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只有兩件事情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不過我對前者不是很確定。」(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and I'm not sure about the former.)
這幾天有幸能加入了陳春花教授的課程,聽著她對企業成長和反思的「七個不安」和對優秀企業的「八個核心要素」,受益匪淺。
我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才能鳳凰涅槃,從一個碼農變成企業家,做出一家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優秀企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
「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
「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還有「經驗」,是指過分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導致認知偏差。
人類為什麼會有認知偏差
這三點其實只是認知偏差原因的一部分。作為愚蠢的人類,大腦的思維模式有兩個系統:系統 1 和系統 2(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個是感性的系統,快速自主運行,另一個是理性的系統,就像是一個破 286 電腦,以邏輯為基礎,慢成渣。雖然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斯多德和康德,都極度推崇理性的力量,希望能做到絕對理性。但是人類的大腦主要受感性控制(Mark Manson, 「Everything is F*cked」),在貪婪和恐懼下,感性總會把大腦帶往認知偏差。愚蠢是人類的天性,沒有例外。
當然,知道這個世界的荒謬,不斷尋找這荒謬世界中人生的意義,生活才會露出原始和本質的面容。否則西西弗也不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推著石頭。「世人終將找到荒誕的醇酒和冷漠的麵包來滋養自身的偉大」 – 阿爾貝·加繆。
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
按照 Verywell Mind 上的說法,認知偏差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Heuristics,也叫做心理捷徑 (Mental Shortcut) 或經驗法則 (Rule of Thumb),是大腦的一種節能的處理模式。陳春花提到的「經驗」,就是指這個。
大腦注意力的限制,或者說是大腦處理能力的限制。大腦的理解力總是有限的,所以大腦中的事實和實際的事實總是有偏差,這是陳春花提到的「事實」的部分。
個人動機。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受到動機,所處環境,個人意願等等的影響,容易讓我們傾向於做出自己偏好的決策。陳春花提到的「自我」,包含在其中,當然過度自信和過度自卑都會導致認知偏差。
除了她提到的以上三點以外,下面兩點,也是造成認知障礙的原因。
社會壓力。比如在疫情下,很多企業家不斷要求開會,不斷審查下屬的工作,充分展現出焦慮和認知的障礙。開會和審查並無法改變外部環境,對經營也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浪費了他人的時間,造成經營進一步惡化。
情緒化或感情。人類是感情的動物,由於情緒化或感情的存在,經常會造成決策錯誤。比如對親朋好友,或者多年下屬縱容,即使明知有問題,也做不出「揮淚斬馬謖」的決策。
認知偏差的類型
認知偏差有很多種類型,據我之前看到過的,就不下二十多種。這裡簡單介紹幾個在我過去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幾個例子。
錨定偏見,這是指我們過度依賴第一條信息的趨勢,也就是第一印象。在生活中我們對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嚴重影響了對人的判斷。另外這種效果在商業談判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談判的最終成交價格通常接近第一次報價。
光環效應,對一件事情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對具體相關事情的看法。比如我們跟大公司合作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是大公司會有更多的利潤,事實上由於地位不對等,與大公司的談判處於不利地位,從而導致不賺錢或者虧錢。
行為者和觀察者偏見,這是把自己的行為歸為外部原因,把他人的行為歸為內部原因。比如針對競爭對手的降價行為歸因為對手沒有底線,人品差,惡意競爭,而對自己的降價行為則歸因為市場環境差,沒有辦法等等。
聚類錯覺,高估樣本中的特例,比如見到某些地區盜竊犯罪率高,就說那個地方的人都是小偷。做生意的時候也有,比如我不跟某某地方的人做生意,因為他們都是騙子。
錯誤共識效應,覺得別人都會同意自己的觀點,這一點上在領導者身上尤其突出,尤其是那些特別自我的領導者。
易得性偏見,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比如最近得新冠的人比較多,就覺得自己一出門就可能得病,其實概率極小。
偽確定性效應,面對收益逃避風險,面對損失喜好風險。比如投資股票漲了趕緊賣落袋為安,跌了卻不賣。
下圖是 TitleMax 關於 50 個認知障礙的介紹圖,大家可以收藏,也可以到 Wikipedia 上看更全的列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除了認知障礙以外,我們還要注意的是邏輯謬誤(Logical Fallacy),這是理性推理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倖存者偏差,以偏概全等等,這種謬誤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也時常出現,在這裡就不過多討論了。
如何克服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是永遠無法被克服的,我們永遠是愚蠢的人類。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自省和改變來減輕認知障礙造成的影響,避免更愚蠢。
首先是意識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能會有認知偏差。通過特定的培訓,自我反思,可以降低某些情況下的認知偏差。根據一項研究,這種訓練可以有效減少 29% 的認知偏見。
考慮影響決策的因素:我的決策是否存在過度自信,或者自私自利,或者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因素。
挑戰偏見:也就是當出現偏見的時候,是否願意自我挑戰。挑戰別人很簡單,挑戰自己就難了。多考慮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有時候需要外部的挑戰。
我記得在中歐讀黃明的「行為金融學」課程的時候,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做投資是如何反人性的。克服認知障礙也是一種反人性的行為,和大腦的直覺和本能相牴觸。可是要做企業,提高自身能力,為社會提供價值,就不得不克服愚蠢,再痛苦也要堅持下去,這是企業家的人生意義所在。
我有幾個克服認知障礙的小經驗,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當對一個信息不全的事情做判斷和決策的時候,如果下意識說:「我覺得如何如何」,這時候大部分會有問題。如果信息充分,我們不是靠「覺得」,而是靠證據。
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雖然數據也可以被各種解讀,但是有數據總比沒有數據好。
堅持理性推理,承認自己的愚蠢以及克服情緒化的決策。在生氣和快樂的時候都不要進行決策,等到心情平復的時候再進行決策。
多學習,多看書。
希望我能在不斷修身養性的過程中,能不斷減少認知障礙,真正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