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開始下雪了,感覺一下正式進入了冬天,拍了一張窗外的照片,非常漂亮!祝大家今天一切順利吧!
上周開始在看一本書,講了一部分關於認知的知識。有一部分是關於認知失調的,非常有趣,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簡單地持有兩種心理上不一致的認知(觀念、態度、信仰、觀點)時便會發生。兩種認知如果相互對立,則是不一致的。認知失調的經歷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們有動力去減少失調」。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喜歡吸菸,然後看到反對吸菸的信息。吸菸者會出現失調:「我吸菸」的認識與「吸菸是肺癌的主要病因,也是不健康的」認識不一致。這就是前一部分認知失調概念的場景解釋。後半段的解釋則更重要,當人們面對到認知失調的時候,便會採取行動解決心理的認知失調。
回到例子本身,對這個人來說,最明智、最有效的減少失調的方法就是戒菸。「吸菸致癌」的認識與「我不吸菸」的認知是一致的。但是現實裡我們們往往不會見到這種情況發生。大部分的情況是,這個吸菸者會嘗試在有關「吸菸會致癌」的其他認知上做工作。他可能會試圖淡化吸菸與疾病之間的聯繫,用醫學尚不完美的想法安慰自己。畢竟,他可能會說,隔壁老王天天抽菸抽到了80歲,怎麼還沒有得癌?或者他可能會轉向超輕型或有機品牌,並欺騙自己說它更健康。最後,他可能會加上與吸菸一致的認知,試圖使吸菸行為不那麼荒唐。
在認知失調的時候,大部分人類似上面這種方式構建一種新的態度,或者通過兩者兼而有之來獲得解脫。這個理論廣泛的解釋了很多社會現象,尤其在今年疫情和美國大選。
疫情最開始封城的時候,父母一輩的人通常會覺得「疫情沒有那麼嚴重」,但新聞上會說已經非常嚴重了。人們開始出現認知失調,一些人傾向於疫情嚴重,開始屯口罩。一些人傾向於「疫情沒有那麼嚴重」,會開始出現對不戴口罩的各種辯解,類似於「帶口罩也防不住」,「要是大家都帶口罩,那我就不用戴了」等等。
在中國因為各種新聞統一口徑,大家逐步在被教育,因此整體社會不會出現大分歧。這種情況在美國就不一樣了。由於兩類傾向都有官媒發聲,因此大家開始形成兩派對立觀點。
很多時候人類這種自我辯護的本能是非常潛意識的,聰明的腦袋往往也扛不住本能,因此會看到很多美國的名人說出一些驚人的語錄。
了解人的本能,才能更好的理解世界本身的運轉。可以說人的認知是非常有意思的。最後放書上的一個csae,看看小孩子是怎麼處理認知失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