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00APP—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2020-11-28 騰訊網

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場所還是其他領域也好,我們總是可以把孩子大致分為兩類:善於學習的孩子和不善於學習的孩子。二者間的差距在學習新知識或者新技能時尤為凸顯。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學得快,而另一些孩子學得慢呢?

善於學習的孩子總是善於保持有效和獨立的思維。這些孩子可以掌握一些基本但必不可少的技能,如規範自己的學習區域、按計劃做事、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制定學習計劃、探索課程改進等,他們不會依賴於老師或家長來分配學習任務和監督,並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而不善於學習的孩子不善於有效地管理自己。這使得他們的學校生活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學習往往會讓他們灰心喪氣,導致成績不會太高。

事實上,學習能力是以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所以這兩種孩子的區別也可以理解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認知"能力。那麼什麼是"元認知"?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鍛鍊元認知的方法有哪些?讓我們往下看。

"元認知"是什麼?

元認知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於1976年提出的,他因發現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和著作而聞名。

他提出的元認知概念:反映或調節認知的任何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我們審視自己思想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們從困惑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從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事件本身,從而容易地解決問題。

聽起來很深刻嗎?不妨舉個例子,就像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因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而想要放棄聽講,但最後還是停止了這一想法,控制住了這一舉動,繼續讓自己保持專注,這就是因為元認知能力的發揮。

事實上,如果我們反思思維過程並獲得知識,便是一個運用元認知的過程。因此,元認知是調整思維、提高思維效果的最有力的內在手段之一。

"元認知"的重要性在哪裡?

"思考"這個詞經常被提及,課前課後,我們經常要求孩子多思考。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那這樣的思考是否有效?

也正是基於此,我們才逐步認知到培養元知識能力的重要,它可以保證我們能夠控制自己接近目標,而不是走得太遠。

而讓孩子掌握元認知能力可以使他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自覺、善於反思、意識到自己的進步。那些能夠控制自己學習並確保自己進步的人,註定會成為學校、工作和生活中的獨立思考者。

如果把元認知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它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個體控制和引導的心理過程現象,通過控制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實現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元認知能力可以作為"驅動兒童大腦運作"的工具而來使用。

怎樣鍛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01

用比喻的方式讓孩子們理解元認知

這種方法,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可以讓他們想像自己像在具體結構的道路上開車一樣開車,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通過這樣的隱喻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維,就像學習一種可以控制自己命運的技能一樣。

02

讓孩子注意思考的過程並用例子說出來

以下兩個例子作為參考,我們可以讓孩子們說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讓他們想像在驅動自己的大腦。

當孩子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他們會遇到停滯不前的情況,此時不妨踩個剎車,停下來複習之前的內容,以確保孩子們能夠真正的理解它。

有時,當孩子準備寫一篇文章時,我們會遇到需要絞勁腦汁的情況。此時,可以讓孩子通過簡短的筆記來組織文章的框架,而不是只考慮怎麼寫下去和停滯不前。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讓大腦在靈巧的方式一直運轉,走最好的路線來實現我們的目標,而不選擇一根筋扛到底。

03

儘可能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對孩子來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如果當他們真正感興趣並且能夠積極地學習時,就更容易長期保持思考的樂趣。

而且無論是核心科目還是其他課程,都要嘗試增加元認知能力訓練。在講述學術知識時,讓孩子們舉例與朋友和家人互動。對於年幼的孩子,則更加需要嘗試著使用這些策略。

調節"元認知"能力的四種巧妙工具

除了剛剛提到的鍛鍊方法,以下四種簡單易執行的工具,同樣值得一試。

01

使用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來轉變行為

查爾斯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談到:習慣的反饋迴路由三部分組成,即引發行為的線索、行為產生的程序以及我們從行為中所得到的好處。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指的就是,改變一個習慣必須聚焦於程序,而不是線索或者好處。

例如,孩子經過一天的緊張學習後,回家就想躺在沙發上看幾個小時電視的習慣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線索是緊張,程序是坐著看幾個小時電視,好處是緊張可以緩解。要改變這種習慣,我們想方法讓孩子用其他方式代替看電視。

新的方法不必完全取代舊的方法,但應該足以改變舊的方法並產生更好的效果。例如,"走一個小時,然後看一兩個小時的電視"可能是一個新的程序,而不是坐在沙發上幾個小時。

這條規則的關鍵在於,無論我們想改變什麼樣的習慣,我們都可以把問題的核心,程序,放在心理意識的空間裡去改變它。

02

嚼口香糖

一些研究發現,口香糖有助於記憶、警覺、減少焦慮、抑制食慾、情緒和學習。"從口香糖中醒來"可以激活我們的大腦,但我們需要注意口香糖的時間。

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考試前嚼口香糖可以提高成績,但在考試期間不會。因為嚼口香糖20分鐘左右相當於溫和的運動,而連續嚼口香糖後大腦活動期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從而消除益處。

03

補充葡萄糖,加強自我控制

如果你經常因為缺乏自制力而煩惱,那就在手邊放一杯檸檬水和糖。當你覺得你要放棄的時候,用它漱口,你就會有力量繼續下去。這一發現來自於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

因為檸檬水中的葡萄糖會激活舌頭上的"糖傳感器",然後它會向大腦自我控制相關的認知動機中心發送信號,提醒你的身體。這項研究表明,糖的作用不僅限於提供能量支持,還可以幫助我們專注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04

保證睡眠防止大腦過熱

研究表明,如果你缺乏睡眠,大腦的神經細胞就會一團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剝奪了細胞必要的休息時間,它們就會過熱。所以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

寫在最後

當覺得孩子總是一成不變的"死腦筋"時,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把元認知工具利用起來,改變孩子的頑固思維。

解決教育最後一公裡

你可以不點星標收藏這個公眾號

但你可以點本文左上角進入歷史消息

在最上方搜索框裡輸入任何關鍵詞

查找你想要的精品課程

很多人在這裡找到了成功之路的法寶

誰都不希望自己是最後一個

◆ ◆ ◆ ◆ ◆

智慧100APP—短視頻知識工具平臺

單詞記憶類、語文記憶類、家庭親子類、個人成長類、

商學經濟類、企業管理類、實用技術類

教育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教育是在幫助人,是這個知識付費年代的剛需,做S平臺才能成為偉大的公司

在這個快節奏和技術發展迅速的年代,在這一次疫情過後的時期,在線教育紅利期的時間BtoStoC將成為趨勢。

你在做的是幫助人的高尚事業和偉大公司的開創者的事業

並且開創了教育行業的獨有的引流模式

同時我們在紅海市場中創出了藍海市場,智慧100的未來不可限量

攜手共創我們美好的未來

一定有你!!!

道與道教育

一家多領域綜合性教育集團

其品牌願景是

弘揚中華國學,造福世界

其品牌使命是

揚國學文化,傳大商之道

其品牌理念是

正心、正念、正行、正能量

其核心價值觀是

悟道靜心,家庭和諧。事業通達,天下太平

相關焦點

  • Neurology:大腦皮質厚度與認知能力相關
    麻省總醫院的Bradford Dickerson博士等人近日在《神經學》(Neurology)雜誌上報導稱,大腦皮質變薄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該報導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大腦的9個區域,發現這些區域大腦皮質厚度較低而認知能力正常的患者,其認知能力在3年後有所下降。此前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ADsig的生物標記,可用來標記大腦皮質的厚度,並證實大腦皮質變薄是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可靠標記,並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障礙。
  • 別讓認知偏差限制了大腦能力
    不僅如此,愛因斯坦去世不久,大腦就被科學家們拿去進行各種研究。人們傾向於相信,這些天才的大腦天生與其他人不同,仿佛他們的成就取決於天賦。到底大腦對一個人的能力能有多大的影響?能不能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呢?英國記者卡羅琳威廉士決定踏上尋找真相的旅程。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2017年的周嶺,已經36歲,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年齡,毅然開始探索,真正發自內心渴望改變。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只有讓大腦認知變得清晰,才能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為此,周嶺慢慢揭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
  • 顛覆認知!冥想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結構,竟然還有這麼多好處……
    冥想不僅對於身心健康的幫助巨大,研究發現堅持冥想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讓人在生理層面上達到「改變治癒」。 01 究竟什麼是冥想? 大量研究表明,有規律的冥想(大約每周6小時)確實可以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經常冥想的人大腦中與決策和記憶有關的額葉皮層灰質更多。多數人的大腦皮質層隨年齡增長而衰老萎縮,而 50 歲的冥想者大腦灰質數量與 25 歲的人相似。
  • 《科學》: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老鼠實驗 紐約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研究人員以老鼠為實驗對象,訓練它們坐在轉盤上識別房間內的路標。 先前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但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研究人員眼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腦內海馬狀突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 人類大腦開始退化?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或導致人類認知能力下降
    但是最新研究表明,當全球變暖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僅會對地球的環境氣候產生影響,還會可能損害人類的思考能力。對此,科學家警告稱:到本世紀末,地球空間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很有可能會導致人類認知能力的下降,甚至於大腦的退化。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過去十幾年的研究表明,那些隱喻——至少在記憶與導航兩種能力方面——可能在大腦中具有物質基礎。而海馬體這一海馬形狀的大腦區域,對這兩個功能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證據開始表明,構成兩者的基礎可能是相同的編碼方案。一些研究人員最近提出,這種編碼方案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其他類型的信息,例如視覺景象、聲音和抽象概念。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當然,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除了知識量有一定增長,看待問題的方式、對問題的思考深度仍然沒什麼改變。我在迷茫中繼續學習,依然利用空餘時間看書和寫作,也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直到最近看到這本書--《認知覺醒》,一下子覺得醍醐灌頂,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 大腦的認知革命 | 進化的歷史022
    摘要:有了超級大腦人的智力開始出現質的飛躍。智力包含了一系列的認知層次,從本能一直到抽象思維的出現。人正是跨越了一重重的困難才擁有了今天的智慧,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認知革命前文提到了人在物種進化階段進化出了超強的大腦。超強大腦是智力提升的基本硬體,但它本身並不是智力。
  • 培養「元認知」能力,史丹福大學開發了哪些學習工具?
    二、為什麼要培養「元認知」能力1、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元認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元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於提高跨學科知識、技能,性格品質等自我學習能力。它能增強面對未來真實世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使在學科劃分的狀況下,元認知的思考方法和原則也同樣適用。
  • 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Lai et al, Brain, 2012那聽音樂可不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呢?它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嗎?我還想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聽音樂是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能力的。這是一個視覺忽略症的患者,他們因為中風或者腦腫瘤,右側頂葉出現了腦損傷,因此如果一個東西呈現在左側視野,他是沒有辦法意識到和感知到的。對於這樣的一些病人,如果給他們聽他喜歡的音樂和不喜歡的音樂,相對於不喜歡的音樂,當他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出現在左側視野的物體能夠更好地被感知和意識到。
  • 我真知道大腦是如何認知的
    其實大腦的認知原理,並不難的,只是外面的專家走錯了路,他們搞的神經科學,一直是探究神經衝動是如何從大腦裡發出,神經衝動是電信號,加上電腦,又可以模擬生物大腦的操控功能,所以也就有了神經信息學,有了通過計算機模擬,模仿大腦的智慧等。大腦是如何分析電磁波信號的?分析電磁波段信號的關係,用兩個方法就可以了。一個波段的包含關係,一個是波段整合。
  • 科研人員發現:多食用巧克力、可可飲料,可提高大腦認知能力
    (來源:Pixabay)在此次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黃烷醇對健康成年人的大腦血管和認知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飲用可可飲料後約兩個小時,實驗志願者均接受了一種挑戰大腦的血液循環的標準方法,讓他們呼吸二氧化碳濃度大約是空氣中正常濃度 100 倍的空氣,以此產生一種稱為高碳酸血症的效應。然後,通過對試驗人員進行非侵入式結構核磁共振腦掃描,分析她們的 MRI 影像數據,分析他們大腦中的血氧水平。
  • 科研人員發現:多食用巧克力、可可飲料,可提高大腦認知能力
    (來源:Pixabay)在此次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黃烷醇對健康成年人的大腦血管和認知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飲用可可飲料後約兩個小時,實驗志願者均接受了一種挑戰大腦的血液循環的標準方法,讓他們呼吸二氧化碳濃度大約是空氣中正常濃度 100 倍的空氣,以此產生一種稱為高碳酸血症的效應。然後,通過對試驗人員進行非侵入式結構核磁共振腦掃描,分析她們的 MRI 影像數據,分析他們大腦中的血氧水平。
  • 孩子非理性決策與大腦認知模式有關,歸因理論可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上訴故事中的兩兄弟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就是因為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從小所形成的認知不同,悲觀的孩子從小形成的是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從悲觀的角度去看待,而樂觀的孩子則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從樂觀的方向去解決它。以上這兩種認知,無論哪一種都和大腦的認知模式有關。
  • 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
    人類的大腦和身體都可以通過發展新的潛能來挑戰各種事實,這些都依賴於大腦和身體強大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來達到的1995年的《科學》期刊上,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心理學家,愛德華陶布與4位德國科學家招募了9位音樂家,來研究他們大腦中專門用於控制手指部位的區域。這些音樂家沒有一個是左撇子,同時招募6位非音樂家的實驗對象作為控制組。陶布的團隊使用腦磁波描述器來觀察研究對象的大腦控制手指時,大腦中細微的磁場。實驗人員發現與非音樂家研究對象相比,音樂家大腦中控制左手的區域明顯大得多。
  •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2017-11-01 09:55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能否可以提高你的心理適應性和行為表現呢?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希望尋找答案,他們開發了一種可以改變人們思維方式的實驗程序。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探索了人們學習和控制其行為能力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2020-11-2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李撒歡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 李撒歡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寫了一本暢銷商界的書《原則》,裡面總結外他這麼多年來的生活和工作所遵循的指南。其中達利歐裡面有個關於「目標-機器-成果」的模型。
  • 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可塑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醫學,是指器官或組織修復或改變的能力,在這之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迅速將其引入其研究視野,其中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