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家犬或可作人類強迫症研究模型物種
據「中科院之聲」公眾號9月24日消息,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別再黑處女座,強迫症是基因突變啦!基因還能決定啥...
龜毛、潔癖、斤斤計較, 像一個重度強迫症患者! 愛研究星座的人們把處女座黑的體無完膚,但是實際上,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強迫症是一種人類基因變異的表達哦! 強迫症相關人類基因變異找到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報告稱,科學家成功鑑別出與強迫症(OCD)相關的人類基因變異,找到了受這些變異影響的基因及神經通路。分離和表徵這些基因,將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生物學,進而建立有效治療方案。 人們經常說自己被強迫症困擾。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與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 據有效數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經歷強迫症。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耶魯大學研究發現兒童強迫症的部分病因:一種可以攻擊中間神經元的...
兒童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疾病(PANDAS,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在20世紀9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在青少年強迫症病例中的比例未知,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由鏈球菌感染引發的,但是這種疾病的生物學原理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什麼是兒童強迫症? 其實,強迫症是一種終身患病率較高的精神障礙。兒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兒童強迫症患者臨床表現具有年齡特性,如兒童強迫症中強迫檢查發生率高於對稱和清潔,攻擊或傷害的強迫思維發生率比成人高,如對災難性事件的恐懼,或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或疾病,這與兒童的發展水平和需求相關。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徵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赫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設計猴-人跨物種的機器學習分析流程,利用轉基因獼猴模型特徵,構建臨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分類器模型,進而深入解析人類自閉症和強迫症的神經環路機制,為精神疾病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開闢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精神疾病的臨床應用需求的新途徑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徵研究組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赫然課題組合作完成,整合靈長類動物模型和臨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國際上首次設計猴-人跨物種的機器學習分析流程,利用從轉基因獼猴模型上學習的特徵構建臨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分類器模型,進而深入解析人類自閉症和強迫症的神經環路機制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小鼠腦子裡動了一點手腳,這些小鼠的洗臉行為就變得根本停不下來。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大腦紋狀體的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控制小鼠的強迫症樣行為。近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元》期刊上。
-
2019年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更新:哈佛南岸計劃之精神藥理學規範(PAP...
強迫症(OC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全球終生患病率為1.6%,男女無顯著差異。強迫症的求治行為常存在延遲,對轉歸造成不利影響,而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
科學家找到「不知變通」的強迫症神經元
最近,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團隊找到了一條與強迫症「認知靈活性減退」相關的神經環路,在強迫症小鼠中明確了與「不知變通」有關的神經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刊物上。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浩如煙海,研究團隊通過做實驗的方式,找到了和強迫症密切關係的那一個神經元。記者採訪到了團隊成員、論文作者,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系副教授雷慧萌。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 莫莉14歲出現強迫症症狀,一開始家人就帶她看心理醫生。時至今日,她找了不少醫生,但這些大夫要麼只是通過談話幫她分析病因,要麼乾脆兩手一攤,表示無能為力。多次受挫,讓莫莉感到筋疲力盡。 其實,早在2007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就將ERP療法推薦為治療強迫症安全有效的一線治療方法之一。傳統的談話治療強調挖掘患者童年或以往人際關係,以期找到導致患者症狀的原因。
-
有生育障礙的女性更易患精神疾病
從前的絕大多數研究都基於單一診所給出的檔案,或病人對精神問題的自述,但這次大調查涵蓋了全丹麥98,737位在1973-2008年間檢查過不孕症的女性。 她們的資料通過民事登記體系與精神病中心登記體系相連, 因而非常便於獲取她們在精神疾患方面的信息。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星形膠質細胞鈣調節小鼠神經迴路和行為
-
科學網—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等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生命與健康┋精神疾病與精神病是一回事嗎?
神經症是一種輕度精神障礙,包括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將精神病與以上兩種病症混為一談,其實精神病與以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常見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界有普遍公認的判斷三原則:①是否出現了幻覺(幻聽、幻視等)或妄想;②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③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是否統一,由此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精神病與精神疾病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
-
強迫症能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呢?諾貝爾的「黑歷史」告訴你
文/老K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強迫症的看法大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比如一旦自己哪裡控制不住做些重複的事情就形容自己有強迫症。其實,「強迫症」真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疾病,由它引發的腦葉白質切除術更是備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