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2020-12-10 山東新聞網

  很多人可能都會發現自己有這種症狀表現,例如重複洗手、關門、數臺階、咬指甲等等,長期下來,就感到很疑惑,明明知道這些想法和行為很荒唐,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與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 

  據有效數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經歷強迫症。 

  有些嚴重的強迫性患者會長期失眠,最後身體全部垮掉,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到底什麼是強迫症?強迫症都有哪些特徵?你到底是不是強迫症?快來自測一下吧!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的英文名是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英文名比中文的翻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更準確,是一種焦慮障礙。不同的強迫症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方式:「強迫想法」和「強迫行為」。 

  強迫想法:突如其來的、沒有邏輯性的想法,或者是邏輯性很少的想法。比如:我碰觸了門把手,可能被傳染上了細菌/病毒,自己或家人會大病一場。 

  強迫行為:為了避免自己擔心的壞事件發生,我們會重複的去做一個行為,儘管這個行為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比如強迫洗手、強迫整理等。 

  強迫症分類? 

  強迫症主要有以下四大類型,可以自測一下你是否有強迫症: 

  1、潔癖類: 

  怕髒水,怕碗裡有髒東西,怕菜沒有洗乾淨; 

  怕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碰觸而不乾淨; 

  怕書落在地上,地上有痰等。 

  2、完美類: 

  購物時反覆挑選,不能決定; 

  購回來後,又去調換,調換後,又發現有缺陷; 

  有一點瑕疵,或者是想像中的瑕疵,對這件物品就會捨棄而不用。 

  3、擔心類: 

  反覆關門,反覆關電閘,煤氣閘等; 

  反覆檢查試題,浪費時間,痛苦不堪; 

  反覆放電話,怕電話沒有放好。 

  4、儀式類:用強迫意識,抵消內心恐懼與被懲罰感。 

  走路時,不能踩磚縫,或者只能踩磚縫; 

  擠牙膏,不能從中間擠,必須從尾巴擠; 

  進門時,只能向右轉等。 

  以上症狀只要滿足一條,就可以懷疑是強迫症。但要注意,並不能代替醫生診斷。 

  強迫症的病因是什麼? 

  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強迫症的確切病因。這一點和其他精神疾病是一樣的,科學研究沒有發達到可以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的程度。 

  總的來說,以下幾個因素和強迫症發病有相關性: 

  遺傳因素:有強迫症的家族病史,那麼更容易患上強迫症,可能和基因有關係。 

  生理因素:強迫症患者部分腦結構活躍度較高(特別是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同時血清素水平較低。 

  環境因素:顯著的生活事件(比如創傷經歷)也可能誘發強迫症。 

  性格因素:易焦慮、對自己要求高、完美主義、做事挑剔、責任心重,這些性格特徵也可能和強迫症有關。 

  強迫症應如何治療? 

  總的來說,國際公認的強迫症治療方案有兩種: 

  藥物治療: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一定的藥物治療也是需要的,一般就是抑制劑和緩解焦慮情緒的藥物。但是精神類疾病相關的藥物是不可以自行進行購買的,如果有強迫症相關症狀的話,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治療,諮詢更加專業的醫生。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相對於藥物治療,這個治療是對身體沒有什麼傷害的。這個治療法的操作就是,可以通過和患者進行面對面進行交流,通過類似於日常聊天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改變他的認知理念。也可以選擇更加令患者舒適的場合進行。 

  還有一種方案也是最有效的方案即:藥物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 

  有人說強迫症像「狗皮膏藥」一樣,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都擺脫不掉,在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那裡強迫症也屬於「頑症」。因此治療強迫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才可以。 

  總之:如果懷疑自己有強迫症,請不要自我診斷,應該及早去醫院接受正規的診斷和治療。 

  溫馨提示:為保證就診質量,患者請在家屬陪同下來院就診! 

    

  溫馨提示:濟南遠大中醫腦康醫院,是山東省一家集專業性、科研性於一體的精神疾病診療醫院。醫院在治療頑固性失眠、抑鬱、精神分裂、癔症、疑病症、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等疾病,以及頑固性頭痛、癲癇、帕金森症候群、三叉神經痛、吞咽神經痛、面神經麻痺、腦血管後遺症等腦部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如果您或是身邊的朋友患有精神心理或神經疾病,千萬不要耽誤診斷隨意服藥,應及時去正規醫院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造成嚴重的後果。 

相關焦點

  • 07強迫症徹底康復的希望所在——致力於強迫症的徹底康復
    預警性注意是患上強迫症的罪魁禍首,所以,對預警性注意動手就是在幹預強迫症。解除那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的戒備狀態時碰了釘子,就意味著我們在幹預強迫症時遇到了障礙。遇到障礙也不必氣餒,因為恰恰是這些障礙,促使我們反思自己所用的幹預方法是否合適,能否做出一些改進,以便更有效地幹預強迫症。我是這樣反思和改進的。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深入理解強迫症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
  • 2020年快結束了,你還在吃方便麵?
    方便麵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了,從小家長耳提面命的叫我們不要吃方便麵,可是這種美味怎麼能錯過呢?很多人都偷偷的吃吧。在我們的童年,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美食,辣條,泡泡堂,鍋巴,果凍等,都是童年的記憶,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人都覺得童年的零食變了很多,已經不再好吃了。
  • 強迫症治療的正確方向究竟在哪裡?
    2.與強迫症相關的思維方式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文明的推動下,人類的生產力迅速發展,物質水平飛速提升,伴隨著它流行全球的,還有西方式的思維方式。我個人理解,西方式的思維方式也是強迫症的推動力。問題在於它的適應面比較狹窄,並不是對於所有的強迫行為都有效,比如對於注意類強迫症就沒用。另外一點就是,暴露與反應阻止療法也只是解決症狀,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是基於對抗思維的,行為療法是出於消滅症狀這一原則來治療強迫症的,這和我們後面介紹的「接納」就形成矛盾了。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學英語單詞「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先「透徹」分析一下:學習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我這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牛人」也時常遇到表達英語「強迫症」時常常把英語單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另外一個英語單詞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e混為一談!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病人可以自救嗎?可以的。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 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論文第一作者、在UCLA做博士後的于欣竹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人們對星形膠質細胞鈣信號的功能依然了解甚少。科學家面臨的一大障礙就在於很難在特定的發育階段和特定的腦區減弱這些信號。」  這一次,Khakh團隊開發出一種精巧的方法,特異性地減弱了成年小鼠大腦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鈣信號。
  • 研究:強迫症為新加坡三大常見精神疾病之一
    據報導,來自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IMH)和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共同在新加坡展開了一項強迫症全國性調查研究,共調查了6126名新加坡民眾。該研究團隊於11日公布了此項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每28個受訪者中有1人就患有強迫症,這使強迫症在新加坡成為了繼重度抑鬱症和酗酒之外的第三大精神疾病。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而在美國,像莫莉這樣苦於多年找不到對症治療的強迫症患者不在少數。  多項研究表明,由於嚴重匱乏專長ERP治療的心理醫生,加上地理因素和經濟條件等限制,強迫症患者從出現症狀起平均要花17年才能得到對症治療。而傳統的談話療法非但無助於減輕患者病情,反而有可能加重他們的症狀。部分患者病情甚至嚴重到令他們無法踏出家門,生活幾乎沒有質量可言。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蔡燕輝 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會說自己有「強迫症」,比如衣服一定要按顏色長短擺好,食物一定要按周一至周日的分量歸類等等,最明顯的就是《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生活中各種刻板與規律,而且還是從小開始的~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早在2007年,美國杜克大學華裔教授馮國平就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第一次報告了紋狀體和強迫症之間的關係。 馮國平等人發現,當紋狀體中缺少了一種蛋白質後,小鼠反覆抓洗自己的臉,直到皮破血流都不收手,同時還表現得焦躁不安。這種症狀可以被基因治療改善。 在最近這項研究中,UCLA神經生物學教授Baljit Khakh團隊盯上了紋狀體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
  • 手機強迫症的三個特徵,看看你都有哪個?
    我們正因為這樣,不少人都患上了一個症狀,叫做手機強迫症,這個症狀甚至很有可能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那麼,什麼是手機強迫症呢?手機強迫症在醫學上的理解是很容易的,全稱叫做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患有這種症狀的人往往會有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並且因為一個物品重複出現強迫自己查看的行為,其實這個也跟焦慮症差不多,患有這種症狀的人往往都有一下的特徵:一、忍不住重複刷手機這一個特徵是很容易辨別的
  • 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所以,下文對於上述內容不再重複介紹,而是著重介紹經顱磁刺激和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強迫症的具體情況,希望能增進患者、家屬對這些方面的理解。 目前,強迫症的病因學和病理生理學基礎尚未完全清楚。但較多證據表明,大腦皮質—紋狀體迴路結構異常可能是導致強迫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 Nat Commun:強迫症也是基因的鍋!四個大腦基因被證與其相關
    2017年10月25日/生物谷BIOON/--最近,科學家識別了四個跟強迫症(OCD)相關聯的基因。這些基因都在同一腦迴路中發揮作用,並能幫助解釋為什麼親屬中有強迫症的人也更容易出現此情況。有強迫症的人會有侵入性的思想,必須通過一些重複的固定動作(比如洗手)才能緩解焦慮。
  • 養魚強迫症的人特別容易把魚養死
    有一種人特別特別不適合養魚,那就是有養魚強迫症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今天這篇短文純粹的是老青年看隔壁老王的養魚經歷有感而發寫出來的。隔壁老王在養魚這個愛好上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近乎痴狂的狀態,在我看來似乎他已經脫離了養魚這件事的初衷而是在自己和自己較勁,導致王嫂動不動就因為他這個近乎痴狂的愛好河東獅吼。
  • 可給強迫症帶來極大滿足感的20張圖片
    這次,V哥就要為你帶來這些完美時刻拍攝的,可給強迫症帶來極大滿足感的20張圖片。1、與杯子同樣色調的飲品事實上,我們喜歡那些色調基本一致,並且保持著一致性和整齊性的畫面。而這個畫面就做到了這一點,杯子裡的咖啡色彩與杯子幾乎保持了一致,讓人一不留神就會將其看作是杯子的底部。
  • DNF: 背包整理強迫症是什麼樣子的?
    DNF當中裝備從低級到高級,材料從低級到高級,還是各式各樣的活動材料、任務材料,總之林林總總得有幾百上千種材料,有強迫症的玩家看著背包裡亂七八糟的一大堆東西,就會感覺難受,想要把它分類別的整理起來,不需要的都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