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逃難時對長工說「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為什麼再過10年,地主還是地主,長工還是為地主打長工,因為地主知道怎樣從一個窮人變成地主。
史玉柱曾因資金鍊斷裂欠債2.5億,消失3年後創立腦白金,巨額債務被償清,重回事業巔峰。
已經成功過一次的人,即便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成功的機率也比沒成功的人高。這種差別,就是由認知差決定的。
無論是地主,成功的商人,他們都具備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清楚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思路。
獵豹移動公司的CEO做過這樣一個論斷:認知,幾乎就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
如何理解認知?它是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
014種認知狀態
我們一般將人的認知狀態,分為以下4個階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知無畏)
2.知道自己不知道。(空杯心態,認知探索的開始)
3.知道自己知道。(即抓住了事情的規律。)
4.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這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認知狀態的第一階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用吳伯達(原《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的話來說,即我們缺失某一個維度上的認知,吳伯達將它稱之為盲維(認知升級中的重要概念)。這個時候我們看待事情,就如同一個盲人一樣。
認知狀態的第二階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保持空杯心態,才是認知探索的開始。處於這種狀態之下,我們會自覺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存在盲區,渴望通過努力去彌補與他人的認知差。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只要你發現自己某方面有不足,完全可以通過搜索來獲取所需知識。
認知狀態的第三階段,知道自己知道,即抓住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能達到這種認知狀態,已經遠遠超過生活的普通人,在某一領域上有一定的發言權。
認知狀態的第四階段,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曾說過一句話「所謂人的成長,其實是不斷發現個人獨特的經歷,原來都只是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的過程。「
進入認知狀態第四階段,也就是認知最高境界的人,往往能清醒意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性,且能將自己的認知,放到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中去看待,這種狀態非大師級別的不能達到。
提升認知水平,正是從認知狀態的前兩個階段,晉升到認知狀態的後兩個階段。
02認知維度缺失
認知階段的前兩個階段,都存在著認知維度缺失的問題,所以實現認知進階需要解決認知維度缺失的問題。
吳伯達先生認為,我們缺失某一個維度上的認知,看待一件事情,就如同一個盲人。盲維,的確會令我們遺失重要問題,而且人在認知維度缺失時,是不會意識到自己認知維度缺失的。
諾基亞手機銷量從1996年到2010年始終是全球第一,而到了2008年,蘋果和三星公司先後利用谷歌公司發布的安卓手機作業系統,引領了智慧型手機的風潮,諾基亞從此失去智能機時代的王者地位。
有人說諾基亞公司的失敗,是因為沒有發現市場的先機,這種說法顯然不夠客觀。恰恰是因為缺少對於觸屏維度以及數位技術維度的認知,讓諾基亞失去機會。彼時的諾基亞公司,還沉浸在自己完備的認知維度中,完全看不到自身認知維度的局限。
為了彌補認知維度的缺失,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必然要學會多維度思考。我們常常說成功需要格局,而格局一定意義上就是多維度思考的結果。格局一詞其實可以理解為,人對於局勢考究的全面程度、精確程度、深刻程度。
我們看到的比其他人多出一個面,甚至是幾個面,然後進行綜合,結合起來這樣的視角,所看到的東西也就更全面。
多維度思考能力,是我們認知升級必須學會的技能。人們在看問題時,存在著天然的缺陷,我們的大腦往往傾向於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這就容易陷入到單一維度的思維陷阱之中。
如何練就多維度思考能力,不妨嘗試接受那些自己並不熟悉的信息,平時多關注心理學、經濟學、藝術、管理學這些學科,建立多種知識體系,這些可以起到拓展一個人思維的作用。
如果你還沒有練就多維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在判斷或決策之前,聽取各方建議,再與少數人商量,最終再自己做決定,這樣往往可以避免思慮不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