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2021-01-13 關你健康

沒有和痘痘戰鬥過的青春,或許是不完備的青春。有些小夥伴,會把互相擠痘痘,視為友情的標尺,並命名為青春擠痘情,互稱痘友。據說擠擠得靚麗,嗯,能時時關心一個人的臉蛋 ,這情的確不淺。不過,有的小夥伴,「玩皮」會超越頑皮的界線,不僅喜歡擠痘,還喜歡摳疤、咬手、撕皮,這看似不太惡毒的行為,其實不是小怪癖,而是病,是抓痕障礙,一種特殊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 skin picking disorder簡稱SPD,也有名詞稱為dermatillomania,中文也譯為皮膚搔抓障礙或摳皮症、揭痂症,特點是難以克制地反覆搔抓自己的皮膚,造成顯著的組織損傷及功能損傷。抓痕障礙患者這樣做並不是出於美容原因,有時是專挑健康皮膚上手,有時則選擇老繭、丘疹、結痂處開撓。有些患者的行為是在沒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自動為之,有些則是故意那樣做,摳疤、揭皮行為是為了緩解緊張或焦慮,並會伴有滿足感。

抓痕障礙者的搔抓行為,有時會伴有強烈的儀式感,會搜尋特定類型的痂去摳,摳的時候一絲不苟,像是在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摳的時候會用手指或工具施以特定的方式,摳下來痂還會送入嘴中吞下去。抓痕障礙者通常不會在別人面前表現搔抓行為,多數還會並存其他以身體為中心的重複行為,比如撥毛或咬指甲。抓痕障礙者中的部分人,會選擇他人的皮膚來動手,在別人睡著的時候去揭疤,或是以痘友的名義,在別人臉蛋上來上痛快的幾擠。

抓痕障礙已經被納入《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被歸入強迫及相關障礙項下,在最新的ICD11,即《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也將被納入。診斷標準包括,反覆搔抓皮膚而導致皮膚病變;重複性地試圖減少或停止搔抓皮膚;搔抓引起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搔抓行為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搔抓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之所以把抓痕障礙與痘痘聯繫在一起說,是因為抓痕障礙最常起病於青春期,而且常以痤瘡等皮膚病變為誘因。抓痕障礙患者多見於女性,搔抓部位常見的是臉、前臂、手,很多人會搔抓身體的多個部位,動手的部位常是健康或輕微不正常的皮膚,如痤瘡或老繭,或是先前抓過留下的傷疤或結痂處,抓過後會檢查、品玩、吞咽摳剝下的皮膚或痂塊。多數患者在搔抓時是用指甲,也有不少人用鑷子或針,除了搔抓,有時也會對皮膚進行刮擦、擠壓、撕咬、切開。

抓痕障礙患者的搔抓行為,可以伴隨著焦慮、厭煩、持續增加的壓力等情緒,在擠痘、摳疤、咬指、撕皮後,會出現快感、滿足、放鬆。有人分析抓痕障礙患者的心理後認為,這些行為或許是起源於人類的排斥天性,據說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或傳染性疾病,比如在被寄生蟲咬過後,會下意識地認為皮膚上的瑕疵是健康的潛在威脅,必須予以清除。還有人說,在動物中也發現過這類強迫症表現。

抓痕障礙的終生患病率超過1.4%,其中約75%為女性。治療方面目前主要是認知療法,如與焦慮或抑鬱伴行,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使用藥物。為了幫助抓痕障礙患者進行競爭的應對訓練,國外開發出了一種叫Pop it Pal的玩具,是一款模擬工具,是一對美國夫妻在網上看過很多擠痘視頻後受到刺激、來了靈感弄出來的。就是在一塊類似塑膠的材料上,挖出幾排小洞,當人在想摳疤、揭皮的時候,就把小洞當皮膚毛孔,揪起一塊使勁按壓再向上挑,讓奶白色的「痘汁」隨著您的快感一併酸爽湧出。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相關焦點

  •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耳朵的小怪癖,你知道幾個?
    眾所周知,《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一直是整個系列的靈魂人物,謝耳朵本名叫Sheldon Lee Cooper,謝耳朵是粉絲對他的暱稱。對於謝耳朵這樣的小可愛(是真的小可愛),簡直是傲嬌萌。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聊聊謝耳朵的這些小怪癖,你知道的有幾個呢?
  • 寶寶看到火龍果「強迫症」發作,非要把籽摳出來,真是心疼又想笑
    寶寶看到火龍果「強迫症」發作,非要把籽摳出來,真是又心疼又想笑而水果各不相同,每種水果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像火龍果,剝開紅色的外皮之後,裡面紅色或者白色的果肉,還有很多黑色的籽分布在果肉裡面。而視頻中的寶寶,在吃火龍果時,看到這種情況,控制不住自己的強迫症,想要把裡面的籽摳出來。可以看到,寶寶抱著火龍果,衣服已經被火龍果汁沾溼,很多黑色的火龍果籽粘在衣服上。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深入理解強迫症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
  • 看一眼就能觸發你強迫症的圖,看完凌亂了
    強迫症是如今很多人都會有的感受,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裡,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如果出現了非常違和的東西,確實會讓心裡覺得不舒服,下面這組圖可能會讓你們有點凌亂,看看大家能忍到第幾張?
  • 為什麼大多數人摳過腳之後喜歡聞一聞?
    很多人都可能會有腳氣的,而且酒氣在發作的時候也是非常騷癢的,非常不舒服,甚至也可能會讓自己的腳丫子出現潰爛的,那麼這個時候大家是不是就,習慣性的把襪子一脫把,腳上的東西來摳,一摳的,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習慣性的摳完腳的時候,還應該要聞一聞,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 07強迫症徹底康復的希望所在——致力於強迫症的徹底康復
    預警性注意是患上強迫症的罪魁禍首,所以,對預警性注意動手就是在幹預強迫症。解除那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的戒備狀態時碰了釘子,就意味著我們在幹預強迫症時遇到了障礙。遇到障礙也不必氣餒,因為恰恰是這些障礙,促使我們反思自己所用的幹預方法是否合適,能否做出一些改進,以便更有效地幹預強迫症。我是這樣反思和改進的。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很多人可能都會發現自己有這種症狀表現,例如重複洗手、關門、數臺階、咬指甲等等,長期下來,就感到很疑惑,明明知道這些想法和行為很荒唐,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或許你可能有強迫傾向,甚至是強迫症。
  • 強迫症治療的正確方向究竟在哪裡?
    時間長了,發虛胖,體重長了不少,臉上冒出滿臉小疙瘩,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去醫院看看,估計是活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顧不上,在跟症狀搏鬥。反正也基本上不跟外界來往,怕什麼呢。但如果說當時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那也不確切,也沒那麼頹廢。心裡還在抗爭,總抱著一線希望,以及對未來的隱憂,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 小孩發生皮外傷,如何處理才能不留疤?
    伴隨著盛夏來臨,衣服穿得越來越少,而戶外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則大大增加,於是乎皮外傷似乎變成了家常便飯。磕著碰著、擦傷摔傷、割傷燙傷……如此種種,兒童皮外傷會造成哪些危害?兒童常見皮外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孩子磕傷沒有破皮,需要處理嗎?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那麼,這些小小的彆扭就是「強迫症」嗎?天性自由的兒童會得「強迫症」嗎?今天我們來科學討論一下兒童強迫症這個話題。 什麼是兒童強迫症? 其實,強迫症是一種終身患病率較高的精神障礙。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學英語單詞「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先「透徹」分析一下:學習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我這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牛人」也時常遇到表達英語「強迫症」時常常把英語單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另外一個英語單詞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e混為一談!
  • 我是北京疤康患者,現在曝光在北京疤康治療的真實經歷
    志飛   年輕愛美的李女士不過是打了耳洞,沒想到竟長出小疙瘩,並沒有影響到李女士的正常生活。在欣喜之餘也伴隨著憂心,懷孕6個月左右的時候,打耳洞的小疙瘩隨著激素水平的變化,不斷瘋長,最大的有土豆大小,數量有7個之多。  在冬天的時候,耳朵上的疤痕疙瘩特別怕冷,但是也不能帶東西保暖,因為有壓迫感,疤痕疙瘩就特別疼,嚴重的時候都有輕生的念頭。後來是什麼原因讓她決定來疤康治療呢?她經歷了怎樣的痛若折磨呢?快來聽聽李女士的心聲吧。
  • 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文獻回顧
    醫脈通導讀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專門探討成人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雙相障礙(BD)共病強迫症(OCD)的現象很常見:一項meta分析顯示,BD患者一生中共病OCD(BD-OCD)的比例為10.7%。近年來有學者對共病的概念提出了挑戰,認為共病並不意味著兩者一定均為獨立的診斷實體;但本文沿用了共病的傳統定義,即BD與OCD同時存在並各自滿足診斷標準。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科學家找到「不知變通」的強迫症神經元
    雷慧萌介紹,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也沒有專門針對強迫症的藥物,現在唯一治療強迫症的藥,還是治療抑鬱症的藥,只不過碰巧發現這種藥有一定效果而已。雷慧萌說:「臨床意義上的強迫症患者,表現非常嚴重,每天的時間都用在強迫性的思維和反覆刻板行為,沒有辦法自拔,沒有辦法工作。但是人為什麼會得強迫症,人們知道的非常少,何談去治療。
  • 「強迫症」福利 複製粘貼整齊劃一
    其實不止是步伐、站姿,受閱官兵們在生活、訓練的小細節上都保持著整齊劃一的節奏。「強迫症」的福利來了,這裡的方陣如複製粘貼一般,哪個角度看都整齊劃一,馬上為大家奉上「複製粘貼」一般的畫面。
  • 「吃手手」「摸蛋蛋」「咬媽媽」,寶寶「怪癖」背後的秘密!
    那麼寶寶常見的小「癖好」都有哪些,爸爸媽媽們又該怎麼幹預和解決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喜歡搖頭或用頭撞東西 很多寶寶會喜歡不停的搖頭或用頭去撞別的東西。此「怪癖」的高峰期一般是寶寶5個月至11個月之間。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對付強迫症,需要新思路  小鼠的洗臉行為是一種由大腦紋狀體控制的本能行為,Khakh團隊認為,過度自我修飾的行為與強迫症表型有關。  「強迫症是一種認知障礙導致的習慣性行為。比如一個人在意識層面明明知道門已經上鎖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三番五次跑回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