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阻抗差距,解決PCB傳輸線之SI反射問題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SI問題最常見的是反射,我們知道PCB傳輸線有「特徵阻抗」屬性,當互連鏈路中不同部分的「特徵阻抗」不匹配時,就會出現反射現象。SI反射問題在信號波形上的表徵就是:上衝/下衝/振鈴等。

1. SI問題的成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8818.htm

下圖所示是一個典型的高速信號互連鏈路,信號傳輸路徑包括:①發送端晶片(封裝與PCB過孔)②子卡PCB走線③子卡連接器④背板PCB走線⑤對側子卡連接器⑥對側子卡PCB走線⑦AC耦合電容⑧接收端晶片(封裝與PCB過孔)

圖1.典型高速信號互連鏈路

  

可以看出,實際電子產品的高速信號互連鏈路是比較複雜的,而且通常在不同部件連接點處是會產生阻抗失配的問題、從而造成信號的發射。

高速互連鏈路常見的阻抗不連續點:  

(1)晶片封裝:通常晶片封裝基板內的PCB走線線寬會比普通PCB板細很多,阻抗控制不容易; 

(2)PCB過孔:PCB過孔通常為容性效應,特徵阻抗偏低,PCB設計最應該關注與優化;  

(3)連接器:連接器內銅互連鏈路的設計要同時受到機械可靠性與電氣性能的雙重影響,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PCB走線反而一般情況下阻抗控制比其他互連部件更容易,重點關注層疊設計、板材選擇,但通常PCB加工板廠的阻抗控制公差為10%,要達到5~8%的阻抗公差控制往往需要花費更高的加工成本。  

2. 傳輸線反射基礎理論  

當驅動器加信號到傳輸線時,信號的幅度依賴於驅動器的電壓與電阻和傳輸線阻抗。驅動器上的初始電壓通過自身電阻和傳輸線阻抗的分壓來控制。  

下圖描繪了加在長的傳輸線上的初始波形,初始的電壓Vi傳送到傳輸線上直到到達末端,Vi的幅度通過驅動器電阻和傳輸線阻抗的分壓來決定:

圖2.信號波形在長傳輸線的傳播

  

如果傳輸線的末端端接一個阻抗,而且這個阻抗與線的阻抗精確的匹配,那麼幅度為Vi的信號將被端接到地,電壓Vi將仍保持在線上直到信號源轉換。在這種情況下Vi是dc穩態值。否則,如果傳輸線的末端的阻抗不是線的特徵阻抗,信號的一部分端接到地,信號的其餘部分將被反射到傳輸線回到源。反射回的信號的量通過反射係數決定,反射係數由確定的點的反射電壓和輸入電壓的比決定。這個點定義為傳輸線上阻抗不連續。阻抗不連續可以是不同特徵阻抗的傳輸線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端接電阻或者是到晶片緩衝器上的輸入阻抗。

反射係數的計算:

其中Z0為傳輸線標準阻抗,Zt為傳輸線上某個不連續點的阻抗。

等式假設信號在特徵阻抗為Z0的傳輸線上傳送遇到了不連續的阻抗Zt。注意如果Z0=Zt,反射係數為0,意味著沒有反射。Z0= Zt這種情況就稱為匹配的端接。  

如下圖所示當輸入波形遇到端接Zt,信號的一部分Viρ被反射回源端並且加在輸入波形上,整個輸入信號波形幅度為Viρ+Vi。反射的部分可能從源產生另一個反射,反射和逆反射一直持續直到傳輸線穩定。

圖3.阻抗不匹配情況下的信號反射

  

當傳輸線完全匹配、短路、開路時的反射係數如下圖所示:

圖4.(a)端接(b)短路(c)開路 三種情況下的反射係數

  

在實際應用的互連鏈路中,理想的傳輸線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完全匹配,因此信號的反射是必然存在的,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把互連鏈路中的各個部件阻抗差距儘量縮小,從而減小反射信號幅度、避免多級反射對信號質量造成致命影響。


相關焦點

  • 從阻抗匹配解析射頻傳輸線技術
    (2)SWR測量儀是以發射機為信號來源,自己並沒有發射源,但dBRL測量儀是用自己的發射源來測量纜線的阻抗匹配情況。‧史密斯圖(Smith Chart)介紹:為了達到阻抗匹配的目的,必須使用史密斯圖。此圖為P. Smith於1939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的,直到現在,它的圖形仍然被廣泛地應用在分析、設計和解決傳輸線的所有問題上。
  • 阻抗怎麼計算?
    Ok,理解特性阻抗理論上是怎麼回事情,看看實際上的意義,當電壓電流在傳輸線傳播的時候,如果特性阻抗不一致所求出的電報方程的解不一致,就造成所謂 的反射現象等等。在信號完整性領域裡,比如反射,串擾,電源平面切割等問題都可以歸類為阻抗不連續問題,因此匹配的重要性在此展現出來。
  • 電壓駐波比(VSWR)量化傳輸線的阻抗失配
    VSWR和系統效率一個理想系統是從功率源100%地將能量傳送到負載,這需要信號源阻抗、傳輸線及其它連接器的特徵阻抗與負載阻抗精確匹配。由於理想的傳輸過程不存在幹擾,信號交流電壓在傳輸線兩端保持相同。而在實際系統中,阻抗失配將會導致部分功率反射到信號源(如同一個回波)。
  • 乾貨| 解決PCB設計阻抗沒法連續的問題,讀這篇就夠了!
    如果傳輸線是各向同性的,那麼只要信號在傳輸,就始終存在一個電流I,而如果信號的輸出電壓為V,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傳輸線就會等效成一個電阻,大小為V/I,把這個等效的電阻稱為傳輸線的特性阻抗Z。信號在傳輸的過程中,如果傳輸路徑上的特性阻抗發生變化,信號就會在阻抗不連續的結點產生反射。影響特性阻抗的因素有:介電常數、介質厚度、線寬、銅箔厚度。
  • 阻抗計算說明 - OFweek電子工程網
    介電常數(DK)的概念  電容器極板間有電介質存在時的電容量Cx 與同樣形狀和尺寸的真空電容量Co之比為介電常數  傳輸線特性阻抗的計算  首先,我們來看下傳輸線的基本類型,在計算阻抗的時候通常有如下類型: 微帶線和帶狀線,對於他們的區分,最簡單的理解是,微帶線只有1 個參考地,而帶狀線有2個參考地,如下圖所示
  • PCB設計阻抗不連續怎麼辦?別慌,有解決方法!
    、特性阻抗、瞬時阻抗,嚴格來講,他們是有區別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仍然是阻抗的基本定義: a)將傳輸線始端的輸入阻抗簡稱為阻抗; b)將信號隨時遇到的及時阻抗稱為瞬時阻抗; c)如果傳輸線具有恆定不變的瞬時阻抗,就稱之為傳輸線的
  • PCB板的特性阻抗與特性阻抗控制
    此時的阻力同直流電流所遇到的阻力有差別,除了電阻 的阻力以外,還有感抗(XL)和容抗(XC)的阻力問題。為區別直流電的電阻,將交流電所遇到之阻力稱為阻抗 (Z)。3、特性阻抗控制(Z0 )上述此種「訊號」傳輸時所受到的阻力,另稱為「特性阻 抗」,代表符號為Z0。所以,PCB導線上單解決「通」、「斷」和「短路」的問題還 不夠,還要控制導線的特性阻抗問題。
  • PCB設計中有關阻抗匹配知識簡析
    例如:差分的匹配多數採用終端的匹配;時鐘採用源段匹配;   1、 串聯終端匹配   串聯終端匹配的理論出發點是在信號源端阻抗低於傳輸線特徵阻抗的條件下,在信號的源端和傳輸線之間串接一個電阻R,使源端的輸出阻抗與傳輸線的特徵阻抗相匹配,抑制從負載端反射回來的信號發生再次反射。
  • 利用Cadence PCB SI分析特性阻抗變化因素
    這次,我們對特性阻抗進行基礎說明之外,還說明Allegro的阻抗計算原理以及各參數和阻抗的關係。2、什麼是特性阻抗?2.1 傳送線路的電路特性  在高頻率(MHz)信號中,把傳送迴路作為電路。G = 1 / R2.2 阻抗和特性阻抗的不同?  阻抗  表示電路部分對交變電信號流通產生的阻力,是傳輸線上輸入電壓對輸入電流的比率值Z = V(x)/ I(x)  特性阻抗  特徵阻抗是指信號沿傳輸線傳播時,信號看到的瞬間阻抗的值。簡單地講,無限長傳輸線上各處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定義為傳輸線的特性阻抗。
  • PCB設計中阻抗匹配與0歐電阻的作用介紹
    ◆減少高頻反射以及自激振蕩。當信號的頻率很高時,則信號的波長就很短,當波長短得跟傳輸線長度可以比擬時,反射信號疊加在原信號上將會改變原信號的形狀。如果傳輸線的特徵阻抗跟負載阻抗不相等(即不匹配)時,在負載端就會產生反射,造成自激振蕩。PCB板內走線的低頻信號直接連通即可,一般不需要加串行匹配電阻。
  • 阻抗板加工的阻抗控制
    在阻抗板加工處理中,如果有信號傳輸,則期望當信號從電源傳輸到接收機時,沒有任何反射,就可以傳輸到接收機而沒有任何反射,前提是能量損失小。要發生這種傳輸,電路中的阻抗必須等於發射機內部的阻抗,才能稱為「阻抗匹配」。
  • PCB行業術語和定義——信號完整性(SI)
    信號完整性考慮的問題主要有振鈴(ringing)、串擾(crosstalk)、接地反彈、扭曲(skew)、信號損失和電源供應中的噪音。振鈴(ringing)信號的反射可能會引起振鈴現象,一個典型的信號振鈴如圖1所示:如果信號傳輸過程中感受到阻抗的變化,就會發生信號的反射。
  • 傳輸線理論
    上式右邊包括兩項,前一項為入射波,後一項為反射波。2.2傳輸線的特性參數下面來看下傳輸線幾個特性參數:特性阻抗Z0、傳播常數γ和相速度:1)特性阻抗Z0,定義:傳輸線上入射波電壓與入射電流之比稱為傳輸線的特性阻抗。
  • PCB設計總有幾個阻抗沒法連續的地方,怎麼辦?
    特徵阻抗」,它不是直流電阻,屬於長線傳輸中的概念。在高頻範圍內,信號傳輸過程中,信號沿到達的地方,信號線和參考平面(電源或地平面)間由於電場的建立,會產生一個瞬間電流,如果傳輸線是各向同性的,那麼只要信號在傳輸,就始終存在一個電流I,而如果信號的輸出電平為V,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傳輸線就會等效成一個電阻,大小為V/I,把這個等效的電阻稱為傳輸線的特性阻抗Z。信號在傳輸的過程中,如果傳輸路徑上的特性阻抗發生變化,信號就會在阻抗不連續的結點產生反射。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上篇)
    其中PCB板電氣特性要求在第2.5節中描述,而其中的2.5.5.7a,則全面的介紹了PCB特徵阻抗測試方法和對相應的測試儀器要求,重點包括單端走線和差分走線的阻抗測試。 三、TDR的基本原理及IPC-TM-650對TDR設備的基本要求 3.1 TDR的基本原理 圖1是一個階躍信號在傳輸線(如PCB的走線)上傳輸時的示意圖。
  • 基於信號完整性理論的PCB仿真設計與分析研究
    高速數字電路設計方面的問題突出體現為以下類型:(1)工作頻率的提高和信號上升/下降時間的縮短,會使設計系統的時序裕量縮小甚至出現時序方面的問題; (2)傳輸線效應導致的信號震蕩、過衝和下衝都會對設計系統的故障容限、噪聲容限以及單調性造成很大的威脅;(3)信號沿時間下降到1ns以後,信號之間的串擾就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4)當信號沿的時間接近0.
  • 3D列印PCB如何幫助阻抗控制的布線
    這些工具旨在確保傳輸線的阻抗在其長度上保持一致,從而允許在兩端進行端接以防止反射。一致的阻抗還可以確保沿著互連的一致的傳播延遲,從而允許並行高速PCB信號(例如PCIe中的信號)的長度精確匹配以防止歪斜。
  • 為什麼PCB上的單端阻抗控制50歐姆
    信號完整性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權衡取捨的問題,所以在業內最著名的一句話也就是:"It depends……" 這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個問題。今天高速先生也就這個問題綜合各種答覆來簡單總結下,在此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總結出更多相關的因素。  首先,50歐姆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這得從標準線纜說起。
  • 為什麼將射頻傳輸線的特性阻抗設定在50歐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通信百科,ID:Txbaik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在安裝的RF設備(例如放大器,濾波器,耦合器等)時,上面的RF PCB或者遇到RF同軸電纜時,可能您都知道它們的傳輸線阻抗需要保持在50歐姆。這也被稱為傳輸線的特性阻抗。
  • 輸出阻抗怎麼理解?多大比較好?
    在低頻電路中,我們一般不考慮傳輸線的匹配問題,只考慮信號源跟負載之間的情況,因為低頻信號的波長相對於傳輸線來說很長,傳輸線可以看成是「短線」,反射可以不考慮(可以這麼理解:因為線短,即使反射回來,跟原信號還是一樣的)。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流大,則選擇小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壓大,則選擇大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功率最大,則選擇跟信號源內阻匹配的電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