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是神經元之間連接及信息傳遞的基礎組成部分,包括突觸前組成部分、突觸間隙及突觸後組成部分。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張科學團隊使用磨薄小鼠顱骨結合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發現,脊髓損傷小鼠的上遊神經中樞大腦運動皮質在突觸水平發生重塑,且重塑主要發生在突觸的後組成部分而非前組成部分。該研究還發現脊髓半切以後,雙側大腦運動皮質均發生不同程度重塑,並且這種重塑水平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經電生理只能在大體上粗略評估重塑變化,離體切片後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只能通過切片斷面的形式在不同的動物身上觀察到樹突棘合併後的變化,僅能夠部分且粗略地評估脊髓損傷後樹突棘形態和數量的變化。缺乏在同一隻動物觀察同一個樹突棘或是軸突膨體隨著時間動態變化的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張科學等在研究方法和動物模型上獨闢蹊徑,使用雙光子顯微鏡結合磨薄小鼠顱骨活體觀察技術,通過此項技術與轉基因螢光小鼠相結合,使得在體研究脊髓損傷後相關皮質神經的神經可塑性成為可能。這項創新研究的成果為將為深入理解脊髓損傷後皮質神經重塑的相關病理生理提供幫助,並為針對重塑進行特異性幹預治療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也為脊髓損傷的治療新方法拓展了新的思路。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神經再生雜誌(英文版)》雜誌2021年4期。
文章摘要: 脊髓損傷可嚴重阻礙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間的信息交換,且脊髓損傷後運動皮質中突觸的命運也未少有研究。為探索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中突觸重組的情況,實驗建立了T12脊髓半切小鼠模型,通過磨薄顱骨結合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觀察活體小鼠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神經元中突觸後樹突棘和突觸前軸突。結果發現,脊髓半切可導致小鼠大腦雙側運動皮質中樹突棘的重塑,且隨時間的延長,重塑區域會發生變化。脊髓損傷會使大腦雙側皮質中穩定樹突棘變得不穩定,且退化的樹突棘更加難以重生,對側運動皮質中新生樹突棘則明顯增加,但其存活率很低,即新生樹突棘很脆弱;但突觸前軸突沒有明顯的變化。結果說明髓損傷小鼠的上遊神經中樞大腦運動皮質可在突觸水平發生重塑,且重塑主要發生在突觸的後組成部分而非前組成部分。實驗於2015年4月16日經解放軍總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批准號201504168S。
文章關鍵詞:中樞神經系統;脊髓;損傷;修復;保護;再生;可塑性;突觸
文章來源:Zhang KX, Zhao JJ, Chai W, Chen JY, Gao Y (2021) Synaptic remodeling in mouse motor cortex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16(4):744-749.