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向我們不斷灌輸生活應有的模樣:一直開心快樂、和諧美滿,直到永遠!但是,這是真的嗎?你的努力可能並不能換來想要的幸福人生,你的付出可能並不一定讓你感到充實快樂,可是,我們依然不相信這是事實,而是選擇竭力迴避這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緒。然而,當你為了追求幸福而開始學會刻意迴避不快的客觀事實時,那麼,你已經陷入了幸福的陷阱。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創造有意義的生活,而非為了幸福而幸福。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獲得幸福?在《幸福的陷阱》一書中,作者路斯·哈裡斯基於接納承諾療法(ACT),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獲取幸福和提升生活滿意度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如何利用ACT讓我們走出幸福的陷阱,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幸福的四個陷阱,你入坑了嗎?
對於幸福,絕大多數人都存在認知誤區,這是導致我們陷入幸福陷阱的罪魁禍首。這些認知誤區包括:
1、幸福是人之常態。我們的社會文化通常會堅持認為人們理所應當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並非人生常態,不幸倒是更為司空見慣。可是,更加不幸的是,不少人都堅信: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無比。這顯然只會雪上加霜,讓我們更加懷疑自己的不幸福。比如,當你看朋友圈時,看到別人的生活都無比精彩和充實,而自己還為了加班而煩惱,為了房貨而焦慮,瞬間可能就會認為你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
2、不幸福就是缺陷。不少人認為「不幸福就是缺陷」,即具有精神痛苦並不正常,是種弱點或病態,是心理過程在某種程度出現了損傷的結果。但其實,健康的人的正常思維過程必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人沒有痛苦和煩惱才是一種弱點或病態。
3、為了生活更美好,必須祛除消極情緒。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伴隨五味雜陳之感,喜悅和不快會結伴而來。比如,在一段長期的親密關係中,我們會體驗到愛和快樂,也避免不了爭吵過後的失望和沮喪。所以,幸福的人生並不是要完全摒棄消極情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這才是真人生。
4、我們應該能夠控制想法和情緒。人對於自身想法和情緒能夠加以控制的程度遠遠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麼高。比如,很多勵志書籍都鼓勵我們「要堅強面對人生坎坷」,但其實,在面對真的人生坎坷時,你無數次嘗試過積極思考,但消極想法最終依然會捲土重來。
從這四種認知誤區可以看出,幸福的陷阱就是為了追求表象的愉悅而刻意迴避不快的想法和情緒。事實上,我們越是迴避,越深陷其中。比如失戀過後,我們努力在別人面前表現的若無其事,但其實內心反而更加痛苦。相反,失戀過後,大哭一場可能會更讓人感到輕鬆。
幸福陷阱的產生,你讀懂了嗎?
我們從小都被教育「克服困難」「加油」「男兒有淚不輕彈」「別受到幹擾」「振作起來」等等,這些標語口號無時無刻都在暗示我們能夠做到隨意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所以,我們錯誤的認為,只要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會變得幸福快樂起來。
然而,真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都並不會以開放坦誠的態度面對和自身想法及情緒所進行的一切激烈鬥爭,大家只不過是戴上了「勇取者」的面具,裝作面不改色。
這時候,看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成為了問題,就好像皮膚處於常態,癢的話抓抓會很管用,可如果在溼疹這種異常情況下,為了解癢而抓撓,反而會越抓越癢。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成了問題,人就會陷入到惡性循環當中。
為了消除、迴避或逃離不快的情緒體驗,人常常採取控制策略,常見的控制策略包括了戰鬥策略和逃跑策略。戰鬥策略主要是對想法和情緒採取鬥爭或試圖主宰的方式。逃跑策略主要是通過逃離和緊藏,來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緒。
當我們運用控制策略視圖左右自己想法和情緒時,是否會起到正面作用?如果適度控制,並且控制不會妨礙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時,採取控制策略並不構成問題,它可以看作是轉移注意力、對付不開心的一種良策。比如,剛剛和同事吵了一架,你感到傷心、生氣,於是出去走走或埋頭讀書,這是有助於恢復情緒的好辦法。
但是,當過度控制、當控制無效時依然控制、當控制妨礙了真正有價值的事時,控制策略就不再是良策,而會讓我們陷入幸福的陷阱。
1、過度控制。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不同程度的運用控制策略,如果控制策略運用適度,它會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但如果過度控制,反而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很多孩子學習累了,都用看電視、打遊戲來緩解緊張情緒,但其實這不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策略,而是一種逃避學習的策略,或者是一種走神策略,因為有些孩子看電視或打遊戲會連續幾個小時。
2、控制無效時依然控制。對於生活中讓我們感到痛苦、悲傷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拒絕接納,會用盡一切辦法擺脫它,而唯獨不會面對和感受它。比如,親人離世,久久不能從這種痛苦中走出來。
3、控制妨礙了真正有價值的事。當投入時間和經歷去做那些我們認為真正重要且富有意義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深刻而真切地體會到充實和愉悅。然而,如果我們為了迴避不快想法和情緒消耗了太多精力,這些就成了擋在價值之路的絆腳石。比如,你非常熱愛表演,終於有一天可以登臺表演,可是上臺前,你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工具,生怕自己會演硬。於是,你退縮了,這種恐懼和不適,會嚴重妨礙你做真正的熱愛的事情。
無效的控制策略,會給我們設下一個又一個的幸福陷阱,為了獲取幸福,我們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但是這些控制策略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它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長期以來卻收效甚微;它會讓我們想要擺脫的想法情緒頻繁出現,讓人深感無力;它會控制在短期內能減少不快的感覺,但長期內卻會降低生活質量。
簡而言之,讓自己獲得幸福,並非視圖控制不快的想法和情緒,這種做法並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當我們因恐懼而逃離時,很難真正享受生活。
跳出幸福陷阱的六個原則,你學到了嗎?
幸福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感覺,如愉快、高興或者滿足的感覺;二是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真正的幸福,並非感覺層面的愉悅情緒,而是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所以,導求幸福應當有效處理痛苦的想法和和情緒,同時創造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所以,正確追求幸福的姿勢應當是向內改變心理世界,向外去創造富有價值的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需要六個原則:解離、擴展、聯結、觀察性自我、價值和承諾行動。
一、解離
解離指的是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和和想法建立關係,從而減少想法對我們的作用和影響。當學會和那些令人不快及痛苦的想法進行解離時,它們就很難再引發我們的恐懼、困惑和抑鬱。
當我們看電視劇時,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然的讓自己置入其中,把自己當做劇中的某個人物,就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了劇情當中的事情一樣。當我們對頭腦中想法的反應,就好像這些想法是絕對的事實一般,或者感覺自己必須全神貫注去關注這些想法,我們便進入了「認知融合」。這種認知融合是讓我們不幸的原因,因為我們將腦海中的故事和真實發生的事實混為一談,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上,產生了諸多的想法和情緒,而這些想法則讓人感到不快。
所以,我們要學會解離,要和接收到的信息之間重新建立起關係。要學會解離,首先,必須要將想法和常在腦海中與之相伴的畫面,以及身體上的感覺區分開來。想法是頭腦中的文字,意象是頭腦中的畫面,感覺是身體上的感覺。認知融合告訴我們,想法即現實,而且極其重要,而認知解離告訴我們,想法只是文字。所以,當我們和故事產生融合時,我們要做出的反應並不是把這個故事當做現實,而是要知道這些想法僅僅是文字。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成功解離。比如,當你產生「我很沒用」「我不是一個好媽媽」等這樣的想法時,如果不能解離,就會把它當做現實,並且深陷痛苦,而如果我們能夠在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就意識到它只是文字,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事實,就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
解離並不是消除和擺脫某個想法,也不是強追我們去喜歡或渴望某個想法,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讓我們看到想法的本質,它只是一串文字而已,所以,要讓它們自行其是,而不必害怕。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想法是真還是假?其實,想法不論真假,終究不過是文字,如果它對我們有幫助,那就是值得重視;如果它對我們無益,就不必為它而煩惱。
如果想法只是故事,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應該相信哪些呢?有以下三個參考原則:
1、不要對任何信念過於執著;
2、如果一個想法確實有助於你去創造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那麼就去充分
利用,予以重視,發揮其知道和激勵的功用;
3、去學習和仔細關注那些真正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本能地相信大腦對你說的話,即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
當你能夠和一些製造麻煩的想法解離後,就會讓自己感覺變好,但是解離真正的目的是將我們從想法的專制下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去關注那些更加重要的事。
二、觀察性自我
觀察性自我是要我們學會專注、注意我們的感受,而非去思考問題的由來或解決方案。當我們能夠運用觀察性自我時,我們和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緒間的關係就會得到更為深刻的轉變。
自我」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思考性自我,二是觀察性自我。思考性自我幫助我們思考、計劃、判斷、比較、創造、想像、形象化、分析、記憶、幻想,通常稱作為「思維」。
觀察性自我並不是去思考,它負責專注、注意和意識,可以去觀察和注意思維,但它本身並不思考。比如,你正在專心致志的打籃球,你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面像你撲來的球上,這就是觀察性自我在工作,而不是進行關於球的思考。這個時刻,只有人利用觀察性自我工
作時,才能對比賽成績更加有意,否則思考性自我可能會讓我們想到「萬一我沒打好這個球怎麼辦」而分散了注意力,最終真的沒打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離的目標無非兩個:如果思考性自我播放了一些沒有幫助的內容,觀察性自我就不用去注意它們:如果思考性自我播放了一些很有幫助的東西,觀察性自我就可以去聆聽和關注。
三、擴展
擴展指的是為令人不快的情緒、感覺和衝動創造空間,而不是竭力壓抑或將其推開。當我們能夠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擁抱這些情緒時,它們也不再那麼面目可僧,更容易成為過眼雲煙,而不是久久素繞。
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的一種生理反應,那麼,到底什麼是情緒?首先,情緒產生自大腦的中間層,被稱為「中腦」的部位;其次,各種情緒的核心是發生在身體上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最後,這些身體上的變化為我們去行動做好準備。
當人經歷某種特定情緒,就會傾向於採取特定行動,比如你擔心遲到,就可能傾向於超速駕駛,但實際上只要你想,你完全可以不超速。再比如,你對某人很生氣,就傾向於對他大喊大叫,但其實,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平靜對話。
正是因為人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情緒又可以通過人進行把控,拓展就變得特別重要。拓展不是讓我們壓抑情緒,將壞情緒推開或擠走,也不是増加緊張,而是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釋放緊張,進行舒展。比如,我們通常在感到壓力時,都會說「讓我冷靜冷靜」,其實這就是一種給自己舒展空間的做法。當我們能夠為情緒敞開胸懷,為它們創造足夠大的空間,這會讓我們的壓力減輕,緊張得到緩解,同時還可以讓情緒自然流動。
那麼,如何做到「擴展」?需要藉助「觀察性自我」,即通過「觀察性自我」直接體驗情緒,以其本來面目視之,而不是聽「思考性自我」講述故事,然後無中生有製造情緒危機。
所以,當不快的情緒上頭時,我們可以進行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擴展:
1、觀察自己的感覺。覺察身體上的感覺,用幾秒時間從頭到腳進行身體掃描,去注意自己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感覺出現在身體的哪些部位。
2、深刻體味它們。將空氣在想像中直接吸入哪個不適感覺的中心及周圍區域,為它創造一個額外的空間。比如,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越慢越好,這樣會降低身體的緊張水平,進而給自己營造一個更大的空間。
3、允許其自由來去。允許感覺如其所是,即使我們不喜歡或不想要它們,但是也要欣然接受,順其自然。
四、聯結
聯結的意思是活在當下,關注並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任何事中,而不是沉浸在緬懷過去或憂慮未來,我們需要和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產生深刻聯結。聯結是讓自己「醒過來」,它來自觀察性自我,我們在聯結時,要將全部注意力投放在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上,而不是被思考性自我所幹擾,不做任何評判,投入真實的世界,充分享受每時每刻的生活。
之所要關注此時此刻,是因為當人越是關注不快想法和情緒時,就會失去與當下的聯結,進而產生更糟糕的想法。比如,焦慮時,人很容易想到並未發生的糟糕的事情,這樣不僅焦慮沒有緩解,還會更為焦慮。
要做到有效聯結,我們可以針對一項讓自己愉快的事情或活動進行練習,比如,吃頓豐盛的早餐、曬曬太陽等,尋找一件讓自己感到有價值的事情,每天刻意練習並進行,在其中感受那一刻的美好。
五、價值
價值是反映我們心中什麼最重要,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哪些事情對我們來說意味深長且富有意義,此生究竟為何而來,又為何奮鬥等等。
價值對我們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價值是我們選擇的導向,如果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選擇都能遵循我們的價值,就會感到偷悅、意義感,即使發生了糟糕的事情,也會讓我們安之若泰。比如,公司破產,一夜傾家蕩產,陷入窘境,但是你的價值是支持他人,此時,不論是否是公司老闆,都可以重新開始尋找一份支持他人的工作。相反,如果看不清自己的價值追求,可能就會自暴自棄。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價值和目標混淆,其實,價值是令人渴望並且始終向其前進的方向,它是一個持續進行著的並且無終點的過程,而目標是一個點,好像是要攀爬的高山和淌過的大河,一旦穿越了,它就是「完成時」。
目標的建立需要基於價值,兩者相輔相成,而設定有意義的目標有五個步驟:總結自身的價值方向、設立即刻目標、設立短期目標、設立中期目標、設立長期目標。
設立目標的意義並不在於完成某件事,而是讓我們的價值得到持續的滿足,當我們使得價值持續進行時,我們的生活才有富有意義和幸福感。
六、承諾行動
承諾行動指的是用實際行動創造充實、豐富和有意義的生活。但是,這裡所講的行動,並不是說任何行動都可以,而是特指那些在價值指引和激勵下的有效行動。
當我們通過「聯結」和「價值」之後,就會找到改變的新方向,那麼,最後的一步自然是採取行動。然而,現實往往不會如我們所預計的一般,在行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障礙。這些可能出現的障礙可用:FEAR(恐懼)表示。
F( fusion):「融合」,我們和無益想法的融合
E( expectations):「期望」,不切實際的期望
A( avoidance):「迴避」,對不適感覺的迴避
R( remoteness):「疏離」,和自身的價值疏離
當遇到以上四種情況時,改變就很難進行,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也將停滯。所以,在面對這些情景時,我們要學會勇往直前,克服這些錯誤且無益的障礙,不給自己的行動找藉口。
以上的六個原則構成了ACT程式,即接納承諾療法。A是接納內部體驗並且安處當下,C是選擇一個價值方向,T是採取行動。
ACT程式教會我們如何從根源上減少掙扎、迴避以及錯失當下的情形,進而讓我們過種充滿意義的人生,而一個人越是能遵從這六個核心原則去生活,就越會感覺到生活令你心滿意足且收穫頗豐。
痛苦是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體驗到來自身體、心理、情感上的痛苦,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ACT,在痛苦的境遇中找到寶貴的成長機遇,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追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