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物語:真正看清自己,就是最高級的認知。
01 最深層的影響是「元認知」
史蒂夫·賈伯斯生前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人們對這句話進行了解讀——賈伯斯的意思是:聰明人在面對別人的批評時,能夠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都受不了別人的批評,無法成為賈伯斯眼中的」聰明人「呢?
你可能會說,因為太敏感,自尊心太強,因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從更深層的原因來講,這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所謂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不一致的想法時,內心產生的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很不愉快的感覺。
一個人原本認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工作是很出色的,但老闆的批評卻在暗示「你不行」,這時候他的內心會感到很不舒服,而緩解不舒服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
再往深處挖掘: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種認知失調呢?這「元認知」欠佳導致的。
在心理學上,人們對自身思維、自身能力的審視和判斷能力,叫做「元認知」。我們總是在不斷判斷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及是否有能力處理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而這種判斷常常是不準確的。
有一個自己創業的朋友,曾跟我聊起過他的苦惱。他說公司招了一些人,本來他是給予厚望的,結果工作做得很差,還得讓自己和團隊其他人幫著彌補。
但這些人的自我感覺卻超級良好,都認為自己很牛,朋友剛批評了幾句,他們就變得很憤怒。朋友沒辦法,最後只能把他們解僱。
作為老闆,朋友對員工的評價未必客觀公正,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人自認為的那個「我」,與實際表現出來的「我」之間,確實會存在出入。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人生的惡性循環。而要突破此層障礙,其實很不簡單。那些有著準確元認知的人,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他們坦然而不自欺,謙和而不軟弱,其人生也更加幸福圓滿。
02 真正的差距,來自你如何評估自己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讓一批隨機找來的計程車司機評估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絕大多數司機堅信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之上。
另一項類似的調查是讓人們給自己的長相打個分,最高10分,最低1分。雖然有一部分人長得確實有點「慘」,但結果是,人們打出的最低分數也有6分。
我兒子每次考完試,都估計自己能得90分以上,但成績一公布,他就懷疑老師是不是判錯了……
《認知天性》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做事的方式和效率,取決於其領悟周圍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現的能力。而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高估自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元認知上的偏誤,會使人無法從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學到東西。
比如剛進入新崗位的職場新人,同樣的起點,卻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類人會迅速適應新崗位的工作要求,不斷進步;另一類人雖然看起來也很努力,但用了很長時間,依然無法掌握工作要領,最後只能被淘汰。
後者面對失敗,給出理由往往是:「這項工作並不適合我」,或者「老闆的要求太離譜了」。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不夠敏銳,意識不到其他人的表現如何,也感覺不到自身表現與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所以不知道該學習什麼,該改進什麼。
一個人學習能力的強弱,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商和努力,還取決於其是否對自身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
生活中,我們會討厭那些自以為是,處處表現優越感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不是天性傲慢,而是缺乏準確的「元認知」。
比如,一些剛畢業進入社會的職場新人,自信爆棚,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後才能清醒;
一些行業高手、專家,自認為經驗豐富,判斷準確,實際上只是固步自封;
很多普通職場人,總覺得自己「還不錯」,比別人強,卻總在實際工作中「掉鏈子」;
一些企業老闆,認為自己永遠比下屬高明,不能接受任何反對意見,獨斷專行……
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特·艾格寫過一本自述體著作,叫《一生的旅程》。書的結尾有一段話,讀來令人動容。
艾格寫道:「無論世界說你有多強大和多重要,一旦開始被這些信息衝昏了頭,一旦看到鏡中自己的額頭上刻著你的頭銜,你就已經迷失了方向。」「無論取得何種頭銜或成就,我仍會覺得,從本質上來說,我還是很久以前的那個純真孩童。」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作為掌管著全球最大IP產業的成功人士,羅伯特·艾格仍然要求自己做到「慎終如始」,這才是真正高級的元認知。
03 是經驗局限,限制了你的認知
元認知能力不同的人,人生的境界也不同。那為什麼我們會存在元認知上的偏差呢?這是由人類自身的經驗局限導致的。
人類極容易認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人已有的認識和觀念,絕大多數都是被灌輸的;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是經過反覆加工篩選的。而我們對這種灌輸和篩選往往毫無察覺,認為那都是自己經過認真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這種經驗局限的存在,使我們很難接受與自己的既有認識不同的觀點。
比如在麥哲倫證明「地球是圓的」之前,大多數人相信「大地是平的」,並把這種想當然得到的結論當作自己認真思考後獲得的知識。以至於在其被證明有誤的那一瞬間,人們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啊?原來是這樣!」而是:「扯淡!沒那回事兒!」
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灌輸的。而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
比如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恭維和贊同,慢慢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有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人。偶爾聽到一點批評之聲,他會特別憤怒,認為別人的指責一定是錯的。
一個從小被人誇獎「很聰明」的孩子,會認為聰明就是自己的特質,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會比別人更缺乏承受的能力。而一個從小就被打擊「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也極易不自覺地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變得過於缺乏自信。
他人的灌輸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同時,我們大腦的「敘事」機制,也會給自己營造一個「真實的」騙局。
有一項心理學測試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幾名被試者閱讀一篇文章,並表明這是要考察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測試的同時會播放一段電話錄音,幹擾被試者的注意力。部分被試者只聽到一方的通話內容,而其他人能聽到通話雙方的完整交流。
參與者們努力排除電話幹擾,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上。結果顯示,只聽一方通話要比聽雙方通話更會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只聽到一方通話內容的人,過後能更好地回憶起無意間聽到的通話內容。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是:那些只聽一方通話的人,會不自覺地推測沒聽到的那部分通話內容,好拼湊出一段完整的敘事。
在面對模糊的事情時,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尋求一種合理的解釋,這是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人類有一種敘事的欲望,因為模稜兩可會引起不適。
這種敘事的欲望會跟我們的記憶混淆在一起,我們會拼命想把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組成一個連貫的故事,為什麼在我之前,家裡沒出過大學生;為什麼我不想在企業裡上班;為什麼我會選擇單身……每個人對於自己都有一套不同的敘事。
而這些記憶大多是「不靠譜」的。想像一下小時候父母抱著你過生日的場景。在你回憶的場景裡,除了父母之外,你是不是還看到了孩提時的你?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回憶絕對準確,面畫裡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
我們一直活在自己重構的記憶中,並在用這些故事來解釋,是什麼選擇和意外,讓自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擅長什麼,我最在意什麼,我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這種理解方式塑造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
如果在你的故事裡,每次失敗都有一個為自己開脫的完美理由,你就無法調整自己的元認知。
04 三個方法提升元認知
我們無法超越經驗局限,也無法更改大腦的「敘事」機制,但如果你不願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裡,仍然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盡力「校準」自身的元認知。
第一個方法是:學會用自身之外的客觀標準來代替主觀經驗。
《認知天性》中指出,想要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種知識、一項技能,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
比如,你讀完了一本書,自認為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很可能只是假象。你可以在一段時間以後,不翻書,直接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的重點內容、主要觀點、結構安排敘述出來,然後再翻開書對照。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哪裡掌握得不好。
同樣的,我們在工作中,也要給自己尋找一些客觀的參照點。很多企業都有一系列的考核指標,比如工作完成率、銷售業績、客戶好評率等等,不要把這些當成負擔,而要把它們當作認識自身能力的參照點,養成時時檢查評分的習慣。
即便沒有這些現成標準,我們也要給自己設立一些客觀指標,這樣才能準確地判定哪裡要下力氣改進,意識到自己在何時迷失了方向,以及如何迷途知返。
第二個方法是,培養開放心態,永遠歡迎他人給你提意見。
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喜歡「說好話」,因為沒有人喜歡聽負面評價。但如果有一些人,願意指出你的缺點,反駁你的觀點,請珍視他們。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裡斯指出:「我們進行自我矯正的最大希望,便是確保自己沒有置身於一個由哈哈鏡裝飾而成的大廳之中,確保所看到的一切不是我們自身願望和信念的歪曲反映。」
如何確保?就是善於聽取他人的批評。塔夫裡斯說,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能夠在我們偏離現實太遠時,及時將我們拉回的批評者。所以,我們要靠近、珍視那些愛跟我們「唱反調」的人。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把別人的質疑當作提升自己的機會,而不是對自己人格的否定。
他人的看法未必客觀公正,但我們仍要第一時間尋找其合理之處,先接收有用的東西,然後再慢慢思考其偏頗之處。假以時日,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會獲得很大的提升。
最後一個方法是,多讀書。
人的個體經驗永遠有限,但只要你願意多讀書,就會發現,這世上的知識浩如煙海,前人的智慧廣闊無邊。
一個人讀書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謙遜,因為他會對自己的「無知」程度形成更加準確的判斷。通過多讀書來拓展自身經驗,正是我們跨越已知與未知之間鴻溝的最佳手段。
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的層次,而影響思維方式的,是認知。所謂做人的智慧,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這決定著我們會努力到什麼程度,能承受多大風險,以及在成功之路上能走多遠。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傳媒人,1年100本書的終身學習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職場成長深度實用乾貨文章。
鏡子宣言:帶你擴展認知邊界,給你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