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生活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或許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時刻思考過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否令人滿意。但無論答案如何,這都是獨立個體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評價也完全出於主觀判斷。而對於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傳啟和他的研究團隊而言,對生活質量的滿意與否卻不僅僅代表著這些。它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以及更加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傳啟)
研究人員眼中的「生活質量」
事實上,研究人員「盯上」人們的生活質量,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便已經有學者將注意力放到了生活質量研究上。
在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之後,發達國家的物質生活已經比較豐富,人們關注的重點逐漸轉向了生活的環境和質量。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在他的《豐裕社會》中首次闡述了「生活質量」的重要意義。60年代,美國政府更是把提高生活質量納入國家發展目標。從此之後,一部分美國學者投身於生活質量研究中,並發表了許多成果,如鮑爾的《社會指標》、羅斯託《政治和成長階段》、坎貝爾等人的《美國人的生活質量》等。七十年代左右,該研究已經擴展到全球。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在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和飛速提升的生產水平衝擊下,中國的研究者們也逐漸注意到生活質量這一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
到現在為止,來自經濟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對生活質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相關理論。包括經濟學理論(福利經濟學理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社會學理論(後現代化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文明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多重差異理論),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生態現代化理論)等,為更全面、更科學地考察這項涉及到諸多領域的交叉科學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量化你的生活
從字面意義上來講,「生活質量」很容易理解。但對於研究人員來說,只是容易理解是不夠的,作為一門新生的科學,它必須有確切的定義,能夠量化,且具有普適性。
對於生活質量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它,形成不同的認識,猶如「盲人摸象」,大家各有側重。何傳啟認為,生活質量大致可以分為三層含義:生活狀態反映現實生活的健康、舒適、幸福和滿意程度;生活評價是對生活各個方面的綜合滿意度;生活追求是人們對更安全、更健康、更滿意和更幸福的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生活質量的三層結構)
究竟應該如何準確而全面地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呢?研究人員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指標,包括反映生活條件和狀況的客觀指標、關於生活感受的主觀指標、以及兩者相互結合的綜合指標體系。客觀指標包括物質生活質量指數、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美國人類發展指數等;主觀指標包括世界價值觀調查的生活滿意度指標、澳大利亞的國家幸福指數和個人幸福指數等。近些年來,基於綜合指標的生活質量研究更加受到重視,被認為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圖像。例如,英國的國民福祉計劃、加拿大幸福指數和不丹王國國民幸福指數等,國際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標和歐盟生活質量「8+1」指標體系等都屬於綜合指標。
(歐盟「8+1」生活質量模型)
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生活質量的量化研究中,生活質量被分解為四個部分: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生活環境和生活滿意度。前三者被統稱為現實生活,可以採用相關統計指標進行分析,具有良好的國際可比性;生活滿意度則是客觀指標衡量滿意度和主觀感受滿意度的綜合概念,可以用社會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具有良好的歷史可比性。
(生活質量現代化的分析結構)
這些指標幾乎囊括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生活選取了營養、健康、家庭、住房、消費與成本五個維度,公共生活選取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活四個領域的十一個維度,生活環境選取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安全、自然環境和國際環境五個維度進行定量分析,並主要關注其共性與規律。
研究世界,服務中國
美好生活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與不懈追求。生活質量現代化是20世紀以來人類生活質量變遷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對於發達國家而言,需要保持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既要完成從工業經濟主導向知識經濟主導的第二次現代化過程,又要發現自身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向其借鑑經驗、積極學習,向國際領先水平靠攏。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有提高和升級,又有降低和後退。
中國生活質量現代化是一種後發追趕型生活質量現代化。從1990年以來,我國的生活質量現代化水平有了較快的增長。截至2016年,中國生活質量指數為48,排名世界131個國家的第54位,生活質量水平達到初等發達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54個指標中有18.5%處於中等發達水平,68.5%的指標處於初等發達水平,13.0%指標為欠發達水平。中國居民的消費支出比例正在發生轉變,公共生活消費支出比例上升。家庭生活出現三個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結構老齡化、婚姻生活出現多種形式。
(2000~2016中國生活質量指數)
但與發達國家比較,可以發現,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生活質量指數(QLI)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相比,絕對差距為52;現實生活質量指數(QALI)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相比,絕對差距為57。整體水平和多數單指標水平都有著明顯的國際差距。
總而言之,中國生活質量在21世紀取得了很大提升,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都有提高。但必須意識到,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
民族復興有科學,國家發達有機遇
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幾代人的追求和夢想,也是中國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國家目標。這是一個跨世紀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預計,中國有可能在 21 世紀末全面實現現代化。在未來30年內,生活質量現代化將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領域。而對於生活質量現代化的分析,可以為制定中國社會和生活質量現代化政策提供參考。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中提出了針對如何實現國家層面生活質量現代化共性目標的戰略重點:建議以全面提高生活滿意度為導向和核心目標,以個人生活質量現代化和公共生活質量現代化為兩翼,以生活環境質量現代化為支撐,以提高經濟質量和科技創新工程為推力。同時給出了包括實施「國家生活質量議程」、「美好生活行動綱要」、「經濟質量十年議程」與啟動「生活質量科技創新工程」等全面提高生活滿意度的政策建議。
自從上個世紀末以來,何傳啟便致力於中國現代化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他主持完成《中國現代化報告》年度性報告18部、報告摘要5部,獲得了國內與國際學者的高度讚賞。他指出,「加強現代化的科學研究,探索中國復興的科學基礎和合理路徑,既是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也是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需求。」 在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中,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是人類發展的大方向,信息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是國家發展的新機遇。尊重規律和把握機遇的國家將會走向成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