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治療的正確方向究竟在哪裡?

2020-12-03 如然者說

人吧,有時候是相愛相殺,互相折磨,而強迫症是自我折磨,而且還是自我折磨的極致。其中的痛苦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體會得,語言很難描述。

我記得我強迫很嚴重那會兒,從大學退了學,待在家裡,每天除了吃藥就是睡覺。家人對我是愛莫能助,於是放任自由,什麼事也不讓我做。當時連電視劇也沒法看,因為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下來,坐在電視機前半天,也不知道裡面演的具體是什麼,所以一天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睡覺吃飯、吃飯睡覺。有時候出去走走,也儘量找沒人的地方。

時間長了,發虛胖,體重長了不少,臉上冒出滿臉小疙瘩,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去醫院看看,估計是活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顧不上,在跟症狀搏鬥。反正也基本上不跟外界來往,怕什麼呢。

但如果說當時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那也不確切,也沒那麼頹廢。心裡還在抗爭,總抱著一線希望,以及對未來的隱憂,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隔一陣家人就陪我去醫院看看,然後吃藥,只不過吃藥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但卻找不到其他的辦法。

有次出神時想著,現在的我穿越到當時,看到當年的孤立無助潦倒的我,一陣憐憫,將這些多年的感悟心得方法盡數傾囊相授,於是當年的我滿血復活,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路,於是我就不是我了。。。。。。好吧我這是穿越劇看多了。

下面我說說自己對強迫症的一點感悟和看法吧,內容可能有點兒長。

一.什麼情況才算是強迫症?

「強迫症」這個詞似乎現在成為了日常用語。那麼究竟什麼情況才算強迫症呢?

判斷是不是強迫症,有一點最重要,那就是:自己和症狀之間有沒有對抗。

為什麼有沒有對抗會成為判斷標準呢?

因為對抗是強迫症形成的核心機制,在森田療法中把它叫做「交互作用」。什麼是交互作用呢?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個人晚上走路特別怕鬼,本來這件事是正常的,有幾個人不怕呢?可是有一個人覺得這個不正常,覺得自己這樣太懦弱太膽小,於是拼命的對抗怕鬼這件事,想讓自己坦蕩無懼,一往無前。對抗的結果,就是越來越怕鬼。由於對抗的存在,症狀和自己之間有了交互作用,導致症狀得到強化。這個過程一定是痛苦的,強迫症就這樣出現了。

所以,「對抗」是關鍵。

就拿反覆洗手來說。同樣是反覆洗手的行為,為什麼強迫式地洗手如此令人痛苦?根本原因在於,強迫者是內心帶著對抗和鬥爭去洗手的。強迫者從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用頻繁去洗手,但就是忍不住要去。去洗手的念頭就像魔鬼一樣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於是拼命地去打壓它。

結果呢?就像往地上拍球一樣,越打壓它,它反而越強烈。這裡面就存在很嚴重的對抗,主觀上並不想去洗手,但卻控制不住,所以這是強迫症無疑。

如果洗手是另一種情況:雖然洗手的次數也很多,但心安理得,沒有心理衝突,那麼這就不是什麼強迫症。(有潔癖倒是可能的。。。)

不過要說明的是,無論具體是什麼,只要比較輕微,主觀上覺得對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無論算不算強迫,都不用去管。強迫的行為或念頭,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有其合理的成分,在症狀比較輕的時候,也不必把它當做一回事兒。

二.為什麼會得強迫症?

1.神經質症性格

神經質症性格是森田療法提出來的,是很經典的說法。

神經質症性格的特點是內向內省,也就是能量釋放的對象在內而不在外。這種性格的人對於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懼較一般人更為強烈,包括對於健康過於關注,身體上的風吹草動對他們而言就是風聲鶴唳。他們多是理想主義者,追求完美,也可以說是非常上進,不安於現狀。同時又很固執,往好的方面說就是做事很執著。本性善良,很少主動去攻擊別人,很可能給人一種循規蹈矩、老實本分的印象,但在深處又隱藏有追求完美、心比天高的一面,且這種力量很強大,所以有時會做出令人不解甚至驚愕的選擇或行為。

這種性格的形成通常與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根據我的了解,事實確實如此。多數情況下家庭環境嚴厲刻板,屬於權威性的教育環境,少數情況屬於過於溺愛,總之不屬於民主型的家庭環境。好的地方是,好像多數家庭並不缺乏關愛。

2.與強迫症相關的思維方式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文明的推動下,人類的生產力迅速發展,物質水平飛速提升,伴隨著它流行全球的,還有西方式的思維方式。

我個人理解,西方式的思維方式也是強迫症的推動力。

這種思維方式重視思考,重視邏輯,是主客兩分式的,把人和客觀世界截然分開,這都是強迫症的思維特徵。而與此相反,東方文化認為萬物一體,天人合一,重視體驗而不是邏輯,在這種存在模式下,強迫症賴以產生的土壤就至少沒那麼肥沃了。

思考是西方式的,而體驗則是東方式的,強迫者總是處於思考中,而很少體驗他們所處在其中的世界,花香鳥語、綠樹婆娑,這些美好的體驗在強迫者那裡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他們所擔心的事情的思維牢籠。

而如果一個人經常體驗他自己和他所處的世界,動態的感覺世界和自我的變化,強迫症或許根本就不會發生。

以上兩個原因,我覺得是最主要的。

3. 安全感的缺失與強迫症

曾親身碰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每次在繫鞋帶的時候總會問媽媽:「媽媽你看我的鞋帶系在最中間嗎?」而且這樣的問題在同一次繫鞋帶行為中會多次問,即使鞋帶已經系得很好仍然會反覆尋求大人的確認。這種行為已經有了強迫症的雛形。

為什麼這個小女孩會反覆尋求確認呢?原來,近期女孩的媽媽由於身體不適,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在醫院裡住院治療,無法親自照顧孩子,沒有母親的照顧,孩子產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反覆確認鞋帶是不是系在最中間就是對這種不安全感的防禦,畢竟,一個東西放在它該放的地方,井然有條,不偏不倚,潛意識裡確實會給人一種安全的感覺。人的心理很神奇,安全感和繫鞋帶,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就這樣聯繫在了一起。

而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了強迫的傾向。強迫症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重複清潔的行為是為了防禦可能的疾病帶來的不安全感,重複檢查也是為了 防禦自己的疏漏帶來的不安全,只不過這些防禦雖不能說是完全無效的,至少是過度的。

不過,對安全感的防禦可以產生多種結果,焦慮、偏執等都是有可能的,對於強迫者而言,為什麼防禦的結果是強迫症呢?我覺得根本原因還在於前兩點所說的。

4.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會引起強迫症。

我發現,在因為強迫症而苦惱的人中,準備考研的學生和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比較多,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事件,把本身就有的弱點放大了,於是強迫症就來了。

當然,壓力只是外部因素,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自我的心中強迫症的因素仍然存在,打鐵還得自身硬。

5.過度追求完美/貪慾過甚

這一點在神經質症性格裡已經包含,因為很明顯,所以拿出來再強調。

強迫者追求完美,對於安全感也有一種過度的渴望,希望自己能躲在一個絕對安全的港灣裡,不願意承受任何的風險,這也是導致強迫症的重要原因。

我自己曾碰到過一位強迫者,生活中的稀鬆平常的事情,他也能把這件事情與「降低自己的智商」聯繫起來,每天總提心弔膽怕什麼事情導致自己的智力降低。這就是一種對絕對完美的追求,在佛教上就是「貪嗔痴」裡面的「貪」,貪婪於絕對的安全。

強迫者過度追求絕對安全,還有另一個原因,即在長期的問題捲入中,思慮過度,失去了對風險的正常感知能力,對現實的反映是扭曲的,把正常人不經意的風險無限放大,以至於主觀上不能承受。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體驗,如果持續幾天時間陷在一個問題中,反而可能會失去對問題的基本的方向感,強迫症的情況與此有類似之處,只不過更嚴重更持續而已。

三.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很多,藥物治療、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認知療法,內觀療法,等等。各個具體療法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什麼CBT、ERP、ACT等等,方法不少,有點眼花繚亂的感覺。

療法多本來是好事兒,但不要被這種表象所迷惑,有時候,多則惑,少則得。引起強迫症的直接原因並不複雜,治療的辦法應該也很簡潔。但強迫症的治療有它的難點,難就難在實踐。舉個例子,就好像踢足球的人做一個動作,比如「油炸丸子」這個動作,知道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動作很簡潔,但不等於很容易就能做到,難在練習,在實踐,在執行,在操作。

先說一下經常用的治療辦法。

1.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是追溯患者以前的經歷,找到發病的原因。但是問題在於結果已經形成了,原因即使找到了,也很難去驗證。即使費了很大力氣確定了原因,也不會因為找到了原因強迫症就沒了。

一個雞蛋有問題,最後追根溯源,發現下蛋的老母雞有問題,老母雞很不高興,而那個雞蛋的問題還在那兒。只能說,知道原因也是有好處的,最起碼認識更深刻了,這種釋然感有時會起到治療作用。

精神分析的難度大,療程長,對於強迫症的效果還不怎麼樣。弗洛伊德本人一輩子也沒有治癒過幾個強迫者。對於強迫症,精神分析療法幾乎可以忽略了。

當然,從廣義的精神分析角度來講,精神分析強調早期經驗對人的發展的巨大作用,強迫症與早期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有關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森田療法提到了神經質症性格,這種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也要追溯到早期的經驗,這是精神分析的得力之處。

2.藥物治療

先說結論:藥物治療會有效果,但難去根,建議只作為權宜之計,緩解症狀是可能的,但不能過於依賴。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藥物治療的機理,簡單來說可以這麼理解,「身體裡缺什麼就補什麼」。比如對於強迫症來說,身體的五羥色胺的濃度降低了,那麼就通過藥物的機理作用使得濃度升高,在身體裡形成了新的動態平衡,人會感覺似乎恢復了正常。從生物——心理的角度講,生理上的再平衡會影響到人的心理狀態,讓人感覺症狀減輕了,病情好轉了。

二樓的水管漏了,水漫金山式的流到了一樓,一樓的人只好辛辛苦苦把水清理出去,但是發現永遠也清理不完。

為什麼?因為二樓的水一直在流。

只用藥物來治療強迫症,就相當於只清理一樓的水,而放任二樓的水一直在流。

強迫者自然都希望把二樓的水管關住,顯然藥物做不到這一點。

有的強迫者離不開藥物,覺得藥物有效。個人認為,長期服藥的情況下,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安慰劑效應,藥物的緩解作用和安慰劑效應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其療效的根本。我本人也曾長時間服用過藥物,有過切身體會。

3.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裡最常用的是暴露與反應阻止療法(ERP)。

舉個例子,某個強迫者害怕經過醫院門口,因為他覺得到了醫院門口就會傳染上可怕的病,怎麼辦?

讓他每天忍著痛苦在醫院門口呆一個小時(暴露),最後發現身體好好的,並沒有染上什麼病,於是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這種行為治療在特定情況下還是非常有效的,現在也經常用,我在自己身上也用過。問題在於它的適應面比較狹窄,並不是對於所有的強迫行為都有效,比如對於注意類強迫症就沒用。

另外一點就是,暴露與反應阻止療法也只是解決症狀,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是基於對抗思維的,行為療法是出於消滅症狀這一原則來治療強迫症的,這和我們後面介紹的「接納」就形成矛盾了。行為治療的結果是,強迫者相信「我不會再害怕了」,而森田療法的結果是「即使我害怕,我也能忍受/接受這一點」。後者站在了更高的層次上,更具有適應性。

暴露和反應阻止療法,以及藥物治療,是美國精神病協會(APA)在《強迫障礙患者治療實用指南》中推薦的治療方法,這兩種療法還是有地位的。

再說起來話就長了,我只能說,如果把人當成機器,這兩種療法在可操作可測量可驗證性方面都不錯,很符合標準。但人畢竟是活生生的人,這就需要有一雙智慧的雙眼了,套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我想說「療法明於智者」。

4.森田療法

在神經症的治療上,森田療法是具有開創性的,現在依然很流行。森田療法實現了從「西方」向「東方」的轉向,具有強烈的東方文化色彩。只不過可惜的是,森田療法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卻只走到了半道上就停下來了,並不徹底,需要後人不斷的完善。

對於森田療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這八個字了,這也是森田療法的精髓。做法就是,當強迫症來臨的時候,把它放在那裡,let it be,自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知多長時間就會發現,症狀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為什麼會消失?森田療法認為,人的內心可以類比為湖面,症狀就好像是往這個湖面扔了一塊石頭,湖面蕩起了漣漪,怎麼能讓湖面平靜下來呢?顯然,什麼也不做,它自己就平靜下來了。任何有所作為的辦法都只會讓事情更加糟糕,要做的事情只是靜靜的等待。森田療法如此直觀的詮釋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森田療法對於神經症的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交互作用,症狀是由於自我的症狀的對抗而產生的,這個交互作用道出了一切神經症包括強迫症的本質。為什麼順其自然就管用呢?因為這破除了人本身與症狀之間的交互作用,症狀得以發展的動力不存在了。

跟精神分析相反,森田療法並不提倡追溯過去,而強調重視生活現實,通過現實生活獲得體驗性認識。

森田療法在理論上看起來近乎完美,但它有個比較大的問題:缺乏可操作性。有很多強迫者用了森田療法,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就是做不到順其自然,強迫念頭還是揮之不去,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森田療法沒有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而且,森田療法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也容易被理解為通過讓自己忙碌起來來迴避症狀。此外,如果一個人並沒有正兒八經的事情可做,他該怎麼辦呢?

森田療法對於輕度強迫症還是很有用的,對重度強迫症效果欠佳,但森田療法可以通過不斷完善而趨向完美,畢竟大方向沒問題。

5.認知行為療法

這種療法,正式的名字就叫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實際上就是通過改善強迫者根深蒂固的認知來改善強迫症。任何神經症的改善,或者任何心理問題的改善,都需要患者在認知上進行突破,強迫症自然也不例外。

比如強迫性窮思竭慮,在強迫者的潛意識裡,往往把思維的作用無限放大,認為通過無時不刻的思考,就可以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在科學似乎無所不能的時代裡,有這種想法也算正常,但正是這種認知把強迫者帶入了深淵。

一些輕度的強迫者,在理解了症狀產生的精神交互作用時,症狀會很快減輕,這也體現了認知的作用。可以這麼說,任何強迫症的好轉或痊癒,其中必然包含著認知方面的轉變。

強迫症的表現千姿百態,有的甚至可以說匪夷所思,在每一例強迫症中,都包含著不合理的認知成份,釐清並糾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是首先要開始的。

6.內觀療法/正念療法

在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中,內觀療法是治療重度強迫症的不二選擇。不過我查了一下國內的學術論文,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看來國內的重視還不夠。看來多數情況下學術是落後於需求和實踐。

內觀也叫正念,來源於佛教,但是剝離了其中的宗教成分,從而成為一種心理療法。內觀療法說起來非常簡潔,簡潔到不可思議。其核心就是覺知,或者叫覺察、觀照,正念,無論名字怎麼叫,都是一個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對於自己的念頭、行為保持覺知,OVER,就這些,夠簡潔吧?甚至有強迫者因為它太簡單而心生疑惑,「這麼簡單就能治病,那我這麼多年的苦豈不白受了?」

內觀療法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覺察,第二是不加評判,第三是不參與。

跟認知行為療法相反,認知行為療法強調主動去改變,而正念療法則是不去主動改變,改變是自然發生的。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說到不等於做到,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想做得好更是絕非易事,需要長期的訓練。如果一個人能時時刻刻保持覺知,修為一定是很深的,絕非常人可及。好在如果只是想療愈強迫症,我覺得並不需要那麼高的要求。

7.自己

在強迫症的痊癒過程中,王者只能是你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有一種藥,一針下去強迫症立馬就好,我想一定有很多強迫者即使傾盡所有也願意去買,因為強迫症實在是太折磨人了。但是很可惜,這樣的靈丹妙藥並不存在。

強迫症治療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自救,是一場艱難的自我探索,試錯和感悟的過程。無論用了什麼方法,無論是哪個諮詢師治療好的,真正的成長和蛻變,只能是強迫者親身經歷和完成,誰也替代不了。任何一個諮詢師或者方法的指導,充其量只是指向月亮的那隻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而只有你的眼睛才能真正看到月亮。

這需要有耐心、有勇氣、還需要一點智慧,願意為了更好的自己付出汗水和堅持。如果不能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果沒有一雙慧眼去辨別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方法,那恐怕神仙來了也沒有用。

每個人都自我具足,身上都有充分的療愈強迫症的資源和能力,治療強迫症的金鑰匙就在自己手裡,諮詢師的任務就是把他們發掘出來。一個人只要有自強不息的精氣神,有足夠的耐心、再加上正確的方向,痊癒是遲早的事。

還要說明的是,療法之間不是割裂的。比如森田療法中就包含有暴露療法的元素,一個害怕燈掉下來的強迫者,當他」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時候,很可能會把自己暴露在害怕的環境下,而做自己該做的事,這自然也是在暴露。

四.我對強迫症的正確治療方向的看法

強迫症難治,有些頑固,但強迫症的發生機理並沒有那麼複雜,同樣,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也沒有那麼複雜,甚至可以說應該相當簡潔才對。出於思維慣性,有人認為傾向於認為頑固的症狀需要複雜的理論來解釋,需要通過一套複雜的程序來治療。至少對於強迫症,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

當然,正如前面所說,簡潔不等於容易,強迫症的治療並不容易,就好像足球場上球星的動作看起來很簡單,但自己真正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需要反覆的練習、揣摩和領悟。

作為強迫症的過來人,我在強迫症痊癒之後,也遇到過各種表現的強迫者,也對此做過一些思考。正念療法是治療強迫症的好武器,一個人如果在正念上達到相當的境界,強迫症一定會痊癒。但是,在正念上達到一定的境界也是有難度的。我也接觸到過這樣的強迫者,做了很長時間的正念,修習了各種各樣的正念方法,觀呼吸、黃庭禪、動中禪,等等,但依然在強迫中不能自拔。什麼原因呢?再比如藥物治療,個人認為是長期低效的,但也遇到過一些多年服用藥物如舍曲林的強迫者,對藥物抱有信心,堅持長期服用並打算在未來合適的時機斷藥。這是患者親身體驗得來的經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藥物對他仍然是合適的。選擇什麼樣的治療辦法,也要看強迫者本身的身心狀況。

儘管強迫症的治療方法看起來很多,但我認為,這所有有效的方法,最後都會指向那條唯一正確的道路上去,就好像一條河流,所有的支流最後都會匯聚到主流上去。

這唯一正確的道路是什麼呢?

它就是「接納」!

不知道你看到這個答案是無動於衷還是意外還是失望還是驚喜,但我堅定地認為,這個看似尋常的讓人視而不見的詞,就是那個謎底。

在有效的療法裡,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接納的影子。比如,藥物治療中,在服了藥之後,不少強迫者會把症狀交給藥物去處理,放棄抵抗,靜靜的等待療效的到來,心理上獲得了或許是短暫的安寧,這就是一種接納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藥物帶來的,對於症狀的改善也是有幫助的。而如果一個人對藥物本身就持有懷疑的態度,那自然會以急迫的心情頻繁檢查症狀,這樣就難以獲得接納,藥物的效果自然又會打個折扣。

任何徹底的治療,必然需要實現對症狀的完完全全的接納,反過來,如果能完完全全的接納症狀,那症狀一定會消失。

接納這條道路,你可以認為是個金箍棒,也可以認為只是個燒火棍,一件武器有多大作用,有時候要看自己的功夫有多深,自己的願力有多強。

但是,要做到完全接納又何其難也!很多人知道要接納,但就是接納不了。有些強迫者,使勁地接納症狀,「拼命」地接納症狀,甚至「置之死地而後生」式地接納症狀,然後迫不及待地期待著想要的結果馬上出現。其實,這種「拼命」式的接納究其實質也是一種變相的抵抗,效果就可以想見了。

有的強迫者也會這麼想,我是來治療的,是來尋求改變的,你卻讓我接納症狀,如果我能接納症狀,還找你幹嘛呢。好吧這也是個令人發愁的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接納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才是那個核心。

我覺得不妨先體會下面幾個小問題。

1.如果我們不喜歡,也要接納嗎?

2.我們的方法接納症狀,而我們的目的總是改變症狀,這是否是一個矛盾?如果是,那麼如何化解?如果不是,那又怎麼理解?

3.接納的對象什麼?

這些問題仔細體會體會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悱不啟,不悱不發」,輕易給出答案並不見得是好事,這些問題就留給大家吧,相信你的體會會對你有幫助。

儘管我提出了上面的問題,但是最後還是想說,接納從本質上不是一個理論問題,它不是一道物理題或者數學題,一定的說教肯定是有幫助的,但不是說誰把公式給出來了,照著做就可以了,不是說誰把道理說明白了,就肯定會掌握了。對於接納,完全陷入概念性的理論性的思考,幫助可能沒有期望的那麼大,別陷入到玄學當中。

怎麼說呢,可以說接納更多是一抹風景,一首詩,一個轉念,一種感覺,等等。真正的接納,更需要的不是讓頭腦去思考,而是讓心靈來體會。只有自己來追尋和體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達到它。

相關焦點

  • 強迫症能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呢?諾貝爾的「黑歷史」告訴你
    文/老K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強迫症的看法大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比如一旦自己哪裡控制不住做些重複的事情就形容自己有強迫症。其實,「強迫症」真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疾病,由它引發的腦葉白質切除術更是備受爭議。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大腦紋狀體的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控制小鼠的強迫症樣行為。近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元》期刊上。  動動紋狀體,洗臉難自已  紋狀體是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具有調節肌肉張力、協調各種精細複雜運動的功能。
  • 07強迫症徹底康復的希望所在——致力於強迫症的徹底康復
    預警性注意是患上強迫症的罪魁禍首,所以,對預警性注意動手就是在幹預強迫症。解除那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的戒備狀態時碰了釘子,就意味著我們在幹預強迫症時遇到了障礙。遇到障礙也不必氣餒,因為恰恰是這些障礙,促使我們反思自己所用的幹預方法是否合適,能否做出一些改進,以便更有效地幹預強迫症。我是這樣反思和改進的。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深入理解強迫症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把小鼠逼出「潔癖」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之前幾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章裡提及了,目前國內外精神科對強迫症的治療首選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次;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則屬於更加次要的治療方法,應對相對更少。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俗稱「強迫症」,是臨床上常見但較難治癒的一種精神障礙。  多項研究表明,由於嚴重匱乏專長ERP治療的心理醫生,加上地理因素和經濟條件等限制,強迫症患者從出現症狀起平均要花17年才能得到對症治療。而傳統的談話療法非但無助於減輕患者病情,反而有可能加重他們的症狀。部分患者病情甚至嚴重到令他們無法踏出家門,生活幾乎沒有質量可言。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兒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兒童強迫症患者臨床表現具有年齡特性,如兒童強迫症中強迫檢查發生率高於對稱和清潔,攻擊或傷害的強迫思維發生率比成人高,如對災難性事件的恐懼,或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或疾病,這與兒童的發展水平和需求相關。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病人可以自救嗎?可以的。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 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 2019年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更新:哈佛南岸計劃之精神藥理學規範(PAP...
    強迫症的常用治療手段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可作為一線治療,尤其是存在突出強迫行為者)、藥物治療及兩者聯用。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為強迫症的一線治療藥物,但僅有40%-60%的患者治療有效,進而可能需要增效治療手段。在這一背景下,基於循證學證據制定強迫症藥物治療流程,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到底什麼是強迫症?強迫症都有哪些特徵?你到底是不是強迫症?快來自測一下吧!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的英文名是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英文名比中文的翻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更準確,是一種焦慮障礙。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文獻回顧
    醫脈通導讀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專門探討成人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雙相障礙(BD)共病強迫症(OCD)的現象很常見:一項meta分析顯示,BD患者一生中共病OCD(BD-OCD)的比例為10.7%。近年來有學者對共病的概念提出了挑戰,認為共病並不意味著兩者一定均為獨立的診斷實體;但本文沿用了共病的傳統定義,即BD與OCD同時存在並各自滿足診斷標準。
  • 有恐懼焦慮抑鬱強迫症的人,其實只是在心理方位上轉向了
    感覺驅使著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錯覺,心理病人被錯覺籠罩著,失去了辨別方向的能力,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仍然無法突破心理上的轉向感覺。要徹底治癒心理疾病,就必須徹底消除心理障礙,要徹底消除心理障礙,就必須認識心理障礙的本質。那麼心理障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心理障礙這麼難突破呢?
  • 德國電工VS印度電工,一個強迫症,一個逼死強迫症!
    (圖源:Facebook)(圖源:twitter)(圖源:Facebook)(圖源:BuzzFeed)從圖片上來看,這些德國的伺服器、交換機以及配電中心,都被德國的工程師們打理的井井有條,數以千計的各種線纜都被整合捆綁在一起,走線十分考究,簡直就是強迫症的福音。
  • 研究:強迫症為新加坡三大常見精神疾病之一
    據報導,來自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IMH)和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共同在新加坡展開了一項強迫症全國性調查研究,共調查了6126名新加坡民眾。該研究團隊於11日公布了此項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每28個受訪者中有1人就患有強迫症,這使強迫症在新加坡成為了繼重度抑鬱症和酗酒之外的第三大精神疾病。
  • 治療強迫症,不妨從神經生物學中找靈感
    眾所周知,強迫及相關障礙(OCRD)的治療很有難度: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起效往往很慢,且療效常常難以令人滿意。Pierre Janet指出,所謂的「受迫下的激越」(forced agitations)是OCD的核心特徵:「強迫思維、衝動之類的詞彙並不能很好地描述這一狀況。」
  •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學英語單詞「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先「透徹」分析一下:學習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我這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牛人」也時常遇到表達英語「強迫症」時常常把英語單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另外一個英語單詞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e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