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更新:哈佛南岸計劃之精神藥理學規範(PAP...

2020-11-23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強迫症(OC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全球終生患病率為1.6%,男女無顯著差異。強迫症的求治行為常存在延遲,對轉歸造成不利影響,而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強迫症的常用治療手段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可作為一線治療,尤其是存在突出強迫行為者)、藥物治療及兩者聯用。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為強迫症的一線治療藥物,但僅有40%-60%的患者治療有效,進而可能需要增效治療手段。在這一背景下,基於循證學證據制定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指南簡介


2012年,哈佛南岸計劃之精神藥理學規範(PAPHSS)首次發布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鑑於近年來新的循證學證據不斷出現,PAPHSS工作組再次檢索相關文獻,聚焦於2012年後發表的可能支持或改變原治療推薦的新研究及新綜述,並最終形成2019版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全文發表於11月Psychiatry Research


與PAPHSS近期更新的雙相抑鬱藥物治療流程類似,新版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同樣以治療節點(Node)為基礎,共包括7個節點,主要推薦如下:


▲ SSRI(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為強迫症的一線治療藥物。應首先使用通常意義上的抗抑鬱劑量,此後如有需要再使用高劑量。


▲ 血藥濃度檢測有助於評估治療不依從及快代謝現象,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 如果試用第二種一線SSRI(或氯米帕明)療效仍不足,可考慮聯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GA)、某些新穎的增效藥物(如美金剛)或經顱磁刺激增效治療(TMS)。


▲ 對於難治性患者,治療手段包括腦深部電刺激(DBS)及內囊毀損術。


治療流程圖



治療節點


節點1:確診強迫症


自DSM-IV問世以來,強迫症診斷標準的變化微乎其微,而絕大部分針對強迫症藥物治療的研究都在DSM-IV時代(1994-2013年)開展。因此可以推測,這些研究的發現也可應用於滿足DSM-5診斷標準的強迫症患者。


確診強迫症後,還需考慮共病及其他一些重要情況,詳見下文(節點7之後)。


節點2:開始SSRI(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治療


確診強迫症後,下一步即應開始SSRI治療,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或舍曲林,治療8-12周。這三種藥物均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療強迫症,被視為一線藥物。具體而言:


▲ 氟西汀:20、40、60mg/d在12-13周終點時均有效,但高劑量療效更優。下文將詳細討論這一問題。


▲ 氟伏沙明:100-300mg/d有效。氟伏沙明是美國首個獲批治療強迫症的SSRI,因而常被認為在治療強迫症方面優於其他SSRI,但事實上並無療效更優的證據。該藥可抑制CYP1A2、2C9、C219及3A4,藥物相互作用需重視。


▲ 舍曲林:50、100、200mg針對強迫症狀同等有效。一項為期80周的長期研究的雙盲期內,舍曲林相比於安慰劑可有效預防因復發/療效不足停藥(9% vs. 24%)及症狀急性惡化(12% vs. 35%)。


▲ 帕羅西汀:同樣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強迫症,但並不推薦作為一線藥物,原因在於副作用較多,包括體重增加、鎮靜及便秘。藥物相互作用、停藥症狀及妊娠安全性也需留意。


▲ 西酞普蘭及艾司西酞普蘭:未獲得FDA批准治療強迫症,但其實有效。兩種藥物均存在QTc間期延長的顧慮,建議避免用於治療強迫症,因為患者常需要使用較高劑量。


簡言之,舍曲林、氟西汀及氟伏沙明可作為治療強迫症的一線SSRI。然而,此類藥物也有很多副作用,最令人困擾的可能是性功能障礙,且這一副作用常不能隨時間推移而改善。有必要評估強迫症狀的改善是藥物帶來的,還是與其他原因相關:證據顯示,安慰劑治療強迫症的有效率可達46%。


一些證據顯示,針對強迫症患者,使用較治療抑鬱時更高的劑量(以及治療更長時間)有望得到更好的療效。然而早在二十多年前,強迫症專家共識工作組已推薦首先使用適中的劑量,並且只在評估後增加劑量。這一建議目前看來仍是合理的。Tollefson等開展的研究中,氟西汀20、40、60mg/d在治療最初的3周內與安慰劑療效幾乎旗鼓相當;第5周,所有劑量的療效均開始優於安慰劑;大約第7周時,60mg的療效開始略優於40mg。因此可以建議,為避免不必要的加量及相關不良反應,若療效不足,醫生應等待至少7周後再在中等劑量的基礎上加量。


使用中等劑量的SSRI治療後,患者可能出現三種轉歸:療效理想,僅部分有效,無效:


▲ 如果療效理想,則維持治療至少1-2年,隨後可考慮減停藥物,以評估病情改善是否來自安慰劑效應。過早停藥可能導致症狀復發風險的升高。


▲ 如果僅部分有效或無效,下一步可考慮檢測血藥濃度,以評估是否存在治療不依從或快代謝。7%的白種人和3%的其他種族個體可能是某些SSRI的超快代謝者,此時基因檢測有指導意義。治療強迫症時,SSRI尚無血藥窗,但實驗室可提供與具體劑量相對應的常見血藥濃度範圍,供臨床參考。


確定患者對治療依從後,下一步可考慮加量(若可耐受)至FDA推薦治療強迫症的最高劑量,如氟西汀80mg/d,氟伏沙明300mg/d,舍曲林200mg/d,治療8-12周,並再次檢測血藥濃度。一項meta分析顯示,相比於低劑量,高劑量及中劑量SSRI改善強迫症狀的療效分別僅提高9%和7%,因此對於加量後療效的期待應更現實,並與潛在風險相權衡。


其他抗抑鬱藥?


安非他酮、曲唑酮、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均有治療強迫症的研究證據,但尚不足以支持其在治療流程中優先考慮。


▲ 米氮平:屬於雙重神經遞質抗抑鬱藥,性功能副作用較SSRI及SNRI少,且鎮靜效應有助於治療焦慮和失眠。有證據顯示,儘管不能改善SSRI針對強迫症狀的最終療效,但該藥似乎可以加快SSRI的起效速度。考慮到SSRI起效之慢,米氮平的這一特點可能很受歡迎,但需要付出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的代價。


目前尚不能推薦常規聯用米氮平治療強迫症,但臨床中或可向患者解釋利弊及背後的證據,供患者評估。


節點3:嘗試使用另一種一線SSRI,或氯米帕明


若患者使用第一種SSRI療效不足,下一步推薦嘗試另一種一線SSRI(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或三環類抗抑鬱藥氯米帕明。


氯米帕明可有效治療強迫症,並且是美國第一種獲批治療強迫症的藥物(氟伏沙明為第一種SSRI)。有meta分析顯示,氯米帕明治療強迫症的療效略優於SSRI,但藥物間的直接比較未發現顯著差異;此外,早期研究可能納入了一些對氯米帕明反應奇佳的患者。為更快起效,氯米帕明還曾靜脈給藥,這一操作主要見於歐洲。鑑於氯米帕明的副作用較SSRI更多,尤其是癲癇發作、心臟毒性、體重增加、抗膽鹼能副作用、特別嚴重的性功能障礙、過量致死等,故總體傾向於先換用SSRI。


然而,第一種SSRI治療失敗後,多少患者使用第二種SSRI治療有效,包括與其他治療策略(如增效治療)相比孰優孰劣,目前尚缺乏來自對照研究的證據;強迫症專家共識工作組估計,這一比例為40%。SSRI對神經遞質活動的影響或多或少存在差異,如一些抑鬱症患者更換SSRI後可能有效,且聯用增效藥物(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治療強迫症的副作用可能超過換用另一種SSRI。


與第一種SSRI治療時類似,第二種SSRI的治療轉歸包括療效理想、僅部分有效、無效;此時仍應檢測血藥濃度。然而與節點2不同的是,此時可考慮超量使用SSRI:證據顯示,舍曲林200mg/d治療無效的患者有可能從更高劑量的治療中獲益,但這些研究未提供加量前的舍曲林血藥濃度。如果常用劑量耐受性良好,加量似乎是合理的;考慮到節點4中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增效可能造成一系列安全性問題,而獲益卻相對有限,節點3中患者超量使用SSRI似乎是安全且可能有效的選擇。


其他抗抑鬱藥?


▲ 文拉法辛:證據顯示,文拉法辛的療效與第二種SSRI相當,但該藥副作用更多,如高血壓(尤其是高劑量時)及消化道不適,過量致死風險也更高。


節點4:聯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增效治療


如果第二種SSRI治療僅部分有效,此時可考慮換用第三種SSRI或氯米帕明,或聯用其他藥物增效。最後一種手段研究最多,並獲得了一些陽性結果,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中的阿立哌唑及利培酮。聯用抗精神病藥後,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狀顯著改善。


短期獲益方面,利培酮(0.5mg/d)及阿立哌唑(10mg/d或可能更低)證據最多。一項納入5項小規模研究的meta分析中,相比於安慰劑,低劑量利培酮增效組患者的YBOCS總分平均下降3.9分,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獲得顯著改善的需治數(NNT)為4.65。針對兩項研究的匯總分析顯示,阿立哌唑增效組與安慰劑的YBOCS減分差為6.3分,具有統計學及臨床意義。


然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增效治療組中,有50%的患者體重指數增加超過10%,而安慰劑組的這一比例僅為15.2%;前一組受試者的空腹血糖也更高。這些風險需要加以考慮。此外,增效治療的獲益似乎在第4周即進入平臺期;如果使用阿立哌唑或利培酮增效抗強迫,使用時間不應超過4周,且不同時使用其他幹預手段,以確定其療效。如果4周時判定有效,則應進一步討論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的潛在風險,以及規律監測體重、血糖、血脂的必要性。


還有一項單盲研究頭對頭比較了利培酮及阿立哌唑增效抗強迫的效果,結果顯示利培酮的有效率高於阿立哌唑。研究中,使用高劑量舍曲林、氟西汀或帕羅西汀治療12周後強迫症狀改善不顯著(YBOCS減分<35%)的患者使用阿立哌唑(15mg/d)或利培酮(3mg/d)增效治療。8周後,兩組患者的YBOCS總分均顯著改善,利培酮組有效(YBOCS減分≥35%)率更高(72.2% vs. 50%),但長期不良反應也更嚴重,包括體重增加、鎮靜、錐體外系反應,以及高催乳素血症相關問題(如停經和性功能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有關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增效抗強迫的治療僅為期8-12周,而強迫症本身呈慢性、復發-緩解的模式,這一點需要考慮。例如,一項長期開放標籤研究結果並不支持在SSRI基礎上聯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增效抗強迫的有效性。


聯用其他抗精神病藥及氯米帕明?


一項研究中,在SSRI的基礎上聯用喹硫平增效抗強迫,療效事實上反而不及聯用安慰劑。其他研究者也未發現聯用喹硫平及奧氮平有效的證據。一些醫生報告稱聯用氯米帕明有效,但證據並不支持這一印象。一些研究顯示,氟哌啶醇增效抗強迫可能有效,但由於遲發性運動障礙等長期副作用而不推薦使用。


節點5:聯用新穎的增效藥物


主要包括美金剛、利魯唑、託吡酯、N-乙醯半胱氨酸、拉莫三嗪、氯胺酮等,其中美金剛似乎尤其有潛力。由於證據有限,這些藥物在治療流程中的優先級位居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之後,但也有上升至節點4的希望。將這些藥物與抗精神病藥同時加以介紹可能是合理的——除氯胺酮(可能也包括託吡酯)之外,大部分此類藥物的副作用均較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更少。


考慮到這些藥物的證據尚有限,相關研究證據詳見原文(見文末文獻索引),本文略。


節點6:無創物理治療


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及其他增效藥物無效,下一步可考慮經顱磁刺激(TMS)。該治療的優先級也可提升至節點5,因為相比於進一步增加藥物數量,一些患者可能更傾向於接受物理治療。


近期一項納入了15項隨機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中,研究者比較了TMS與偽刺激增效抗強迫的效果;大部分研究中,TMS的作用位點為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結果顯示,活性治療組患者的強迫症狀改善優於偽刺激組,但這一優勢的臨床意義存疑(YBOCS減分差僅為2.94分)。


另據媒體報導,Brainsway旗下「Deep」TMS系統向FDA提交了新的研究數據:該研究共納入了100名強迫症患者,活性治療組患者的有效(YBOCS較基線減分≥30%)率為38%,而偽刺激組僅為11%。2018年,FDA批准該系統上市,每次治療持續25分鐘,每周5次,一個療程為6周,治療花費超過1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在每次治療前設置了一個很短的環節——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強迫思維及行為,相當於將認知進程與磁刺激結合在了一起。上文提到的meta分析中,15項研究中無一設置此環節,提示其可能與更好的療效有關。目前尚不清楚這一昂貴的治療手段在本治療流程中是否擁有位置,以及是否需要長期使用以維持療效。


若強迫症患者共病嚴重的、抗抑鬱藥治療無效的抑鬱,可考慮電休克治療。


節點7:神經外科手術


最後,腦深部電刺激(DBS)及外科手術可有效治療嚴重的難治性強迫症,但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


一項納入了31項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接受DBS治療後,患者的YBOCS總分下降了45.1%,60%的患者達到了治療有效標準(YBOCS總分下降≥35%)。其中,治療有效者的起病年齡顯著大於無效者(17.1±7.9歲 vs. 13.7±6.9歲),且報告性/宗教相關強迫症狀的比例更高(33% vs. 0%)。大部分治療有效者的生活質量也顯著改善。相比而言,DBS的副作用較神經外科手術少。


一項雙盲隨機對照研究探討了伽馬刀內囊前肢毀損術針對難治性強迫症患者的療效。術後12個月,活性治療組的8名患者中有2人達到有效標準,定義為YBOCS總分下降≥35%且臨床總體印象-改善量表(CGI-I)評分為「改善」或「顯著改善」,而偽治療組的8名患者無一達到這一標準。術後24個月,活性治療組中又有3名患者達到有效標準。此外,4名首先接受偽治療、後接受活性治療的患者中,有2人在24個月內達到有效標準。因此,12名接受活性治療的患者中,共7人治療有效(58.3%)。開放標籤研究中,這一術式針對嚴重難治性強迫症患者的有效率在55%以上。


長期隨訪(術後平均10.9年)中,內囊毀損術也有效減輕了患者的強迫症狀,但不良反應風險很高,包括執行功能受損、淡漠及脫抑制,尤其是那些放射劑量較高或接受多次外科操作的患者。


【共病及其他重要情況】



結語


本治療流程對現有證據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旨在為強迫症的臨床管理提供指導。本流程強調了SSRI足量足療程治療的重要性,包括在聯用增效藥物或開展物理治療前檢測血藥濃度,以避免過早開展這些證據相對較少且更容易出現副作用的治療。


然而,強迫症的治療仍是臨床一大難題,其病理生理學、遺傳學及神經生物學有待進一步探討,以改進未來的治療流程。


文獻索引:Beaulieu AM, Tabasky E, Osser DN. The psychopharmacology algorithm project at the Harvard South Shore Program: An algorithm for adul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sychiatry Res. 2019 Nov;281:11258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強迫症治療的正確方向究竟在哪裡?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體驗,如果持續幾天時間陷在一個問題中,反而可能會失去對問題的基本的方向感,強迫症的情況與此有類似之處,只不過更嚴重更持續而已。三.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強迫症?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很多,藥物治療、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認知療法,內觀療法,等等。
  • 治療強迫症,不妨從神經生物學中找靈感
    眾所周知,強迫及相關障礙(OCRD)的治療很有難度: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起效往往很慢,且療效常常難以令人滿意。► OCRD患者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礙;或者說,如果一個人的臨床表現足以使其被診斷為OCRD,綜合考慮這些症狀的話,這個人離雙相障礙、抑鬱症、環性心境、精神分裂症、衝動控制障礙、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甚至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其實並不遙遠。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有些年齡較低兒童自己強迫檢查並不嚴重,而代之讓父母或祖父母強迫地重複他/她想強迫的內容,甚至總盯著或看著別人來完成強迫行為。 可以使用的治療藥物 FDA批准可以用於治療兒童強迫症藥物:舍曲林(≥6歲)、氟西汀(≥8歲)、氟伏沙明(≥8歲)和氯米帕明(≥10歲)。 CFDA批准的包括:舍曲林(≥6歲)、氟伏沙明(除強迫症外不應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少年)和氯米帕明(5歲以下兒童無相關資料)。
  • 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文獻回顧
    醫脈通導讀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專門探討成人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BD-OCD)藥物治療的系統綜述。雙相障礙(BD)共病強迫症(OCD)的現象很常見:一項meta分析顯示,BD患者一生中共病OCD(BD-OCD)的比例為10.7%。近年來有學者對共病的概念提出了挑戰,認為共病並不意味著兩者一定均為獨立的診斷實體;但本文沿用了共病的傳統定義,即BD與OCD同時存在並各自滿足診斷標準。
  • 牛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潛在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分析
    的乾燥根,具有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腰腿痛等症。  網絡藥理學:它是以系統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對生物系統進行網絡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藥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能夠直觀地闡明中藥對疾病多分子、多靶點、多通路的分子機制。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與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   據有效數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每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經歷強迫症。
  • 研究:強迫症為新加坡三大常見精神疾病之一
    據報導,來自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IMH)和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共同在新加坡展開了一項強迫症全國性調查研究,共調查了6126名新加坡民眾。該研究團隊於11日公布了此項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每28個受訪者中有1人就患有強迫症,這使強迫症在新加坡成為了繼重度抑鬱症和酗酒之外的第三大精神疾病。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神經官能症一般採用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是一組輕型精神障礙的總稱。神經官能症主要包括:恐懼症(怕環境:常受恐懼症;怕人:社交恐懼症;怕物:特定恐懼症)、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驚恐障礙)、強迫症(強迫行為、強迫意向)、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懷疑自己得了病)、神經衰弱(睡眠差);遺傳、家庭教育、個性特徵、環境刺激等都是誘發神經官能症的潛在因素。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之前幾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章裡提及了,目前國內外精神科對強迫症的治療首選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次;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則屬於更加次要的治療方法,應對相對更少。
  • 神經官能症危害有哪些?如何進行藥物治療?
    若神經官能症患者發病後不能及時的幹預治療,病情會不斷惡化,發展成較為嚴重的神經病,更甚者因此而喪失正常的生存能力。神經官能症危害有哪些?神經官能症最主要的是強迫症,抑鬱症或者是焦慮症,或者器質性形式障礙等類疾病的統稱,患者會有豐富的軀體化症狀,出現許多不好的情緒體驗,常見如軀體化的體驗,會給患者正常生活的帶來極大的困擾。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深入理解強迫症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
  • 別再黑處女座,強迫症是基因突變啦!基因還能決定啥...
    龜毛、潔癖、斤斤計較,   像一個重度強迫症患者!   強迫症相關人類基因變異找到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報告稱,科學家成功鑑別出與強迫症(OCD)相關的人類基因變異,找到了受這些變異影響的基因及神經通路。分離和表徵這些基因,將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生物學,進而建立有效治療方案。   人們經常說自己被強迫症困擾。
  • 強迫症能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呢?諾貝爾的「黑歷史」告訴你
    文/老K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強迫症的看法大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比如一旦自己哪裡控制不住做些重複的事情就形容自己有強迫症。其實,「強迫症」真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疾病,由它引發的腦葉白質切除術更是備受爭議。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
    除此之外,他還向讀者介紹了這些藥物的歷史,並考察了有關它們治療潛力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一本大部頭的書,它可能會改變你對於迷幻藥物乃至人類思維方式的看法。波倫並不是要宣揚迷幻藥物。他坦承,自己剛開始涉足這個主題時對迷幻藥物及其周邊文化報以懷疑態度。不過,在寫完這本書之後,他已然相信,目前這種迷幻藥物相關研究的復興其實已經是姍姍來遲。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  莫莉14歲出現強迫症症狀,一開始家人就帶她看心理醫生。時至今日,她找了不少醫生,但這些大夫要麼只是通過談話幫她分析病因,要麼乾脆兩手一攤,表示無能為力。多次受挫,讓莫莉感到筋疲力盡。  其實,早在2007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就將ERP療法推薦為治療強迫症安全有效的一線治療方法之一。傳統的談話治療強調挖掘患者童年或以往人際關係,以期找到導致患者症狀的原因。
  • 科學家找到「不知變通」的強迫症神經元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王逸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特別愛洗手、出門前反覆確認是否上鎖……這些習慣你有嗎?最近,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團隊找到了一條與強迫症「認知靈活性減退」相關的神經環路,在強迫症小鼠中明確了與「不知變通」有關的神經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刊物上。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虎嗅網
    除此之外,他還向讀者介紹了這些藥物的歷史,並考察了有關它們治療潛力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一本大部頭的書,它可能會改變你對於迷幻藥物乃至人類思維方式的看法。波倫並不是要宣揚迷幻藥物。他坦承,自己剛開始涉足這個主題時對迷幻藥物及其周邊文化報以懷疑態度。不過,在寫完這本書之後,他已然相信,目前這種迷幻藥物相關研究的復興其實已經是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