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2021-01-13 心之愛心理諮詢

深入理解

強迫症

作者:新雨流泉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例如,強迫洗手病人首先在大腦裡出現手髒的想法,隨後試圖用反覆洗手減輕﹝不可能消除﹞手髒引發的焦慮,由於強迫思維會源源不斷產生,故而,具有屈從性質的強迫行為便會反覆出現。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兩種典型的治療策略是:㈠延長暴露㈡ 反應阻止,前者常應用於可引發痛苦的強迫觀念,後者常用來阻止儀式行為。反應阻止系統地應用於減少焦慮的情景(行為和心理的儀式行為),以及中和或消除強迫觀念的情景。對功能獨立的強迫行為,包含塑造、逐漸接近、積極促進的程序已經被證實是有效。認知行為療法理想的預期是:暴露激發出與強迫恐懼有關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焦慮),並使這種反應習慣化,因而病人對強迫觀念逐漸脫敏。大部分暴露治療要求病人不要壓制使他害怕的念頭,因而降低了病人對闖入性念頭的重要性和意義的擔心。與此同時,反應阻止可使病人停止強迫行為。

認知行為療法通常分五步走:

㈠解釋認知模型:重點解釋各種不合理的信念,以及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之間的關係。治療師以認知和行為的角度來展示一個強迫症案例並給予治療的相關信息(病人的投入和預期的努力,病人如何參與治療的詳細解釋。)。認知行為療法以「協議」的形式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病人需要真實地投入到治療中,這對病人的治療動機和執行力都提出明確的高要求。

㈡思維觀念識別:治療師要幫助病人識別侵入性思維、自動性思維和中立思維。侵入性思維是指想法在頭腦裡揮之不去,例如,煤氣閥門沒有關。中立思維是指嘗試消除由侵入性思維引起的害怕,例如,我應該去核實煤氣是否關好。自動性思維是指對侵入性思維的解讀,例如,如果爆炸發生,我肯定會感到無比自責。

㈢對固有自動思維的討論:用一系列更加理性的思維來替代自動思維。治療師通常使用「蘇格拉底式對話」來質疑病人「不可動搖的信念」:例如:「最壞的結果有可能發生嗎?」你的懷疑有根據嗎?」蘇格拉底式對話是為了幫助病人明白他的不合理信念,而正是這部分導致儀式行為。

㈣定位示意圖:示意圖是解讀信息的過濾器。病人根據荒唐想法以偏概全,虛假的邏輯解讀、假象等導致了使人煩惱的自動思維。治療師幫助病人理解隱藏在自動思維後的邏輯,達到示意圖的地步。示意圖的定位通過下降符號的方法來演示。

例如:害怕說錯話,需要回憶一些談話(頭腦裡不停地核實)或不停地問別人他們是否明白。

病人:「我害怕說了難聽的話或發表了種族歧視言論,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

如果治療師只滿足於自動思維而不做下降箭頭演示,治療師的側重點可能是說錯話的概率,卻沒有真正明白所害怕的後果是什麼。只要擔心的情節不清楚,示意圖沒有更新,那麼新的儀式行為就會構建起來以代替舊的。

治療師:「如果真發生了這個情況你擔心害怕什麼呢?」

病人:「人們會覺得這個行為很不好對我也會有不好的看法。」

治療師:「如果人們對你印象不好會怎樣呢?」

病人:「大家再也不願意和我接觸,會孤立我,就好像我被一切拋棄。」

治療師:「被一切拋棄,在生活中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病人:「如果我辱罵了別人,不會有人對我感興趣,特別是男人。」

治療師:「如果沒有任何男人對你感興趣,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病人:「我想從青年時起,我就害怕一個人死去,沒有孩子。我對死亡孤獨有極大的恐懼,就好像是生活中我沒有了參照點,沒有任何能力來一個人生活。可能這可以解釋我以前的強迫症表現,害怕睡不好覺有黑眼圈,不能取悅任何男人,不經意間就被現在的這個症狀取代了。」

㈤重新審視示意圖:病人經常意識不到自動思維,這就是為何要藉助下降箭頭法。最後的想法經常是整個事件最被懷疑的部分,所以治療師重新審視「最糟糕的部分」至關重要。前面列出的所有方法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注意,不要只停留在最初的表面的自動思維上而應該探究到事件的核心。

認知行為療法對強迫症具有廣泛適用性,可是依然存在局限性。

㈠認知療法(認知重建)的局限:例如,在蘇格拉底式中對事件發生概率的辯論並非適用所有病人:有的病人認為治療師小題大做:「我清楚地知道檢查房門不會阻止小偷破門而入,小偷破門而入的概率非常小,可是我沒有辦法阻止自己。」;有的病人開始背誦前一次治療的推理過程:「我對自己重複我們之前說過的碰一下門把手感染愛滋病的可能性,每次在碰門把手之前我都會對自己重複一遍。」,病人通過精神上安撫的儀式行為來替代洗手的儀式行為。

㈡行為療法的局限:行為療法的治療方法主要基於兩方面:⑴病人暴露在他所害怕的東西面前(延長暴露)⑵禁止反應(反應阻止),即限制病人的儀式行為。為了避免病人驚慌失措,暴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漸漸暴露的病人的焦慮感沒有減少,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加。治療師害怕一開始打擊到病人而使他們失去動力,所以經常有病人一遍又一遍地做容易的練習,卻毫無進展。對禁止反應,這個方法療效十分不理想:在傳染的病例中,經常有病人說治療師要求他們回家後不要洗手,於是病人回家後什麼都不做,坐在椅子上,雙手向上,什麼都不碰,害怕把髒的東西傳播到別處。最終他們還是會洗手,因為他們受不了一直在椅子上坐著。

他們失敗了,感到自責,並懷疑所謂的焦點總會在某一時刻減弱的說法。對於那些想通過反覆進行這個練習來消除強迫思維的病人也是一樣的:禁止反應導致了強迫思維的持續,在大多數情況下病人都會以重啟儀式行為告終。

參考資料:

[1]《變態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第3版)》[美]蘇珊·諾倫-霍克西瑪/著 劉川 周冠英 王學成/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焦慮障礙與治療(第二版)》[美]戴維·H·巴洛/著 王建平 傅宏等/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理解與治療強迫症》[法]安妮·埃萊娜·克萊爾 [法]樊尚·特裡布 等/著 朱廣贏 張巍/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而ERP療法認為,原因並不重要。  心理學普遍認為,強迫是患者對某種特定情境或刺激的習慣性反應,這種情境或刺激會誘發焦慮或恐懼情緒,患者會通過反覆動作或儀式化行為緩解焦慮恐懼情緒,但這樣做恰恰導致強迫症狀難以消除。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07強迫症徹底康復的希望所在——致力於強迫症的徹底康復
    預警性注意是患上強迫症的罪魁禍首,所以,對預警性注意動手就是在幹預強迫症。解除那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的戒備狀態時碰了釘子,就意味著我們在幹預強迫症時遇到了障礙。遇到障礙也不必氣餒,因為恰恰是這些障礙,促使我們反思自己所用的幹預方法是否合適,能否做出一些改進,以便更有效地幹預強迫症。我是這樣反思和改進的。
  • 強迫症治療的正確方向究竟在哪裡?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體驗,如果持續幾天時間陷在一個問題中,反而可能會失去對問題的基本的方向感,強迫症的情況與此有類似之處,只不過更嚴重更持續而已。三.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強迫症?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很多,藥物治療、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認知療法,內觀療法,等等。
  • 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走到小區門口突然不能確認自家防盜門是否鎖好,於是返回檢查一番;剛剛整理好的手包又覺得東西沒帶齊;上班時總想自家的煤氣沒有關掉……這些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的感受和經歷,心理醫生認為這些行為是強迫心理所致,嚴重的會發展為強迫症。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很多人可能都會發現自己有這種症狀表現,例如重複洗手、關門、數臺階、咬指甲等等,長期下來,就感到很疑惑,明明知道這些想法和行為很荒唐,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病人可以自救嗎?可以的。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 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不過,有的小夥伴,「玩皮」會超越頑皮的界線,不僅喜歡擠痘,還喜歡摳疤、咬手、撕皮,這看似不太惡毒的行為,其實不是小怪癖,而是病,是抓痕障礙,一種特殊的強迫症。抓痕障礙, skin picking disorder簡稱SPD,也有名詞稱為dermatillomania,中文也譯為皮膚搔抓障礙或摳皮症、揭痂症,特點是難以克制地反覆搔抓自己的皮膚,造成顯著的組織損傷及功能損傷。
  • 科學家找到「不知變通」的強迫症神經元
    雷慧萌說:「我們找到了一種引起強迫症認知靈活性障礙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神經元,我們認為是這種神經元的功能異常,導致了強迫症的『認知靈活性減退』。這個神經元就是眶額皮層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醫學領域臨床意義上的強迫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對於強迫症患者,反覆洗手、反覆鎖門等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無法保證。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什麼是兒童強迫症? 其實,強迫症是一種終身患病率較高的精神障礙。 兒童強迫症的強迫思維和行為 兒童強迫症患者的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具有年齡特點: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我們不良的心理的波動,經過長時間的壓抑,會逐漸喪失控制,會產生心理的障礙問題。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就是通過了解患者這些消極的想法和認知的誤差,重構來挑戰舊有的認知規則。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對於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就是因為它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平時不自覺的內在思維和行為習慣,可以讓患者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實環環相扣。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小鼠腦子裡動了一點手腳,這些小鼠的洗臉行為就變得根本停不下來。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大腦紋狀體的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控制小鼠的強迫症樣行為。近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元》期刊上。
  • 強迫症能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呢?諾貝爾的「黑歷史」告訴你
    文/老K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強迫症的看法大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比如一旦自己哪裡控制不住做些重複的事情就形容自己有強迫症。其實,「強迫症」真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疾病,由它引發的腦葉白質切除術更是備受爭議。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把小鼠逼出「潔癖」
  • 治療強迫症,不妨從神經生物學中找靈感
    眾所周知,強迫及相關障礙(OCRD)的治療很有難度: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起效往往很慢,且療效常常難以令人滿意。Pierre Janet指出,所謂的「受迫下的激越」(forced agitations)是OCD的核心特徵:「強迫思維、衝動之類的詞彙並不能很好地描述這一狀況。」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不過,由於難治性強迫症的存在,臨床上有較大需求,國內一些專科醫院也開始將rTMS和DBS應用於強迫症治療,或者作為研究課題予以嘗試。一些患者、家屬在求醫過程中有所接觸,但不知如何選擇。 關於這兩種治療技術的歷史、原理、治療方法和特點,我已經在雙相障礙系列文章裡面講過。
  • 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文獻回顧
    醫脈通導讀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專門探討成人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雙相障礙(BD)共病強迫症(OCD)的現象很常見:一項meta分析顯示,BD患者一生中共病OCD(BD-OCD)的比例為10.7%。近年來有學者對共病的概念提出了挑戰,認為共病並不意味著兩者一定均為獨立的診斷實體;但本文沿用了共病的傳統定義,即BD與OCD同時存在並各自滿足診斷標準。
  •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學英語單詞「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先「透徹」分析一下:學習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我這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牛人」也時常遇到表達英語「強迫症」時常常把英語單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另外一個英語單詞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e混為一談!
  • 佛洛依德9種自我心理療法克服強迫症
    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四、系統脫敏法  先學會放鬆的方法,然後由易到難列出強迫性行為的次數和激怒情境,再對每種情境下的強迫行為逐漸進行放鬆脫敏。就洗手癖而言,應一步步地減少洗手時間,增加贓物的刺激量,依次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