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大腦皮質厚度與認知能力相關

2020-12-04 生物谷

麻省總醫院的Bradford Dickerson博士等人近日在《神經學》(Neurology)雜誌上報導稱,大腦皮質變薄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該報導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大腦的9個區域,發現這些區域大腦皮質厚度較低而認知能力正常的患者,其認知能力在3年後有所下降。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ADsig的生物標記,可用來標記大腦皮質的厚度,並證實大腦皮質變薄是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可靠標記,並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障礙。

該研究中,通過MRI檢查受試者的腦皮質厚度,並將159名認知能力正常者依照ADsig分為3組。19名腦皮質厚度至少比平均水平低一個標準差者被認為是發生認知障礙的高風險者,稱為低ADsig組;另外116名受試者為平均ADsig組,其腦皮質厚度在平均水平上下一個標準差範圍內;最後24名為高ADsig組,其腦皮質厚度比平均水平至少高一個標準差。

3年後,125名受試者的測試數據被認為有認知能力改變,其中包括:9名受試者的綜合測試結果顯示有認知能力下降;高危險組的14名受試者中有3名發生了認知能力下降,佔21.4%;平均ADsig組的90名受試者中有6名發生了認知能力下降,佔6.6%;高ADsig組的21名受試者其認知能力均沒有下降。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基線ADsig水平與認知能力下降的相關性較強,其腦皮質厚度每下降一個標準差,認知能力的下降程度約為3倍。

作者稱,該研究為檢測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老年痴呆疾病的檢測及預後判斷中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谷bioon.com)

MRI cortical thickness biomarker predicts AD-like CSF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normal adults

Bradford C. Dickerson, MD and David A. Wolk, MD On behalf of the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Objective: New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AD) diagnostic criteria have been developed using biomarkers in cognitively normal (CN) adults. We implemented these criteria using an MRI biomarker previously associated with AD dementia, te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preclinical AD would be at elevated risk for cognitive decline.

Methods: The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database was interrogated for CN individuals. MRI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a published set of a priori regions of interest to derive a single measure known as the AD signature (ADsig). Each individual was classified as ADsig-low (≥1 SD below the mean: high risk for preclinical AD), ADsig-average (within 1 SD of mean), or ADsig-high (≥1 SD above mean). A 3-year cognitive decline outcome was defined a priori using change in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um of boxes and selected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s.

Results: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preclinical AD we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ognitive decline, which developed in 21% compared with 7% of ADsig-average and 0% of ADsig-high groups (p = 0.03). Logistic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every 1 SD of cortical thin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 nearly tripled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p= 0.02). Of those for whom baseline CSF data were available, 60% of the high risk for preclinical AD group had CSF characteristics consistent with AD while 36% of the ADsig-average and 19% of the ADsig-high groups had such CSF characteristics (p = 0.1).

Conclusions: This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of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preclinical AD-identified in single CN individuals using this quantitative ADsig MRI biomarker-may provide investigators with a population enriched for AD pathobiology an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ikelihood of imminent cognitive decline consistent with prodromal AD.

相關焦點

  •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許多出生在含鉛汽油使用高峰時期人在童年時期就接觸過鉛,鉛會干擾大腦發育,儘管早年接觸鉛的長期後果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接觸鉛與成年智商缺陷有關。一直以來認知能力下降是包括痴呆在內的退化性腦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兒童期鉛暴露是否與成人神經退行性變直接相關。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腦表面溝回起伏使大腦皮質的面積大為擴大,人類大腦皮質總重量約600克, 總面積約為2200cm2,厚度在1.5- 4.5mm,平均厚度2.5mm。其中1/3露於表面,2/3位於溝壁和溝底。  大腦皮質由類型複雜的神經元和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組合而成,並含有大量的膠質細胞與血管。在人類大腦皮質,膠質細胞多於神經元。
  • Neurology: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影響兒童大腦的早期發育
    導語:最新研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相關的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攜帶該突變基因的患者在三歲左右就會表現出大腦發育障礙以及認知能力受損的症狀
  •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人類的大腦皮質得到高度的發展,非特化出具有定位關係的皮質功能區(即中樞),但這些皮質區只是執行某種功能的核心部分,其他皮質也有類似功能
  • 心理所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關鍵大腦結構組織
    它是衡量意志能力及水平的主要維度,也是個體應對壓力、達到目標、獲得成就的關鍵因素。然而,由於意志品質實證研究的困難,現代心理學體系弱化了對意志品質的相應研究,對其大腦神經機制的探索尚未可見。冬季冰雪項目的運動員需要個體熟練掌握器械,克服阻力大、速度快、難度高等多重技術困難,是優秀意志品質的典型群體。
  • 揭開大腦皮質功能分區的神秘面紗
    大腦皮層,又稱為大腦皮質,或簡稱為皮質或皮層,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大腦皮質的不同部位,逐漸形成接受某種刺激,完成某些反射活動的較集中區域,稱大腦皮質功能區,又稱為功能中樞。由此推測,在大腦皮質中有與語言活動有關的代表區。
  • 文獻精讀 | 人類全麻後意識及認知能力的恢復
    AM:測試根據抽象規則的目標匹配反映認知靈活性,對應前額皮質結果發現,相較自身基線水平,麻醉組被試在甦醒後所有測試節點在完成速度和準確性這兩方面均有所下降,因而麻醉後認知功能的短期損害是存在的。這些結果提示在麻醉甦醒後發生認知下降但局限於一段時間內,認知重建隨時間推移而循序漸進開展,而決策力在所有高級認知功能中最先恢復。Part2. 評估麻醉後的大腦皮層動力學1234腦電非線性動力學指數(PE排列熵和Lempel-Ziv複雜度)是通過量化的指標評估大腦皮質受抑程度。
  • 研究稱愛因斯坦極聰明因大腦前額皮質超凡(圖)
    研究稱愛因斯坦的大腦有著超凡的前額皮質,這或許可以解釋他的非同尋常的認知能力,特別是他天才的想像力以及大腦推演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好奇愛因斯坦為何如此聰明。據美國媒體17日報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進化論人類學家迪恩·福爾克帶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某些部分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他非凡的認知能力可能與此有關。  褶皺大大多於常人  福爾克和幾位同仁一起,通過對14張近期發現的照片進行仔細研究,首次描繪了愛因斯坦的整個大腦皮層。
  • 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底終於被認知
    《自然》雜誌評價道,這一科技成果終於揭開了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團。我們許多人都知道,人們往往用看不見的概念來解釋我們人類的行為,比如動機、好奇心、焦慮和信心等。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是什麼樣的機理,是否是由大腦特定區域的特定神經元的編碼。冷泉港實驗室的亞當·凱佩奇(Adam Kepecs)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中揭示了這樣的問題。
  • 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腦位於顱腔內,可以分為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端腦是腦的最高級部位,由左右大腦半球和半球間連合及其內腔構成。其中,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稱大腦皮質,大腦皮質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大腦皮質的功能也經常出現在考題當中。掌握好大腦皮質的功能,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地做題。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一起看一道題目:1.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哺乳動物的大腦起源大腦進化是達爾文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得益於他對生物本能、社會互動、運動感官控制、道德意識和認知起源的興趣,達爾文極早地認識到了大腦演化在整個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起源理論的影響下,19 世紀後期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在複雜行為中發揮的重要功能。然而,直到 1882 年達爾文去世之前,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還是很少。
  • 深度解析|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大腦功能網絡連接和解剖學變化
    並且,這種趨勢在控制了相關的身體心理健康情況、認知能力和人口學信息後仍然明顯。這種社會經濟地位和腦功能網絡組織無法被童年時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反應和解釋。本研究結果提示了在中年人這個人群中社會經濟地位和腦功能網絡組織和解剖學組織的發展有顯著相關,且高社會地位對於中年人的年齡增加造成的大腦衰退有保護作用。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
  • 大腦皮質功能的簡要概括
    古皮質(archicortex)為種系發生學上最古老的大腦皮質。它由3個細胞層組成:多形細胞層,錐體層和分子層。古皮質僅位於海馬結構。這種皮質與邊緣系統有關,它涉及記憶過程和情緒表達。舊皮質(paleocortex)在系統發育上形成於古皮質之後,它由3至5個細胞層組成。它存在於初級嗅皮質(梨狀皮質,由外側嗅回、鉤前部和杏仁核皮質組成)和次級嗅皮質,其中包括海馬旁回的內嗅皮質。
  • 智商與大腦發育相關,與腦體量無關
    21世紀被稱為腦和意識的世紀,科學家依然對情緒、精神、智力等大腦高級複雜功能的認知甚少,有關「腦容量越大人越聰明」這般言之鑿鑿的定論也一直在坊間流傳。腦容量究竟是什麼?以什麼單位計算?腦容量大小真的與智商相關嗎?  顱骨內腔容量就是腦容量  顱骨內腔容量大小,即我們所說的腦容量。
  • 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的重塑在何處發生?
    該研究還發現脊髓半切以後,雙側大腦運動皮質均發生不同程度重塑,並且這種重塑水平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經電生理只能在大體上粗略評估重塑變化,離體切片後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只能通過切片斷面的形式在不同的動物身上觀察到樹突棘合併後的變化,僅能夠部分且粗略地評估脊髓損傷後樹突棘形態和數量的變化。
  • 鳥類大腦與人腦的相似度,比學者過去所認知的還要高!
    由於鳥類大腦沒有新皮質,因此科學界長期認為鳥類不聰明;然而近日發布在《Science》期刊的兩篇論文,顛覆了學界過去的認知。研究顯示,鳥類大腦有與新皮層相似的結構新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海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讓動物有高等的認知能力。
  • 《科學》: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老鼠實驗 紐約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研究人員以老鼠為實驗對象,訓練它們坐在轉盤上識別房間內的路標。 先前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但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研究人員眼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腦內海馬狀突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 樹突的電學特性或能解釋人類大腦獨特的計算能力
    這些差異有可能促使人類大腦形成了強大的計算能力,研究人員說。    「人類之所以更聰明,並不僅僅因為我們的神經元數量更多,皮質面積更大。而是因為人類神經元的行為完全不同。」)更大,使得每組神經間獨立性更好,從而有可能導致單個神經元的計算能力提升。」
  • 智慧100APP—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事實上,學習能力是以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所以這兩種孩子的區別也可以理解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認知"能力。那麼什麼是"元認知"?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鍛鍊元認知的方法有哪些?讓我們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