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陷阱》:過上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2021-01-08 一語隨行

社會文化向我們不斷灌輸生活應有的模樣:一直開心快樂、和諧美滿,直到永遠!但是,這是真的嗎?你的努力可能並不能換來想要的幸福人生,你的付出可能並不一定讓你感到充實快樂,可是,我們依然不相信這是事實,而是選擇竭力迴避這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緒。然而,當你為了追求幸福而開始學會刻意迴避不快的客觀事實時,那麼,你已經陷入了幸福的陷阱。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創造有意義的生活,而非為了幸福而幸福。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獲得幸福?在《幸福的陷阱》一書中,作者路斯·哈裡斯基於接納承諾療法(ACT),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獲取幸福和提升生活滿意度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如何利用ACT讓我們走出幸福的陷阱,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幸福的四個陷阱,你入坑了嗎?

對於幸福,絕大多數人都存在認知誤區,這是導致我們陷入幸福陷阱的罪魁禍首。這些認知誤區包括:

1、幸福是人之常態。我們的社會文化通常會堅持認為人們理所應當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並非人生常態,不幸倒是更為司空見慣。可是,更加不幸的是,不少人都堅信: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無比。這顯然只會雪上加霜,讓我們更加懷疑自己的不幸福。比如,當你看朋友圈時,看到別人的生活都無比精彩和充實,而自己還為了加班而煩惱,為了房貨而焦慮,瞬間可能就會認為你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

2、不幸福就是缺陷。不少人認為「不幸福就是缺陷」,即具有精神痛苦並不正常,是種弱點或病態,是心理過程在某種程度出現了損傷的結果。但其實,健康的人的正常思維過程必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人沒有痛苦和煩惱才是一種弱點或病態。

3、為了生活更美好,必須祛除消極情緒。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伴隨五味雜陳之感,喜悅和不快會結伴而來。比如,在一段長期的親密關係中,我們會體驗到愛和快樂,也避免不了爭吵過後的失望和沮喪。所以,幸福的人生並不是要完全摒棄消極情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這才是真人生。

4、我們應該能夠控制想法和情緒。人對於自身想法和情緒能夠加以控制的程度遠遠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麼高。比如,很多勵志書籍都鼓勵我們「要堅強面對人生坎坷」,但其實,在面對真的人生坎坷時,你無數次嘗試過積極思考,但消極想法最終依然會捲土重來。

從這四種認知誤區可以看出,幸福的陷阱就是為了追求表象的愉悅而刻意迴避不快的想法和情緒。事實上,我們越是迴避,越深陷其中。比如失戀過後,我們努力在別人面前表現的若無其事,但其實內心反而更加痛苦。相反,失戀過後,大哭一場可能會更讓人感到輕鬆。

幸福陷阱的產生,你讀懂了嗎?

我們從小都被教育「克服困難」「加油」「男兒有淚不輕彈」「別受到幹擾」「振作起來」等等,這些標語口號無時無刻都在暗示我們能夠做到隨意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所以,我們錯誤的認為,只要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會變得幸福快樂起來。

然而,真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都並不會以開放坦誠的態度面對和自身想法及情緒所進行的一切激烈鬥爭,大家只不過是戴上了「勇取者」的面具,裝作面不改色。

這時候,看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成為了問題,就好像皮膚處於常態,癢的話抓抓會很管用,可如果在溼疹這種異常情況下,為了解癢而抓撓,反而會越抓越癢。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成了問題,人就會陷入到惡性循環當中。

為了消除、迴避或逃離不快的情緒體驗,人常常採取控制策略,常見的控制策略包括了戰鬥策略和逃跑策略。戰鬥策略主要是對想法和情緒採取鬥爭或試圖主宰的方式。逃跑策略主要是通過逃離和緊藏,來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緒。

當我們運用控制策略視圖左右自己想法和情緒時,是否會起到正面作用?如果適度控制,並且控制不會妨礙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時,採取控制策略並不構成問題,它可以看作是轉移注意力、對付不開心的一種良策。比如,剛剛和同事吵了一架,你感到傷心、生氣,於是出去走走或埋頭讀書,這是有助於恢復情緒的好辦法。

但是,當過度控制、當控制無效時依然控制、當控制妨礙了真正有價值的事時,控制策略就不再是良策,而會讓我們陷入幸福的陷阱。

1、過度控制。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不同程度的運用控制策略,如果控制策略運用適度,它會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但如果過度控制,反而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很多孩子學習累了,都用看電視、打遊戲來緩解緊張情緒,但其實這不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策略,而是一種逃避學習的策略,或者是一種走神策略,因為有些孩子看電視或打遊戲會連續幾個小時。

2、控制無效時依然控制。對於生活中讓我們感到痛苦、悲傷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拒絕接納,會用盡一切辦法擺脫它,而唯獨不會面對和感受它。比如,親人離世,久久不能從這種痛苦中走出來。

3、控制妨礙了真正有價值的事。當投入時間和經歷去做那些我們認為真正重要且富有意義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深刻而真切地體會到充實和愉悅。然而,如果我們為了迴避不快想法和情緒消耗了太多精力,這些就成了擋在價值之路的絆腳石。比如,你非常熱愛表演,終於有一天可以登臺表演,可是上臺前,你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工具,生怕自己會演硬。於是,你退縮了,這種恐懼和不適,會嚴重妨礙你做真正的熱愛的事情。

無效的控制策略,會給我們設下一個又一個的幸福陷阱,為了獲取幸福,我們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但是這些控制策略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它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長期以來卻收效甚微;它會讓我們想要擺脫的想法情緒頻繁出現,讓人深感無力;它會控制在短期內能減少不快的感覺,但長期內卻會降低生活質量。

簡而言之,讓自己獲得幸福,並非視圖控制不快的想法和情緒,這種做法並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當我們因恐懼而逃離時,很難真正享受生活。

跳出幸福陷阱的六個原則,你學到了嗎?

幸福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感覺,如愉快、高興或者滿足的感覺;二是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真正的幸福,並非感覺層面的愉悅情緒,而是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所以,導求幸福應當有效處理痛苦的想法和和情緒,同時創造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所以,正確追求幸福的姿勢應當是向內改變心理世界,向外去創造富有價值的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需要六個原則:解離、擴展、聯結、觀察性自我、價值和承諾行動。

一、解離

解離指的是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和和想法建立關係,從而減少想法對我們的作用和影響。當學會和那些令人不快及痛苦的想法進行解離時,它們就很難再引發我們的恐懼、困惑和抑鬱。

當我們看電視劇時,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然的讓自己置入其中,把自己當做劇中的某個人物,就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了劇情當中的事情一樣。當我們對頭腦中想法的反應,就好像這些想法是絕對的事實一般,或者感覺自己必須全神貫注去關注這些想法,我們便進入了「認知融合」。這種認知融合是讓我們不幸的原因,因為我們將腦海中的故事和真實發生的事實混為一談,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上,產生了諸多的想法和情緒,而這些想法則讓人感到不快。

所以,我們要學會解離,要和接收到的信息之間重新建立起關係。要學會解離,首先,必須要將想法和常在腦海中與之相伴的畫面,以及身體上的感覺區分開來。想法是頭腦中的文字,意象是頭腦中的畫面,感覺是身體上的感覺。認知融合告訴我們,想法即現實,而且極其重要,而認知解離告訴我們,想法只是文字。所以,當我們和故事產生融合時,我們要做出的反應並不是把這個故事當做現實,而是要知道這些想法僅僅是文字。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成功解離。比如,當你產生「我很沒用」「我不是一個好媽媽」等這樣的想法時,如果不能解離,就會把它當做現實,並且深陷痛苦,而如果我們能夠在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就意識到它只是文字,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事實,就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

解離並不是消除和擺脫某個想法,也不是強追我們去喜歡或渴望某個想法,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讓我們看到想法的本質,它只是一串文字而已,所以,要讓它們自行其是,而不必害怕。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想法是真還是假?其實,想法不論真假,終究不過是文字,如果它對我們有幫助,那就是值得重視;如果它對我們無益,就不必為它而煩惱。

如果想法只是故事,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應該相信哪些呢?有以下三個參考原則:

1、不要對任何信念過於執著;

2、如果一個想法確實有助於你去創造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那麼就去充分

利用,予以重視,發揮其知道和激勵的功用;

3、去學習和仔細關注那些真正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本能地相信大腦對你說的話,即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

當你能夠和一些製造麻煩的想法解離後,就會讓自己感覺變好,但是解離真正的目的是將我們從想法的專制下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去關注那些更加重要的事。

二、觀察性自我

觀察性自我是要我們學會專注、注意我們的感受,而非去思考問題的由來或解決方案。當我們能夠運用觀察性自我時,我們和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緒間的關係就會得到更為深刻的轉變。

自我」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思考性自我,二是觀察性自我。思考性自我幫助我們思考、計劃、判斷、比較、創造、想像、形象化、分析、記憶、幻想,通常稱作為「思維」。

觀察性自我並不是去思考,它負責專注、注意和意識,可以去觀察和注意思維,但它本身並不思考。比如,你正在專心致志的打籃球,你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面像你撲來的球上,這就是觀察性自我在工作,而不是進行關於球的思考。這個時刻,只有人利用觀察性自我工

作時,才能對比賽成績更加有意,否則思考性自我可能會讓我們想到「萬一我沒打好這個球怎麼辦」而分散了注意力,最終真的沒打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離的目標無非兩個:如果思考性自我播放了一些沒有幫助的內容,觀察性自我就不用去注意它們:如果思考性自我播放了一些很有幫助的東西,觀察性自我就可以去聆聽和關注。

三、擴展

擴展指的是為令人不快的情緒、感覺和衝動創造空間,而不是竭力壓抑或將其推開。當我們能夠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擁抱這些情緒時,它們也不再那麼面目可僧,更容易成為過眼雲煙,而不是久久素繞。

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的一種生理反應,那麼,到底什麼是情緒?首先,情緒產生自大腦的中間層,被稱為「中腦」的部位;其次,各種情緒的核心是發生在身體上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最後,這些身體上的變化為我們去行動做好準備。

當人經歷某種特定情緒,就會傾向於採取特定行動,比如你擔心遲到,就可能傾向於超速駕駛,但實際上只要你想,你完全可以不超速。再比如,你對某人很生氣,就傾向於對他大喊大叫,但其實,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平靜對話。

正是因為人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情緒又可以通過人進行把控,拓展就變得特別重要。拓展不是讓我們壓抑情緒,將壞情緒推開或擠走,也不是増加緊張,而是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釋放緊張,進行舒展。比如,我們通常在感到壓力時,都會說「讓我冷靜冷靜」,其實這就是一種給自己舒展空間的做法。當我們能夠為情緒敞開胸懷,為它們創造足夠大的空間,這會讓我們的壓力減輕,緊張得到緩解,同時還可以讓情緒自然流動。

那麼,如何做到「擴展」?需要藉助「觀察性自我」,即通過「觀察性自我」直接體驗情緒,以其本來面目視之,而不是聽「思考性自我」講述故事,然後無中生有製造情緒危機。

所以,當不快的情緒上頭時,我們可以進行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擴展:

1、觀察自己的感覺。覺察身體上的感覺,用幾秒時間從頭到腳進行身體掃描,去注意自己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感覺出現在身體的哪些部位。

2、深刻體味它們。將空氣在想像中直接吸入哪個不適感覺的中心及周圍區域,為它創造一個額外的空間。比如,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越慢越好,這樣會降低身體的緊張水平,進而給自己營造一個更大的空間。

3、允許其自由來去。允許感覺如其所是,即使我們不喜歡或不想要它們,但是也要欣然接受,順其自然。

四、聯結

聯結的意思是活在當下,關注並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任何事中,而不是沉浸在緬懷過去或憂慮未來,我們需要和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產生深刻聯結。聯結是讓自己「醒過來」,它來自觀察性自我,我們在聯結時,要將全部注意力投放在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上,而不是被思考性自我所幹擾,不做任何評判,投入真實的世界,充分享受每時每刻的生活。

之所要關注此時此刻,是因為當人越是關注不快想法和情緒時,就會失去與當下的聯結,進而產生更糟糕的想法。比如,焦慮時,人很容易想到並未發生的糟糕的事情,這樣不僅焦慮沒有緩解,還會更為焦慮。

要做到有效聯結,我們可以針對一項讓自己愉快的事情或活動進行練習,比如,吃頓豐盛的早餐、曬曬太陽等,尋找一件讓自己感到有價值的事情,每天刻意練習並進行,在其中感受那一刻的美好。

五、價值

價值是反映我們心中什麼最重要,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哪些事情對我們來說意味深長且富有意義,此生究竟為何而來,又為何奮鬥等等。

價值對我們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價值是我們選擇的導向,如果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選擇都能遵循我們的價值,就會感到偷悅、意義感,即使發生了糟糕的事情,也會讓我們安之若泰。比如,公司破產,一夜傾家蕩產,陷入窘境,但是你的價值是支持他人,此時,不論是否是公司老闆,都可以重新開始尋找一份支持他人的工作。相反,如果看不清自己的價值追求,可能就會自暴自棄。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價值和目標混淆,其實,價值是令人渴望並且始終向其前進的方向,它是一個持續進行著的並且無終點的過程,而目標是一個點,好像是要攀爬的高山和淌過的大河,一旦穿越了,它就是「完成時」。

目標的建立需要基於價值,兩者相輔相成,而設定有意義的目標有五個步驟:總結自身的價值方向、設立即刻目標、設立短期目標、設立中期目標、設立長期目標。

設立目標的意義並不在於完成某件事,而是讓我們的價值得到持續的滿足,當我們使得價值持續進行時,我們的生活才有富有意義和幸福感。

六、承諾行動

承諾行動指的是用實際行動創造充實、豐富和有意義的生活。但是,這裡所講的行動,並不是說任何行動都可以,而是特指那些在價值指引和激勵下的有效行動。

當我們通過「聯結」和「價值」之後,就會找到改變的新方向,那麼,最後的一步自然是採取行動。然而,現實往往不會如我們所預計的一般,在行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障礙。這些可能出現的障礙可用:FEAR(恐懼)表示。

F( fusion):「融合」,我們和無益想法的融合

E( expectations):「期望」,不切實際的期望

A( avoidance):「迴避」,對不適感覺的迴避

R( remoteness):「疏離」,和自身的價值疏離

當遇到以上四種情況時,改變就很難進行,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也將停滯。所以,在面對這些情景時,我們要學會勇往直前,克服這些錯誤且無益的障礙,不給自己的行動找藉口。

以上的六個原則構成了ACT程式,即接納承諾療法。A是接納內部體驗並且安處當下,C是選擇一個價值方向,T是採取行動。

ACT程式教會我們如何從根源上減少掙扎、迴避以及錯失當下的情形,進而讓我們過種充滿意義的人生,而一個人越是能遵從這六個核心原則去生活,就越會感覺到生活令你心滿意足且收穫頗豐。

痛苦是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體驗到來自身體、心理、情感上的痛苦,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ACT,在痛苦的境遇中找到寶貴的成長機遇,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追求的幸福。

相關焦點

  • 3招,教你避免「海格力斯效應」陷阱,過上幸福生活
    本該琴瑟和鳴,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就這樣被「海格力斯效應」破壞的一片狼藉,不堪入目。2,會讓心理不堪重負,做出極端反應由於「海格力斯效應」,婚姻中的雙方,一直處於緊張的敵對狀態,給心理帶來極大的負擔。兩人的矛盾,升級為兩家的仇恨03 如何避免陷入「海格力斯效應」陷阱1,定期做心理診斷,把握夫妻雙方的心理健康「海格力斯效應」本質上是一種情緒陷阱,是一種自我設限,陷入其中卻無法自拔的一種困境。
  • 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就在於生活的過程中體驗中豐富起來的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問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追求生命的價值,獲得活著的意義,這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境遇的人,他們的看法儘管不盡相同,但是,活得精彩一點,活得瀟灑一點,活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卻都是一樣的。
  • 什麼是充實的人生?馬克吐溫回答的很有水平,讓人長見識!
    什麼是充實的人生?在我們這個年代,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錢,因為在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會認為有錢,人生才會充實。有錢的人,每天可以把生活過得和美好,可以給家人帶來快樂和幸福,更可以給身邊的朋友帶來驚喜。孟德斯鳩就曾說過,「如果你僅僅想要幸福,這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我們總期望比別人幸福。」那麼想要過上充實生活的人,那估計也是一直不滿足,想要比別人過得充實,可見只要你的心不滿足,你不管比別人過得如何清閒,都會感到不開心,不快樂。有錢,有多少錢,人會感到滿足呢?
  • 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福(圖)
    我們可以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我們要學會駕馭自己的幸福激素。人們把注意力從外在的GDP轉移到內在的幸福指數上面,就是良好的方向。  首先,咱們來統一幸福的定義。關於幸福到底是什麼,有無數種說法。我認為:幸福並不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快樂和意義的結合體。
  • 當下幸福生活的最新定義
    幸福原本是樸素而充實的,它存在於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它可能是看不到也摸不著的東西,也可能是我們心存善念的一種善舉,但只要我們有一顆懂得欣賞、充滿感激的心,就能時刻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 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4周年
    離開美國前,錢學森說,他將竭盡全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一年後,又是10月8日,我國首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在中央的號召和部署下,更多致力於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的各學科精英集結在國防部五院,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業「元勳」。他們將與不斷加入的志士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屬於中國的航天事業。
  • 打造生命之輪,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你是否有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那麼努力是為了什麼呢?答案有很多,但歸根到底我們努力的意義是為了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而我們如何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呢?如果從軸心開始,向外延伸總共有10分。當你把生命之輪的分數畫出來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是圓的,人生不是圓的。而這樣的生命就像一個車輪一樣,如果不圓的話,人們就會在平坦的大路上過著崎嶇的生活,就會覺得人生充滿了挫敗。
  • 朱永新寄語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此請允許我通過《左江日報》向你們送上節日的祝福,願你們守望教育理想,根植邊疆教育,用心關愛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相信你們能創造傳奇,成就完整的教育人生。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在作為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的與教育發生關係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nbsp&nbsp&nbsp&nbsp第二,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須確保受教育的個體生命獲得充分的成長,必須實現社會對於一個未來公民的希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教育不是簡單的生活,而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生活。
  • 豐富師德內涵 升華專業能力 引領學生成才 重慶市實驗學校 用幸福...
    學校美麗陽光的英語組教師教育,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就是培養人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在重慶市實驗學校校長楊紅越看來:「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唯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提供幸福的教育;唯有幸福的教育,才能創造孩子的幸福生活。」學校歷經百年發展,雖數遷校址、幾易校名,始終不變的是對幸福教育的追索。
  • 職場中的五大陷阱,沒有免疫力的人分分鐘掉進去
    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並不一定使人倦怠。一些人似乎對職業倦怠有免疫力,而沒有這種免疫力的人就有可能掉進一系列「自毀陷阱」,比如:過度適應的陷阱、完美主義陷阱、冒充者症候群陷阱、過度投入陷阱等。如何增強你對職業倦怠的抵抗力?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工作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嚴格的要求、無休止的修改和不公平的政策,還有很多很多東西,都會令我們產生職業倦怠。
  • 幸福食堂的幸福之約 讓老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每天花五塊錢就可以吃兩頓可口的飯菜,以前自己在家做飯都得忙活將近一個小時,吃完飯還得忙活,現在在食堂裡吃飯,不光夥食好,還有很多伴兒,每天吃完飯就跟老夥計們相約明天食堂見,這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有滋味。」孟凡娥今年71歲,隨著年齡越大,腿腳越來越不靈活,做飯也成了個大難事。從去年10開始,孟凡娥在幸福食堂吃志願者們做的飯,現在胖了將近十斤。
  • 享「瘦」生活拒絕易胖陷阱
    其實很簡單,只要跳出肥胖陷阱。減肥很輕鬆!  想瘦其實不難,最大前提是持之以恆的行動力,那些成天只想坐著不動就會自動瘦下來的人,肥胖會一直與她共存,成為纖纖美人,永遠只是個夢想罷了。然而,除了具備行動力,生活中的易胖陷阱也是養成好身材不能不注意的!  有過減肥經驗的人大概都會認同「減肥不用花力氣,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 童話有用嗎?專家:孩子能從中獲得豐富的個人意義
    童話有用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的《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和價值》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這本完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童話心理學研究專著,既幫助成人,特別是那些需要照料和培養孩子的成人,使他們更充分地意識到童話故事的重要性;也像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具有各種各樣的意義和深度,或能給處於21世紀的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 警惕生活中的「錨定」陷阱
    生活中有太多的「錨定」效應,在婚姻、買房、投資中都會遇到,甚至逛商店、買衣服、菜場買個菜也可能會碰到。本文教你識別「錨定」陷阱,做出最佳選擇策略。錨定效應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1974年提出行為經濟學概念。
  • 有一群科學家辛勤工作,只為了解你過得是否幸福
    十九大報告指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生活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或許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時刻思考過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否令人滿意。但無論答案如何,這都是獨立個體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評價也完全出於主觀判斷。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幸福的拉扎羅》在未來的世界中拉扎羅能夠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這部優秀的故事電影怎麼能說是宗教電影呢,即便是裡面有許多宗教隱喻?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中本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神諭,畢竟各種宗教也都是來源於生活的,總不至於說我們的生活就是宗教生活吧?這個時候,他還要步行去城裡,去尋找新的生活。這一設定,頓時又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電視新聞中,村民獲得了拯救,在城裡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在拉扎羅的面前,當年的大人已經老去,小朋友們已經長大,靠著偷盜、詐騙勉強為生,讓人不得不思考,他們真的過得比之前好麼?拉扎羅醒來後最重要的事還是記著跟侯爵的約定,希望告訴侯爵,那天自己沒有赴約,是因為發燒了。
  • 從生命靈數來看,你應該避開哪些愛情陷阱!
    生活裡處處有陷阱,愛情裡也不例外,所以避開陷阱成為了一大剛需。那麼會遇到怎樣的陷阱?知曉源頭才懂如何躲避。下面就從生命靈數的角度來為大家揭秘!生命靈數1感情裡的事情,別以為有了感情就只能感性而丟了理性,這是你常遇到的愛情陷阱。一味投入其中而不思考後果,是沒有頭腦的未成年人才會做的事情。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過得太閒,才有時間執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過得太閒,才有時間執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1: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讓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自己從過去解放出來,前進的唯一方法是別往後看。5:幸福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社會和他人無法給予你。一個人不一定要成功,但是一定要幸福6:人生很多事,終究會隨著時間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