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決定差距:能看透這個真相,就稱得上「有智慧」的人

2020-12-03 七稜鏡

鏡子物語:真正看清自己,就是最高級的認知。

01 最深層的影響是「元認知」

史蒂夫·賈伯斯生前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人們對這句話進行了解讀——賈伯斯的意思是:聰明人在面對別人的批評時,能夠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都受不了別人的批評,無法成為賈伯斯眼中的」聰明人「呢?

你可能會說,因為太敏感,自尊心太強,因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從更深層的原因來講,這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所謂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不一致的想法時,內心產生的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很不愉快的感覺。

一個人原本認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工作是很出色的,但老闆的批評卻在暗示「你不行」,這時候他的內心會感到很不舒服,而緩解不舒服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

再往深處挖掘: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種認知失調呢?這「元認知」欠佳導致的。

在心理學上,人們對自身思維、自身能力的審視和判斷能力,叫做「元認知」。我們總是在不斷判斷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及是否有能力處理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而這種判斷常常是不準確的。

有一個自己創業的朋友,曾跟我聊起過他的苦惱。他說公司招了一些人,本來他是給予厚望的,結果工作做得很差,還得讓自己和團隊其他人幫著彌補。

但這些人的自我感覺卻超級良好,都認為自己很牛,朋友剛批評了幾句,他們就變得很憤怒。朋友沒辦法,最後只能把他們解僱。

作為老闆,朋友對員工的評價未必客觀公正,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人自認為的那個「我」,與實際表現出來的「我」之間,確實會存在出入。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人生的惡性循環。而要突破此層障礙,其實很不簡單。那些有著準確元認知的人,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他們坦然而不自欺,謙和而不軟弱,其人生也更加幸福圓滿。

02 真正的差距,來自你如何評估自己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讓一批隨機找來的計程車司機評估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絕大多數司機堅信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之上。

另一項類似的調查是讓人們給自己的長相打個分,最高10分,最低1分。雖然有一部分人長得確實有點「慘」,但結果是,人們打出的最低分數也有6分。

我兒子每次考完試,都估計自己能得90分以上,但成績一公布,他就懷疑老師是不是判錯了……

《認知天性》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做事的方式和效率,取決於其領悟周圍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現的能力。而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高估自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元認知上的偏誤,會使人無法從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學到東西。

比如剛進入新崗位的職場新人,同樣的起點,卻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類人會迅速適應新崗位的工作要求,不斷進步;另一類人雖然看起來也很努力,但用了很長時間,依然無法掌握工作要領,最後只能被淘汰。

後者面對失敗,給出理由往往是:「這項工作並不適合我」,或者「老闆的要求太離譜了」。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不夠敏銳,意識不到其他人的表現如何,也感覺不到自身表現與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所以不知道該學習什麼,該改進什麼。

一個人學習能力的強弱,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商和努力,還取決於其是否對自身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

生活中,我們會討厭那些自以為是,處處表現優越感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不是天性傲慢,而是缺乏準確的「元認知」。

比如,一些剛畢業進入社會的職場新人,自信爆棚,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後才能清醒;

一些行業高手、專家,自認為經驗豐富,判斷準確,實際上只是固步自封;

很多普通職場人,總覺得自己「還不錯」,比別人強,卻總在實際工作中「掉鏈子」;

一些企業老闆,認為自己永遠比下屬高明,不能接受任何反對意見,獨斷專行……

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特·艾格寫過一本自述體著作,叫《一生的旅程》。書的結尾有一段話,讀來令人動容。

艾格寫道:「無論世界說你有多強大和多重要,一旦開始被這些信息衝昏了頭,一旦看到鏡中自己的額頭上刻著你的頭銜,你就已經迷失了方向。」「無論取得何種頭銜或成就,我仍會覺得,從本質上來說,我還是很久以前的那個純真孩童。」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作為掌管著全球最大IP產業的成功人士,羅伯特·艾格仍然要求自己做到「慎終如始」,這才是真正高級的元認知。

03 是經驗局限,限制了你的認知

元認知能力不同的人,人生的境界也不同。那為什麼我們會存在元認知上的偏差呢?這是由人類自身的經驗局限導致的。

人類極容易認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人已有的認識和觀念,絕大多數都是被灌輸的;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是經過反覆加工篩選的。而我們對這種灌輸和篩選往往毫無察覺,認為那都是自己經過認真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這種經驗局限的存在,使我們很難接受與自己的既有認識不同的觀點。

比如在麥哲倫證明「地球是圓的」之前,大多數人相信「大地是平的」,並把這種想當然得到的結論當作自己認真思考後獲得的知識。以至於在其被證明有誤的那一瞬間,人們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啊?原來是這樣!」而是:「扯淡!沒那回事兒!」

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灌輸的。而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

比如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恭維和贊同,慢慢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有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人。偶爾聽到一點批評之聲,他會特別憤怒,認為別人的指責一定是錯的。

一個從小被人誇獎「很聰明」的孩子,會認為聰明就是自己的特質,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會比別人更缺乏承受的能力。而一個從小就被打擊「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也極易不自覺地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變得過於缺乏自信。

他人的灌輸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同時,我們大腦的「敘事」機制,也會給自己營造一個「真實的」騙局。

有一項心理學測試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幾名被試者閱讀一篇文章,並表明這是要考察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測試的同時會播放一段電話錄音,幹擾被試者的注意力。部分被試者只聽到一方的通話內容,而其他人能聽到通話雙方的完整交流。

參與者們努力排除電話幹擾,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上。結果顯示,只聽一方通話要比聽雙方通話更會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只聽到一方通話內容的人,過後能更好地回憶起無意間聽到的通話內容。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是:那些只聽一方通話的人,會不自覺地推測沒聽到的那部分通話內容,好拼湊出一段完整的敘事。

在面對模糊的事情時,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尋求一種合理的解釋,這是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人類有一種敘事的欲望,因為模稜兩可會引起不適。

這種敘事的欲望會跟我們的記憶混淆在一起,我們會拼命想把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組成一個連貫的故事,為什麼在我之前,家裡沒出過大學生;為什麼我不想在企業裡上班;為什麼我會選擇單身……每個人對於自己都有一套不同的敘事。

而這些記憶大多是「不靠譜」的。想像一下小時候父母抱著你過生日的場景。在你回憶的場景裡,除了父母之外,你是不是還看到了孩提時的你?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回憶絕對準確,面畫裡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

我們一直活在自己重構的記憶中,並在用這些故事來解釋,是什麼選擇和意外,讓自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擅長什麼,我最在意什麼,我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這種理解方式塑造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

如果在你的故事裡,每次失敗都有一個為自己開脫的完美理由,你就無法調整自己的元認知。

04 三個方法提升元認知

我們無法超越經驗局限,也無法更改大腦的「敘事」機制,但如果你不願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裡,仍然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盡力「校準」自身的元認知。

第一個方法是:學會用自身之外的客觀標準來代替主觀經驗。

《認知天性》中指出,想要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種知識、一項技能,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

比如,你讀完了一本書,自認為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很可能只是假象。你可以在一段時間以後,不翻書,直接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的重點內容、主要觀點、結構安排敘述出來,然後再翻開書對照。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哪裡掌握得不好。

同樣的,我們在工作中,也要給自己尋找一些客觀的參照點。很多企業都有一系列的考核指標,比如工作完成率、銷售業績、客戶好評率等等,不要把這些當成負擔,而要把它們當作認識自身能力的參照點,養成時時檢查評分的習慣。

即便沒有這些現成標準,我們也要給自己設立一些客觀指標,這樣才能準確地判定哪裡要下力氣改進,意識到自己在何時迷失了方向,以及如何迷途知返。

第二個方法是,培養開放心態,永遠歡迎他人給你提意見。

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喜歡「說好話」,因為沒有人喜歡聽負面評價。但如果有一些人,願意指出你的缺點,反駁你的觀點,請珍視他們。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裡斯指出:「我們進行自我矯正的最大希望,便是確保自己沒有置身於一個由哈哈鏡裝飾而成的大廳之中,確保所看到的一切不是我們自身願望和信念的歪曲反映。」

如何確保?就是善於聽取他人的批評。塔夫裡斯說,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能夠在我們偏離現實太遠時,及時將我們拉回的批評者。所以,我們要靠近、珍視那些愛跟我們「唱反調」的人。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把別人的質疑當作提升自己的機會,而不是對自己人格的否定。

他人的看法未必客觀公正,但我們仍要第一時間尋找其合理之處,先接收有用的東西,然後再慢慢思考其偏頗之處。假以時日,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會獲得很大的提升。

最後一個方法是,多讀書

人的個體經驗永遠有限,但只要你願意多讀書,就會發現,這世上的知識浩如煙海,前人的智慧廣闊無邊。

一個人讀書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謙遜,因為他會對自己的「無知」程度形成更加準確的判斷。通過多讀書來拓展自身經驗,正是我們跨越已知與未知之間鴻溝的最佳手段。

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的層次,而影響思維方式的,是認知。所謂做人的智慧,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這決定著我們會努力到什麼程度,能承受多大風險,以及在成功之路上能走多遠。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傳媒人,1年100本書的終身學習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職場成長深度實用乾貨文章。

鏡子宣言:帶你擴展認知邊界,給你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難欺騙的三大星座,頭腦精明,智慧超然,總能一眼看透人心
    射手座:不可否認射手座平日有點搞笑,雖然平日裡,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們似乎都信以為真,但也許事發後,他們直接忘了這個人說了什麼,可以說,他們就是不在乎。另外,像射手座這樣浪漫又感性的人,其實心智一定是理性的。或者說,他們不僅僅是理性的,他們顯然擁有精明的頭腦和超然的智慧。
  •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留言探討)一位網友說:明明知道相思無用,還是想念他;明明知道自己受傷了、受騙了,還是不肯回頭。我知道是我陷得太深了,期待有個朋友把我罵醒吧!
  • 真正活通透的人,往往能看通透三種「不公平」現象,你看透了嗎?
    然而,也要認識到,追求絕對的公平就像是尋求長生不老一樣,不會有任何結果。所以,那些活通透的人,往往已經能看通了社會上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具體而言,真正活通透的人,往往能看通透以下三種「不公平」現象,你看透了嗎?一、看透信息的不公平。
  • 態度,能決定人的命運
    柴契爾夫人有一句名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吳軍老師在柴契爾夫人這句話前邊,加上了一句:注意你的態度,因為它能影響你的想法。這就構成了一個更加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態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關於態度決定命運的故事很多,也許,我要講的這個故事,你以前也聽過。
  • 如何在10秒鐘內,看透一個人的智商?科學家:看腰吧
    在我國面相學中表示,有五指寬的前額,就意味著有高智商,這種人的學習能力很強,而且總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完成任務。當時的鼻腔學專家試圖將某些性格特徵與人的鼻子形狀聯繫起來,而事實證明,這也有一定的道理。舉個例子,羅馬鼻或鷹鉤鼻普遍被他們認為是聰明的標誌,這些人特別擅長做決定。另外,直鼻子的人更喜歡藝術,寬鼻孔的人不僅認真,還具有深刻的認知能力。
  • 95%的人都不知道:比起學習更多技能,你最該提升的是認知能力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裡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認知決定行為,我們對於一件事的認知將決定我們會採取何種行為。影片《一九四二》裡張國立扮演的逃荒路上的落魄地主說過一句話:「幾年之後,我還是地主,因為我知道如何成為地主的方法」。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層次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 所謂維權,多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宣洩。 2. 墨守成規。 寧向東教授引導的孩子,就是處於這個認知層級上。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他的行為、做事、思維都會在這個框架裡進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界限和思維高度!見識過人性極惡之處的悲劇後,你對人性的認識更深沉了,你反而會有一種釋然的感覺:原來人是可以做得出這樣的事情的,人是可以卑賤如此的,人的命運是可以如此的卑微而被摧折的。然後呢?然後我懂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運作的,我反而會有一種被釋放的感覺。
  • 【這個世界是沒有真相的,絕大部分人都活在假象/幻想裡】
    (四)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就是很多人的悲哀。 社會經不起細看,人性經不起細究。 《東邪西毒》裡有句臺詞: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
  • 看完《天道》後明白:聰明人能看到利益,有智慧的人能贏得格局
    這些人物在《天道》中很容易被注意到,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優秀的稜角。在這部劇中,除了他們,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聰明人」,也是貫穿殺富濟貧鬥爭的核心人物,那就是葉曉明。看完《天道》明白:聰明人能看到利益,有智慧的人能贏得格局。如果我可以用一個確切的詞來形容「聰明」,那就是:有眼光,沒有格局。
  • 認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深度
    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事業高度和幸福指數,如何判斷自己的認知層級?青白蘿法國託利得定律把認知從低到高分為三層:第一層,一元思維模式,其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第二層,二元思維模式,這個階段能夠兼容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人,具備基本的理性和共情,其表現就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尊重你。
  • 顛覆認知!人的智商是出生就決定的?徹底真相了
    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段基因對智商的影響約為20%。當你慢慢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但會受到父母思維的影響,而你的基因也會找到影響自己思維的新方法,你或許會進行更多的致力聯繫,或是加入一個讀者俱樂部,或是練習高階數學題,這反過來會提高你的智商。
  • 「江湖險惡,人心叵測」,3句話,帶你看透人生真相
    是的粉絲們,沒錯,我要寫小說了,但是這個號我是不會斷更的,每天最低一篇乾貨文章,1萬粉絲後,我會開專欄,文章內容會更垂直化,也會更乾貨。那麼先說說今天的話題。就在昨天,一個年輕人問我,什麼是人生,人生又是什麼?呵呵,竟然有年輕人跟我談人生了,其實,每個人對人生的看法都不同,你理解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 豆瓣9.3《海豚灣》:這個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認知
    具體到《海豚灣》這部影片,最讓人觸目驚心和記憶深刻的顯然是奧巴瑞他們最終偷拍到的太地町的漁民對於海豚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的虐殺。漁民的魚叉一下下紮下去,海水變得血紅,整片海域都是海豚悽慘的叫聲 ,一條條受傷的海豚在海面上掙扎,漁民們笑著把一條條死去的海豚拖上船。看到那樣的圖像,讓人不寒而慄,只要能抓到的,都會殺掉。血染紅了整片海域。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已經成功過一次的人,即便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成功的機率也比沒成功的人高。這種差別,就是由認知差決定的。無論是地主,成功的商人,他們都具備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清楚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思路。獵豹移動公司的CEO做過這樣一個論斷:認知,幾乎就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
  • 天機:連接「宇宙智慧」,讓你看透每件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價值
    今天我們再深入探討連接「宇宙智慧」,讓你看透每件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價值!大部分人之所以努力一輩子都無法取得成功,關鍵在於總是不知道把努力用在什麼地方,基本上都是把努力用在「旁枝末節」的地方,即使在努力也無法造成影響力。
  • 《洞見》: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一書將釋迦摩尼的領悟和智慧,轉化為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煩惱」和「苦」,是科學與哲學碰撞後的經典論著,把佛學和進化心理學結合在了一起,用現代進化心理學的理論驗證了古老佛學的正確性。作者羅伯特·賴特被譽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
  • 精通讀心術,能一眼看透人心的三大星座
    精通讀心術,能一眼看透人心的三大星座獅子座獅子座的洞察力也是超乎尋常,只是很多時候獅子座的人習慣裝傻犯二,內心明明將一切都看透了,表面卻裝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樣子,其實有很多事情獅子座都是能夠通過自己敏銳的雙眼看透一切
  • 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
    3、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教父》4、智慧,能夠讓我們居高臨下俯瞰人性。無論我們在這世界上搞什麼,終究是浮沉於人性之中,說到底就是搞人性。你搞不明白人性,人性就會讓你痛苦萬分。
  • 《智囊全集》「人生四忌」,看透人性,不愧是老祖宗的智慧!
    後人大家在說到「衣錦夜行」這個詞句的時候,通常是擁有否定意味的,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與項羽一樣想法的人有很多,更為普遍的便是大家在榮華富貴發達以後,就一定要返回自身的家鄉,蓋起來一個十分龐大的房子,令人一眼看起來就知道這戶別人很富有的那種,所謂「榮華富貴歸鄉起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