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理論

2021-02-13 手把手教你談戀愛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調論是動力心理學的一種新的觀點。

認知失調是由費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等的認知成分相互矛盾,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態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如做了與態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為了正確理解失調論的含義,我們必須注意下面兩點:首先是有關「認知」的概念。在費斯汀格的原意中,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義為認知結構中的「要素」,一個要素即一個認知。它們是一個人意識到的一切。它們可以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心理狀態、人格特徵的認識,也可以是對外部客觀事物的認識。

相關焦點

  • Week 47 - 認知失調
    上周開始在看一本書,講了一部分關於認知的知識。有一部分是關於認知失調的,非常有趣,寫出來分享給大家。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簡單地持有兩種心理上不一致的認知(觀念、態度、信仰、觀點)時便會發生。兩種認知如果相互對立,則是不一致的。認知失調的經歷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們有動力去減少失調」。
  • 社會認知理論/倒計時152天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按照認知理論的觀點,人的行為決定於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與加工過程。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認知過程的時候發現,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與對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人們常常很自然地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想法和信念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象對物體的知覺一樣。並且不管社會情境如何錯綜複雜,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有規律。
  • 進行性共濟失調患者出現認知損傷,病情不斷加重,5個月後死亡,原因...
    進行性共濟失調患者出現認知損傷,病情不斷加重,5個月後死亡,原因為何?
  • 小腦性共濟失調疾病與其眼神經病表現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是以共濟失調症狀為主,合併其他異質性臨床表現的一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截止目前,已經發現了30個與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有關的基因位點,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SCA1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格式塔學習理論認為:知覺重組是學習的核心二、託爾曼符號學習理論託爾曼是受格式塔心理學影響的新行為主義者,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誌。強調學習的認知性和目的性,託爾曼的觀點對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主要觀點:1.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期望是託爾曼理論的核心。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B7 認知學派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決定的。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的語言神經研究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絡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
  •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創了將遊戲納入個體認知發展的新途徑。他認為認知發展影響兒童的遊戲行為,因此遊戲行為是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指標。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遊戲不是獨立無意義的活動,而只是認知水平的表現形式而已,認知發展是在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實現的。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圖式是一種有助於人們知覺、組織、處理並利用信息的假設性認知結構。腳本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認為適當或合乎規定的行為。2.人格的表徵內隱人格理論是指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格理論,之所以稱之為內隱,是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他們的人格特質分類或並未把這些特質組織成正式的人格理論。自我圖式是指有關自我的概念化的認知組織。
  • 【23天】心理學考研總結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認知老化理論梳理
    (1)認知發展論①發展的實質與原因A、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作用實現的。B、智力既非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C、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D、適應的本質是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而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實現的。
  •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不按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2.兒童能夠獨自完成「鐘擺實驗」表明他的認知發展水平已處在(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2.【答案】D。解析: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因此能夠獨自完成鐘擺實驗處於形式運算階段。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一、知識來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本章節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後,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二、考情分析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 心理學告訴你:恐怖谷理論
    隨著之後的反轉,他們會在原有基礎上的恐怖又體驗到反差帶來的驚險刺激感,以及認知失調感。因此對於導演、編劇來說,在恐怖片中加入童真元素,目的是通過這種反差來增加影片的恐怖程度。 那為什麼觀眾們會對這種畫面感到格外恐懼呢?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託爾曼(E.C.Tolman,1866—1959)、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布魯納(J.S.Bruner,1915一 )和奧蘇伯爾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 亞洲飲食失調研究在線研討會
    Wiley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將攜手飲食失調學院(Academy for Eating Disorders, AED)於2021年1月8日共同舉辦亞洲飲食失調研究在線研討會暨「亞洲飲食失調專刊」在線發布會。
  •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14湖北大學前,14畫北簡,16天津簡,17肯島大學篇,1夏ら皮大學簡,18閩南論1.提供活動為了增進學生的活動經驗,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豐富的、2.創設最佳的難度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不平衡來促進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製造些使學生產生認知不平衡的問題,以促使他們的認知發展。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情剖析: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單、多)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與理論
    圖式: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換言之,頭腦中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結構。比如,我們對鳥的認知圖式為,有羽毛的,會飛的,有尖尖的喙的動物。同化: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景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換言之,新的刺激能夠納入原有的圖式中,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比如,我們知道鳥的圖式之後,在看見麻雀,鸚鵡,把這些整合納入到鳥的圖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