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2021-01-20 騰訊網

愛因斯坦說:「只有兩件事情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不過我對前者不是很確定。」(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and I'm not sure about the former.)

這幾天有幸能加入了陳春花教授的課程,聽著她對企業成長和反思的「七個不安」和對優秀企業的「八個核心要素」,受益匪淺。

我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才能鳳凰涅槃,從一個碼農變成企業家,做出一家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優秀企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

「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還有「經驗」,是指過分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導致認知偏差。

人類為什麼會有認知偏差

這三點其實只是認知偏差原因的一部分。作為愚蠢的人類,大腦的思維模式有兩個系統:系統 1 和系統 2(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個是感性的系統,快速自主運行,另一個是理性的系統,就像是一個破 286 電腦,以邏輯為基礎,慢成渣。雖然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斯多德和康德,都極度推崇理性的力量,希望能做到絕對理性。但是人類的大腦主要受感性控制(Mark Manson, 「Everything is F*cked」),在貪婪和恐懼下,感性總會把大腦帶往認知偏差。愚蠢是人類的天性,沒有例外。

當然,知道這個世界的荒謬,不斷尋找這荒謬世界中人生的意義,生活才會露出原始和本質的面容。否則西西弗也不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推著石頭。「世人終將找到荒誕的醇酒和冷漠的麵包來滋養自身的偉大」 – 阿爾貝·加繆。

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

按照 Verywell Mind 上的說法,認知偏差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Heuristics,也叫做心理捷徑 (Mental Shortcut) 或經驗法則 (Rule of Thumb),是大腦的一種節能的處理模式。陳春花提到的「經驗」,就是指這個。

大腦注意力的限制,或者說是大腦處理能力的限制。大腦的理解力總是有限的,所以大腦中的事實和實際的事實總是有偏差,這是陳春花提到的「事實」的部分。

個人動機。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受到動機,所處環境,個人意願等等的影響,容易讓我們傾向於做出自己偏好的決策。陳春花提到的「自我」,包含在其中,當然過度自信和過度自卑都會導致認知偏差。

除了她提到的以上三點以外,下面兩點,也是造成認知障礙的原因。

社會壓力。比如在疫情下,很多企業家不斷要求開會,不斷審查下屬的工作,充分展現出焦慮和認知的障礙。開會和審查並無法改變外部環境,對經營也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浪費了他人的時間,造成經營進一步惡化。

情緒化或感情。人類是感情的動物,由於情緒化或感情的存在,經常會造成決策錯誤。比如對親朋好友,或者多年下屬縱容,即使明知有問題,也做不出「揮淚斬馬謖」的決策。

認知偏差的類型

認知偏差有很多種類型,據我之前看到過的,就不下二十多種。這裡簡單介紹幾個在我過去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幾個例子。

錨定偏見,這是指我們過度依賴第一條信息的趨勢,也就是第一印象。在生活中我們對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嚴重影響了對人的判斷。另外這種效果在商業談判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談判的最終成交價格通常接近第一次報價。

光環效應,對一件事情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對具體相關事情的看法。比如我們跟大公司合作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是大公司會有更多的利潤,事實上由於地位不對等,與大公司的談判處於不利地位,從而導致不賺錢或者虧錢。

行為者和觀察者偏見,這是把自己的行為歸為外部原因,把他人的行為歸為內部原因。比如針對競爭對手的降價行為歸因為對手沒有底線,人品差,惡意競爭,而對自己的降價行為則歸因為市場環境差,沒有辦法等等。

聚類錯覺,高估樣本中的特例,比如見到某些地區盜竊犯罪率高,就說那個地方的人都是小偷。做生意的時候也有,比如我不跟某某地方的人做生意,因為他們都是騙子。

錯誤共識效應,覺得別人都會同意自己的觀點,這一點上在領導者身上尤其突出,尤其是那些特別自我的領導者。

易得性偏見,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比如最近得新冠的人比較多,就覺得自己一出門就可能得病,其實概率極小。

偽確定性效應,面對收益逃避風險,面對損失喜好風險。比如投資股票漲了趕緊賣落袋為安,跌了卻不賣。

下圖是 TitleMax 關於 50 個認知障礙的介紹圖,大家可以收藏,也可以到 Wikipedia 上看更全的列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除了認知障礙以外,我們還要注意的是邏輯謬誤(Logical Fallacy),這是理性推理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倖存者偏差,以偏概全等等,這種謬誤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也時常出現,在這裡就不過多討論了。

如何克服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是永遠無法被克服的,我們永遠是愚蠢的人類。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自省和改變來減輕認知障礙造成的影響,避免更愚蠢。

首先是意識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能會有認知偏差。通過特定的培訓,自我反思,可以降低某些情況下的認知偏差。根據一項研究,這種訓練可以有效減少 29% 的認知偏見。

考慮影響決策的因素:我的決策是否存在過度自信,或者自私自利,或者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因素。

挑戰偏見:也就是當出現偏見的時候,是否願意自我挑戰。挑戰別人很簡單,挑戰自己就難了。多考慮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有時候需要外部的挑戰。

我記得在中歐讀黃明的「行為金融學」課程的時候,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做投資是如何反人性的。克服認知障礙也是一種反人性的行為,和大腦的直覺和本能相牴觸。可是要做企業,提高自身能力,為社會提供價值,就不得不克服愚蠢,再痛苦也要堅持下去,這是企業家的人生意義所在。

我有幾個克服認知障礙的小經驗,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當對一個信息不全的事情做判斷和決策的時候,如果下意識說:「我覺得如何如何」,這時候大部分會有問題。如果信息充分,我們不是靠「覺得」,而是靠證據。

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雖然數據也可以被各種解讀,但是有數據總比沒有數據好。

堅持理性推理,承認自己的愚蠢以及克服情緒化的決策。在生氣和快樂的時候都不要進行決策,等到心情平復的時候再進行決策。

多學習,多看書。

希望我能在不斷修身養性的過程中,能不斷減少認知障礙,真正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相關焦點

  • 「認知偏差」是熊孩子的誘因:愛他的最好方式,是修復認知錯誤
    但有的孩子確實連犯錯都不知道,自己錯的哪裡了,其實這是孩子的「認知」產生了偏差。案例豆豆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直到六歲才被父母接到身邊。以往豆豆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豆豆的要求大多被滿足,老人對於孩子的要求極少有不答應的,孩子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豆豆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之後,也是我行我素。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顯而易見,對於需求的認知偏差就如同蒙蔽雙眼的眼罩。只有儘量消除由於各種原因對市場認識不足所導致的認知偏差,才能真正理解市場,了解用戶的需求。下面我們羅列一些在需求探索的過程中,一些相當常見的認知偏差。二、常見的認知偏差1. 經驗效應:我們的領域問題專家無所不知有些公司,培養和僱傭了很多人才。
  • 作為一個領導者,該如何更好地帶領自己的團隊呢?
    那麼作為一個即將當上領導者的人來說,怎麼更好地去帶領自己的團隊呢?作為領導者,我們說領導不一定是那種非常會爭辯的人,總是和別人去爭辯,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不和別人爭辯很有可能讓領導帶團隊帶得更容易,領導者的定義是通過別人來完成任務的。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對於這些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設計人員需要在自身進行決策時候儘量迴避,避之不及確實會面臨車毀人亡的局面;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考慮當中來,因為它們同樣可以影響用戶,成為撬動產品打開局面的重要的契機。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雖然被稱為認知偏差,但是實際上,它更接近於是一種邏輯謬誤下產生的一種錯誤認知。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
  • 領導者如何提升判斷能力
    領導者如何提升判斷能力 擁有良好的判斷力,是一名領導者必備的技能之一。即使你在理論上做出的選擇全都是正確的,倘若無法解決如何實施、由誰實施的問題,也還是會失敗。擁有傑出判斷力的領導者,在確定行動流程時預測風險,並找到能夠應對風險的相關人士,而且不一定是提出方案的人。萊克曼建議,評估提案時,要確保提案者具備完全匹配的經驗。若提案者以自己之前的工作作為證明,就要求他們解釋之前的工作與現在的狀況有何聯繫。
  • 認知偏差2——獨立事件與關聯事件
    認知偏差本篇繼續探討該問題。關於第一個問題:前9次拋硬幣出反面,請問第十次拋出反面的機率是多少?和同時拋10個硬幣都出反面的概率相同嗎?獨立事件概率與條件概率並不是前文思考中樣本規模影響的。而是樣本規模足夠大時,小概率事件發生恰恰只能說明該樣本本身的特性——硬幣的質地是不均勻的。
  • 錨定效應、峰終定律...投資中12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你知道幾個?
    由於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面臨的壓力和不確定性,認識這些偏差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因為任何偏差因素都會被放大,從而給決策帶來不利影響。了解這些認知偏差如何起作用,可能會提供一個將想法變成現實的槓桿點(leverage point)。
  • 造謠源於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源於文化素質低,文化素質低因為什麼
    筆者認為爭端是由於認知不同,解決爭端實際上是在解決認知,解決認知靠什麼?靠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儘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爭端,一方面可以讓人的注意力集中不在想別的,另一方面統一認知水平,造成間接性的觀點統一。所以,學習才是最好的生存本領啊!說回來,這段時間其實是自學的好時機,自古以來,勝者為王的道理,深入人心。
  • 《爐石傳說》中的認知偏差:賭徒謬誤
    不管你信不信,這些認知偏差並不是稀有玩意。簡單的說,他們就是邏輯上的常見錯誤,即每個人自己的對現實的主觀理解。當然,在你仔細思考這些東西之後,你會發現他們都是放屁。但是,關鍵的是,他們實實在在地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每個人——就像你和我。在這個系列的文章中,我打算談到一些能影響爐石玩家的常見認知偏差。他們是怎麼影響我們的?他們為什麼會產生?
  • MBA人物 | 詹姆斯·馬奇:領導者容易把自己看成組織的英雄
    他的代表作除了《決策是如何產生的》之外,還有與西蒙合著的《組織》,與賽爾特合著的《公司行為理論》。 詹姆斯·馬奇 馬奇認為,組織效率的四要素——勝任力、 主動性、 認同感和不引人注目的協調力———實際上是領導有效性的核心,但這些相比於英雄式的領導,真是太不大氣,也不磅礴了。
  • Nature人類行為:社交網絡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偏差?
    通常而言,這些社會感知偏差被歸因於有偏向性的認知或動機過程。聖塔菲研究所研究員Eun Lee等人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這項研究表明,人們對於少數群體規模的高估和低估都可能僅僅源於社交網絡的結構特性——這些感知偏差取決於個體或群體社交網絡的同質性水平、同質性的不對稱性以及少數群體的規模。
  • 讀《道德經》:領導者如何「反熵增」
    從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到今天人類社會的紛繁複雜,整個發展過程可能是一條脈絡在主導,理解了這條脈絡,就知道了客觀世界如何形成和運作,也就知道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這個規律就是「道」,順應規律就是「德」。任正非抓住了「熵和生命活力」的宇宙規律,在企業戰略和管理中充分運用,從而擁有了企業經營「大德」。厚德載物——華為德之厚,承受的起7000億的年營業額。
  • 把關小作為認知對象/訪談
    我覺得即便不去到她的工作室,也能通過網絡上的片段來了解這位藝術家,或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了解的都是這些由數字文本建構起來的藝術家形象,可作為結果,拼湊出的網絡信息又會有多大程度的偏差呢?搜尋引擎正以一種便捷但不準確的方式佔領「認知」,訪談期間我們談到過關於「作品的準確」這一點,我儘可能將彼時的口述沒有丟失且精煉地轉化到文本,希望可以在幾個關鍵線索之間達成一次相對準確有效的訪問。
  • 你有必要知道的24種心理認知偏差!看完漲姿勢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24種常見的心理認知偏差,這24種心理認知偏差又主要是由兩大原因引起的:一個是「內部視角」,即我們人類傾向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另一個是「思維懶惰」,即我們的大腦傾向偷懶而不是理性地思考。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人們習慣於將成功或者好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或者不利的結果歸咎於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以及一些客觀因素。心理學家貝姆(D.Bem)首次提出歸因偏差的概念,是一種利己主義認知方式,成功時的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的外歸因則減少對自己失敗的責任。
  • 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不存在,將女性獨自放地洞,出現時間認知偏差!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不存在,將女性獨自放地洞,出現時間認知偏差!時間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鐘錶上的一個刻度,手機上所顯示冰冷的數字,隨著鐘錶上指針和手機上數字的變化,時間在不斷的流逝。久而久之她對地洞的新鮮感也消磨殆盡,她只能在房間裡呼呼大睡,當問到關於時間概念時,她只是感覺時間過得非常的慢,並不知道已經過了多久,她對於時間的認知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一個人在無趣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時間過得非常的緩慢,明明只過了一天,她卻感覺已經過去了三、四天的時間。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很多時候,傳統媒體的網絡平臺只是作為紙媒訊息的鏡像,甚至還越來越多地出現報刊雜誌簡單複製、粘貼網絡信息的現象。在獲取受眾忠誠度方面的動力缺失,將使得此類媒體亂象愈發嚴重。而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自說自話或者低水平重複的單向度信息傳播過程,則可能失去對人們的吸引力而逐漸荒蕪,報刊雜誌信度降低,相關網站無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