如果兩個人在平時,就注重讓對方釋放情緒的話,那麼下一次在遇到一些矛盾時,就不會一下子爆發出所有積累的負面情緒,也就不會造成非常大的衝突。保持自己的原則吵架時對方歇斯底裡,過後又低聲下氣的道歉,這時候我們也許就妥協了。但是恰恰相反,越是這樣,越容易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只要事後道歉,就一定可以被諒解。之後,只會越來越肆無忌憚。
  • 研究表明負面情緒與免疫反應之間存在關聯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負面情緒,比如悲傷和生氣,與更高程度的炎症相關,可能預示著糟糕的健康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天多次測量的消極情緒與炎症生物標誌物水平較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